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敘佛倫級重巡洋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敘佛倫級重巡洋艦[a]是法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為法國海軍建造的條約巡洋艦。該級巡洋艦的設計以之前的迪凱納級巡洋艦[b]為基礎,在保留相同武器裝備的前提下,以降低航速為代價提升了防護能力。首艦「敘佛倫」號[a]按照這一設計建造完成[3]。後續的「科爾貝爾」號[a]、「福煦」號[a]、「迪普萊克斯」號[a]則採用經修改的設計建造,配備了更強力的副武器,且上層建築布局有所調整[4]。該級巡洋艦於1930年至1933年間陸續服役,其中「敘佛倫」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倖存的同級艦。
在《倫敦海軍條約》簽訂前,法國海軍將巡洋艦分為裝甲巡洋艦(法語:croiseur cuirasse)和輕巡洋艦(法語:croiseurs legers)兩類;條約簽訂後,巡洋艦則被劃分為一等巡洋艦(法語:croiseur de 1ere classe)和二等巡洋艦(法語:croiseur de 2e classe)。「敘佛倫」號最初被歸類為輕巡洋艦,後於1931年7月1日被重新歸類為一等巡洋艦[5]。
Remove ads
設計和描述
敘佛倫級巡洋艦的設計以迪凱納級巡洋艦為基礎,同時將標準排水量維持在1萬噸。其艦體延續了所有戰後巡洋艦的高幹舷設計,帶有升高的艏樓,具備出色的適航性。為滿足航速要求,艦體還採用了纖細線型,搭配帶有平緩舷弧的飛剪式艦艏,且艦體舷側外飄明顯——即便在惡劣海況下,也能讓艏樓保持乾燥。法國軍艦艦體的肋骨編號從艦尾向艦首排列,編號依據與艦尾垂線的距離(以米為單位)確定[6]。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法國所有巡洋艦均採用縱向肋骨結構。該級艦的垂間長為185米(606呎11吋),全長194米(636呎6吋),艦寬19.26米(63呎2吋)。在11769噸的正常排水量下,艦體吃水深度為6.51米(21呎4吋)[7]。
敘佛倫級巡洋艦的防護水平相比之前的迪凱納級有所提升。迪凱納級艦體的裝甲重量僅為370噸,而敘佛倫級則達到了670噸[8]。其中,艦體中部的上甲板厚度為25毫米(0.98吋),有厚度同樣為25毫米(0.98吋)的艙壁延伸至距艦體兩側3.18米(10呎5吋)處,將主甲板與第一層甲板之間的煙囪通道和通風管道圍合起來。彈藥艙被包裹在一個裝甲盒內,該裝甲盒的側面、頂部以及前後艙壁厚度分別為50毫米(2.0吋)和20毫米(0.79吋)。炮塔和司令塔的裝甲板厚度為30毫米(1.2吋),炮塔頂部與測距儀頂部則採用厚度為35毫米(1.4吋)的鑄造鎳合金裝甲。操舵裝置安裝在另一個裝甲盒內,該裝甲盒側面厚度為26毫米(1.0吋),頂部厚度為18毫米(0.71吋)[8]。僅有「敘佛倫」號和「科爾貝爾」號在輪機艙對應艦體外殼位置安裝了一層由非滲碳60千克級鋼材製成、厚度為50毫米(2.0吋)的裝甲帶,這層裝甲帶高度達2.6米(8呎6吋),其中1.0米(3呎3吋)延伸至水線以下[8]。動力艙艙壁與艦體內側之間的空間約為2.1米(6呎11吋),在「敘佛倫」號和「科爾貝爾」號上,該空間內裝填了500噸供巡航鍋爐使用的煤炭,因此這部分重量不計入標準排水量[8]。
