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灤河鐵路大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灤河鐵路大橋或稱灤河大橋位於河北省昌黎縣灤州市交界處[1],距離灤河入海口50公里[1],是京哈鐵路(原京奉鐵路)橫跨灤河的橋樑,一共有三座[2]。負責橋樑維護的工人會按建成時間將三座橋稱為「一橋、二橋和三橋」[3]

更多資訊 三座橋的相對位置 ...
更多資訊 一橋, 二橋 ...
快速預覽 灤河鐵路大橋, 座標 ...
Remove ads

第一座

1892年,關內外鐵路修至灤縣,5月灤河大橋開工修建。這座橋由總工程師金達設計,築路技師喀克斯主持施工,工程由日、德兩承包商負責。大橋因地勢所限必須建築在兩端都是上坡的位置上,因此,該橋既高且長,全長670.6米[註 1][4][5],共17孔,橋身主要由鋼桁梁和鋼板梁構成[6],16個墩台全部採用石頭壘砌,載重等級為古柏氏E-28級,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單線鐵路橋[2]

修建過程

由於灤河河床砂層很厚,而且水流湍急,幾位外國工程師都無法成功打樁[6]。其中,德國的工程師曾炸毀了灤河西岸的一塊巨石,使河水改為奔向西岸,但仍無濟於事[7]。最後,金達邀請了在塘沽工段工作的詹天佑前來[6]。詹在接手後,提出了兩項改動:一是將橋址向南移至河面更加寬闊、河水流速更緩慢的位置建橋[5];二是率先採用沉箱法施工,打破了河床流沙和河水流速對施工的阻礙[8]。除此之外,他還借用了俄國在大連修建軍港時留下的特大長松木,將其左右兩側鋸成筆直平滑的光面,並逐條排成圓形,組成地基;另外,為減少採購水泥(大多從國外進口)的開支他採用附近出產的「樁子石」和「台階石」,節約了大量資金;不但如此,他還請來從事水下作業的「御匠」,解決了橋墩黏合不緊的隱患[5]。大橋最後於1894年2月成功建成,共使用白銀57.5萬兩[9]。此為中國建橋採用沉箱法的開始,詹天佑也因此被接納為土木工程師學會會員[8]。橋樑建成後,參與建設的300餘名工人成為了山海關橋樑廠的第一批班底。

由於1890年代的中國只有漢陽鐵廠一家鐵廠,而且直到1893年才正式開爐煉鋼,加上關內外鐵路的總工程師金達為英國人,該橋的橋身皆為英國進口鋼材組成;另外,開辦於1889年的唐山細土棉廠(啟新水泥廠前身)已於1893年歇業,大橋的橋墩只能靠昂貴的進口水泥製成;在詹天佑從「御匠」獲得了「秘方」後,橋墩達到了「萬年牢」,也避免了進口水泥的高昂運費[5]

Remove ads

裝飾

灤河大鐵橋還在西橋台南北兩側分別鐫刻有直徑大約1米的太極圖。另外,橋身上還有龍飾共計4處,分別裝飾在東橋台的南北兩側和鋼架梁的東西兩端,其中鋼架樑上的「二龍戲珠」為銅鑄構件(已丟失),龍身舞動飛騰,體態活靈活現。東橋台上有「巨龍騰雲」長8.5米,高1.2米,龍頭朝東,直向龍珠,四爪跳躍,栩栩如生,至今保存完好無損[5]

建成後

1911年10月29日,秘密擔任京津同盟會軍事部長的彭家珍,在押送一批槍彈南下武漢的路上與駐灤新軍秘密聯絡,使軍列在通過灤河鐵橋後被張紹曾截扣,以達到支援革命黨人的目的[10]

大橋附近的居民和維護工人曾開玩笑說,一橋一共「服役了五次」,其中兩次作為鐵路橋,三次作為公路橋[4]

