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

越南歷史時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
Remove ads

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43年-544年,越南語Thời Bắc thuộc lần thứ 2時北屬𠞺次2?)是越南歷史上一段被中國統治的時期,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

快速預覽 交州刺史部(43年-220年)交州士氏政權(220年-280年)交州(280年-554年), 地位 ...
Remove ads
快速預覽 越南歷史系列條目 ...

公元40年,在徵氏姐妹的領導下,交州爆發了民變。43年,漢伏波將軍馬援領兵平叛,殺死二徵。交州重歸漢朝管轄,第二次北屬時期開始。

在這一時期,今越南地區曾先後被置於東漢、交州士氏政權、東吳晉朝劉宋南齊南梁南陳的統治之下。541年,交州爆發了李賁起義。544年,李賁稱帝,建立萬春國政權,標誌着第二北屬時期的結束。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東漢重建統治秩序

東漢光武帝建國稱帝之初,越南北、中部隸屬漢廷統治,當時置有交趾九真日南等郡。公元40年,交趾麊泠豪族徵氏姊妹起事作反。漢廷派馬援率軍南下,於公元43年殲滅徵氏姊妹,平地定越地的各處叛亂。到日南郡南界時,樹立銅柱,以作漢朝國境的邊界。[1]

馬援在越期間,曾推行過不少新措施,改革州郡的政治制度。如在交趾郡人口眾多的西於縣(當時有三萬二千戶),分設封溪、望海二縣。馬援行軍所過的郡縣,則修治城郭(《越史略》稱:「築為繭城,其圓如。」),穿渠灌溉,以便利當地民眾。又整理當地的「越律」與「漢律」,向越人頒佈施行。自此,以雒越為主的越人部落一直僅遵馬援的定製。[2]馬援的做法,據中國大陸學者郭振鐸張笑梅的論述,是要使郡縣制度在當地加緊推行,以使從各級,都能夠由中央朝廷指派官員,直接掌握軍事及行政。[3]

東漢明帝時,任李善為日南太守。李善的管治「以惠愛為政」,務求「懷來異俗」,穩固漢廷對越地各族的統治。[4]

Remove ads

日南地區的反抗及林邑建國

東漢中期,日南郡象林地區發生了多次亂事。公元100年,「日南、象林蠻夷」二千餘人起事,寇掠百姓,燒毀官寺,當地郡縣政府旋即發兵討平,並置「象林將兵長史」一職,負責防備其患。[5]漢廷又作出安撫措施,於101年賬貸「日南貧民及孤、寡、羸弱不能自存者」,並對於「象林民失農桑業者,賑貸種糧,稟賜下貧穀食」。[6]不過,漢人在越地的統治仍相當鬆散。東漢順帝時的交趾太守周敞就曾於136年上書朝廷,稱「交土既遠,處九圍之外,北望京師,若瞻雲漢,宜有方伯,為國南藩」,指出漢廷在越地有必要設置權力較大的州牧為行政長官,以加強管理效能。[7]但漢廷經過研究後,「朝議不許」,又任周敞為權力較低、僅有監察權的交州刺史[8]

其後,象林地區「蠻夷」的反抗行動日益熾烈。據《後漢書》的記載,137年,象林人區憐率數千人起事,攻擊象林縣,燒城寺,殺長吏。漢廷採取招誘手段,派交趾刺史張喬「開示慰誘」,以及九真太守祝良「招以威信」,於是「嶺外復平」,亂事暫時平息。[9]然而,這次象林「蠻夷」的反抗只是林邑國(即占婆)立國的濫殤。中國大陸學者郭振鐸張笑梅就認為:「如果指出林邑國建國的具體年代,也可說是在漢順帝永和二年(137年)」。[10]

從此,東漢王朝便多次在日南地區周旋。144年,日南蠻夷攻燒城邑,交趾刺史夏方將之招降。157年,九真郡居風縣朱達等因不滿縣令貪暴無度,便與當地「蠻夷」起兵,人數達四五千人,擊殺居風縣令及九真太守兒式。後來被九真都尉魏朗擊破,屯據日南,至160年漢廷委任夏方為交趾刺史,日南民眾才看在他「威惠素著」而降。178年,合浦郡烏滸蠻為亂,迅即蔓延到九真、日南等地,到181年被交趾刺史朱儁擊破。[11]

其後林邑國的情況,據《水經注》稱「自區連以後,國無文史,失其纂代,世數難詳,宗胤滅絕,無復種裔」。[12]然而,據喬治·馬司培羅的研究指出,到中國的三國時代,該國便繼續有所活動。[13]

東漢晚年及士燮時期

東漢晚年,交州的吏治情況有所好轉。184年,交趾駐兵造反,漢廷派賈琮為刺史。賈琮來到後便召開研訊,當地民眾供稱:「賦斂過重,百姓莫不空單,京師遙遠,告冤無所,民不聊生,故聚為盜賊。」賈琮了解到當地民情,於是採取一系列措施及手段,「各使安其資業,招撫荒散,蠲復傜役,誅斬渠帥為大害者,簡選良吏試守諸縣」。[14]賈琮的做法相當見效,據《後漢書》及《大越史記全書》等典籍所載,賈琮深得交州人民的愛戴和歌頌。[15]

