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瓦倫提尼安一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瓦倫提尼安一世(拉丁語:Valentinianus;321年—375年11月17日),也被稱作瓦倫提尼安大帝,是一位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提尼安王朝創建者,於364年–375年在位。他統治帝國西部,而他的弟弟瓦倫斯則統治東部。他在位期間曾成功地擊敗了阿勒曼尼人、誇迪人和薩馬提亞人,加強了邊境防禦工事,並率軍跨越萊茵河和多瑙河進行軍事行動。此外,他的將軍老狄奧多西平定了阿非利加行省的叛亂(皮克特人、蘇格蘭人和撒克遜人聯合對不列顛行省的攻擊)。他的兒子格拉提安和瓦倫提尼安二世繼承了他在帝國西部的統治,他的女兒加拉在386年嫁給了東部皇帝狄奧多西一世(老狄奧多西的兒子)。
Remove ads
早年生活
瓦倫提尼安於321年出生於潘諾尼亞行省南部的西巴萊(今克羅地亞溫科夫齊)[1][2],其家族為伊利里亞-羅馬人。[3]瓦倫提尼安和他的弟弟瓦倫斯是格拉提亞努斯(綽號「富納里烏斯」)的兒子,格拉提亞努斯是一位以摔跤技藝聞名的軍官。[1][2][4]
格拉提亞努斯在320年代末或330年代初晉升為阿非利加行省總督,年幼的瓦倫提尼安亦隨父親前往非洲。[5][2]然而,格拉提亞努斯很快就被指控貪污,被迫退休。[5][1]瓦倫提尼安在330年代末加入君士坦丁大帝的羅馬軍隊,後來可能擔任了家政官。[5][6]格拉提亞努斯在340年代初被召回,並被任命為不列顛行省總督。[5][6]卸任後,他退休回到西巴萊的家族莊園。[7][6]
350年,帝國西部皇帝君士坦斯一世被在高盧行省自立為帝的將領馬格嫩提烏斯刺殺。[8] 君士坦斯的兄長、帝國東部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立即率領大軍討伐馬格嫩提烏斯。[9]隔年,兩位皇帝在潘諾尼亞交戰爆發了穆爾薩戰役,君士坦提烏斯取得了一場代價慘重的勝利。[9][10]兩年後,馬格嫩提烏斯在塞琉古山戰役中再次戰敗,隨後自殺身亡,君士坦提烏斯再度像他父皇君士坦丁大帝一樣成為帝國的唯一皇帝。[9][11]大約在同一時期,君士坦提烏斯沒收了格拉提安努斯的財產,理由是格拉提安努斯在馬格嫩提烏斯訪問潘諾尼亞期間熱情款待了他。[9]儘管他的父親失寵,瓦倫提尼安似乎並未受到當時的負面影響,因此他不太可能曾為篡位者效力。[12][9]已知瓦倫提尼安在帝國內戰期間身處該地區,但他是否參與內戰尚不得而知。[12]
Remove ads
在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和尤利安統治時期服役

