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10年馬來西亞大獎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10年马来西亚大奖赛
Remove ads

2010年馬來西亞大獎賽2010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第三站賽事。於2010年4月2日至4月4日在雪邦國際賽道舉行[1]。最後由排桿位出賽的施巴斯坦·維度爾勝出,與隊友馬克·韋伯包辦一二名。

快速預覽 賽事細節, 日期 ...

賽後報告

賽事背景

澳洲大獎賽之後,費蘭度·阿朗素在車手積分榜上暫居第一,領先第二名的菲利比·馬沙4分、第三名的詹臣·畢頓6分[2];並且率領法拉利車隊在車隊積分榜上以16分與41分之差,分別領先第二名的邁凱倫車隊與第三名的梅塞德斯車隊[2]

曾在此贏得冠軍的現役車手包括:米高·舒麥加(3次)、費蘭度·阿朗素(2次)、以及詹臣·畢頓(1次)。

賽前練習與排位賽

在第一階段自由練習中,劉易斯·漢彌爾頓創下了最快圈速,並領先於尼科·羅斯貝加以及他的隊友詹臣·畢頓[3]。劉易斯·漢彌爾頓在第二階段自由練習繼續保持他的領先地位,第二與第三分別為德國車手施巴斯坦·維度爾以及尼科·羅斯貝加[4]。在週六的第三階段自由練習中,速度最快的車手是馬克·韋伯,劉易斯·漢彌爾頓則排在施巴斯坦·維度爾之前的第二名[5]

蓮花車隊的試車手費魯茲·法茲取代了海基·高華拉倫,在第一階段自由練習中上場(原因是在一場擲硬幣的比賽中,海基·高華拉倫輸給了亞諾·杜連)。印度力量車隊亦在第一階段練習中,由保羅·迪·雷斯達替代維坦東尼奧·廖施出場。

Thumb
馬克·韋伯獲得了生涯的第二個桿位,他是在第三階段排位賽中唯一一位使用半雨胎的車手。
Thumb
印度力量車隊阿達·舒杜由第四名起步。

排位賽在天氣極惡劣的情況下舉行,馬克·韋伯最後為紅牛車隊拿下了馬來西亞大獎賽的杆位。第三階段排位賽受到狂烈的暴風雨襲擊而暫時停止,而馬克·韋伯在排位賽重新開始時,做了將輪胎更換為半雨胎的決定。隨着賽道在排位賽最後逐漸變乾,這個決定後來被證明為是相當重要的。[6]

天氣的因素在排位賽初期就造成了許多傷害。在雨尚未落下,其他車手在場上做圈速打底時,邁凱倫車隊與法拉利車隊卻令人難以理解的選擇繼續留在車庫裏。然而當他們出場做時間時,已經開始下雨了,導致無法做出足以令他們晉級至第二階段的成績。

詹臣·畢頓的單圈成績雖然能夠進入第二階段排位賽,但他的賽車卻擱淺在碎石堆中,因此也無法參加第二階段排位賽。

梅塞德斯車隊車隊的總監羅斯·布朗指出,他確信星期六的排位賽將會在濕地的情況下舉行,後來也證明如此。車隊太過於依賴複雜的天氣雷達系統,而不以一般常識來做情況的判讀。[7] 他說:「我們從那裏學到了教訓,因為我們差點被騙了。雷達顯示在剩餘的排位賽中絕對不會再下任何的雨。」

正賽

Thumb
施巴斯坦·維度爾在比賽的第一彎取得領先位置。

在比賽之前,皮德羅·迪·拉·羅沙的引擎在他從維修區開往起步位置的途中就故障了,所以他連暖胎圈也無法參加。[8]

施巴斯坦·維度爾從第三位開始起步,起步後馬上就在直路上超越了尼科·羅斯貝加,並且在第一個彎角切入隊友馬克·韋伯的內側,而取得了領先的位置。馬克·韋伯在下一個彎嘗試進行反擊,但施巴斯坦·維度爾守住了。羅拔·古碧沙米高·舒麥加也各前進了兩個位子,分別位於第四與第六。從第七位出發的魯賓斯·巴利切羅在起步位子上引擎熄火,因而在第一圈之後掉到了最後一名。因為錯判排位賽的情況而必須從較後名次起步的兩位邁凱倫車隊車手及兩位法拉利車隊車手,皆有不錯的進展。劉易斯·漢彌爾頓從20名上升至13名,菲利比·馬沙從21名上升至14名,詹臣·畢頓從17名上升至15名,費蘭度·阿朗素則由19名上升至16名。第一圈結束時,前十名分別為:施巴斯坦·維度爾、馬克·韋伯、尼科·羅斯貝加、阿達·舒杜、米高·舒麥加、尼古拉斯·侯根堡維坦東尼奧·廖施維塔利·柏杜夫以及小林可夢偉.