繼賈琮之後,漢廷任交州人李進為刺史。李進曾向漢廷上書:「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登仕朝廷,皆中州之士,未嘗獎勸遠人。」要求漢廷能提拔越人入仕,朝廷便下詔交州「有孝廉茂才,許除補屬州長吏」,但「不得任中州」,即不能在中原一帶任官。適值有宿衛京師的交州人李琴等,向朝廷申訴「皇恩不均」,情意懇切,朝廷乃批准以交趾茂才一人為夏陽縣令(夏陽在今中國陝西省)、孝廉一人為六合令(六合在今中國江蘇省)。後來,李琴官至司隸校尉,日南人張重官至金城太守,成為越人為中國朝廷效力的典範。[16]

在東漢末期中原內地的亂世當中,交州在士燮的管治下處於相對安定的狀態。士燮於187年出任交趾太守,其後,190年,交州刺史朱符被當地「夷賊」所攻殺,交州大亂,士燮便保境安民,由兄弟出任州內要職,其家族遂成為州內的重要勢力。[17]據《三國志·吳志·士燮傳》載,「燮兄弟並為列郡,雄長一州,偏在萬里,威尊無上」。207年,曹操所委派的交州刺史張津被部將所殺,曹操便以劉表「闚看南土」為由,授任士燮「綏南中郎將,董督七郡,領交阯太守如故」,後來又增加「安遠將軍」、「龍度亭侯」等封銜,認同士燮在交州的政治地位。與此同時士燮憑着個人威望及品德,招攬中原人士,「體器寬厚,謙虛下士,中國士人往依避難者以百數」。[18]於是當地文教甚為盛行,後來越南史家吳士連就稱讚:「我國(指越南)通詩書,習禮樂,為文獻之邦,自士王(士燮)始。」[19]

210年,據有中國江東一帶的孫權委任步騭為交州刺史,授任士燮為左將軍,然而交州實權仍在士燮兄弟手中。到226年,士燮去世。士燮死後,孫權有感交州地殊遙遠,就將北部的合浦郡蒼梧郡桂林郡南海郡劃為廣州,交州只保留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士燮之子士徽抗命不服,但最終被東吳的廣州刺史呂岱等率兵討平,亦使越南歸入東吳統治。[20]

Remove ads

六朝時期

226年,江東東吳政權鏟除士氏家族,奪得交州的控制權後,吳大帝孫權便命呂岱為交州刺史。呂岱在當地任職十二年,形象廉潔,曾派使到海外宣揚東吳國威。[21]248年,交趾九真等地發生騷動,起事者攻沒城邑,孫權命陸胤為交州刺史及安南校尉,採取恩信招降及贈以財幣的方式,使當地人民歸順,交州恢復安寧。[a][23]

中國北方地區的西晉成立之初,曾與東吳進行交州的爭奪戰。先是曹魏政權於263年吞併蜀漢時,適值交趾郡吏呂興殺太守造反,遣使到魏,要求內附,九真日南兩郡亦響應。曹魏就乘機收取三郡,派爨谷出任交趾太守,到達時晉武帝司馬炎已取代曹魏,交州便成為西晉領土。東吳君主孫皓設法規復交州,268年派軍進擊,但被晉軍大敗。其後東吳派陶璜等率軍出戰,經過一輪戰事,到271年終於收回交州。陶璜父親陶基亦曾任交州刺史,在當地享有一定聲望,孫皓委任他為「使持節都督交州諸軍事、前將軍、交州牧」。到280年,西晉滅吳,陶璜仍保有交州,孫皓手書勸諭,陶璜才降。於是交州再度歸入西晉統治。[24]

西晉統一中國後,交州歷經陶璜、吾彥兩任刺史,局面大體安寧。到西晉末、東晉初期,州務由督軍梁碩所把持,而局勢亦陷入混亂。梁碩曾與謀求割據交兩州的王機交戰,其後王機被廣州刺史陶侃所平後,梁碩自立為交址太守,擁立脩湛主管州事,但到322年,晉廷當權者王敦則派王諒任交州刺史,殺脩湛,梁碩因而造反。323年,梁碩殲滅王涼,割據交州,不久被陶侃派軍平定。晉廷便委任陶侃「兼領交州刺史」。[25]

在整個東晉時期,交州時常處於內憂外患。交州南方的林邑國屢次北侵。而內憂方面,380年,發生九真太守李遜的叛變,並惹起林邑入侵,其後為交趾太守杜瑗所平。410年,曾在東晉內地的五斗米道起事者盧循入侵交州,但被當時的交州刺史杜慧度(又作杜惠度)擊破。[26]