1943年,第二座灤河大橋通車後,此橋改造為公路橋[4]。在遼瀋戰役失利後,撤退的國民黨軍在1948年11月炸毀了此橋和二橋,以阻止解放軍南下[6]。在解放軍鐵道縱隊和唐山工務段、山海關鐵路橋樑廠1400多人搶修後[6],一橋先於1949年1月23日[11]被修復,並鋪設了臨時的軌道以恢復京山鐵路的運輸[3]。在二橋也修復完成後,一橋又改為公路橋[4]。然而,一橋單線的設計使其在改為公路橋後仍然是通行的瓶頸;橋兩頭的守橋人必須先通過電話溝通,再確認單向放行車輛,類似鐵路的電話閉塞[4]

隨着灤河公路橋在1974年建成,一橋被停用[4]唐山大地震發生後,新建的二橋和灤河公路橋受損嚴重,只有這座老橋經住了考驗,因此一橋在簡單的修復後再次恢復通車,承載起來往的汽車,成為了重要的救災通道[5]。最終,一橋在1978年正式「退休」[6]

Remove ads

保護

此橋已於1998年成為唐山市文物保護單位[5],2001年2月7日被列為河北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被國務院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第二座

第二座灤河大橋於1933年修建,1939年建成。二橋在一橋上游約45米處,為雙線鐵路橋,全長677.42米,由2孔9.12米鋼筋混凝土拱及20孔32米上承鋼鈑梁構成[2]

在1929年時,京山鐵路的大部分區間在就已增建了雙線,一橋的單線設計成為了線路的瓶頸;另外,北寧鐵路管理局在1933年檢查了該橋後,得出了另建新橋的結論[6]。於是,在1935年,二橋開工建設[5],並於1939年完成[6]

1945年9月23日,灤縣發生地震,2號橋墩被毀壞[12]。1948年11月,國民黨軍隊為了阻止解放軍南下,將一橋和二橋炸毀[2]。炸毀後,二橋1/3橋墩被炸毀、24片鋼樑落入河底[13]。在解放軍鐵道縱隊和唐山工務段、山海關鐵路橋樑廠1400多人搶修54天後,二橋於1949年5月修復通車[6]。修復後,唐山市人民政府在二橋的西橋頭特立一座紀念碑和一座光榮碑,紀念碑的正面鐫刻着「北寧路灤河大橋全線落成全線鋪修竣工紀念」,而光榮碑上面則記載着搶修兩座大橋過程中,26名立下戰功的解放軍官兵的名字[6]。通車後,該橋為平津戰役中解放軍的運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

由於鋼樑剛度不足,墩台也已年久失修,橋上的線路也難以維護,二橋依然是全線的「瓶頸」[12]。1999年,鐵道部在重點橋隧病害集中整治的安排中,決定廢棄二橋[12]。在三橋於2001年啟用後,此橋停止使用。目前這座新橋已經被拆除,只剩下橋墩的殘骸和原橋頭的紀念碑[4]

Remove ads

第三座

第三座橋位於第一橋與第二橋中間距上下游25.1米處,京哈鐵路第214公里處,從2000年9月17日動工,到2001年12月16日完工[6]。該橋全長826米,結構為25孔32米預應力鋼筋混凝土T型簡支梁。該橋上的經過的京哈鐵路為雙線電氣化自動閉塞鐵路,每日有上百對進出東北的客貨運列車經過此處[2]

鐵道部決定廢棄二橋的同時,也決定在二橋和一橋的中間修建新橋。新橋距離一橋17米,二橋25.1米,由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和北京局勘測設計院設計[12]。新建的三橋使經過列車的時速從120公里/小時提高至160公里/小時[12]。大橋的建設共耗資1.24億元[12]

2003年,京秦鐵路京山鐵路交換里程,此橋被劃入京秦鐵路正線,後在2007年成為了京哈鐵路正線的一部分[14]

現時該橋仍然在使用,被編為京哈鐵路第345號橋[2]

快速預覽 外部媒體連結, 圖片 ...
Remove ads

註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