在馬格嫩提烏斯和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的內戰中,阿勒曼尼人和法蘭克人趁亂渡過萊茵河,襲擊了幾個重要的定居點和防禦工事。[5][12]355年,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廢黜了他的親戚凱撒(副皇帝)加盧斯,但仍然感到帝國的危機遠超一位皇帝所能應對,於是他提拔他另一位親戚尤利安為凱撒。[5][17]隨着高盧局勢迅速惡化,尤利安被任命為高盧兩支主要軍隊之一的名義指揮官,另一支軍隊則由巴爾巴提奧將軍指揮。[5]君士坦提烏斯制定了一項策略,讓尤利安和巴爾巴提奧對阿勒曼尼人實施鉗形攻勢。[12]然而,一支阿勒曼尼人小隊繞過了尤利安和巴爾巴提奧,襲擊了盧格杜努姆(今法國里昂)。尤利安派遣護民官瓦倫提尼安和拜諾鮑德斯監視劫掠者返回的道路。然而,他們的努力卻遭到了巴爾巴提奧及其護民官切拉的阻撓。阿勒曼尼人國王克諾多馬裏烏斯趁機進攻,給羅馬人造成了慘重的損失。[12]巴爾巴提奧向皇帝君士坦提烏斯抱怨,這場慘敗被歸咎於瓦倫提尼安和拜諾鮑德斯,兩人被逐出軍隊。[12][18]
瓦倫提尼安的仕途一落千丈,返回了位於色米姆(今塞爾維亞境內)的新家族莊園。兩年後,他的第一任妻子瑪麗娜·塞維拉生下了一個兒子,格拉提安。[19][18]在多神教徒皇帝尤利安的統治時期,瓦倫提尼安的行蹤變得不明,但他很可能被流放[19],或者只是被派往偏遠的前哨駐守。[20]關於這件事,史料記載的說法相互矛盾,有的說他拒絕進行異教祭祀,自願離開,有的說他只是因為信奉基督教而被解僱。[21]
Remove ads
崛起

得知尤利安皇帝在東征薩珊波斯帝國時陣亡的消息後,軍隊匆忙擁立帝國禁衛軍一員的約維安為新皇帝。約維安被迫接受屈辱的和平條約,將士兵撤出波斯領土,然後啟程返回首都君士坦丁堡。[22]在約維安短暫的統治期間,瓦倫提尼安被提拔為斯庫塔里(精銳步兵團)的保民官,歷史學家伊恩·休斯(Ian Hughes)認為這體現了新皇帝對他的信任,並被派往安西拉(今土耳其安卡拉)。[23]
約維安在抵達首都之前神秘地去世,隨後文武官員在尼西亞召開了會議,選舉新皇帝。尤利安的密友和顧問薩盧提烏斯在皇帝死後就已拒絕皇位,如今他再次拒絕,先是為自己,後又為他的兒子。[24]另外還有兩個人選:第一代斯精銳步兵團保民官埃奎提烏斯,以及約維安的親戚、伊利里亞的軍需官雅努阿里烏斯。兩人都被否決了;埃奎提烏斯被認為過於粗魯無禮,雅努阿里烏斯則因為距離太遠。[23][25]最終,由於瓦倫提尼安資歷深厚且就在附近,大會決定推選他為皇帝,並派使者前往安西拉通知他。
皇帝

瓦倫提尼安於364年2月25日或26日接受了皇位。[27]當他準備發表即位演說時,士兵們威脅要暴動,顯然是對他忠誠度的懷疑。瓦倫提尼安向他們保證,軍隊是他最優先考慮的事情。根據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記載,士兵們對瓦倫提尼安的果敢舉止和他願意承擔皇權感到震驚。為了進一步防止繼承危機,他同意指定一位共治奧古斯都(皇帝),這或許是為了安撫帝國東部的文官官員,讓他們相信會有一位擁有皇權的人在場保護他們的利益。[28]
364年3月28日,瓦倫提尼安在君士坦丁堡推選他的弟弟瓦倫斯為共治奧古斯都。[27]此舉遭到了騎兵統帥達加萊夫斯的反對。阿米阿努斯明確指出,瓦倫斯服從他的哥哥。364年的剩餘時間被瓦倫提尼安用於委派行政職務和軍事指揮權。根據5世紀歷史學家佐西姆斯記載,他傾向於詆毀基督教,所有由尤利安任命的大臣和官員都被立即解職,蒙受恥辱。現代權威人士對此說法有所保留。[29]可以肯定的是,隨着各省的劃分,指揮權也進行了一些調整,但這些變動完全基於功績。那些在尤利安宮廷中大量湧現、領取高薪卻提供虛假服務的智者和哲學家被革職。[30] 瓦倫提尼安保留了達加萊夫斯的職位,並將埃奎提烏斯晉升為伊利里亞大區禁衛軍長官(總督)。瓦倫斯被任命為帝國東部皇帝,下轄禁衛軍長官薩盧提烏斯管轄。瓦倫提尼安統治意大利、高盧、阿非利加和伊利里亞。瓦倫斯的宮廷在君士坦丁堡,而瓦倫提尼安的宮廷則位於梅蒂奧拉努(米蘭)。