Thumb
尼科·羅斯貝加第一次為梅塞德斯車隊站上了頒獎台,這也是梅塞德斯車隊自1955年意大利大獎賽以來,再度有車手站上頒獎台。

之後劉易斯·漢彌爾頓火力全開,在短短的四圈內便上升至第十名,幾乎是每一圈就超越一輛賽車。兩位法拉利車隊車手以及詹臣·畢頓則是遲遲無法超越紅牛二隊施巴斯坦·布美,使得菲利比·馬沙維持在第14名、費蘭度·阿朗素在第15名(在之前超越了詹臣·畢頓)、以及詹臣·畢頓在第16名。在第五圈時,劉易斯·漢彌爾頓於最後一彎處超越了維塔利·柏杜夫而上升至第九名,但維塔利·柏杜夫馬上就在直道底將位子要了回來。兩圈之後,劉易斯·漢彌爾頓再度於最後一個彎角處超越了維塔利·柏杜夫,並且在接下來的起步線直路上連續四次左右迂迴前進,以避免後車利用真空帶進行超車。然而他並沒有成功的甩開後車,因為維塔利·柏杜夫一直緊緊的跟在他身後,並在一號彎角處嘗試進行超越,但是也沒有成功。劉易斯·漢彌爾頓連續四次變換車道的行為引起了一些爭議,其爭論點在於此動作是否違反「不得利用變換車道的方式阻擋後車超越」的規則。賽事裁判在調查過此一事件後,給了劉易斯·漢彌爾頓一次警告。

Thumb
施巴斯坦·維度爾在56圈的賽事中有54圈處於領先的位置,並最終贏得了他的第六座大獎賽冠軍。
Thumb
劉易斯·漢彌爾頓因為在與維塔利·柏杜夫競爭的過程中做出違反運動精神的行為而被賞了一支黑白旗。

小林可夢偉在第八圈因為引擎的問題而退賽。米高·舒麥加在第九圈因為車輪的螺帽鬆脫而退賽[9]。維坦東尼奧·廖施則在第12圈因為油門故障而退賽。此時的前十名分別為:施巴斯坦·維度爾、馬克·韋伯、尼科·羅斯貝加、羅拔·古碧沙、阿達·舒杜、尼古拉斯·侯根堡、劉易斯·漢彌爾頓、傑米·阿古爾蘇拉里、菲利比·馬沙、以及費蘭度·阿朗素。詹臣·畢頓在第九圈時超越了費蘭度·阿朗素,但隨後就進站更換為硬胎。他是第一位進站的車手,出站時前方賽道通暢,所以馬上就以1:41.044做了一圈最速圈。尼古拉斯·侯根堡不久之後也進站,讓原本在他後方的劉易斯·漢彌爾頓得以全力衝刺,並馬上在第16圈跑進了1分41秒之內,以1:40.9的成績更新了最速圈圈速。稍後當尼科·羅斯貝加、羅拔·古碧沙、和阿達·舒杜皆進站時,他又在第20圈將最速圈紀錄推進至1:40.4。兩位紅牛車隊車手則直到第24圈(施巴斯坦·維度爾)與25圈(馬克·韋伯)才進站。施巴斯坦·維度爾出站時與劉易斯·漢彌爾頓並排而行,之後利用第一彎的內線取得了領先的位置。馬克·韋伯的進站就沒那麼順利了,他因為輪胎螺帽的問題而損失了兩秒鐘,回到賽道時已經落後隊友施巴斯坦·維度爾四秒,且排在劉易斯·漢彌爾頓之後。施巴斯坦·維度爾很快的做出了1:39.854的最速圈,而後馬克·韋伯馬上在下一圈又將此紀錄推進了0.2秒。在第26圈結束時,前十名分別為:施巴斯坦·維度爾、劉易斯·漢彌爾頓、馬克·韋伯、尼科·羅斯貝加、羅拔·古碧沙、菲利比·馬沙、費蘭度·阿朗素、阿達·舒杜、詹臣·畢頓、以及尼古拉斯·侯根堡。

