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永昌陵
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永昌陵是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的陵墓,位於河南省鞏義市西村鎮,永安陵西部略偏北處[1],是宋陵西村陵區的三座皇陵之一。永昌陵於北宋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後開始建造,次年四月,宋太祖入葬永昌陵[2]。
歷史

趙匡胤是趙弘殷的次子,母為昭憲杜太后,於後唐天成二年(927年)生於洛陽夾馬營[3]。後漢乾祐元年(948年),趙匡胤成為樞密使郭威的部屬[4]。後周世宗顯德元年(954年),跟隨世宗征戰,拜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5]。顯德六年(959年),升為殿前都點檢[6]。恭帝即位後,趙匡胤於顯德七年(960年)在陳橋驛發動兵變登基,成為宋朝的開國皇帝[7]。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趙匡胤崩於萬歲殿,廟號太祖,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十一月五日,太宗命開封府尹、齊王趙廷美為山陵使兼橋道頓遞使,翰林學士李昉為禮儀使,知制誥李穆為鹵簿使,侍御史知雜事雷德驤為儀仗使,開始山陵的建造和禮儀的籌備,薛居正為山陵上陵名「永昌陵」[8]。次年四月十三日,太祖的靈柩出殯,並於二十五日入葬永昌陵地宮[9]。
布局
與宋陵的其他帝陵一樣,受陰陽堪輿術的影響,永昌陵的上宮南高北低,陵園最南端的鵲台與上宮最北端的北神門石獅之間的高度落差達17.3米。上宮的核心部分為宮城,陵台居於宮城中央,呈方形覆斗狀,現存陵台底部南北長45米,東西長48米,頂部南北長14米,東西長18米。距陵台93-97米處,四周圍有神牆,每面中間設神門,四角置角闕。神牆現已不存,僅存四個神門兩側門闕和宮城四角角闕的基址。其中神門兩側門闕之間距離為15米,門闕與角闕之間的距離在85-90米。根據門闕與角闕的位置,可測算出宮城平面呈正方形,邊長約為240米[10]:33-35。
南神門以南約165米處為東西並列的兩座乳台,為夯土台體,外側包磚,平面呈長方形。現存乳台的部分台體,其中東側乳台底部東西長12米,南北長6米,高3.2米,西側乳台底部東西長11米,南北長6米,高3.6米,東、西乳台之間的間距約為42米。東側乳台的西南角和西北角尚存有底層包磚[10]:33。
乳台南側約155米為東西並列的兩座鵲台,亦為夯土台體,外側包磚,平面大致呈正方形。現存東鵲台底部邊長9-10米,高5.7米,西鵲台底部邊長12-14米,高5米。東鵲台西壁暴露出夯土層,南壁近西南角處有兩塊平砌磚,東南角處亦有一層斷續的平砌磚。西鵲台東壁的北段尚存有六層包磚,殘長1.2米,高0.44米[10]:33。
永昌陵上宮現存石像45件,除東、西、北三神門外門獅外,其餘石像均對稱分布於神道的東西兩側。東西兩列石像生之間的距離為43.8米,而每列之中石像之間的間距為6-7.1米[10]:35。從永昌陵起,石像的制度已經完備,石像的體型比起永安陵明顯增大,底座各面也進行了磨光處理[10]:456
永昌陵神道兩側的石像從南向北依次為:
-
望柱(西)
-
望柱(東)
- 象與馴象人兩組:神道東西兩列各有一件石象,西列有一件馴象人石像,東列的馴象人缺失。象為立姿,長鼻着地,頭上系絡頭,身上披韉褥,背上雕有蓮花座飾,胸前和後鞦上掛有鈴鐺和纓穗。馴象人立於象北側,圓臉捲髮,身穿圓領窄袖短袍,左手執杖[10]:35。
-
象與馴象人石像(西)
-
石象(東)
- 瑞禽石屏兩件:瑞禽石屏東西各一件,石屏均為平頂,兩邊斜殺,石屏側面為素面,正面背景為山石,正中為瑞禽浮雕。瑞禽為馬頭禽身,面向南側。石屏南下角雕刻有一隻小獸,頭部向上探望,後半身藏於洞內[10]:35。
-
瑞禽石屏(西)
-
瑞禽石屏(東)
-
石甪端(西)
-
石甪端(東)
- 馬與控馬官四組:每組包括一件石馬和兩件控馬官石像,東西各兩組,西列缺失三件控馬官,共有四件石馬和五件控馬官石像。馬四腿透空佇立,長尾及地,頭戴絡頭,背披鞍韉,頸部系有鈴鐺。控馬官立於馬兩側,頭戴幞頭,身穿袍服,腰束革帶,腳着麻鞋。靠南的兩件控馬官為窄袖緊身袍,靠北的兩件則為廣袖寬身袍[10]:41。
-
馬與控馬官石像(西)
-
石馬(西)
-
馬與控馬官石像(東)
-
馬與控馬官石像(東)
- 虎四件:石虎東西各兩件,均為昂首蹲坐,長尾卷於一側,腹下透雕。東列靠南的石虎頭部缺損,西列靠南的石虎作張口狀,其餘為合口[10]:42。
-
石虎(西)
-
石虎(西)
-
石虎(東)
-
石虎(東)
- 羊四件:石羊東西各兩件,均為昂首跪臥,長角盤曲。西列靠南的石羊為張口,其餘三隻皆為合口[10]:42-44。
-
石羊(西)
-
石羊(西)
-
石羊(東)
-
石羊(東)
- 客使兩件:客使按制應為三對六件,現東西列各存一件客使石像,各缺兩件。客使的容貌和服飾皆為外族樣貌,東列客使頭部殘缺,身穿圓領窄袖袍,雙手捧一圓盒;西列客使身材矮小,戴頭盔,留長鬚,身穿窄袖袍,雙手托圓盤,內盛一方形寶物[10]:44-47。
-
客使石像(西)
-
客使石像(東)
- 武官兩件:武官按制應為兩對四件,現東西列各存一件武官石像。武官身材高大,面蓄長鬚,頭戴進賢冠,身穿交領右衽寬袖長袍,腰系帛帶,腳着翹頭履,雙手拄劍[10]:47。
-
武官石像(西)
-
武官石像(東)
-
文官石像(西)
-
文官石像(東)
-
文官石像(東)
- 南門獅兩件:南神門前兩側各有一件石獅,間距18米,均為行走姿,頸間套有項圈,背上拖有鎖鏈,東獅張口,西獅合口[10]:47。
-
南神門石獅(西)
-
南神門石獅(東)
-
武士石像(東)
-
武士石像(西)
- 宮人一件:宮人按制應為兩對四件,南神門內和陵台前各一對,現僅存陵台前西側的宮人石像一件,身高頭小,頭戴幞頭,身穿圓領寬袖長袍,腰間系革帶,右手持長杖[10]:47。
Remove ads
永昌陵的下宮位於上宮西北約350米處,地面上現存一對南門石獅,兩件石獅合口蹲姿,東西間距8.5米。石獅以北為下宮的範圍,據勘探,下宮南北長約165米,東西寬約135米[10]:56。

