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671型核潛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蘇聯海軍671「Ёрш」(「梅花鱸」)核動力攻擊型潛艇,北約命名V級(Victor-級)[1]潛艇,是蘇聯第二代核潛艇,1967年入役。艇身為淚滴型,適合於水下高速航行。
Remove ads
Remove ads
型號
維克托I級 - 蘇聯型號671「Ёрш」(「梅花鱸」)- 首艇1967年入役; 共建造16艘.[2] 1959年11月3日批准了該型號的戰術技術任務書,1960年3月完成方案設計,同年12月完成技術設 計,1963年4月首艇在海軍部造船廠開工。由第143特種設計局總設計師Г.Н.切爾內舍夫負責。 裝有6部魚雷發射管,可發射Type 53型魚雷或SS-N-15巡航導彈或布放水雷. 可儲備24枚魚雷或48枚水雷. 主要技術特點為:
- 兩座BM-4壓水堆,熱功率72兆瓦,燃料連續使用8年;兩套OK-300蒸汽發生器(每小時產氣31噸);四台ПГ-4Т汽輪機;
- 單軸單槳
- 首次採用水滴型船體
- 魚雷艙也是船員生活艙
- 水面航速11.5節,水下航速33節,最大潛深400米,戰鬥潛深320米
- 水面排水量4250噸,水下排水量6085噸,
- 乘員76人
- 自持60天
Remove ads
維克托II級 - 蘇聯型號671RT「Сёмга」(大西洋鮭)- 首艇1972年入役; 共建造7艘.[2] 北約最初把它命名為制服(Uniform)級. 把維克托I級的兩部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改為兩部650毫米魚雷發射管,增加了一台柴油發電機.
維克托III級 - 蘇聯型號671RTM「Щука」(白斑狗魚),是蘇聯海軍的第2.5代核潛艇。M表示「現代化改裝」。該型號總設計師Г·Н·切爾內舍夫,技術設計於1974年批准。1979年首艇入役; 1991年前完成建造25艘.[2] 採用了全艇消聲瓦覆蓋、浮筏減震等技術。 2部魚雷發射管可發射SS-N-21或SS-N-15導彈或53型魚雷, 另外四部魚雷發射管可發射SS-N-16導彈或65型魚雷. 維克托III級露面後引起西方對其艉部垂直舵頂部的莢艙用途的猜測:某種奇特的安靜推進系統, 某種磁流體推進裝置, 或者是某種武器系統. 實際上那只是可收放拖曳被動聲納線列繞線裝置的流線外殼; 該系統還裝置在塞拉級潛艇與阿庫拉級潛艇.蘇聯的很多企業都參加了降低維克托III級的降噪工作,想把噪聲降至低於早期型號的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水平,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在整個建造過程中,每艇的噪聲都逐步有些降低,但由於蘇聯解體而撥款中止,最後也沒達到這目標。
技術要素如下:水上排水量4900噸,水下排水量6280噸,最大長度106.1米,(用2個串列的定距槳的方案則為107.1 米),最大寬度10.6米,平均吃水7.5米。核動力裝置BM-4A型,是BM-4的改進型,但總功率不變。蒸汽輪機裝置同維克托I級。7葉單槳或串列式4葉雙槳。 2台輔推電機同維克托I級。柴油發電機為2台460千瓦的,比維克托II級多一台。蓄電池不變。水上最大航速10節(也有稱11.6節的), 水下最大航速30節,下潛深度同維克托I級.自給力80晝夜。艇員94人(671PTMK型為96人)。
觀通導航設備:『鰩-KC」(МГК—500)或「鰩-2M"(МГК-500)聲吶站。「梯形瀑布」雷達系統,「港灣—P」搜索雷達和彭-10M型對空導航潛望鏡,MT-70-10型電視系統。「閃電—P」通信系統和「海嘯—БМ」衛星通訊系統。艇上還有「牡熊星座—PTM"導航系統。 「鰩」聲吶是第三代聲吶,它的搜索系統更優越,就搜索水面艦艇而言,已達到美國同類系統的水平。在正常水文條件下,發現目標的最大距離為230千米。維克托III級已有被動工況噪聲測距站的舷側噪聲接收基陣。此外,還有一個拖曳基陣。拖曳基陣的收放裝置就在艇尾垂直穩定翼上方一個流線型導流罩內。
註釋: «*» 表示РТМК改型.
-
維克托III級潛艇,艉部明顯的莢艙
Remove ads
事件
流行文化中的影響
詹姆斯·邦德的電影黑日危機,維克托級潛艇是電影中的反角(Renard & Elektra)控制世界計劃的關鍵部分.
終極動員令:紅色警戒中蘇聯一方的潛艇即是671型潛艇III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