Thumb
伊斯巴尼亞車隊般奴·冼拿第一次完成了整場的一級方程式賽事,最終排在第16名。

三位使用硬胎起步的車手:劉易斯·漢彌爾頓、菲利比·馬沙、和費蘭度·阿朗素,是前幾名當中唯一尚未進站的車手。菲利比·馬沙在第27圈進站,當時他是第六名,出站時則排在第九名,剛好在尼古拉斯·侯根堡之前。在使用軟胎、而且前方賽道暢通的情況之下,菲利比·馬沙的圈速比所有其他車手快了一秒之多。他在第28圈做出了1:38.002,比當時最速圈紀錄快了一秒半之多。劉易斯·漢彌爾頓接着在第31圈進站,當時他位於第二名,出站時則排在第七名,正好在隊友詹臣·畢頓之前。他像是火箭般的迅速追趕着阿達·舒杜,並以1:37.745做出新的最速圈紀錄。到了第34圈,他已經在阿達·舒杜的正後方了。菲利比·馬沙也同樣的逐漸在接近詹臣·畢頓。費蘭度·阿朗素是前幾名當中最晚進站的車手,於第37圈進站。他出站時位於第九,在菲利比·馬沙後面。跟菲利比·馬沙與劉易斯·漢彌爾頓一樣,在換上全新軟胎的情況下,費蘭度·阿朗素一連好幾圈都做出了最速圈紀錄,最後一次是在第41圈所做出的1:37.231。他在這幾圈當中,速度比其他所有車手快了兩秒左右,使得他能在五圈之內追回原本與菲利比·馬沙跟詹臣·畢頓之間10秒多的差距。

Thumb
費蘭度·阿朗素法拉利F10引擎縮缸之前,仍在與詹臣·畢頓競爭。

菲利比·馬沙在第46圈的一號彎角處超越了詹臣·畢頓,而上升至第七名,之後又逐漸的接近劉易斯·漢彌爾頓。當時劉易斯·漢彌爾頓正在阿達·舒杜後方遲遲無法超越,他的輪胎已經撐了20圈了,因此速度無法像之前那麼的快。費蘭度·阿朗素整場比賽都因為波箱的問題而煩惱,這也使他無法超越詹臣·畢頓。他在第48圈時曾經嘗試過一次超越,但未成功。於倒數第二圈的一號彎時再度嘗試,然而卻因此跑開了跑線。此時費蘭度·阿朗素的引擎縮缸,使得他必須以第九名的名次退賽。第53圈時,馬克·韋伯做出了1:37.054的最速圈紀錄。

施巴斯坦·維度爾在馬克·韋伯之前看到了方格旗,紅牛車隊獲得了一、二名[10],而尼科·羅斯貝加搶下了頒獎台的第三個席次[11]。羅拔·古碧沙第四名,阿達·舒杜守住了劉易斯·漢彌爾頓而獲得第五名,而菲利比·馬沙與詹臣·畢頓由較後名次起步,最終仍分別獲得了第七名與第八名。傑米·阿古爾蘇拉里與尼古拉斯·侯根堡則搶下了積分圈的最後兩名,這也是他們兩位在一級方程式賽車中第一次取得的積分[12][13]。再往後看,盧卡斯·迪·格拉斯以第14名的成績幫助維珍車隊第一次在比賽中跑完全程[14]伊斯巴尼亞車隊則是兩位車手皆順利完賽,其中卡倫·查鐸第15名,般奴·冼拿第16名[15]亞諾·杜連是17位有列入排名車手當中的最後一位,比賽當中他遭受了液壓系統的問題。亞諾·杜連的隊友海基·高華拉倫雖然在比賽結束時仍在場上,但之前因為液壓系統的問題而在維修站中修理,重回賽道時已落後領先者有九圈之多,與他排名最接近的車手也已經相差了六圈。比賽結束時,他落後領先者十圈,因為圈數不足而未能被列入排名之中。

Remove ads

賽事結果

自由練習結果

第一階段自由練習

更多資訊 名次, 車號 ...
Remove ads

第二階段自由練習

更多資訊 名次, 車號 ...
Remove ads

第三階段自由練習

更多資訊 名次, 車號 ...

排位賽結果

更多資訊 名次, 車號 ...
Remove ads

正賽結果

更多資訊 排名, 車號 ...
Remove ads

賽後排名

更多資訊 名次, 車手 ...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