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法國君主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emove ads
法國君主列表涵蓋了自843年建立西法蘭克王國直至1870年拿破崙三世退位期間所有統治法國地區的國王和皇帝。法國自建國開始相繼被四個大家族統治——墨洛溫王朝、加洛林王朝、卡佩王朝及其分支和波拿巴王朝。法國古典曆史學家認為法拉蒙德為法國的第一位君主。但普遍認可克洛維一世為第一位君主。1792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路易十六被迫退位,後被處以死刑。在法國大革命後,君主制被幾次的共和國所中斷。直至1870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戰敗,皇帝拿破崙三世退位,宣告法國長達千年的君主制正式結束。
對於「法國」或「法蘭西地區」何時開始以國家的形式存在,素來就有頗多爭議。對於「法國」一詞首次出現的時間點,一說是在出自墨洛溫王朝的法蘭克人的國王克洛維一世打敗蘇瓦松王國末代君主夏克立烏斯開始算起。墨洛溫王朝的末代君主在8世紀中期被廢黜,長期把持朝政的宮相家族——加洛林王朝則取而代之。隨後,查理曼受到羅馬教宗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建立法蘭克帝國。然而在843年,隨着《凡爾登條約》的簽訂,一個龐大的帝國隨即被虔誠者路易的三個兒子一分為三,洛泰爾一世獲得帝國的中部地區,建立中法蘭克王國,同時獲得皇帝的稱號;日耳曼人路易獲得帝國東部地區,建立東法蘭克王國;禿頭查理獲得帝國西部地區,建立西法蘭克王國。現今的許多曆史學家都認為西法蘭克王國為現今法國的雛形,也就是把843年作為法國的建國的年份。另一個被眾多中世紀歷史學家傾向認為的年份為987年,這年西法蘭克國王路易五世駕崩,加洛林王朝絕嗣,巴黎伯爵于格·卡佩被法國貴族推舉為國王,建立法蘭西王國,開始了卡佩王朝在法國地區長達八百餘年的統治。然而,以上關於近代法國起源問題的傳統觀點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是有問題的。因此根據近來史學界的傾向,本列表從843年禿頭查理建立西法蘭克王國開始算起,因為西法蘭克直接發展成為了如今的法國。關於之前的法蘭克人的國王,請參見法蘭克國王列表。
除了本表列出的國王以外,在1340年至1360年以及1369年至1801年期間英格蘭和大不列顛的歷代君主也主張擁有「法蘭西國王」的頭銜和權利。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這種「主張」成為了現實。1415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入侵法國,法軍在阿金庫爾被打敗,史稱「阿金庫爾戰役」。隨即在1420年法國和英國簽訂《特魯瓦條約》,英王亨利五世被承認為法蘭西王國的攝政和王位繼承人。1422年,亨利五世和時任法王查理六世相繼離世,當時尚在繈褓中的亨利六世繼承了父親的英格蘭王位和外祖父的法蘭西王位,成為英法兩國的共主。當時法蘭西北部的領土皆被英軍所佔領。但在1453年以後,英格蘭失去了加萊和海峽群島以外的法蘭西領土。1558年,國王亨利二世派遣吉斯公爵法蘭索瓦·德·洛林圍攻加萊,最終取得勝利。至此英格蘭失去了在歐洲大陸上的所有領土。1559年,根據簽訂的《卡托-康布雷西和約》,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放棄了加萊的主權。但此後,英格蘭和大不列顛的君主仍然自稱「法蘭西國王」直至1801年成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Remove ads
西法蘭克王國 (840年–987年)
Remove ads
法蘭西王國 (987年–1792年)
卡佩王朝的開國君主于格·卡佩及其男系後代從987年開始統治法國直到1792年在法國大革命中被推翻,歷時800多年,而1814年至1848年更成功地復辟了兩次(見法國波旁復辟)。1328年卡佩王朝的直系——卡佩王室絕嗣,之後其兩大支系瓦盧瓦王室和波旁王室相繼統治法國,但一般把它們與卡佩王朝的直系區別開來而分別叫做瓦盧瓦王朝和波旁王朝。本段僅列出卡佩王朝的直系——卡佩王室諸王。
