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鰂魚涌站

港鐵車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鰂魚涌站map
Remove ads

zak1cung1[註 2](英語:Quarry Bay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東區鰂魚涌七姊妹寶馬山地底,屬於港鐵[註 3]港島綫將軍澳綫鐵路轉乘站,於1985年5月31日啟用。

快速預覽 鰂魚涌Quarry Bay, 位置 ...
Remove ads

車站構造

由於當初在車站設計時沒有考慮到轉車的需要,故此前地鐵公司在興建東區海底隧道時,額外在下層加建2個月台及3條長短不一的通道連接原有的港島綫月台。而車站的轉乘通道設計迂迴,對乘客造成不便,故此直到1997年前地鐵公司才在車站加建升降機,情況才稍有改善。

由於車站設計讓步行往返大堂及將軍澳綫月台需時約5分鐘,故鰂魚涌站會於尾班車開出7分鐘前通知乘客請勿入閘,這是7分鐘前請勿入閘的其中一個車站(另一個為博覽館站),與其他車站的5分鐘不同。

樓層

-B出口行人天橋連接B出口
G東大堂A出口客務中心商店自助服務洗手間
L1低層大堂免費Wi-Fi熱點「iCentre」免費上網服務通道連接月台及東大堂
西大堂C出口客務中心商店自動櫃員機
L2港島綫月台
港島綫柴灣太古1
分離式月台 · 開右邊車門
暗挖式月台層通道/轉乘通道
分離式月台 · 開右邊車門
2港島綫堅尼地城北角
-通道層行人通道連接港島綫與將軍澳綫月台
L3將軍澳綫月台
將軍澳綫寶琳康城油塘3
分離式月台 · 開右邊車門
暗挖式月台層通道/轉乘通道
分離式月台 · 開右邊車門
4將軍澳綫北角(終點站)

大堂

在港島綫初建成之時,鰂魚涌站已經設有2個互不相連的大堂,分別位於英皇道太古坊的東大堂及位於七姊妹模範邨旁的西大堂,兩個大堂均設於地面,為港島綫車站中唯一一個大堂設於地面的車站。而車站主要設施亦設在位於地面的東大堂,包括車站控制室、休息室及3個員工洗手間等;而連接西大堂的C出口則建於模範里的盡頭,而西大堂與地面的水平較為略低,由於能挖掘的空間有限,該大堂僅能容納幾部售票機出入閘機,恒生銀行小型辦事處、1個員工洗手間及一間清潔辦公室。入閘後,乘客需要經過一條長達百餘米的狹窄通道,再使用升降機或扶手電梯才能前往月台層。該大堂在欣澳站啟用之前,曾是全香港面積最小的港鐵車站售票大堂。而兩個大堂均設有客務中心。

現時,鰂魚涌站東大堂內亦提供不同類型的商店[3]、自助服務設施[3]以及「iCentre」免費上網服務設施[4]

月台

車站設有兩層月台,當中上層月台為港島綫1、2號月台;下層月台則為將軍澳綫3、4號月台,所有月台均為分離式月台,並已裝設月台幕門。而上下層月台只設3條通道接駁,並在3號月台(將軍澳綫往寶琳/康城)旁設升降機往返兩層月台。另外下層月台深達42米,為港鐵系統中車站距離地面第四深的月台[5]

由於鰂魚涌站是前觀塘綫終點站之一,所以在3號月台尾端牆門後(近觀塘綫掉頭隧道一方)設有一個員工專用的化學廁所[來源請求]

而鰂魚涌站亦如同大部分港島綫車站在月台焗漆板上印有書法字,其中書法字中的「魚」字採用了異體字[6]

另外車站除了4號月台(將軍澳綫往北角)為彎曲月台外,其餘3個月台均為直線月台。而4號月台並為港鐵極少數沒有在管道牆壁上設置廣告燈箱的月台之一,在前觀塘綫的「紓緩鰂魚涌轉車站擠塞工程」竣工以及將軍澳綫通車後至今仍未有加設。

Remove ads

觀塘綫掉頭隧道(已封閉)

