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鐵鉉
明朝官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鐵鉉(1366年—1402年),字鼎石,河南鄧州(今鄧州市)人,元代色目人後裔,明惠帝時大臣,在靖難之變後不肯投降造反奪位的燕王朱棣,被施以磔刑、油炸而死。後人在各地有鐵公祠以祀之。南明時,追贈太保、諡忠襄,清朝乾隆時諡忠定。
生平
明太祖洪武時期,以太學生授禮科給事中,後調任都督府斷事。曾經審理疑案,並迅速破案。明太祖十分高興,賜其表字為「鼎石」[2]。建文初年,鐵鉉為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參政。李景隆率軍北伐燕王朱棣時,鐵鉉督送軍餉,從未中斷。建文三年(1400年),李景隆兵敗白溝河,一人騎馬逃往德州,守城將士均望風而潰。鐵鉉與參軍高巍為此感憤,痛哭流涕,自臨邑直趨濟南,偕同盛庸、宋參軍等誓死相守[3]。燕兵進攻德州,李景隆投奔鐵鉉。德州陷落,燕兵獲其儲蓄百餘萬,勢頭更猛,於是進攻濟南。李景隆又大敗,往南而逃[4]。
五月,朱棣命令陳旭留守德州,自己則親率燕軍進攻濟南[5][6]。鐵鉉與盛庸等倚城抵禦,朱棣射信入城招降,未果[7]。五月十七日,燕軍掘開河堤,放水灌城[8][9]。鐵鉉見勢不妙,決定派千人詐降[10]。朱棣大喜,燕軍將士都為此歡呼。鐵鉉命勇士埋伏在城牆上,待朱棣進入,便拋下鐵板襲擊他,並另外設伏斷橋。不久失約,朱棣還未入城,鐵板便突然被拋下,朱棣大驚而逃。伏兵暴露,橋在倉促之間也未截斷,朱棣策馬奔馳而去。朱棣十分氣憤,決定使用大砲攻城。鐵鉉在一些木牌上寫了「高皇帝神牌」幾個字並掛在城頭,燕軍只得停止砲擊[11]。圍城共三個多月,可濟南終固守不下。正在當時,平安統兵二十萬,打算收復德州,以絕燕兵運餉之路。燕王畏懼,便解圍北歸[12]。
朱棣自起兵以來,進攻真定,二日不下,便捨它而去。唯獨認為獲得濟南便可截斷南北通道,就地劃疆而守,應天府不難謀取,因此便乘大破李景隆銳氣之機,全力以攻,希望一定要攻取濟南,但卻為鐵鉉所挫。建文帝聞此大悅,遣官前往慰勞,賞賜金幣,封其三世。鐵鉉入宮拜謝,建文帝又賜宴招待。凡是鐵鉉的建議都予以採納。鐵鉉被提升為山東左布政使[13]。十二月,進升兵部尚書[14]。 建文帝以盛庸代替李景隆為平燕將軍,命鐵鉉參與軍務[15][16]。這年冬天,盛庸在東昌大敗朱棣,斬其大將張玉。朱棣逃回北平。從此以後,燕兵都由徐州、沛縣南下,不敢再取道山東[17]。
當燕兵日益進逼時,建文帝命遼東總兵官楊文率所部十萬前去與鐵鉉會合,斷絕燕兵後路。楊文軍至直沽,為燕將宋貴等所敗,無一到達濟南。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燕軍在小河之南與中央軍交戰,鐵鉉與諸將時有斬獲。雙方連戰於靈璧,平安等兵潰被擒。之後盛庸也敗績。燕兵渡江,鐵鉉屯兵淮上,軍隊也潰敗[18]。
不久朱棣在南京即位,鐵鉉兵敗被俘,不肯投降,背坐於朝廷之中,辱罵朱棣不止。朱棣命他轉身面對自己,鐵鉉卻始終不聽話,朱棣一怒之下,命人割下他的耳鼻,他依然不肯回顧。朱棣下令灼燒他的肉後,割下來,並塞入其口中,並問:「好喫麼?」鐵鉉厲聲回答:「忠臣孝子之肉,怎麼會不好喫呢!」朱棣更生氣,於是對他施以磔刑,鐵鉉至死罵不絕口[19]。鐵鉉死後,朱棣命人以熱油烹炸其屍身,過程中朱棣曾使宦官們用鐵棒把屍體架起來,並轉向而朝着自己跪拜,但因熱油突然濺起,燙傷了許多宦官,只好作罷,遂把鐵鉉埋葬[20]。
身後
鐵鉉之妻楊氏及女兒被沒入教坊司,成為官妓,兒子鐵福安被發配到廣西河池充軍,83歲的父親鐵仲名和母親薛氏被流放到海南。[21][22][23]
明成祖朱棣雖然對他酷刑,但卻對群臣讚其忠義[24]。明神宗初,下詔「祀建文朝盡節諸臣與鄉」,修鐵鉉等七位建文忠臣之廟。南明弘光帝時,追贈鐵鉉為太保,並追諡曰「忠襄」[25]。清高宗追諡曰「忠定」。在山東諸地,有諸多「鐵公」祠廟,皆是祭奉鐵鉉。濟南大明湖畔建有「鐵公祠」,濟南人更視其為鄉土神或城隍爺。閩南人則尊之為王爺神,稱方孝孺、鐵鉉、景清為三府千歲。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