Remove ads
由於卡佩王朝直系的末代國王查理四世死後無嗣。最終由支系瓦盧瓦家族的安茹伯爵菲臘繼位,是為腓力六世,開始了卡佩王朝瓦盧瓦支系的統治,又稱瓦盧瓦王朝,而該王朝又分為瓦盧瓦嫡系、奧爾良支系和昂古萊姆支系。
瓦盧瓦王朝嫡系即瓦盧瓦王室,由腓力六世建立,至查理八世死後無嗣,王位轉入奧爾良旁系。
Remove ads
法國國王路易十二死後無嗣,法國王位由路易十二的堂侄兼女婿、昂古萊姆伯爵法蘭索瓦繼承,是為法蘭索瓦一世,開始了卡佩王朝瓦盧瓦王室奧爾良昂古萊姆旁系的統治。
Remove ads
法國國王亨利三世在巴黎遇刺身亡,因後無嗣,由亨利三世的遠親,波旁家族的納華拉國王殷理基三世繼承,是為法國國王亨利四世。波旁雖然和瓦盧瓦都是上古同族的血緣,但是波旁親緣關系十分疏遠,這引起繼承的糾紛。亨利四世被捕入獄的叔父查理·德·波旁被擁立為國王,稱查理十世,但1590年5月9日在獄中去世,未得到後世公認。在這場法國王位的爭奪戰中,亨利四世取得最後勝利,從此開始了法蘭西王國波旁王室的統治,又稱波旁王朝,法國大革命中被推翻,之後兩次復辟(見法國波旁復辟),最終被七月革命推翻,法國王位轉入奧爾良旁系。
Remove ads
第一共和國時期
王政廢除後,法蘭西王國和波旁王朝被推翻,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但當時很多人是君主主義者(保王派),因此他們拒絕承認君主制的倒台。他們認為路易十六的統治一直到他1793年1月21日被處決時方才結束,而其子路易十七則為繼任國王,統治到1795年6月8日去世。所以後來路易十八即位後的國王編號稱「十八世」而不是「十七世」,因為他認為君主制沒有垮台,自己是繼承了哥哥路易十六和侄兒路易十七的衣缽,是正統的、合法的君主。
法蘭西第一帝國 (1804年–1814年)
法蘭西王國 (1814年–1815年)
百日王朝 (1815年–1815年)
法蘭西王國 (1815年–1848年)
波旁王朝復辟時期隨着1830年的七月革命而結束,當時的國王查理十世被廢黜,取而代之的公民國王是路易-菲臘一世,他是查理十世的一位在政治觀念更加自由的遠房堂親。查理十世的兒子昂古萊姆公爵路易-安托萬在與父親爭論了20分鐘後才簽署了一份放棄王位繼承權的文件。由於他從未加冕,人們對他是否是真正的法國國王存在爭議。路易的侄子尚博伯爵亨利同樣被一些人認為是亨利五世,但新政權不承認他的主張,他也從未統治過法國。查理十世任命路易-菲臘一世為皇家中將,作為年輕的「亨利五世」的攝政王,並要求他宣布希望讓他的孫子繼承他進入法國眾議院,當時法國議會的下議院,即相當於英國下議院。為了增加自己繼位的可能性,路易-菲臘並沒有這麼做。結果,由於法國議員了解他的自由主義政策以及他當時在法國民眾中的受歡迎程度,他們宣布路易-菲臘為新的法國國王,取代了波旁王朝的正統直系。
第二共和國時期 (1848年–1852年)
二月革命推翻了法蘭西王國七月王朝,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最先共和國是由雅克·查理斯·杜邦·德·厄爾在2月開始暫時代替總統行政。5月,權力被轉移至一個由五人組成的執行委員會。6月,路易-歐仁·卡芬雅克被任命為臨時政府領袖,同時兼替總統職責。直至12月10日,首場總統選舉結束,由出身波拿巴黨的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當選首任總統。1851年12月2日,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發動政變,更改憲法,擴大了總統的權力和任期延長。1852年11月20日至21日,舉行了一場公投。超過97%的民眾支持路易-拿破崙稱帝。於是,第二共和國改制為第二帝國。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
法蘭西第二帝國 (1852年–1870年)