杜慧度在南朝宋初期繼續就任交州刺史,在他治下州政得到整頓,「禁斷淫祀,崇修學校,歲荒民饑,則以私祿賑給。為政纖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姦盜不起,乃至城門不夜閉,道不拾遺」。[27]到南朝宋的後期,交州一度被當地人士所割據。468年,交州刺史劉牧死,交趾人李長仁趁機據據州造反,自稱刺史。該年十一月,李長仁向宋廷請降,自貶「行州事」,宋廷亦派刺史到交州赴任,但均形同虛設,州務由李長仁主理,交州遂處於割據狀態。李長仁死後,從弟李叔獻繼續專制交州。直到南朝齊時期,485年,南齊武帝劉楷率軍入交州,李叔獻才懼而入朝,割據之局亦告終結。據學者呂士朋的見解,李長仁、李叔獻的專制交州是「開後來交州人士自謀獨立之先聲」。[28]

南朝梁時,505年,交州刺史李凱造反,被長史李畟所平。[29]516年,阮宗孝反,亦被李畟所擊破。[30]到541年,交州爆發規模龐大的李賁起事,第二次北屬時期亦至此終結。

Remove ads

與林邑國的關係

林邑國(即占婆)自東漢時期建國以後,便與中國歷朝交往密切,雙方既互通使節,又時起衝突,而交州治下的越南中、北地區,則常為交戰區域。

東吳時期,於220年至230年間,交州刺史呂岱遣使「南宣國化」,林邑國亦遣使到吳訪問。但友好關係持續不久,到248年,林邑進攻交州轄下的交阯九真等郡,甚而攻沒城邑。東吳軍隊再與林邑戰於古戰灣,喪失區粟之地。吳主孫權遂派員到林邑邊境,喻以恩信,雙方經過妥協後便罷兵停戰。到東吳晚期,林邑國范熊聯結扶南范尋進攻交州郡縣,殺害吏民。吳主孫皓便派陶璜為交州刺史,對林邑作多年的征戰,才穩住當地局面。[13]

西晉統治時,林邑王范逸於284年遣使到晉廷訪問。到4世紀中期,林邑在國王范文治下日益助大,吞併鄰近的大岐界小岐界式僕徐狼等部。範文因見交州治下的日南土地富饒,加以該郡民眾不滿東晉官員的管治,範文便乃於347年,乘機進攻日南,擊斃太守夏侯覽等五六千人,鏟平日南郡的西卷縣,日南失陷。交州刺史朱蕃與林邑相約,以日南北部的橫山為界。不久,範文撤回林邑,朱蕃派督護劉雄率兵回到日南,但旋即被林邑擊退。348年,範文進攻九真。349年,晉派征西督護滕畯率交軍隊,在日南郡盧容縣與範文軍隊爆發戰事,結果晉軍戰敗,退入九真。同年,範文死,由兒子范佛繼位。[31]

林邑王范佛繼位後,351年,晉廷派滕畯與交州刺史楊平、九真太守灌邃等,率交廣兩州之兵征伐林邑。晉軍抵達日南境內,與范佛於舊治所開戰。范佛一度在城中堅守,但亦不敵晉軍,范佛出逃,與晉方議和結盟。到353年,交州刺史阮敷再度出兵日南,攻破林邑所設的城壘五十餘。359年,因林邑進侵交州邊境,交州刺史溫放之率兵,從水陸兩路攻打林邑本土,范佛便重求議和,交還日南,雙方以溫公浦為界。其後,范佛數度遣使到晉廷入貢,以作友好性質的訪問。[32]

到東晉後期,399年,林邑國派兵攻打日南,並進至九德郡,先後擒獲日南及九德太守。交趾太守杜瑗派都護鄧逸率兵,將之擊破。407年,林邑再攻日南,交州刺史杜瑗再遣海邏督護阮斐成攻截擊,斬獲甚多。但當時東晉境內因有盧循之亂,戰事蔓延至交廣地區,林邑國王范胡達乃乘機於413年,進攻九真,卻被晉人杜慧期擊敗,俘獲林邑貴族及將領等百餘人。[33]林邑與東晉交戰不斷的結果,中國典籍《晉書》便有所評論:「至義熙中(405年─418年),每歲又來寇日南、九真、九德等諸郡,殺傷甚眾,交州遂致虛弱,而林邑亦用疲弊。」[34]

其後,林邑內亂數年,到420年,南朝宋交州刺史杜慧度派兵萬人南征林邑,林邑請降,並向宋廷致送大象、金銀、古貝等禮物。421年,林邑王陽邁一世遣使到宋廷入貢,並獲宋武帝冊封。但到陽邁二世時,於427年入侵日南、九德等郡。431年,林邑入貢宋廷。432年,陽邁二世派水兵入侵九真,交州刺史阮彌之派軍抵抗,驅逐至區粟而回。433年,陽邁二世遣使到宋廷,要求「領交州」,宋廷不許,陽邁二世因此大為憤恨,雖常遣使入貢,但亦常派兵入侵交州。446年,宋文帝派龍驤將軍交州刺史檀和之、太尉府振武將軍宗愨等征討林邑。戰前,宋帝提示檀和之,倘若林邑國能夠誠心求和,便可答允。檀和之派人向陽邁二世諭以恩信時,陽邁二世竟加以扣留,於是雙方進行交戰,經過一輪攻守,宋軍取得上風,宗愨部隊更攻克林邑(Campapura),陽邁二世出逃。[35]此一征戰令林邑元氣大傷,「家國荒殄,時人靡存」[36]