Remove ads

365年,阿勒曼尼人渡過萊茵河入侵高盧大區。同時,普羅科皮烏斯在東部發動叛亂,反對瓦倫斯。根據阿米阿努斯記載,瓦倫提尼安在前往盧泰西亞的途中,於11月1日得知了這兩場危機。他最初派遣達加萊夫斯迎戰阿勒曼尼人[32],自己則準備東征支援瓦倫斯。但在聽取了朝臣的建議以及來自高盧主要城市的代表團的請求後,他決定留下來對抗阿勒曼尼人。[33][34]瓦倫提尼安進軍杜羅科托魯姆(蘭斯),並派遣兩名將軍查里埃托和塞維裏亞努斯迎戰入侵者。[35]這兩位將軍很快就戰敗身亡[36];達加萊夫斯於366年接替他們的位置,但他同樣無能為力。[37]在戰役後期,達加萊夫斯被瓦倫提尼安宮廷的將軍約維努斯取代。約維努斯在默茲河沿岸取得數次勝利後,在沙隆附近與阿勒曼尼人展開激戰並取得勝利。[38]勝利後,他將阿勒曼尼人逐出高盧,並因其功績於次年被授予執政官之位。[39]
367年初,不列顛管區和高盧管區北部的危機推遲了瓦倫提尼安對阿勒曼尼人的懲罰性遠征,阿勒曼尼人隨即再次渡過萊茵河,劫掠了莫貢提亞庫姆(美因茲)。瓦倫提尼安成功安排刺殺了阿勒曼尼人的國王維提卡比烏斯,但他希望透過將阿勒曼尼人置於羅馬的統治之下來徹底結束這場衝突。瓦倫提尼安在367年整個冬天都在集結一支龐大的軍隊,準備在春天發動攻擊。他召集了意大利大區禁衛軍長官塞巴斯蒂亞努斯[40],率領意大利軍團和伊利里亞軍團,與約維努斯和步兵統帥(Magister Peditum)塞維魯會合。368年春,瓦倫提尼安率領他8歲的兒子格拉提安和羅馬軍團渡過萊茵河和美因河,進入阿勒曼尼人的領地。起初他們未遇抵抗,沿途燒毀了所有房屋和糧倉。最終,瓦倫提尼安在索利西尼烏姆戰役中與阿勒曼尼人交戰;羅馬人取得了勝利[41],但傷亡慘重。[42]雙方達成暫時和平,瓦倫提尼安返回特里爾過冬。[43]369年,瓦倫提尼安下令在萊茵河西岸建造新的防禦工事,並修繕舊建築。[44]他也大膽地下令在萊茵河對岸、靠近今海德堡的山區建造一座要塞。[45]阿勒曼尼人派遣使者前往抗議,但遭到拒絕。阿勒曼尼人在要塞仍在建造時發動攻擊,將其摧毀。[46]
370年,撒克遜人再次進攻高盧北部。負責高盧北部軍隊的納尼努斯懇求步兵統帥塞維魯前來援助。在幾次小勝後,雙方達成停戰協議,撒克遜人將適合羅馬軍隊服役的青年交給帝國,以換取返回故土的自由通行權。但羅馬人違背了協議伏擊了撒克遜人,殲滅了所有入侵者。[47]
同時,瓦倫提尼安試圖說服勃艮第人——阿勒曼尼人的宿敵——攻擊強大的阿勒曼尼人國王馬克里安。他威脅說,如果阿勒曼尼人試圖逃跑,瓦倫提尼安將率領軍隊嚴陣以待。與勃艮第人的談判破裂,因為瓦倫提尼安一如既往地專橫跋扈,拒絕接見勃艮地使節,並親自向他們保證帝國的支持。儘管如此,羅馬人與勃艮第人結盟的傳言還是使阿勒曼尼人因懼怕敵人的攻擊而四散奔逃。這事件使得羅馬騎兵統帥老狄奧多西得以經由雷蒂亞攻擊阿勒曼尼人。[40]他俘虜的許多阿勒曼尼人被安置在意大利的波河河谷,直到阿米阿努斯撰寫其歷史時,他們仍然居住在那裏。
