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通用流動通訊系統

用於網絡的第三代移動蜂窩系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通用移动通讯系统
Remove ads

通用流動通訊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縮寫:UMTS)是目前廣泛採用的一種第三代(3G)流動通訊技術。它的無線介面採用 W-CDMA(寬頻碼分多址) 技術,由 3GPP(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 制定,是歐洲對國際電信聯盟(ITU)提出的 IMT-2000 3G蜂窩通訊系統標準的技術回應。

UMTS 有時也被稱為 3GSM,強調它不僅結合了第三代通訊技術,而且是 GSM 標準的自然演進。UMTS 的封包交換系統是在 GPRS(通用封包無線服務) 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其系統架構與 GPRS 高度相似。

Thumb
UMTS 網絡架構

特性

1997年7月,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 將 UMTS 地面無線接入(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簡稱 UTRA)的候選技術歸納為四類:W-CDMA、TDMA/CDMA、OFDMA 和 ODMA

隨後在 1998年1月,ETSI 確定採用 W-CDMA 作為 UTRA 的無線介面技術標準。這一決定奠定了 UMTS 在全球3G發展中的技術基礎。

UMTS 在理論上支援高達 1920 kbps(1.92 Mbps) 的數據傳輸速率。然而,在實際的高負載網絡環境中,用戶通常能體驗到的典型最高速率約為 384 kbps。即便如此,這一速率仍遠高於 GSM 中的糾錯數據頻道(14.4 kbps)或由多個 14.4 kbps 頻道組成的 HSCSD(高速電路交換數據),使得 UMTS 能夠以相對合理的成本,支援流動互聯網(如流動網頁瀏覽)以及 多媒體短訊服務(MMS) 的傳輸需求。

Thumb
Releases99時的UTRAN 架構

UMTS 的實現基礎是當前廣泛部署的 GSM 流動通訊系統,因此它被視為第三代(3G)通訊技術的自然演進路徑之一。與此同時,還有一種從 2G 向 3G 過渡的中間技術,稱為 GPRS(通用封包無線服務),通常被稱為 2.5G

GPRS 支援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理論峰值可達 140.8 kbps,但在實際應用中通常接近 56 kbps。相比傳統的面向連接的數據傳輸方式,GPRS 採用封包交換,提高了頻譜利用效率,目前已在多數 GSM 網絡中廣泛部署。

隨着網絡需求的增長,當前的 UMTS 網絡可進一步升級為 HSDPA(高速下行封包接入),也被稱為 3.5G 技術。HSDPA 能夠實現超過 10 Mbps 的下行鏈路傳輸速度,為高清影片、快速下載等應用場景提供支援。

在市場層面,UMTS 強調其支援流動影片通話和視像會議的能力,儘管這些服務在實際應用中仍有待進一步驗證與最佳化。其他典型應用還包括**音樂下載、串流媒體影片播放和多媒體短訊(MMS)**等。


Remove ads

UMTS 的關鍵技術參數:

  • 無線通訊頻寬:5 MHz
  • 位元率(Chip Rate):3.84 Mcps(Mega Chips per second)
  • 支援的復用模式
    • FDD(頻分雙工)
    • TDD(時分雙工)

知識點解釋:

更多資訊 專案, 說明 ...
  • 高速傳輸以支援多媒體業務
  • 室內環境至少2Mbit/s
  • 室外步行環境至少384Kbit/s
  • 室外車輛環境至少144Kbit/s

技術

Thumb
諾基亞推出的UMTS手機

注意:UMTS 的許多技術特徵是所有 W-CDMA 變種所共有的。本節僅討論 UMTS 所特有的一些技術特性,這些特性 不適用於 FOMA 或其他 W-CDMA 變種


1. 系統架構組成

UMTS 綜合了以下三大核心技術組件:

  • W-CDMA 空中介面 用於流動終端與基站之間的無線通訊協定,是實現無線數據和語音傳輸的基礎。
  • GSM 的核心網絡協定 MAP(Mobile Application Part) 負責呼叫控制、用戶位置更新、漫遊等功能,提供了從用戶到用戶之間的呼叫路由能力。
  • GSM 的語音編碼演算法 包括:
    • AMR(Adaptive Multi-Rate,自適應多速率編碼)
    • EFR(Enhanced Full Rate,增強全速率編碼) 這些編碼方案用於將語音進行數碼化、壓縮和編碼,兼顧通話質素與頻譜效率。