此後,林邑國沒有再起兵進犯交州,與中國南朝宋(420年─479年)、(479年─502年)、(502年─557年)等王朝的關係趨於和好,多次遣使到華訪問進貢。[37]

Remove ads

李賁起事

541年,交州德州李賁不滿出身梁朝宗室的刺史蕭諮暴虐,乃連附近地區起兵,蕭諮聞訊逃入廣州,李賁佔據州城龍編梁武帝派軍征討,但途中遇上疾疫而回。李賁乃於544年,自稱「南越帝」,年號「天德」,[38]越南史學上稱其政權為萬春國前李朝[39]545年十一月,梁廷派楊瞟為交州刺史,陳霸先為司馬,率兵攻擊李賁。李賁不敵,逃至屈獠洞,後在該地死去,當地人將其首級呈交梁廷,時在548年三月。[40]

陳霸先擊破李賁後,在梁朝中掌握大權,後更於557年奪取帝位,建立南朝陳,但無暇兼顧交州。而李賁兄李天寶等繼續反抗。[41]到中國北方的隋朝滅陳後,交州尚有李佛子勢力,隋朝乃派兵將之平定。[42]

歷任長官概況

  • 李善東漢明帝時,為日南太守。史稱「以惠愛為政,懷來異俗」。[43]
  • 張恢:東漢明帝時為交趾太守,因貪贜被調回懲處。[44]
  • 胡貢:為交趾都尉
  • 樊演:137年(東漢順帝永和二年),任交趾刺史。任內遇上日南象林區憐起事,樊演攻之不勝。[7]
  • 張喬:138年(東漢順帝永和三年),任交趾刺史,成功勸慰象林的起事者投降。[45]
  • 祝良:永和年間(136年─141年)任九真太守,區憐起事,祝良「招以威信,降者數萬」,於是「嶺外復平」。[45]
  • 周敞:136年任交趾太守,後調任交州刺史。[45]
  • 夏方:在東漢順帝初年任交州刺史。任內交趾、九真等地發生動亂,夏方「誘以恩信」使之投降,其後遷入中國內地的桂陽任太守。到160年(東漢桓帝延熹三年),九真亂事再起,夏方再任交州刺史,他就任後「威惠素著,賊相率降」。[46]
  • 楊扶:任交趾刺史。[46]
  • 兒式:東漢桓帝永壽年間(155年─158年)任九真太守,因居風縣令貪暴,惹起朱達起事,兒式在戰事中戰死。[46]
  • 魏朗(字少英):任九真都尉。157年(東漢桓帝永壽三年),當地民眾起事,被魏朗討平。[47]
  • 祝恬(字伯休):任交州刺史,史稱他「政清恩溥,甚得民心」。[48]
  • 葛祗:任交趾刺史,被賊所拘略。[49]
  • 丁宮東漢桓帝時任交州刺史。[50]
  • 張磐(字子石):東漢桓帝延熹年間(158年─167年)任交州刺史。[50]
  • 士賜:東漢桓帝時任日南太守。[51]
  • 劉操:《越史略》記載他是「桓帝時人」。[52]
  • 周隅:《越史略》記載他是「靈帝時人」。[52]
  • 虞歆:任日南太守,史稱「惠澤及民」。[53]
  • 朱雋(字公偉):178年(東漢靈帝光和元年),交州爆發梁龍等領導的叛變,漢廷任朱雋為交州刺史。朱雋經過一番部署,最終將事件討平。[53]
  • 賈琮(字孟堅):東漢靈帝中平年間(184年─188年)任刺史。在他之前的刺史均「率無清行,吏民怨叛」,他到任後整頓當地的政治、經濟,誅戮起事者,使當地獲得安寧。[54]
  • 李進(字登高):東漢靈帝時任交州刺史。學者武尚清據《嘉慶重修一統志》指出,他是交州人士,於中平年間(184年─188年)代賈琮任刺史。任內,向漢廷爭取到提拔交州人士在內地任官。[55]
  • 周乘:任交州刺史,任內對「彊宗聚姦,長吏肆虐」的情況加以打擊。[56]
  • 蹇蘭:漢廷派任交趾太守。[56]
  • 賴先:漢廷派任交趾太守。[56]
  • 黃蓋:東吳政權任為日南太守,後來「貪冒見逐」。[56]
  • 儋萌:任九真太守,因私怨殺下屬番歆,番歆弟復仇殺萌。[57]
  • 朱符:200年(建安五年)任交趾刺史,侵虐強賊,結果反被逐殺。[57]
  • 張津(字子雲):201年(建安六年)任交州刺史,與荊州劉表不和,年年交戰,結果張津被將領區景所殺。[57]
  • 賴恭:劉表任命為交州刺史,後被蒼梧太守吳巨所逐。[58]
  • 綦毋闓:劉表任命為交州刺史。[59]
  • 士燮(字威彥):漢廷任為交趾太守,到郡後得到當地人尊敬。管治該郡達四十年。他的家族「並為列郡,雄長一方」。[60]
  • 士䵋:士燮之弟,任九真太守。[61]
  • 戴良:226年(東吳孫權黃武五年),士燮去世,東吳命戴良為交州刺史(只管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戴良在途中被士燮之子士徽發兵攔阻。[62]
  • 陳時:士燮死後,東吳派陳時擔任交趾太守,但被士燮之子士徽發兵攔阻。[62]
  • 士徽:士燮之子,繼士燮任交趾太守,後被東吳將領呂岱所殺。[61]
  • 步騭(字子山):東吳孫權派步騭為交州刺史。[63]