法國海軍技術與建造局(STNC)對《華盛頓海軍條約》的條款進行重新解讀後,決定對該系列下一艘巡洋艦「福煦」號的防護水平進行調整和提升。此次解讀認為,條約中提及的「標準排水量」指的是軍艦在和平時期的裝載重量,而非全面戰時裝載所需的重量。考慮到炮彈若擊中淺層裝甲帶上方的艦體側面,有可能穿透至動力艙,(設計方)決定取消裝甲帶,轉而在動力艙周圍設置一個裝甲盒。該裝甲盒的側面厚度為54毫米(2.1吋),其上方的甲板厚度為18毫米(0.71吋),裝甲盒艙壁的高度在5.5米(18呎1吋)至6.1米(20呎0吋)之間不等。彈藥艙側面的防護厚度提升至54毫米(2.1吋),其他部位的防護則保持不變[9]。該建造計劃中的最後一艘巡洋艦「迪普萊克斯」號,防護設計與「福煦」號思路一致,但防護水平略有提升:彈藥艙和動力艙的所有縱向艙壁厚度從54毫米(2.1吋)增加到60毫米(2.4吋);動力艙上方的主甲板厚度從18毫米增加到60毫米(2.4吋);不過上甲板厚度從25毫米(0.98吋)減至22毫米(0.87吋);彈藥艙頂部裝甲厚度也提升到了30毫米(1.2吋)[10]。
Remove ads
敘佛倫級巡洋艦的推進系統從迪凱納級的四軸布局改為三軸布局。該級艦配備三台單級減速齒輪式羅托-布列塔尼(Rateau-Bretagne)蒸汽輪機,以及六台由安德爾(Indret)公司製造的居約·迪唐普勒(Guyot du Temple)小型管式鍋爐——這些鍋爐工作壓力為20千克/平方厘米,工作溫度為215 °C(419 °F),整套推進系統能為三軸提供9萬匹公制馬力(CV)[c],使軍艦達到32節(59公里每小時;37哩每小時)的設計航速。其前部鍋爐艙和機艙的布局與迪凱納級相同,前部機艙為兩側軸提供動力,後部鍋爐艙與汽輪機呈直線排列,為中央軸提供動力,且每個鍋爐艙僅配備一台鍋爐[12]。僅在「敘佛倫」號和「科爾貝爾」號上,前部機艙與後部鍋爐艙之間額外安裝了兩台小型煤/油兩用鍋爐,這些小型鍋爐與中央軸汽輪機相連,用於低速巡航,被稱為「巡航鍋爐」。六台主鍋爐均以燃油為燃料,最大燃油裝載量為1876噸,以15節航速航行時續航力為4600海里,以20節航速航行時續航力為3700海里。「敘佛倫」號和「科爾貝爾」號還為巡航鍋爐攜帶640噸煤炭,以11節航速航行時可額外增加2000海里續航力。該級艦在軸系之間的後部位置安裝了並列雙舵。為減小軍艦的戰術轉彎半徑,前三艘艦(「敘佛倫」號、「科爾貝爾」號、「福煦」號)拆除了中線尾鰭,但第四艘艦(「迪普萊克斯」號)又重新安裝了這一裝置[13]。該級艦被認為適航性良好,且在航速超過10節時,舵效反應靈敏[14]。
該級艦設計時的武器配置與迪凱納級巡洋艦相同[15]。
主炮為八門203毫米/50倍徑1924年型火炮,安裝在四座雙聯裝炮塔內,這些炮塔與迪凱納級所使用的炮塔相同[16]。彈藥艙為每門炮儲備150發炮彈,但在和平時期,為使排水量符合條約限制,每門炮僅攜帶120發炮彈[3]。彈藥艙位置有所升高,以容納中央軸系[15]。
「敘佛倫」號的副武器為八門75毫米/50倍徑1924年型高射炮,採用單裝炮架。從「科爾貝爾」號開始,這一裝備被替換為八門90毫米/50倍徑1926年型高射炮,配備1926年型單裝炮架[16]。「迪普萊克斯」號則搭載90毫米高射炮,配備四座1930年型雙聯裝炮架[17]。
「敘佛倫」號的輕型防空武器為八門37毫米/50倍徑1925年型火炮,採用單裝炮架。從「科爾貝爾」號開始,這類火炮的數量減至六門[16][17];原本計劃通過加裝四聯裝13.2毫米霍奇基斯機槍來彌補這一減少,但該型機槍直到20世紀30年代末才實現批量供應[18]。1934年,「敘佛倫」號加裝了六挺雙聯裝13.2毫米霍奇基斯機槍[19]。1941年,「科爾貝爾」號配備了四挺四聯裝霍奇基斯機槍,以及四挺單裝13.2毫米布朗寧機槍[20]。「福煦」號和「迪普萊克斯」號在被鑿沉前,均加裝了少量布朗寧機槍[21][22];其中「迪普萊克斯」號還拆除了艏樓上的37毫米火炮[22]。
艦體左舷和右舷各裝有一座三聯裝1925T型魚雷發射管,可發射550毫米1923D型魚雷,另有三枚備用魚雷[16]。