鰂魚涌站下層月台以西原有一段掉頭隧道,列車在鰂魚涌站落客後便會駛進該隧道掉頭。在「紓緩鰂魚涌轉車站擠塞工程」竣工後,觀塘綫在2001年9月27日起改以北角站為終點站,掉頭隧道並於同年11月封閉。

出入口

鰂魚涌站共設有3個出入口,其中C出口設於西大堂;而A、B出口則設於東大堂,當中B出口則以行人天橋連接東大堂及芬尼街,但由於東大堂A出口外本身並設有斑馬線可供行人橫過英皇道,同樣可以前往芬尼街而毋須上下樓層,因此使用B出口的人流較少。

更多資訊 編號, 指示 ...
Remove ads

車站藝術

站內扶手電梯外牆曾經掛上壁畫藝術品,不過該藝術品已於2010年代中拆除[來源請求]。直到2018年3月,太古地產首度與港鐵合作,在連接月台至東大堂(A、B出口)之間的通道加設由英國街頭藝術家Remi Rough創作的藝術品《動感清晨》[7]

更多資訊 鰂魚涌站藝術品概覽[8], 圖片 ...

利用狀況

鰂魚涌站為港島綫將軍澳綫其中一個轉車站,每天均有不少乘客會選擇在鰂魚涌站轉車往返港島區及九龍區。

而車站鄰近多棟商業大廈,例如太古坊嘉里中心、柯達大廈、樂基中心等,因此出入閘人流集中於上班日的上下班時間。

車站轉車客源

鰂魚涌站自在1989年8月成為了港島綫觀塘綫的轉車站,有不少原本使用金鐘站轉車的乘客則改用鰂魚涌站轉車,而車站自1990年代開始已出現供不應求,在「紓緩鰂魚涌轉車站擠塞工程」落成前數年,其轉車通道更出現飽和現象,而當時地鐵公司表示鰂魚涌站每小時客流量為約45,000人次,早已超出了車站每小時35,000人次的設定流量[9]。而在2001年9月「紓緩鰂魚涌轉車站擠塞工程」落成後,不少往返港島綫北角站以西沿綫各站的乘客改用北角站轉車,故此轉車通道的人流已大為減少;至於往返港島綫太古站柴灣站的乘客仍須使用鰂魚涌站轉車。

2002年8月,將軍澳綫全綫通車並取代觀塘綫,此站成為了港島綫將軍澳綫的轉車站。故此現時除了原有往返港島綫觀塘綫的乘客外,亦有使用將軍澳綫往返將軍澳的乘客。因此車站現時有很高的轉車人流。不過因為早上繁忙時間北角站轉乘通道相當擠迫,有部分前往堅尼地城沿途各站的將軍澳綫乘客會寧願選擇在鰂魚涌站轉乘港島綫,以避開北角站擠迫的人潮。

接駁交通

更多資訊 交通路綫列表 ...
Remove ads

歷史

選址及命名

原本在1970年代港島綫定線的初稿中,並沒有鰂魚涌站。只有一個名為芬尼站的地下車站設於現時鰂魚涌街附近。1980年,由於政府修改地下鐵路發展藍圖,於康山地底加設康山站(即現時太古站)。因此芬尼站附近進行填海工程,以使發展為工業區,故此芬尼站列入後期興建車站。

1983年,由於政府再次修改鰂魚涌發展藍圖為商業區,以配合太古地產太古船塢發展太古城大型住宅項目,所以芬尼站與七姊妹站合併,並改稱鰂魚涌站,與港島綫第一期同時興建。車站於1985年5月31日隨港島綫通車而啟用,而車站承建商為保華建築有限公司。

車站擴建

1984年,政府就東區海底隧道BOT專營權進行招標,作為行車和鐵路兩用隧道,其中鐵路部分以地鐵[註 3]觀塘綫延伸至香港島。原計劃觀塘綫在太古站與港島綫交匯,但因為要遷就行車隧道的走綫,地鐵[註 3]當局只能大幅度改建鰂魚涌站作為一個「十」字型轉車站,乘客需要步行數分鐘才能抵達另一路綫之月台。有關工程於1986年6月開始動工興建,而由1989年8月6日起,觀塘綫延伸至鰂魚涌站,鰂魚涌站成為觀塘綫的終點站,並且成為觀塘綫當時唯一一個位於港島區的車站。