瓦倫提尼安又進行了四年的戰役,試圖擊敗馬克里安,但最終失敗。馬克里安於372年險些被老狄奧多西俘虜。同時,瓦倫提尼安繼續大量招募與羅馬友好的阿勒曼尼人。阿勒曼尼人國王弗拉奧馬爾被任命為護民官,並於372年至373年間率領援軍前往不列顛。貴族比瑟里迪烏斯和霍爾塔里烏斯成為瓦倫提尼安軍隊的指揮官,但霍爾塔里烏斯很快就因與馬克里安密謀而被處決。對抗敵對的阿勒曼尼人的戰役先是受到非洲局勢的阻礙,後來又受到多瑙河沿岸局勢的干擾。374年,由於皇帝需要親自出兵以抵禦誇迪人和薩馬提亞人對伊利里亞的入侵,瓦倫提尼安被迫與馬克里安媾和。
Remove ads
367年,不列顛局勢惡化,被稱為「大陰謀」的事件威脅到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瓦倫提尼安收到報告稱,皮克特人、阿塔科蒂人和蘇格蘭人的聯軍襲擊了該行省,殺死了撒克遜沿海總督內克塔里杜斯和不列顛尼亞都督富洛法德斯。與此同時,法蘭克人和撒克遜人的軍隊正在劫掠高盧北部沿海地區。瓦倫提尼安啟程前往不列顛,派遣家政官塞維魯先行調查。塞維魯未能扭轉局勢返回高盧,在薩馬羅布里瓦(亞眠)與瓦倫提尼安會面。隨後,瓦倫提尼安派遣約維努斯前往不列顛,並晉升塞維魯為軍事統帥。就在此時,瓦倫提尼安病倒,塞維魯(軍隊代表)與魯斯蒂庫斯·朱利安努斯(通政官,高盧貴族代表)之間爆發了皇位繼承權之爭。衝突在瓦倫提尼安康復後平息,他任命兒子格拉提安為西部的共治奧古斯都。[48]阿米阿努斯指出,此舉史無前例。約維努斯很快就返回,聲稱需要更多兵力來處理局勢。368年,瓦倫提尼安任命老狄奧多西為新的不列顛總督,指示他要將不列顛重新置於羅馬統治之下。同時,塞維魯和約維努斯將隨皇帝攻打阿勒曼尼人。
老狄奧多西於368年率領巴達維人軍團、赫魯利人軍團、約維軍團和維克托雷軍團抵達。他在魯圖皮亞登陸後前往倫蒂尼恩(倫敦),恢復了不列顛南部的秩序。之後,他重新集結了最初駐紮在不列顛的剩餘守軍;顯然,在富洛福德斯和內克塔里杜斯戰敗後,這些部隊已經失去了凝聚力。369年,老狄奧多西着手收復倫蒂尼恩以北的地區,鎮壓了馬克西米努斯和瓦倫提努斯的叛亂。隨後,老狄奧多西將不列顛其餘地區重新納入帝國版圖,並重建了許多防禦工事,將不列顛北部更名為「瓦倫提亞」。369年老狄奧多西返回後,瓦倫提尼安提拔狄奧多西接替約維努斯,擔任騎兵指揮官。
Remove ads
372年,菲爾穆斯叛亂在仍飽受戰火蹂躪的阿非利加行省爆發。這場叛亂的根源在於羅馬官員羅曼努斯的腐敗。羅曼努斯在摩爾人王子努貝爾(羅馬在非洲的主要附庸)的嫡系和私生子之間的血腥爭鬥中站隊。羅曼努斯挪用公款,且未能抵禦沙漠遊牧民族的侵襲,激起了部分行省居民的不滿,最終導致叛亂。瓦倫提尼安派遣老狄奧多西前往恢復秩序。在接下來的兩年裏,老狄奧多西揭露了羅曼努斯的罪行,逮捕了他及其支持者,並擊敗了菲爾穆斯以及支持他的阿巴尼人和卡普拉里人等非洲部落。[49]