總結:W-CDMA(按照 IMT-2000 標準)僅定義了空中介面,而 UMTS 是一個完整的 3G 協定棧,可以看作 GSM 的繼任者。

儘管如此,在實際應用中,「W-CDMA」 也常被作為通用術語,用來泛指所有採用該空中介面的 3G 系統族群,包括 UMTS、FOMA、J-Phone 等。


Remove ads

2. 頻譜與頻道組態

UMTS 與其他 W-CDMA 變種一樣,採用一對 5 MHz 頻寬的頻道

  • 上行鏈路(Mobile → Base Station):約 1900 MHz
  • 下行鏈路(Base Station → Mobile):約 2100 MHz

初期規定的頻段範圍為:

  • 上行:1885–2025 MHz
  • 下行:2110–2200 MHz

💬 實際頻段的分配依各國/地區頻譜管理政策而有所不同。

與之對比,CDMA2000 在每個方向上僅需使用 1.25 MHz 頻道,因此 UMTS 常被批評為頻譜需求更高、部署成本更大。


3. GSM 向 UMTS 的遷移方案

對於已有 GSM 網絡的營辦商而言,升級到 UMTS 的流程相對簡單但成本較高:

  • 核心網絡基礎設施 可大部分沿用;
  • 需新增投入
    • 頻譜許可證的申請;
    • 在現有基站塔上安裝 UMTS 射頻裝置;
    • 新建或升級無線接入網裝置,以滿足覆蓋需求。

4. 通用無線接入網(GRAN)

UMTS 與 GSM 的一個關鍵區別在於其無線接入網絡架構。UMTS 引入了:

GRAN(Generic Radio Access Network)

  • 可接入多種核心網絡,包括:
    • Internet
    • ISDN(綜合業務數碼網)
    • GSM
    • UMTS
  • GRAN 結構遵循 OSI 模型的前 3 層
    1. 實體層(L1)
    2. 數據鏈路層(L2)
    3. 網絡層(L3)

網絡層(OSI 第三層),GRAN 使用的核心協定是:

RRM(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無線資源管理協定)

該協定的主要職責包括:

  • 管理終端與網絡之間的無線承載頻道;
  • 實現網絡切換(handover)、功率控制、頻道分配等;
  • 確保流動性和通訊質素的動態最佳化。

小結表格

UMTS-FDD

UMTS-FDD、UTRA-FDD或稱寬頻碼分多址(英語: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常簡寫為W-CDMA或WCDMA)是一種3G蜂巢式網絡空中介面,使用的部分協定與2G GSM標準一致。具體一點來說,W-CDMA是一種利用碼分多址復用(或者CDMA通用復用技術,不是指CDMA標準)方法的寬頻展頻3G流動通訊空中介面。

歷史上,歐洲電信標準委員會(ETSI)在GSM之後就開始研究其3G標準,其中有幾種備選方案是基於直接序列展頻碼分多工的,而日本的第三代研究也是使用寬頻碼分多工技術的,其後以二者為主導進行融合,在3GPP組織中發展成了第三代流動通訊系統UMTS(或稱UTRA),並提交給國際電信聯盟ITU)。

國際電信聯盟最終接受UMTS作為IMT-2000 3G標準的一部分。

誤解

W-CDMA名字跟CDMA很相近,同時W-CDMA跟CDMA關係也很微妙。兩者都基於碼分多址技術,都使用了美國高通(Qualcomm)的部分專利技術。一般認為W-CDMA的提出是部分廠商為了繞開專利陷阱而開發的,其方案已經儘可能地避開高通專利。

在流動電話領域,術語CDMA指代屬於第二代流動電話的幾種相關技術,包括碼分多址展頻復用技術,以及美國高通(Qualcomm)開發的包括cdmaOne(IS-95)和CDMA2000(IS-2000)的CDMA標準族。

在Qualcomm為IS-95協定使用它之前,CDMA復用技術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然而,由於採用CDMA復用方法是IS-95協定區別於當時的GSM(採用TDMA)等其它協定的主要特徵,現在通常將該協定也稱為CDMA

