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永厚陵
宋英宗赵曙的陵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永厚陵是宋英宗趙曙的陵墓,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孝義街道,東南距永昭陵約500米[1],為宋陵孝義陵區的兩座帝陵之一。永厚陵於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駕崩後修造,共發動士卒三萬五千人、石匠四千人[2]。同年八月,宋英宗入葬永厚陵[3][4]。
歷史

趙曙原名趙宗實,為宋太宗趙炅的曾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因宋仁宗皇子皆早夭,過繼給仁宗為嗣,於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被立為皇子,次年仁宗駕崩後繼位。趙曙僅在位4年,於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八日駕崩,享年36歲,廟號英宗[5]。
宋英宗駕崩後,趙頊繼位,是為宋神宗。正月九日,命入內內侍省副都知石全育和張茂則都大管勾山陵修造事宜,命入內副都知李繼和為山陵按行使、帶御器械李若愚為副使,負責山陵選址和風水勘查[6]。十日,命宰相韓琦為山陵使、龍圖閣直學士李柬之為禮儀使,知制誥韓維為鹵簿使,權御史中丞彭思永為儀仗使,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傅求為橋道頓遞使、侍衛親軍步軍副都指揮使宋守約為山陵都護、內侍押班張若水為山陵軡轄,開始山陵修造和喪禮準備。後來因官職變動,禮儀使由宋敏求接任,鹵簿使由張掞接任,儀仗使先後由王陶、司馬光接任[7]。二十四日,韓琦上陵名「永厚陵」[8]。
Remove ads
布局

永厚陵南北長約750米,東西寬約300米,布局與宋陵中其他帝陵大致相同,由上宮、下宮、皇后陵和陪葬墓組成[9]:173。
永厚陵上宮地勢南高北低,地面上各主要建築的基址皆存。宮城為上宮的核心區域,正中央為陵台,呈方形覆斗狀。現存陵台底部邊長55-57米,頂部邊長14米,高14.8米。陵台下為地宮,永厚陵的地宮據記載「方三丈,深二丈三尺;麓巷長八十三尺,深闊一丈八尺。自平地至深六十三尺,隧道長四百七十尺」[10],實際情況尚待考。陵台四周為神牆,四面正中置神門,四角置角闕,現存四神門兩側門闕和四座角闕的夯土基址,據基址位置實測,永厚陵宮城邊長為240米[9]:173。
宮城南神門以南約137米處為乳台,乳台分東、西兩座,現存基址間距45米,平面均略呈長方形。乳台以南143米處為鵲台,亦為東、西兩座,現存基址間距44米,平面呈方形[9]:173。
永厚陵上宮地面上現存石像56件,除東、西、北三神門外的門獅外,其餘石像均分列於乳台以北的神道東西兩側,東西兩列石像生間距40.6米,每列的石像與石像間距4.3-5米[9]:173。因永厚陵的建造時間與永昭陵僅相差四年,兩陵石刻的藝術風格相似,開始趨於寫實[9]:457。
-
神道西側石像生
-
神道東側石像生
永厚陵神道兩側的石像從南向北依次為:
- 望柱兩件:東西列各一件望柱,柱身有八個棱面,較之前各帝陵為細[9]:173-175。
- 象與馴象人兩組:東西列各有一組象與馴象人石像,每組包括一件石象和一件馴象人石像。西列的一件馴象人已缺失,故現存象兩件和馴象人一件。象四肢站立,象鼻拄地,象頭上系絡頭,象背上批韉褥。韉褥兩側的蓮花蹬下浮雕有一隻小熊,反映出北宋中期石刻趨於寫實的風格。馴象人石像位於東列象南側,僅存部分身體[9]:175。