  • 呂岱(字定公):226年(東吳孫權黃武五年),任交州刺史,率兵到該地,剷除士氏一族。任內又派使節從交州出發南下,宣示聲威,「扶南林邑諸王遣使入貢」。[64]至240年拜為交州牧,246年出鎮武昌。
  • 薛綜(字敬文):自少避地交趾,孫權命為合浦、交趾太守,與呂岱一同剷除士氏。[65]
  • 吳邈:孫權時任交趾太守。[66]
  • 陸胤(字敬宗):248年(東吳孫權赤烏十一年),交趾、九真發生動亂,孫權任陸胤為交州刺史。陸胤「諭以恩信,務崇招納,遺以財帛」,於是「交域清泰」,陸胤因此獲加封「安南將軍」。[67]258年,自交州召還。
  • 孫諝:東吳孫休孫休年間(258年─264年)任交趾太守,貪暴,當地民眾作亂,結果被下屬呂興所殺,投降西晉,九真、日南均響應。[67]
  • 鄧荀:東吳朝廷鑑於孫諝貪暴,派鄧荀負責督察。然而鄧荀卻打算致送孔雀三十頭到東吳國都建業,導致交趾民眾不滿。呂興作反時,殺孫諝及鄧荀。[68]
  • 吳興[68]
  • 霍弋,265年至271年,西晉任為交州刺史。[68]
  • 陳襲:264年(東吳永安七年)任交州,郡治在龍編[67]
  • 虞汜(字世洪):西晉佔領交州後,東吳孫皓派虞汜為監軍使者,與薜珝陶璜等進攻交趾,擊敗晉軍,收復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其後虞汜獲授任為交州刺史。[69]
  • 谷朗(字奉先,或作義先):東吳任為九真太守。[70]
  • 綦毋俊:東吳任為交州刺史。[71]
  • 陶基:東吳任為交州刺史。[72]
  • 修則:東吳任為交州都督。與軍作戰,敗死。[71]
  • 劉俊:268年,東吳任為交州刺史,與晉軍作戰,敗死。[73]
  • 董元:西晉任為九真太守。[74]
  • 爨谷:西晉任為交趾太守。[74]
  • 馬融:西晉任為交趾太守。[74]
  • 楊稷:西晉任為交趾太守。[75]271年為交州刺史。
  • 孟幹:曾參與西晉進攻交趾的戰事,被吳軍所擒。後來獲西晉任為日南太守。[75]
  • 陶璜(字世英):陶基之子,曾先後獲東吳(271年)、西晉(280年)任為交州刺史。史他「有謀策,周窮好施,能得人心」;「在南三十年,及卒,舉州號哭」。[76]290年去世。
  • 吾彥(字士則):290年,西晉任為交州刺史,史稱他「在鎮二十年,恩威宣著,南州寧謐」。[77]任至約303年。
  • 顧秘(字公直):303年,西晉任為交州刺史。[78]約309年,去世。
  • 顧參:顧秘之子。約309年,顧秘死後,州人立顧參為刺史,領州事。[78]
  • 顧壽:顧秘之子,顧參之弟。約310年,顧參死後,顧壽意圖繼承權力,但不獲州人接納,最終被梁碩迫害而死。[79]
  • 陶威(一作陶咸):前交州刺史陶琪之子。約310年,梁碩殺顧壽後,擁立陶威為交州刺史。[79]至314年,去世。
  • 陶淑:陶威之弟,約晉成帝時,繼任為刺史。[80]
  • 陶綏:《越史略》記載他是陶淑之子。[81]
  • 王敦:晉朝權臣,為「鎮東大將軍,都督六州諸軍事」。[80]
  • 王機(字令明):起兵進攻廣州、交州等地,並向王敦求得「交州刺史」名銜,但被新昌太守梁碩所拒。最後被陶侃討平。[80]
  • 梁碩:任新昌太守,並自領交趾太守。他把持交州地區的官員任命,對抗王敦,史稱他「專威交土」。[82]
  • 王諒(字幼成):306年(西晉惠帝永興三年),王敦派王諒為交州刺史,意圖行刺梁碩,不果,323年,被梁碩所殺。[83]
  • 陶侃(字士行):討平梁碩等的作亂,323年至324年,因功「領交州刺史」。[84]
  • 卞展:晉廷任為交州太守。[85]
  • 褚陶(字季鴉):晉廷任為九真太守。[85]
  • 阮放(字思度):324年,晉廷任為交州刺史。到州後,326年,死於暴疾。[86]
  • 張璉(字君器):約327年,任交趾刺史,328年(東晉成帝咸和三年),起兵造反,被擊破。[85]
  • 傅詠:約晉成帝時,任交州刺史。[87]
  • 李疇:約晉成帝時,任交州刺史。
  • 夏侯覽東晉穆帝永和年間(345年─356年)任日南太守,因「耽酒亂政」,被林邑範文進攻,殺夏侯覽。日南遂被範文所據。[88]
  • 姜壯:約339年至344年,晉廷任為交州刺史。[89]
  • 朱蕃:約345年至348年,晉廷任為交州刺史。347年(東晉穆帝永和三年),林邑據日南,朱蕃先後派督護劉雄反擊,不利,林邑進一步進攻九真郡,晉軍在此役中有十之八九陣亡。朱蕃再遣督護滕畯征討,亦戰敗。[88]
  • 楊平:351年(東晉穆帝永和七年)晉廷任為交州刺史。[90]
  • 阮敷:353年(東晉穆帝永和九年),晉廷任為交州刺史,攻林邑,擊破五十餘壘。[91]