W-CDMA屬於第三代流動電話技術,它也使用CDMA的復用技術而且它跟Qualcomm的標準也很相似。但是W-CDMA不僅僅是復用標準。它是一個詳細的定義流動電話怎樣跟基站通訊,訊號怎樣調制,數據幀怎麼構建等的完整的規範集。

W-CDMA可以使用非成對或者成對頻段,雖然所有當前W-CDMA裝置(例如FOMA and UMTS)使用兩個5MHz頻段,一個用於上行一個用於下行。更多資訊請參看展頻

  • 術語CDMA在流動通訊領域通常特指Qualcomm開發的CDMA標準族。它們定義了一組流動通訊協定。
  • CDMA作為復用技術,既用於W-CDMA空中介面協定,也用於Qualcomm的CDMA協定。
  • W-CDMA專指在IMT-2000中定義的流動通訊空中介面協定。
  • W-CDMA協定與Qualcomm開發的CDMA無關。
  • CDMA標準族(cdmaOne和CDMA2000)不相容UMTS標準族。

UMTS-TDD

UMTS-TDD(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 Time Division Duplexing)以UMTS 3G移動電話標準,使用TD-CDMA,TD-SCDMA,是美國德州San Bruno一家名為IPWireless的公司所提出。

TD-CDMA

TD-CDMA是UMTS-TDD主要使用的空中介面(air interface),採用增量5MHz的頻譜,每切片分為10ms的幀,包含15時槽(1500每秒)。

TD-CDMA 是 IMT-2000 3G 的 air interface,歸納為 IMT-TD Time-Division,是由 3GPP UMTS定為 UTRA TDD-HCR.

部署

UMTS-TDD已部署的公共和/或私人網絡在至少19個世界的各地國家,如澳大利亞捷克共和國法國德國日本新西蘭南非英國,和美國[1]

競爭的標準

各式各樣的互聯網接入服務系統的存在提供寬頻高速接入網絡。這些措施包括WiMAX技術和 HiperMAN 。UMTS-TDD的優點是能夠使用運營商的現有的UMTS/GSM基礎設施,如果它有一個,它包括的UMTS模式優化的電路交換應,例如,運營商希望提供電話服務。UMTS-TDD的表現也更加穩定。但是,UMTS-TDD的deployers往往監管問題,利用一些服務的UMTS相容性提供。例如,UMTS-TDD的頻譜在英國不能用來提供電話服務,但監管機構OFCOM正在討論的可能性,從而使其在未來的某一時刻。少數經營者考慮的UMTS-TDD的已經現有的UMTS/GSM基礎設施。

TD-SCDMA

時分-同步碼分多址(英語:Time Division -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縮寫為:TD-SCDMA),融合後亦稱UMTS TDD LCR,是ITU國際電信聯盟)批准的多個3G流動通訊標準中的一個。相對於另兩個主要3G標準(W-CDMA和CDMA2000),它的起步較晚而且產業鏈薄弱(2008年中國大陸發放3G牌照時的情況),發展過程較為曲折[2]

該標準是中國大陸地區制定的3G標準。1998年6月29日,中國大陸地區原郵電部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現大唐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信威通訊的SCDMA技術為基礎,向ITU提出了該標準,並且順利通過成為IMT2000 3G系統的一個標準。在3GPP R99之後的版本,TD-SCDMA實現了與原西門子所研究的TD-CDMA的高層融合,結合SCDMA的智能天線上行同步、和軟件無線電(SDR, Software Defined Radio)等技術,成功克服了TD-CDMA技術不能用於宏蜂窩組網的缺陷,原因是通過GPS同步和特殊時槽,實現了全網同步解決了切換的問題,雖較TD-CDMA系統的特殊時槽組態固定化,卻獲得了宏網組網能力。

技術特點

TD-SCDMA在頻譜利用率、對業務支援具有靈活性、頻率靈活性及成本等方面有獨特優勢。TD-SCDMA由於採用時分雙工上行下行頻道特性基本一致,因此,基站根據接收訊號估計上行和下行頻道特性比較容易。因此,TD-SCDMA使用智能天線技術有先天的優勢,而智能天線技術的使用又引入了SDMA的優點,可以減少用戶間干擾,從而提高頻譜利用率。 TD-SCDMA還具有TDMA的優點,可以靈活設置上行和下行時槽的比例而調整上行和下行的數據速率的比例,特別適合互聯網業務中上行數據少而下行數據多的場合。但是這種上行下行轉換點的可變性給同頻組網增加了一定的複雜性。TD-SCDMA是時分雙工,不需要成對的頻帶。因此,和另外兩種頻分雙工的3G標準相比,在頻率資源的劃分上更加靈活。

