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瑪嘉烈皇后級戰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玛格丽特皇后级战列舰
Remove ads

瑪嘉烈皇后級戰艦Regina Margherita class[a]是1898年至1905年間為意大利皇家海軍建造的一級戰艦,共兩艘,分別是「瑪嘉烈皇后」號英語Italian battleship Regina Margherita[a]「貝納德通·伯林」號英語Italian battleship Benedetto Brin[b]。該級艦由與後者同名的貝納德通·伯林英語Benedetto Brin[c]設計,但伯林在艦隻完工前便已去世。該級艦主武器為四門12吋(305毫米)口徑火炮,航速可達20(37公里每小時;23哩每小時)。

快速預覽 概況, 技術數據(Regina Margherita) ...

兩艘艦在服役的第一個十年裏,長期在意大利艦隊中執行任務。它們參與了1911-1912年的意土戰爭,期間投入了意大利在北非昔蘭尼加的攻佔行動,以及地中海東部的相關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兩艦被降級為訓練艦,且均在戰爭期間沉沒,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貝納德通·伯林」號於1915年9月在布林迪西港發生爆炸,「瑪嘉烈皇后」號則於1916年12月觸雷沉沒。

Remove ads

設計

此前海軍上將聖邦級戰艦的使用體驗不佳——該級艦火力太弱,無法與外國同類艦艇抗衡,航速又太慢,追不上巡洋艦。有鑑於此,意大利海軍希望新型戰艦能回歸更大、更實用的噸位規模,尤其希望能對抗鄰國奧匈帝國當時正在建造的哈布斯堡級戰艦英語Habsburg-class battleship。意大利海軍重新採用了當時多數國家海軍的標準裝備——12吋(305毫米)口徑火炮,但為實現高航速,犧牲了部分裝甲防護[5]。因此,該級艦屬於融合型設計,兼具慢速戰艦的火力與巡洋艦的航速。貝納德通·伯林最初計劃為該級艦僅配備兩門12吋火炮和十二門8吋(203毫米)火炮,但在他去世後,魯傑羅·阿爾弗雷多·米凱利(Ruggero Alfredo Micheli)海軍上將修改了設計方案:將12吋火炮的數量增加一倍,代價是減少八門中口徑火炮。[6]

常規參數和輪機

瑪嘉烈皇后級艦的水線長為130米(426呎6吋),全長138.65米(454呎11吋);艦寬23.84米(78呎3吋),其中「瑪嘉烈皇后」號吃水8.81米(28呎11吋),「貝納德通·伯林」號吃水略深,為9米(29呎6吋)。該級艦標準排水量為13,215長噸(13,427公噸);滿負荷作戰狀態下,「瑪嘉烈皇后」號排水量為14,093長噸(14,319公噸),而「貝納德通·伯林」號略重,排水量為14,737長噸(14,973公噸)[6]。兩艦艦體均配備了雙層底英語Double bottom[7]

該級艦擁有規模相當大的上層建築,其中包括一對設計較為特別的司令塔(各配一座艦橋),分別位於艦艏和艦艉[6]。艦體採用撞角式艦艏設計,前部甲板(艏樓甲板)呈抬高狀。全艦設有兩根桅杆,均配備戰鬥桅樓英語Top (sailing ship),前桅杆就位於前司令塔與前艦橋的正後方[7]。在服役期間,該級艦的船員編制人數有所變化,為812至900名軍官與士兵[6]

該級艦的推進系統由兩台三脹蒸汽機英語Compound steam engine組成,驅動一對螺旋槳。其中,「瑪嘉烈皇后」號的蒸汽機所需蒸汽由二十八台燃煤水管式英語Water-tube boiler尼克勞斯鍋爐英語Field-tube boiler提供,而「貝納德通·伯林」號則配備了相同數量的貝爾維爾鍋爐英語Belleville boiler。這些鍋爐的排煙管道接入三根煙囪,其中兩根煙囪並排設置。首艦「瑪嘉烈皇后」號蒸汽機的額定指示功率為21,790匹指示馬力(16,250千瓦特),「貝納德通·伯林」號的蒸汽機效率略低,指示功率為20,475匹指示馬力(15,268千瓦特)。兩艘艦的最高航速均為20節(37公里每小時;23哩每小時),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12哩每小時)航速航行時,續航里程約為10,000海里(19,000公里;12,000哩)。[6]