  • 溫放之:約356年至362年,晉廷任為交州刺史。東晉穆帝升平年間(357年─361年),攻林邑,擊敗林邑王范佛,范佛請降。[91]
  • 杜寶:晉廷任為交州刺史。[91]
  • 滕含:晉廷任為交州刺史。升平末,再征林邑。[91]
  • 葛洪(字稚川):鑽研煉丹延壽之術,聞悉交趾出產丹砂,向晉廷要求出任該郡的句漏(苟屚)縣令。現代學者武尚清指出,葛洪在廣州被刺史所留,便在羅浮山煉丹,因此應沒有親到句漏上任。[89]
  • 朱輔:《越史略》記載:「朱輔,苻堅時為刺史。」[81]
  • 李遜:東晉晚期出任九真太守,父子均有相當權力,「威制交土」,後被交趾人杜瑗所殺。[89]
  • 滕遯之:約380年至398年,任交州刺史。[92]
  • 杜瑗(字道言):朱鳶人。東晉末年任日南、九真太守,平定李遜之亂,使交州重獲安寧。399年,晉廷授任為「龍驤將軍、交州刺史」。在廣州一帶作亂的盧循遣使與杜瑗通好,杜瑗斬其來使。[93]
  • 杜慧度杜瑗第五子,411年(東晉安帝義熙七年)獲授任交州刺史,參與平定盧循之亂。南朝宋宋武帝於421年(永初)二年拜授慧度為交州刺史。史稱他深得「吏民畏愛」。[94]423年去世。
  • 杜慧期:杜慧度之弟。任交趾太守。[95]
  • 杜弘文:杜慧度之子,宋文帝任為「鎮遠將軍、交州刺史」,史稱他「以寬和得眾」。後來宋廷派王徽之代任。[96]
  • 王徽之:426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任為交州刺史。[92]
  • 劉義康: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424年─453年),為都督江、交、廣州軍事。[92]
  • 阮謙之:宋廷任為交州刺史,元嘉年間,阮謙之率兵征林邑,遇風暴而回。[97]
  • 阮研:宋廷任為交州刺史。[98]
  • 張穆之(字思靜):宋廷任為交趾太守。[98]
  • 阮彌之:430年至432年,任交州刺史。
  • 李秀之:432年至434年,任交州刺史。
  • 李耽之:434年至435年,任交州刺史。
  • 苟道覆:435年至437年,任交州刺史。
  • 徐森之:437年至443年,任交州刺史。
  • 檀和之:元嘉末年(443年至446年)任「龍驤將軍、交州刺史」。曾派將領宗愨等擊敗林邑國王范陽邁[99]
  • 蕭景憲:446年至451及455年至456年,任交州刺史。
  • 垣閎(字叔通):455年及458年至462年,宋廷任為交州刺史。[100]
  • 垣閱:垣閎之弟,在九真郡任職。[101]
  • 費淹:456年至458年,任交州刺史。
  • 檀翼之:462年至465年,任交州刺史。
  • 張牧:465年至468年,任交州刺史。
  • 孫奉伯:468年,任交州刺史。
  • 劉勃:468年至469年,任交州刺史。
  • 陳伯紹:469年至471年及473年至475年,任交州刺史。
  • 劉牧南朝宋明帝時刺史。[102]
  • 李長仁:約476年至477年,任刺史。[102]
  • 沈煥:劉宋末年任刺史。但因李叔獻發兵拒守,未上任而卒。[102]
  • 沈景德:477年,任交州刺史。
  • 趙超民:約478年至479年,任交州刺史。
  • 李叔獻:李長仁從子。長仁死後,叔獻「領州事」,向宋廷要求任刺史,但被拒絕,只獲任武平、新昌二郡太守,於是叔獻發發兵守險。南朝齊高帝於479年(建元元年)任叔獻為刺史,然而叔獻仍割據一方,至485年(南朝齊武帝永明三年),齊廷派劉楷為刺史,率兵征討,叔獻才投降。[102]
  • 劉楷:參與征討李叔獻,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483年─493年),擔任刺史。[102]
  • 房法乘:488年,任交州刺史。因有疾,不能理事,由長史伏登之擅掌權力。房法乘便與伏登之發生衝突,結果法乘被登之所執。[103]
  • 伏登之:490年,擒獲房法乘後,齊廷任為交州刺史。[103]
  • 申希祖:494年,任交州刺史。
  • 臧靈智:494年,任交州刺史。
  • 宋慈明:494年至498年,任交州刺史。
  • 劉勃:齊廷任為交州刺史。[104]
  • 李凱:南朝梁時的交州刺史,505年(梁武帝天監四年)造反,被李畟所平。[104]
  • 李畟:原為交州長史,平定李凱的叛亂,梁廷任為刺史。[104]
  • 王燮:梁廷任為刺史。[104]
  • 侯諮:梁武帝大同(535年─546年)初年任交州刺史,因態度嚴刻,當地土豪李賁作反,侯諮逃到廣州[105]
  • 楊㬓:梁廷任為交州刺史,與陳霸先一同征討李賁。[105]
  • 陳霸先:參與征討李賁的動亂,梁簡文帝大寶年間作交州刺史,後來返回朝廷爭奪帝位。[106]