-
石象(西)
-
石象與馴象人石像(東)
- 瑞禽石屏兩件:東西列各一件瑞禽石屏,石屏頂呈山形,正面背景為寶山紋。瑞禽為馬首禽身,展翅卷尾,作回首恐嚇洞中小獸狀[9]:175。
-
瑞禽石屏(西)
-
瑞禽石屏(東)
-
石甪端(西)
-
石甪端(東)
- 馬與控馬官兩組:每組包括一件石馬和兩件控馬官石像,東西列各兩組,共有四件石馬和八件控馬官石像。馬身較瘦長,頭部上揚,後腿略彎曲,顯得前高后低。控馬官頭戴幞頭,身穿窄袖袍服,腰束革帶,身前垂二斤帶[9]:175。
-
石馬與控馬官石像(西)
-
石馬與控馬官石像(東)
-
石虎(東)
-
石羊(西)
- 客使五件:客使石像按制應為三對六件,現缺西列最南側的客使。客使均為外族樣貌和打扮,東列南側的客使鬍鬚捲曲連鬢,戴頭巾,穿圓領窄袖袍,手捧方盒;中間的客使頭戴冠,穿圓領窄袖袍,腰束革帶,雙手拱於胸前;北側的客使頭戴冠,內着交領衫,外穿圓領長袍,腰束革帶,手捧方盒。西列南側客使缺失;中間的客使前半部嚴重風化,僅能看出頭戴冠,身穿長袍,腰束革帶;南側的客使蓄長鬚,戴卷頂帽,穿長袍,身前掛腰刀,手捧方盒[9]:175-179。
- 武官四件:東西列各兩件武官石像,均頭戴三梁冠,飾額花,身穿右衽寬袖長袍,項間佩有方心曲領,腰系革帶,雙手拄劍[9]:182。
- 文官四件:東西列各兩件文官石像,衣冠與武官相同,惟身左側佩長劍,雙手執笏[9]:182。
- 南門獅兩件:南神門前東西各有一件石獅,間距約23米,均為行走姿,卷鬣,項間有束圈,背部搭鎖鏈[9]:189。
- 武士兩件:南神門外東西各有一件武士石像,東西相距23.4米,均已嚴重殘損[9]:182。
- 宮人四件:南神門內和陵台前各有一對宮人石像,均頭戴幞頭,兩側飾以鳳翅紋,穿圓領長袍,腰系革帶。南神門內的一對宮人東西間距9.8米,穿寬袖袍服,雙手持拂塵。陵台前的一對宮人東西間距29.1米,穿窄袖袍服,叉手恭立[9]:182-189。
-
客使石像(東)
-
武官石像(東)
-
文官石像(東)
-
南神門石獅(西)
-
陵台前宮人石像(東)
除此之外,東、西、北三神門外分別有兩件門獅,均為蹲坐姿,左牡右牝,牡獅卷鬣,牝獅披鬣。除北神門東獅和西神門南獅為張口外,其餘石獅均為合口[9]:189。
Remove ads
永厚陵的下宮位於祔葬的宣仁聖烈高皇后陵以北。據記載,永厚陵的下宮由正殿、影殿、齋殿等部分組成,正殿中安放着龍輴,後面擺放着御座;影殿中安放着皇帝的御容,東面的帷帳中安放着神帛,後面則存放着皇帝生前穿過的衣物數件。齋殿旁邊為守陵宮人的居所,東邊設有浣濯院,南面是廚房。廚房以南是陵使和副使的辦公居所[11]。
永厚陵下宮遺址位於高后陵以北70米處,東南距永厚陵上宮約270米。其位於鞏義市區內,1995年因市內道路修建而被破壞。現存一對南門石獅,東獅披鬣合口,西獅卷鬣張口[9]:197。

永厚陵祔葬宣仁聖烈高皇后后陵一座,緊鄰永厚陵宮城的西北隅。宣仁聖烈皇后高氏為宋英宗趙曙的髮妻,英宗即位後冊立為皇后。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去世,神宗即位,尊其為皇太后,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高太后又被尊為太皇太后,因即位的宋哲宗趙煦年幼,其垂簾聽政達九年,於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病逝,享年62歲[12]。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八日,命宰臣呂大防為山陵使,戶部尚書李清臣為禮儀使,御史中丞李之純為儀仗使,權兵部侍郎韓宗師為鹵簿使,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錢勰為橋道頓遞使,侍衛親軍步軍副都指揮使姚麟為修奉山陵都護,入內內侍省都知張茂則為山陵都大管勾,開始山陵修造和喪禮籌備事宜[13],制度依慈聖光獻皇后陵[14]。次年三月五日,高太皇太后入葬[15]。