1852年,因公投超過97%民眾支持第二共和國改制為第二帝國,因此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1870年9月2日,因拿破崙三世在色當戰役被俘虜,導致在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9月7日,在巴黎為拿破崙三世攝政的歐仁妮·德·蒙提荷皇后出逃英國,第二帝國滅亡。也因此,拿破崙三世成為至今為止最後一位法國君主。
第二帝國覆滅後
國民防衛政府(1870年—1871年),於第二帝國覆滅之後成立,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臨時政府,它處於法皇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中被普魯士軍隊俘虜、第二帝國覆滅與第三共和國成立之間的過渡時期,其國家元首是國民防衛政府主席路易·朱爾·特羅許將軍。
第三共和國(1871年—1940年)開始由前任國王路易-菲臘一世的首相、共和派阿道夫·梯也爾出任臨時總統,但他很快就因佔多數的君主制主義者的強烈反對而辭職,繼任的帕特里斯·麥克馬洪是君主制主義者,他於1875年成為第三共和國的第一任正式總統。
第三共和國早期,巴黎公社在1871年3月18日到5月28日期間短暫地統治巴黎,共和國政府則遷至凡爾賽。巴黎公社議會主席為路易·奧古斯特·布朗基,而凡爾賽政府的元首依然是共和國總統梯也爾。
第三共和國建立後,法國再也沒有出現事實上的君主。關於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以及以後的共和國的總統,請參見法國總統列表。
1830年「七月革命」中,復辟的波旁王朝君主查理十世(路易十六和路易十八之弟)被推翻,奧爾良公爵(始祖是路易十四世之弟)路易·菲臘即位。由於路易·菲臘的父親在1793年曾經投票支持處決路易十六,因此這一支被正統派保王黨視為弒君者的後代,不承認其為合法國王。
1870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慘敗,拿破崙三世倒台。此時大部分法國人和國民議會仍傾向君主制,於是正統派和奧爾良派都聲稱擁有王位繼承權:前者支持查理十世的孫子,尚博爾伯爵亨利(1830年革命中,在查理十世退位後曾當了7天的法國國王,稱亨利五世);後者支持路易·菲臘的後人巴黎伯爵。兩派都力圖通過和平手段恢復君主制。
在1871年2月8日的法國議會選舉中,正統派、奧爾良派和波拿巴派這三個王政派在645個議席中佔據了420席,共和派僅佔145席。為獲得絕對控制權,波旁王室長幼兩支圖謀融合。6月,奧爾良派王位覬覦者巴黎伯爵致函正統派王位覬覦者尚博爾伯爵,表示願意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要求,尊尚博爾伯爵為整個波旁王室的首領,復辟成功後,由亨利就任國王,巴黎伯爵為其繼承人。6月8日,兩派聯手使議會通過法令,廢除了1832年和1848年對波旁王室成員的流放法,這樣在2月當選議員的茹安維爾親王和奧馬爾公爵就可以進入議會。
在奧爾良派頭面人物第四代布羅伊公爵阿爾貝·德·布羅伊操縱下,第三共和國議會於1873年2月通過法令,禁止梯也爾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登台演說,4月2日又迫使溫和共和派格列維議長辭職。5月24日,議會以362票對348票的多數對梯也爾政府投了不信任票,梯也爾被迫辭職。此後共和派努力奪回政治發言權。1875年1月,共和聯盟在議會以一票多數勉強通過了第三共和國憲法,確定共和國最高領導人為總統,議會實行兩院制,內閣向總統和議會負責。1876年初眾議院選舉中,共和派一舉獲得360個席位,保守派只獲155席(正統派25席,奧爾良派55席,波拿巴派75席)。
1877年5月16日,支持君主制的法國總統帕特里斯·麥克馬洪迫使親共和派的朱爾·西蒙內閣辭職,任命布羅伊組閣,此舉被共和派視為無視議會多數意願。眾議院363名共和派議員提出議案拒絕信任新政府,麥克馬洪採取極端措施,在參議院同意下將眾議院解散(這也是第三共和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並確定在當年10月進行重選。這就是法國歷史上著名的「5月16日危機」。總統企圖發起政變,恢復君主制,共和國的前途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