1944年初「敘佛倫」號進行改裝時,其早期配備的大部分副武器和輕型武器被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與厄利孔20毫米高射炮取代[23][24]。艦尾保留了兩門75毫米火炮[25],魚雷發射裝置也被拆除[24]。
Remove ads
該級艦配備兩座彈射器。「敘佛倫」號的彈射器安裝在後部煙囪與主桅杆之間[19],而後續幾艘艦的彈射器則被前移至兩座煙囪之間[26]。最初設計中,該級艦可搭載四架飛機——兩座彈射器上各一架,兩座煙囪之間放置兩架,但實際使用中「敘佛倫」號僅攜帶兩架,一架置於彈射器上,另一架停放在前部煙囪後方[27]。設計時計劃搭載的是CAMS 37型飛機,但該型飛機從未實際配備。相反,在服役初期,該級艦使用的是戈爾杜-勒瑟爾GL-810和GL-811型飛機[27][28]。後來彈射器經過改裝,以適配Loire 130型飛機:「敘佛倫」號的改裝於1937年完成[29],其餘幾艘艦的改裝則在二戰爆發前不久完成[29][30][22]。
1944年初「敘佛倫」號進行改裝時,其航空設施被拆除。[24]
艦史
迪凱納級巡洋艦的設計完成後,法國得知意大利特倫托級重巡洋艦[d]配備了70毫米厚的裝甲帶和50毫米厚的甲板裝甲。1924年,法國海軍總參謀部對下一代條約型巡洋艦提出要求:在與迪凱納級其他性能參數基本持平的同時,大幅提升防護水平。但在1萬噸(長噸)的排水量限制下,這一要求無法實現。最終,法國通過拆除部分動力設備、將航速降低2節,來換取額外的防護能力[3]。1925年1月之後,該級艦又做了兩項調整:增設一座彈射器,將輕型防空武器從40毫米火炮改為37毫米火炮[32]。作為1925年建造計劃的一部分,首艦「敘佛倫」號被訂購,並於1926年鋪設龍骨[16]。此後,「敘佛倫」號的設計進一步修改,以改善飛機和小艇的操作便利性:兩座煙囪之間的單門中線起重機被替換為安裝在後部煙囪兩側的起重機;通過重新布置彈射器、小艇和魚雷發射管,艦體輪廓也發生了變化;最後,76毫米火炮被替換為90毫米火炮[4]。其餘幾艘艦均按修改後的設計建造[16]。其中,首艘改進型艦「科爾貝爾」號作為1926年建造計劃的一部分被訂購,並於1927年鋪設龍骨[16]。1931至1932年間,敘佛倫級巡洋艦陸續編入駐紮在土倫港的地中海艦隊[33]。
1939年7月,「敘佛倫」號在法屬印度支那接替「普里莫蓋」號輕巡洋艦執行任務[34],並一直駐守至1940年4月。二戰初期的幾個月里,該艦主要執行巡邏任務,並為運兵船隊提供護航[35]。1940年5月,「敘佛倫」號返回地中海,隨後加入了駐亞歷山大港的X分艦隊[36]。
「科爾貝爾」號、「福煦」號與「迪普萊克斯」號作為X分艦隊和Y分艦隊的組成部分,在地中海和大西洋執行戰時任務[37]。1940年6月13日至14日夜間,它們與「阿爾及利亞」號巡洋艦一同參與「瓦多行動」,炮擊了熱那亞附近的意大利海岸,但造成的破壞較小[38]。1940年6月法國簽訂停戰協定後,這幾艘巡洋艦返回土倫港,並於1942年11月在該港被鑿沉[39]。
「敘佛倫」號與X分艦隊在亞歷山大港被英軍扣押,行動受限[40],並於1943年5月重新加入盟軍[41]。1943至1944年間,該艦從達喀爾出發,執行大西洋封鎖巡邏任務[24]。二戰結束後,「敘佛倫」號參與了法國在法屬印度支那重建統治的行動,包括從法國向當地運送軍隊、在戰區內運輸人員,以及執行岸轟任務[42]。1947年,「敘佛倫」號退役並被用作訓練艦,1962年更名為「海洋」號(Ocean)[a],以便將「敘佛倫」這一艦名用於一艘巡防艦[43]。1972年3月,該艦艦體被從海軍名錄中除名,1976年2月後被拆解[43]。
Remove ads
艦隻
Remove ads
腳註
參考書目
期刊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