Remove ads

武器裝備和裝甲

該級艦的主炮為四門12吋(305毫米)40倍徑火炮,安裝在兩座雙聯裝炮塔內,一座位於艦艏,一座位於艦艉。艦上還配備了四門8吋(203毫米)40倍徑副炮,安裝在上層建築四角的炮廓中,兩門可向前射擊,兩門可向後射擊。此外,該級艦還有十二門6吋(152毫米)40倍徑三級火炮,同樣安裝在艦體側面的炮廓英語casemate內。近距離防禦魚雷艇的武器為二十門3吋(76毫米)40倍徑火炮,同時艦上還搭載了兩門47毫米(1.9吋)火炮、兩門37毫米(1.5吋)火炮以及兩門10毫米(0.39吋)馬克沁機槍。瑪嘉烈皇后級戰艦還在艦體水線下方配備了四具17.7吋(450毫米)魚雷發射管[6]

瑪嘉烈皇后級艦採用特爾尼地區生產的哈維鋼作為裝甲材料。主裝甲帶厚度為6吋(152毫米),甲板裝甲厚度為3.1吋(79毫米)。司令塔與炮廓火炮同樣配備了6吋厚的裝甲板,而主炮塔火炮的裝甲防護更強,厚度達8吋(203毫米)[6]。在裝甲防護設計中,煤炭被大量運用,其中一層煤炭裝甲的作用是保護艦體內部免受水下損傷[7]

艦隻

更多資訊 艦名, 建造者[6] ...

服役歷史

Thumb
約1908年時的「瑪嘉烈皇后」號;注意其副炮的布局以及主裝甲帶的位置

「瑪嘉烈皇后」號與「貝納德通·伯林」號在服役初期的幾年裏,均在現役分艦隊服役,並參與艦隊日常的和平時期訓練任務[8]。在新型「埃萊娜女王」級戰艦完工前,「瑪嘉烈皇后」號常擔任艦隊旗艦[9]。1911年9月29日,意大利向鄂圖曼帝國宣戰,意土戰爭爆發。戰爭期間,這兩艘艦編入第二艦隊第三分艦隊參戰。1911年10月,「貝納德通·伯林」號參與了對的黎波里的進攻,兩艦還共同參與了地中海東部攻佔羅得島的作戰行動[10]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意大利保持中立,但到1915年時,在協約國的勸說下加入戰爭,對德國和奧匈帝國作戰。由於亞得里亞海海域狹窄,意大利與奧匈帝國雙方均對艦隊採取謹慎部署策略,因此瑪嘉烈皇后級的兩艘戰艦並未參與作戰[11]。「貝納德通·伯林」號作為訓練艦以布林迪西為基地執行任務,直至1915年9月27日在該港口因內部爆炸損毀,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艦上454名船員在此次爆炸中喪生[12][6]。另一艘「瑪嘉烈皇后」號同樣作為訓練艦服役,服役時間稍長,最終在1916年12月11日至12日夜間,觸碰到德國UC-14號潛艇布設的水雷後沉沒[6]。此次沉沒造成約675人死亡[13]

Remove ads

腳註

註釋

  1.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另有來源譯為「瑞吉那·瑪格麗娜」級[2]
  2. 譯名參考自《戰艦與航空母艦》[3],另有來源譯作「本尼迪托·布林」號[4]或者「貝內代托·布林」號[1]
  3. 譯名參考自《戰艦與航空母艦》[2]

參考書目

拓展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