在共和派奔走號召下,競選新眾議院的活動進行的異常激烈,參加投票的選民高達80%以上,結果共和派取得420萬張選票,以323席對208席的優勢戰勝保守派,勝利返回議會。麥克馬洪曾指望利用軍隊進行政變,但他發現大部分官兵傾向共和,只得屈服。1879年1月參議院三分之一改選中,共和派取得了82席中的66席,參議院從保守派佔多數轉為溫和共和派佔多數。得不到議會支持的麥克馬洪於1879年1月28日辭職,共和派衛儒勒·格雷維當選總統。共和派在國家各權力部門都取得了主導地位。
1883年,尚博爾伯爵「亨利五世」去世,無後,波旁王朝直系絕嗣,正統派的復辟之夢破滅。第二帝國拿破崙三世1873年在英國去世,其在英軍中服役的皇太子在1879年6月被南非祖魯人殺死,波拿巴派恢復拿破崙帝國之夢想也告破滅。奧爾良派本來就主張英國式的君主立憲,這一理念已經非常接近共和制。這樣,隨着時間流逝,法國共和制雖面臨重重兇險,卻也自然而然地平安延續下去。
推翻帝制後的法國的國家元首主要是法國總統,此外還有維希政府的國家元首(1940年—1944年)、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的主席(1944年—1946年)和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期間的法國參議院議長(1969年和1974年)等不同稱號的法國國家元首。不同的妄求者(覬覦王位者和覬覦帝位者)都自稱是法國的正統君主,拒絕承認法國總統和其他法國國家元首。他們是歷史上的法國君主的後裔,分屬不同的集團,這些集團是:
波旁王室的後裔,自1792年至1814年、1815年以及1830年起拒絕承認所有法國國家元首。其中一些「聯合主義者」在1883年以後開始認同奧爾良派的覬覦王位者。1883年波旁王朝直系絕嗣後,正統派發生分裂,一部分轉而支持奧爾良派。另一部分最保守的正統派則轉而同西班牙的卡路士派合流(西班牙波旁王朝始祖費利佩五世是路易十四的孫子,同法國波旁家族直系的血緣關係比奧爾良家族更近),擁立西班牙王位覬覦者卡路士(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的叔叔,只承認薩利法,不承認女性有王位繼承權)之子唐·胡安為「法國、納華拉、西班牙和耶路撒冷國王」,稱「約翰三世」。1936年,卡路士派末代僭主亞豐素·卡路士(「法王查理十二」)去世,無男嗣,這部分正統派於是又轉而擁護剛剛退位的西班牙國王亞豐素十三世為「法王阿方斯一世」。在亞豐素十三世的三個兒子中,長子因與平民結婚而失去王位繼承權,次子海梅是聾啞人,三子唐·胡安成為西班牙王位繼承人(唐·胡安的孫子是今日的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六世),但法國正統派強調「長幼有序」的禮法,因此擁立海梅為「法王亨利六世」。這一派如今的領袖是海梅的孫子,安茹公爵「路易二十」。
- 主條目:奧爾良派
法國國王路易-菲臘一世的後裔,自1848年起拒絕承認所有法國國家元首。根據1871年協議,巴黎伯爵在尚博爾伯爵去世後宣布自己為「法國國王菲臘七世」,三傳至今,為「約翰四世」。
- 主條目:波拿巴派
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和他兄弟的後裔(包括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後裔),1815年至1852年以及1870年以後拒絕承認所有法國國家元首。
英國君主自金雀花王朝的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開始自稱「法蘭西國王」,其旁系、史超域王朝的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國王占士二世及七世及其後裔在光榮革命後流亡國外,繼續自稱「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和法蘭西國王」。雖然英國君主漢諾威王朝的佐治三世在位時就簽署亞眠條約放棄要求法國王位,但占士黨不承認漢諾威王朝,也就不承認漢諾威王朝的這一決定。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