孝章宋皇后為宋太祖的第三位正妻,崩於至道元年(995年)四月,權殯普濟佛舍,於至道三年(997年)正月祔葬於永昌陵北[11]。孝章宋皇后陵位於永昌陵上宮以北約450米處,現僅存陵台,石像與其他建築均已不存。現存陵台南北長17米,東西長16米,高5.7米。陵台以南約43米處有一道東西田埂,可判斷為南神牆的位置,其餘三面神牆已無跡可尋[10]:47。

保泰陵為宋真宗章懷潘皇后的陵墓,章懷皇后潘氏為北宋名將潘美的第八女,是宋真宗趙恆的首任妻子,於端拱二年(989年)五月薨逝。宋真宗即位後追封潘氏為莊懷皇后(後在仁宗年間改諡為章懷皇后以連真宗諡),葬永昌陵之側,陵名保泰,為宋陵中唯一一個有陵名的后陵[12]。
保泰陵位於孝章宋皇后陵以西略偏北處,距孝章宋皇后陵約280米,地面上現存陵台和石像生。陵台現存部分平面呈方形,高3.8米,底面南北長11米,東西長9米,頂面南北長7米,東西長5米。陵台東側52米和北側48米處各有一道田埂,可判斷為東、北兩面神牆的位置,結合現存南神門宮人的位置,可大致確定保泰陵的宮城為邊長不超過110米的方形。保泰陵現存21件石像,分別為2件望柱、1件馬和3件控馬官、4件虎、4件羊、2件武官、2件文官、2件宮人和3件門獅[10]:47-53。
永昌陵共有皇室陪葬墓15處,墓主包括許王趙元僖及夫人李氏、魏王趙德昭的夫人王氏、楚王趙元佐的夫人王氏等[13]。已發現兩座陪葬墓,1號陪葬墓位於保泰陵北約660米處,墓冢已不存,僅存2件望柱和已移位的1件石羊和1件石獅。2號陪葬墓位於1號陪葬墓西北,兩墓相距約90米,該墓墓冢已被夷平,墓室塌陷,僅存2件望柱和文武官各1件[10]:56-57。
參見
宋陵被稱作「七帝八陵」,除永昌陵外,還包括以下陵墓: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