373年,帝國與居住在多瑙河上游的日耳曼語族群誇迪人爆發了衝突。與阿勒曼尼人一樣,誇迪人對瓦倫提尼安在其領土上建造防禦工事感到憤怒。他們提出抗議,並派遣使團前往伊利里亞的軍械官埃奎提烏斯處,埃奎提烏斯承諾將此事轉達給瓦倫提尼安。然而,日益有權勢的時任高盧大區禁衛軍長官(總督)馬克西米努斯將此事歸咎於埃奎提烏斯,並設法讓瓦倫提尼安提拔其子馬塞利安努斯完成這項工程。[50]誇迪人國王的抗議持續拖延工程進度,為了平息他們的喧囂,馬塞利安努斯在一場表面上是為了和平談判而舉辦的宴會上謀殺了誇迪人國王加比尼烏斯。這激起了誇迪人及其盟友薩馬提亞人的戰爭慾望。他們在秋季渡過多瑙河,開始蹂躪潘諾尼亞·瓦列里亞行省。劫掠者未能攻入設防的城市,但他們對毫無防備的鄉村地區造成了嚴重破壞。兩支軍團被派往薩珊波斯帝國,但因缺乏協調而被薩馬提亞人擊敗。同時,另一支薩馬提亞人入侵默西亞行省,但被老狄奧多西之子、默西亞都督小狄奧多西(後來的皇帝狄奧多西大帝)擊退。
瓦倫提尼安直到374年底才得知這些危機。隔年春天,他從特里爾出發,抵達卡農圖姆,發現那裏已空無一人。薩馬提亞使者在那裏迎接他,請求原諒他們的所作所為。瓦倫提尼安回應說,他會調查此事並採取相應行動。瓦倫提尼安無視了馬塞利安努斯的背信棄義,決定懲罰誇迪人。他與塞巴斯蒂亞努斯和梅羅鮑德斯將軍同行,並在夏季為戰役做準備。秋季,他渡過阿昆庫姆的多瑙河,進入誇迪人的領地。[51]在未遇抵抗的情況下劫掠了誇迪人的土地後,他撤退到薩瓦里亞(今匈牙利松博特海伊)過冬。[52]
Remove ads
駕崩

瓦倫提尼安不等春天到來,便決定繼續征戰,從薩瓦里亞進軍布里蓋提奧(今匈牙利索尼)。他於375年11月17日抵達,與誇迪人使團舉行了一場充滿敵意的會面。[53]使團獲準和平離開,條件是他們向帝國軍隊提供新兵。使團堅稱,衝突的起因是羅馬在其領土上建造堡壘。他們還補充說,一些與簽訂條約的首領沒有關聯的誇迪部落仍可能隨時襲擊羅馬人。瓦倫提尼安勃然大怒,開始辱罵使團,並突發中風身亡。[54]按照當時的習俗,他被神化,拉丁語名為「Divus Valentinianus Senior」,意為「神聖的瓦倫提尼安長老」。[55]
其他

現代歷史學家A.H.M.瓊斯寫道,儘管瓦倫提尼安一世比他爭奪皇位的主要競爭對手「不那麼粗魯」,但他「性情暴戾,不僅自身缺乏教養,而且敵視有教養的人」。根據阿米阿努斯記載,「他憎恨衣着考究、受過良好教育、富有且出身高貴的人」,這表明瓦倫提尼安在帝國樹敵眾多,有人想通過把他描述成一個沒文化的野蠻人來詆毀他。但這並非全貌:阿米阿努斯承認瓦倫提尼安具有一定的雄辯才能,並且還提到,這位皇帝在閒暇時間是一位「技藝精湛的畫家和雕塑家,也是新型武器的發明家」。[56]他任命修辭學教授馬格努斯·奧索尼烏斯為兒子格拉提安的家庭教師[57],這顯示他珍惜自己未能接受的那種高級古典教育。據休·奇澤姆(1911年)所述,瓦倫提尼安是一位能幹的軍人和一位盡職盡責的管理者,他關心其父親出身的底層階級的福祉。他創辦學校,並為羅馬帝國的窮人提供醫療服務,在帝國的十四個區各任命了一名醫生。[58]他也重新頒布了君士坦丁大帝的法令,譴責遺棄嬰兒的行為。[59]
然而,瓦倫提尼安的良好意願常常因選人不當而受挫,而且「儘管有相反的證據,他仍然固執地相信這些大臣的才能」。[60]此外,他慷慨的法令所體現的仁慈,與他在私人事務中令人震驚的殘酷和野蠻行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經常以瑣碎的罪名處死僕人和侍從,據說他還習慣將受害者餵給兩隻寵物熊,分別名為「金箔」(Mica Aurea)和「純真」(Innocence)。 「純真」的鐵籠隨皇帝行進,形影不離。最終,「純真」被認為忠實履行了職責,在瓦倫提尼安的祝福下被放歸大自然。[61]