※李賁起事以後,至隋朝管治交州(602年)以前的官吏委任情況,據中國大陸學者郭振鐸張笑梅的說法,當時「交州刺史變更頻仍,中央各封建王朝對交州的統治,時而治時而亂。……其中交州刺史李幼榮蕭勃袁曇頠尋頠盛等均聽命於中國諸封建王朝的調遺,常向中央貢奉方物」。[107]另外,據黎崱《安南志略》,尚有南朝陳宣帝太建初年授任歐陽紇為「都督交、廣等十九州軍事」[108]楊縉任「交愛二州都督」[108],以及楊休浦(字衛卿)在楊縉死後代領「交州都督」。[109]

Remove ads

各朝地理建置

東漢時期交趾、九真、日南屬縣及人口

東漢時,於越南地區設置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隸屬交州刺史部。(此外,交州尚轄有位於中國境內的南海郡蒼梧郡鬱林郡合浦郡。)

東漢在越地設置的州郡縣,有如下表所述:

更多資訊 郡名, 轄縣 ...

※以上各項,依據司馬彪《續漢書志·郡國志》(北京中華書局范曄《後漢書》校注本,3531─3533頁)製成。

Remove ads

東吳在越地的建置

三國時期東吳政權在越南地區設置交趾郡新興郡武平郡九真郡九德郡日南郡,均隸屬交州。(此外,交州尚轄有位於中國境內的合浦郡珠崖郡。)

東吳在越地設置的州郡縣,有如下表所述:

更多資訊 郡名, 轄縣 ...

※以上各項,依據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出版,71─72頁)製成。

Remove ads

晉朝在越地的建置

晉朝時,在越南地區設置交阯郡新昌郡武平郡九真郡九德郡日南郡,屬交州。(此外,交州尚轄有位於中國境內的合浦郡,一共統郡七,縣五十三,戶25,600。)

晉朝在越地設置的州郡縣,有如下表所述:

更多資訊 郡名, 轄縣 ...

※以上各項,依據房玄齡等《晉書·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465─466頁)及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出版,73─74頁)製成。

南朝宋在越地的建置

南朝宋時,在越南地區設置交州(完全在越南境內),領交阯郡武平郡九真郡九德郡日南郡義昌郡宋平郡新昌郡,共八郡,五十三縣,戶10,453。

南朝宋在越地設置的州郡縣,有如下表所述:

更多資訊 郡名, 轄縣 ...

※以上各項,依據沈約宋書·州郡志》(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1204─1208頁)及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出版,75─76頁)製成。

南朝齊在越地的建置

南朝齊時,在越南地區設置交州九真郡武平郡新昌郡九德郡日南郡交阯郡宋平郡義昌郡。(另外,還有位於中國境內的宋壽郡,於480年從越州割歸交州管轄。)

南朝齊在越地設置的州郡縣,有如下表所述:

更多資訊 郡名, 轄縣 ...

※以上各項,依據蕭子顯南齊書·州郡志》(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266─267頁)及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出版,76─79頁)製成。

南朝梁時在越地的建置

南朝梁在509年以前,州郡建置大指沿襲。其後州份漸多,廢置合分不可勝計。原本的交州分成興州、愛州、利州、明州、德州、安州(不在越南境內)、黃州(不在越南境內)。有時州的大小還不如以往一郡。

南朝梁在越地設置的州郡縣,有如下表所述:

更多資訊 州名, 轄郡 ...