根據專營權安排及租賃協議,上述月台及連接東隧的隧道,均由東區海底隧道有限公司[註 4]持有,地鐵需每半年繳付租金一次,至2008年專營權屆滿後由政府收回並繼續收取租金。因應地鐵公司於2000年上市,東隧公司與政府再訂補充協議,規定地鐵於專營權屆滿後接收擴建月台及隧道[10][11]

另外在擴建後車站下層月台深度達42米,故鰂魚涌站亦曾成為全香港距離地面最深的地底車站[註 5]

「彈性上下班」計劃

觀塘綫伸延至鰂魚涌站後,前地鐵公司為紓緩荃灣綫過海人流,推出「彈性上下班」計劃,吸引乘客使用鰂魚涌站轉車。前地鐵公司在三條轉綫通道內安裝特別的核票機,使用通用儲值車票的乘客在這些時段使用鰂魚涌站轉車時將該車票插入這些核票機,便可享有車資折扣。後來計劃完結,這些核票機亦隨之拆除。

紓緩鰂魚涌轉車站擠塞工程

受東區海底隧道走線的限制,當時觀塘綫伸延至鰂魚涌站的走綫不能跟港島綫平行,限制了車站不能規劃成跨月台轉綫站。而使用鰂魚涌站轉綫必須上落樓層以及經過迂迴通道,對乘客而言固然不便,但作為當時港島東唯一的轉綫站,要同時處理來自觀塘綫與港島綫的轉車客流,因此鰂魚涌站的轉綫通道擠塞情況非常嚴重。在1995年,於早上繁忙時間每小時有近三萬人次使用此站轉乘,直逼設計上限的3.6萬人次。同年地鐵宣佈推行「紓緩鰂魚涌轉車站擠塞工程」,在站內增設扶手電梯,並興建新的轉乘站。初期地鐵考慮延伸至天后站[12],惟因市政局反對及無法做到跨月台轉乘而轉為研究炮台山站方案[13][14]北角站最初不獲青睞,因列車經原有隧道前往北角站須轉彎近90度,但考慮到地理限制等因素後,地鐵在1996年終於敲定以北角站為新終點站[15]。整項工程耗資約49億元,當時預計可為乘客節省5分鐘的轉乘步程[16]。整項工程歷時4年,觀塘綫終於2001年9月27日延伸至北角站,鰂魚涌站則成為觀塘綫的中途站。同日起位於此站以西的越位隧道停用,並於同年11月被拆去道岔後封閉;但是,由於當時未有拆卸隧道的技術及需要,因此舊隧道結構未有回填並仍然保留,而北角城市規劃大綱圖中仍有顯示該隧道。

將軍澳綫通車

2002年8月4日,將軍澳綫局部通車,取代觀塘綫過海地位,原屬觀塘綫的北角站及鰂魚涌站改屬將軍澳綫,而為統一地鐵系統的上下行月台編號,故前地鐵於2001年9月27日起將車站3號月台(上行月台)及4號月台(下行月台)編號互換,以符合未來將軍澳綫之上下行編排。

康城站通車

2009年7月26日,康城站通車。由於在繁忙時間的將軍澳綫北行列車有不同的終點站,港鐵在鰂魚涌站3號月台安裝了數部液晶顯示器,以顯示未來4班列車的終點站以及抵站時間;而在非繁忙時間由鰂魚涌站前往康城站的乘客須在調景嶺站將軍澳站轉車。

反修例示威者事件

  • 2019年8月11日晚上10時許,一批示威者在鰂魚涌站的東大堂閘機設置防線,在後方舉起雨傘,堆起鐵欄,並用消防喉射水,與車站外手持盾牌的防暴警員對峙。而警車及大批防暴警員在英皇道模範里戒備[17]。直至當晚約10時35分,示威者才陸續撤退至太古站[18]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