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霍林郭勒市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代管的县级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霍林郭勒市(蒙古語:ᠬᠣᠣᠯᠢᠨ
ᠭᠣᠤᠯ
ᠬᠣᠲᠠ,西里爾字母:Хоолин-гол хо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的一個縣級市,由通遼市代管。霍林郭勒與流經的霍林河同義,面積585平方公里。因開發煤礦的需要,霍林郭勒市由扎魯特旗析出設立[2]。市政府駐河東新區。
Remove ads
歷史
1982年,設霍林河辦事處。
1985年11月9日,按照《國務院關於內蒙古自治區設立霍林郭勒市的批覆》(國函〔1985〕167號文件),設立縣級霍林郭勒市,以哲里木盟扎魯特旗的部分行政區域(辦事處轄區)為霍林郭勒市的行政區域。成立霍林郭勒市,由哲里木盟領導,市人民政府駐珠斯花。[3]
1998年8月8日,該地遭遇百年不遇洪災。
1999年1月13日,按照《國務院關於同意內蒙古自治區撤銷哲里木盟設立地級通遼市的批覆》(國函〔1999〕5號文件),撤銷哲里木盟和縣級通遼市,設立地級通遼市,同時原屬哲里木盟的縣級市霍林郭勒市由自治區直轄,通遼市代管。[4]
行政區劃
人口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布如下:全市常住人口為138676人[6],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2214人相比,增加36462人,增長35.67%,年平均增長率為3.10%。
交通
霍林河煤礦
霍林郭勒市因霍林河煤礦的開發而建,該礦是中國五大露天煤礦之一,也是全國第一個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的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以此為基礎發展煤、電、鋁、矽等輕重工業。
1958年,煤田被當地牧民發現。1967年、1969年,吉林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203勘探隊和河北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116地質隊及內蒙古勘探隊,在霍林河煤田的渾迪音、沙爾呼熱、扎哈淖爾之間進行了大規模勘探,掌握了煤層儲量等第一手資料。1973年3月,吉林省煤炭工業局組織吉林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的一個普查大隊、一個電測隊、一個地震隊、一個測量隊計18台鑽機共1500人,在霍林河煤田組成「霍林河煤田地質勘探會戰指揮部」,到1973年底完成霍林河煤田沙爾呼熱區45.64平方公里的精查勘探任務,探明煤田儲量19.5億噸。1974年8月19日,國家計委在給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開發霍林河煤田的報告:「由於這個地區處於中蒙邊境國防前哨,修建鐵路和建設這麼大規模的煤、電工業要慎重考慮。為此,我們曾與總參聯繫,據介紹這個地區往北地勢平坦,一旦打起仗來是蘇修進攻東北腹地的主要方向。但另一方面,現在邊防前線供應比較緊張,修建鐵路對戰備也是有利的……」。1974年9月,國家交通部重點工程、貫通哲里木盟中北部的通遼至霍林河的07402公路工程開工。
新華社吉林分社記者李德天通過到有關部門調查採訪,寫出了一條《吉林省和內蒙古交界處發現大煤田》消息,發表在1975年6月8日的新華通訊社《國內動態清樣》第1597期上,稱「這個大型煤田是由兩個相距二十五公里的吉林霍林河煤田和內蒙古巴彥花煤田組成,總儲量達二百六十億噸,是我國最大的煤田」。1975年6月10日周恩來在《國內動態清樣》該消息的紙頁的空隙處批示「先念同志,此事如確,單靠吉林省動手太慢,規模太小,速度太緩,請查明,交計委議。」6月12日,李先念批示「送計委辦」。隨後,林乎加、徐今強等國家計委領導也分別批示。1975年6月16日,在煤炭部和吉林省計委、吉林省煤管局舉行的一次交換考察意見會上,對於是否開發霍林河煤田發生了嚴重的分歧。一方面認為,霍林河煤田雖然地處國防前沿,但是從現代戰爭觀點看,未來戰爭很難分清哪裏是前方,哪裏是後方。隨着工農業、交通的發展,必將調動部隊提供後勤支援。因此,認為霍林河煤田不僅要干,而且還要大干、快干。而另一方面則認為,霍林河煤田地處國防前沿,易受戰禍之害。另外交通不便,電源困難,需要新建400公里的鐵路,不利於戰備,開發起來難度太大,因此不能幹。這時,從北京傳來周恩來總理的批示和李先念、林乎加等國務院、國家計委主要領導批示精神。煤炭部立即行動,迅速掀起了開發霍林河煤田的熱潮。1975年8月22日,華國鋒在《關於開發霍林河煤礦問題》批示:「秋里同志,此問題建議在業務組開會時發給大家講一講。這樣重要的問題(牽涉戰備)需要在研究長遠規劃時一併報主席、中央政治局考慮,你看如何?」[7]
從1976年2月起,建設隊伍陸續進入礦區。1976年4月19日吉林省委正式成立「霍林河礦區生產建設指揮部」。這一天,成為「霍林河建礦日」。吳顯文任工委書記兼指揮,王健、趙家治、羅廷富、李鳳山任工委常委、副指揮。從吉林省遼源等6個礦務局、礦抽調180名幹部和技工、從哲里木盟、白城地區22個縣抽調3500名返鄉知青和下鄉知青組成的民兵轉為工人(被稱為「三千五民兵」),住「地窨子」[8],歷經五年準備,1981年設計能力300萬噸的沙爾湖熱的南露天礦開工建設。歷經3年建設,1984年9月1日一期300萬噸工程投產,國家驗收委員會副主任、煤炭部副部長胡富國,自治區人大副主任阿拉坦敖其爾為南露天礦剪綵;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煤炭部、自治區黨委、自治區政府等發來賀電。1985年鐵路通車。1988年開始一號露天煤礦二期700萬噸原煤生產擴建工程;1992年9月3日擴建工程通過國家驗收,正式移交投產,至此,霍林河礦區躋身於國家年產煤炭1000萬噸以上特大型煤炭企業行列。
1999年12月26日,全國大型露天煤礦首家改制企業——霍林河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霍煤集團」)正式掛牌運營。2001年12月18日,成立霍林河露天煤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中電投集團與霍煤集團進行資產重組,組建了中電霍煤集團。2008年1月,中電投集團以中電霍煤集團為基礎,成立了中電投蒙東能源集團公司,並受託管理中電投集團在內蒙東部地區的白音華煤電公司、元通發電公司、元寶山發電公司、大板發電公司等資產,煤電鋁、煤電矽一體化,還擁有蓄水能力為5000萬立方米的霍林河水庫、蓄水能力3785萬立方米的高勒罕水庫、赤大白鐵路、錦赤鐵路、設計年吞吐能力5000萬噸的錦州新港,控股霍林河煤田二號露天採區年產1800萬噸褐煤的扎哈淖爾煤業有限公司。2007年4月18日,中電投蒙東能源集團控股的霍林河露天煤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是五大露天煤礦中首家發行A股的公司,也是通遼地區第一家上市公司。2007年8月20日,國務院公開發布的《東北地區振興規劃》,霍林河建設大型煤電化基地,霍林河煤電基地至遼寧省負荷中心的500千伏交流輸電通道,霍林河煤化工基地,烏蘭浩特至霍林河至錫林浩特鐵路,霍林河至通遼鐵路改造。
2013年10月23日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正式批准扎魯特旗魯北工業園區、霍林郭勒工業園區和扎哈淖爾工業園區整合為「霍林河綜合資源循環經濟工業園區」,並晉升為自治區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2013年12月6日霍林郭勒市成功進入21個「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城市(縣)」行列。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