※以上各項,依據 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出版,79-81頁)製成。

南朝陳的情況

南朝陳時期在地的地理建置具體情況,如學者呂士朋認為已「無從考索」,並指出:「陳武帝永定二年(558年),仍以歐陽頠廣州刺史、都督廣等十九州,十九州中包括交州方面之交州、南新州、愛州、德州、利州、明州及不在今越南境內之安州、黃州等。按南新州,陳武帝永定三年(559年)置新州於新昌,領郡二:即新昌郡,領吳定等八縣,實即梁時興州地;武平郡,領武定等六縣,乃割梁時交州之武平郡歸屬之。其餘州郡多仍梁舊。而實際上,其時交州方面,李佛子割據,建國稱號,陳之政治勢力,始終未曾進入。故陳時對交州之郡縣建置,雖有若無,名存實亡。[110]

貨幣的流通

第二次北屬時期中國內地長期處於分裂狀態,然而地區民眾仍保持往來,故此越南地區曾使用多個政權的錢幣。東漢時,越地使用光武帝時始鑄的東漢五銖。東漢末、三國時期,因戰亂頻繁,錢幣使用受到影響,統治南方的東吳更一度停止鑄錢,任民間以穀帛交易,到238年以後才開始鑄幣,從而也流通至越南地區。與此同時,地割據者劉璋劉備的貨幣,也流通到越南。到晉代時期,越南地區仍然使用蜀、吳貨幣。後世學者認為,在這種貨幣混雜流通的情況下,可能已不是按幣面價值使用,而是按枚數使用,不過交州地區經濟仍在正常發展。到南北朝,錢幣使用進一步減少,只有梁朝梁五銖被證實曾在越南使用,而主要的交易媒介已轉為金、銀、鹽、米、布等等了。[111]

在現代越南,出土了東漢中央朝廷、漢末劉璋、蜀漢、東吳及南朝梁所鑄的貨幣,這些貨幣詳情列於下表:[112]

更多資訊 所屬政權, 貨幣名稱 ...

對外交通

第二次北屬時期,越南中、北部地區是中國南洋交通的重要孔道。臺灣學者呂士朋指出「交州位居我國(中國)西南,地濱南海,南洋及西方諸國之人,由海道來中國,大都先在交州登陸」,當中的日南郡是「海外諸國貢獻必經之道」。[113]法國學者伯希和也提到:「紀元初年,中國與南海諸國商業政治關係頻繁之時。交趾──質言之東京,曾為航行之終點。」[114]

東漢時期,南亞地區的葉調(今爪哇)、撣國(今北)、天竺國(今印度)等國,所派至中國的使節,均經日南入境。[113]166年(東漢桓帝延熹九年),羅馬帝國(中國史書稱作「大秦」)人士到中國致送象牙、犀角、瑇瑁等禮品,也是途經日南。[115]

三國時代,交州地區的交通重要性更為突出。東吳的交州刺史呂岱曾遺使「南宣國化」,讓林邑扶南等國派員入吳交往。[116]在西方,有羅馬帝國商人來到交趾,並在交趾太守吳邈協助下晉見孫權[66]

晉代時,自南海「通中國者蓋尠」,越地交通一度處於低潮,到南朝時,中國對南海的交流才見起色[117],而當時「商貨所資,或出交部」,越北的交州地區仍是重要交通地點之一。[118]梁朝時中國南海交流日益頻繁,「航海歲至,踰於前代」[117],而交州從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到日後的隋朝時期,交趾仍發揮此一功能,與南海(今中國廣州)同為對南方交往的重要地帶,《隋書》記載「南海、交趾,各一都會也,並所處近海,多犀象瑇瑁珠璣,奇異珍瑋,故商賈至者,多取富焉」。[119]

文化發展

中國文化的輸入

越南第一次北屬時,因中國內地人移入日多,加上推行文治教化政策,使當地加深接觸中國文化。到東漢晚期,有交州人士李進任交州刺史李琴張重等在中國內地任官。到漢末全國大亂,交州則在士燮家族管治下,政局相對安定,而且能謙恭待人,因而吸引到「中國士人往依避難」[120],例如桓曄許靖許慈劉熙程秉薛綜等等,這批人士在文化界均有一定地位,對越地文化也起到了相當的推動作用。[121]

三國時代東吳統治時,先前避難到交州的士人,回到北方的甚多。但亦有文官被貶到交州,而且潛心學問,因而維持了當地文風。[122]如被孫權流放到交州的虞翻,「雖處放,而講學不倦,門徒常數百人。又為《老子》、《論語》、《國語》訓注,皆傳於世」。[123]又如東吳名臣顧雍之子顧譚,在交州「幽而發憤,著《新言》二十篇」。[124]

另外,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好玄學、重門第等風尚,亦影響越地。[125]如出身交州官宦的杜慧度,「布衣蔬食,儉約質素,能彈琴,頗好莊、老。禁斷淫祀,崇修學校」。[27]南朝梁時,有一位善於文學的交趾並韶,希望在朝廷求得高官職位,但由於「並姓無前賢」而落空,後來憤而參與李賁起義[126]

佛教傳入

第二次北屬期間,佛教中國傳入。推動傳播這些宗教的,較重要的有牟子。牟子在東漢末年時避亂交趾,獲得當地太守士燮招攬,著有《理惑論》,貶抑百家經傳,斥神仙方術,尊崇佛教。

自牟子開始,佛教在交州盛行。在三國時代東吳康僧會(祖先是康居人,父親因經商移居交趾)在交趾出家為僧,由於受「舍利之感應」,獲得東吳朝廷重視,並從而帶動了中國江南的佛教發展。在255年時,有西域僧人支彊梁接在交州譯《法華三昧經》。學者呂士朋認為,康僧會和支彊梁接等的事跡,反映了佛教在交州興盛的情況。[122]

自然異象

註釋

參考書籍

參考網站

相關條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