宣仁聖烈高皇后陵(高后陵)地面上的主要建築現均存基址,最南端為兩座鵲台,東西間距36米,鵲台南距永厚陵宮城的西北角闕僅8米。鵲台以北12米處為兩座乳台,乳台以北42米處為宮城,據現存的門闕和角闕基址位置,實測宮城邊長約為120米,與慈聖光獻曹皇后陵的規模一致,符合史料記載。宮城的正中為陵台,現存陵台位於南神門門闕基址以北45米處,平面呈方形,高10.9米,底部邊長26米,頂部邊長5-6米[9]:189-190。
高后陵現存石像27件,缺失控馬官石像一件和宮人石像兩件。除四神門的門獅外,其餘石像均分列於乳台以北的神道兩側,東西間距33.2米。因神道較短,每列的石像與石像間距較窄,僅為1.2-1.5米。神道兩側現存石像從南到北依次為望柱兩件、馬與控馬官兩組(共有馬兩件、控馬官三件)、虎四件、羊四件、武官兩件、文官兩件。除此之外,四神門外各有兩件門獅,均為蹲坐姿[9]:190-197。
-
神道西列石像
-
神道與陵台
-
神道東列石像
Remove ads
永厚陵的陪葬墓均位於宣仁聖烈高皇后陵的西北,其中的三座已被考古發掘,分別為魏王趙頵墓,燕王趙顥墓和兗王趙俊墓。另外,在該區域還曾經發現「宋故燕國公主追封記」碑和「故鄧國長公主追封記」碑,墓主分別為宋神宗的長女燕國公主和第八女鄧國長公主,但兩座公主墓的具體位置已無考[9]:197。

魏王趙頵墓位於高后陵西北約850米處,於1961年發掘清理。墓主趙頵為宋英宗第四子,母為宣仁聖烈皇后,元祐三年(1088年)薨,享年33歲。該墓的地宮由墓道、墓門、甬道和墓室組成,墓道傾斜,長13.5米,北端寬5.52米。墓門位於墓道最北端,為青石材質,門額為仿木構建築樣式,砌有三組斗拱。墓門以北為甬道,磚砌拱券頂,寬3.08米,高4.1米。甬道北端為墓室,平面為圓形,直徑6.54米,高6.48米。該墓發現四個盜洞,說明已被多次盜掘,陪葬品已被盜空,僅存墓誌兩盒,分別為「宋皇叔故魏王墓志銘」和「宋皇叔益端獻王妻越國夫人墓志銘」[9]:198。
燕王趙顥墓位於魏王趙頵墓東南約100米處,1985年因鞏義站貨場建設而進行發掘清理。墓主趙顥為宋英宗次子,母為宣仁聖烈皇后,紹聖三年(1096年)薨,享年47歲。該墓的地宮亦由墓道、墓門、甬道和墓室組成,但與魏王趙頵墓不同,該墓的墓室為上下兩層,上層為磚築,平面呈圓形,穹頂,直徑8米,高6米;下層為石砌,平面呈方形,位於上層墓室內的中部。下層墓室東西兩側各立一方形石柱,上架方形過梁,過樑上覆蓋條石。該墓發掘時已被嚴重盜掘,出土「宋皇叔故燕王墓志銘」一盒以及一些定窯白瓷的碎片[9]:199。
兗王趙俊墓位於宣仁聖烈高皇后陵西北約300米處,1988年因麵粉廠建設而發掘清理。墓主趙俊為宋英宗第三子,薨於熙寧十年(1077年),享年僅4歲。該墓出土「宋故兗哀獻王墓志銘」一盒,墓前發現「宋故兗哀獻王追封記」石碑一通和神道石像五件,分別為望柱兩件、虎一件、羊一件、武官一件[9]:199-205。
Remove ads
參見
鞏義宋陵被稱作「七帝八陵」,除永厚陵外,還包括以下陵墓: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