瓦倫提尼安是一位基督徒,但他允許帝國所有臣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只禁止某些儀式,例如特定類型的獻祭,並禁止巫術。在基督教事務方面,他頒布敕令反對神職人員日益增長的財富和世俗化。其中一項由羅馬主教達瑪穌一世頒布的新法令禁止向神職人員授予遺贈,另一項敕令規定,神職人員必須履行因其財產而應承擔的公共職責,否則必須放棄財產。[62][58]
歷史學家邁克爾·格蘭特雖然指出瓦倫提尼安性格令人不快,且下屬選人不善,但他仍然稱他為「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皇帝」,並如此總結他的生平:
瓦倫提尼安是一位傑出的軍人和勤勉的勞動者,精力充沛。他深感對國家的責任,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對窮人也懷有強烈的責任感,同時他對羅馬上層階級也頗為厭惡。更不尋常的是,在他所處的時代,他竟然相信應該容忍宗教信仰的差異。儘管他有種種缺點,但無論在哪個時代,他都會是一位傑出的人物。之所以大多數人從未聽說過他,只是因為一些誤導性的傳統觀念貶低了帝國後期的人物。
索克拉蒂斯在其著作《教會史》(Historia Ecclesiastica)中的一段記載,使一些人認為瓦倫提尼安是一位奉行一夫多妻制的皇帝。這段記載稱,皇帝聽到妻子瑪麗娜·塞維拉皇后不斷讚美她的朋友查士丁娜的美貌後,
皇帝將妻子的這番描述珍藏於心,反覆思量如何才能迎娶查士丁娜,又不至於拋棄塞維拉——畢竟塞維拉曾為他生下格拉提安,而他不久前才冊封格拉提安為奧古斯都。於是他制定了一項法令,並下令在所有城邦頒布,允許任何男子擁有兩位合法妻子。法令頒布後,他迎娶了查士丁娜,並與她生下了小瓦倫提尼安。
——索克拉蒂斯,《教會史》,第四卷第31章
這個故事只見於索克拉蒂斯的記載,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有任何皇帝頒布過允許一夫多妻制的法令。瓦倫提尼安一世和塞維拉可能已經離婚,這在羅馬法律中是允許的。[65]然而,由於基督教不承認離婚[66],索克拉蒂斯輕蔑地稱他為重婚者。索克拉蒂斯也可能試圖指控信奉阿里烏教派的查士丁娜犯有通姦罪,這是當時對其他教派常見的誹謗。根據約翰·馬拉拉斯的《復活節編年史》和尼基烏的約翰的記載,在瓦倫提尼安一世與查士丁娜交往之前,皇后塞維拉因進行非法交易而被放逐。巴恩斯認為這個故事是為了在不指控皇帝的情況下,為瓦倫提尼安一世的離婚辯護。[67]
Remove ads
瓦倫提尼安和瓦倫斯的硬幣肖像質量可疑,人物面部「沉重」,「缺乏生動性,也缺乏連貫性」。[68]阿米阿努斯對瓦倫提尼安的體貌特徵進行了更為讚揚的描述,他稱讚這位皇帝「有強壯的肌肉身材、光彩照人的膚色、灰色的眼睛(目光總是斜視而嚴厲)、高大挺拔的身材和規整的五官」。[69]
外部連結
- This list of Roman laws of the fourth century shows laws passed by Valentinian I relating to Christianity.(英文)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