一般認為,TD-SCDMA由於智能天線和同步CDMA技術的採用,可以大大簡化系統的複雜性,適合採用軟件無線電技術,因此,裝置造價可望更低。

但是,由於時分雙工體制自身的缺點,TD-SCDMA被認為在終端允許流動速度和小區覆蓋半徑等方面落後於頻分雙工體制。同時由於其相對其他3G系統的窄頻寬,導致出現擾碼短,並且擾碼少,在網絡側基本通過擾碼來辨識小區成為了理論可能。現以僅僅只能通過9個頻點來做小區的區分,每個載波僅1.6M頻寬,導致空口速率遠低於W-CDMA和CDMA2000。根據實際測試,中國移動部署的TD-SCDMA網在網絡速度、穩定性方面較W-CDMA網和CDMA2000網為差。[3]

目前中國移動有以下頻段資源可用於TD-SCDMA網:[4][5][6][7]

更多資訊 頻率(MHZ), 頻寬 ...

關鍵技術

網絡試驗和商用概況

2005年,第一個TD-SCDMA試驗網依託重慶郵電大學無線通訊研究所,在重慶進行第一次實際入網實驗。

2006年,羅馬尼亞建成了TD-SCDMA試驗網。

2007年,韓國最大的流動通訊營辦商SK電訊韓國首都首爾建成了TD-SCDMA試驗網。同年,歐洲第二大電信運營商法國電信建成了TD-SCDMA試驗網。

2007年3月,中移動對8個城市建設TD-SCDMA商用網絡進行招標,預計投資267億元。[9]

2007年10月,日本電訊供應商IP Mobile原本計劃建設並運營TD-SCDMA網絡,但該公司最終受限於資金困境而破產。

2007年11月,重慶建成了全國第一個TD-SCDMA試驗網。

2008年1月,中國移動北京上海天津瀋陽廣州深圳廈門秦皇島市建成了TD-SCDMA試驗網;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在保定市建成了TD-SCDMA試驗網;原中國網絡通訊集團公司(現中國聯合網絡通訊集團有限公司)在山東青島市建成了TD-SCDMA試驗網。

2008年4月1日,中國移動在北京、上海、天津、瀋陽、青島、廣州、深圳、廈門、秦皇島和保定等10個城市啟動TD-SCDMA社會化業務測試和試商用。截止2008年年末,在中國使用TD-SCDMA網絡的3G手機用戶已達到41.9萬人。但是TD-SCDMA手機放號首日即出現諸多問題,如網絡建設尚未完善、功能尚未全部開發等,因而不少手機用戶仍然持觀望態度。

2008年9月,中國普天資訊工業集團公司意大利的一家通訊公司MYWAVE建設了TD-SCDMA試驗網,該網絡於9月12日建成並開通;從建設工程僅為11天推算,應為小型企業網。[來源請求][原創研究?]

2009年1月7日,中國政府正式向中國移動頒發了TD-SCDMA業務的經營許可,中國移動也已經開始在中國的28個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進行TD-SCDMA的二期網絡建設,預計於2009年6月建成並投入商業化運營。該公司計劃到2011年,TD-SCDMA網絡能夠覆蓋中國大陸100%的地市。

2013年3月,中移動在財報中透露其在TD網絡投資超過1800億,終端補貼超過300億。[10] [11]

2016年初,中國移動某省關停TDS基站的計劃方案在網絡上曝出。[12]

2019年3月,福州市無線電管理局發文,同意中國移動福州分公司註銷其已停止使用的TD-SCDMA基站6535個的申請[13][14]

政治支援

國務院發改委工信部等政府官員在產業討論區,國際會議等各種場合表達了政府對TD技術的支援願望.[15][16][17][18] TD技術也被列為863專案,發改委「十五」產業化專案等各種政府專案中.[19]同時中國政府為了扶植TD,打壓競爭標準,刻意推遲3G牌照發放.[20] 2003年期間,中國政府警告TD相關裝置商,營辦商在公開場合談論[需要解釋][21] 2004年,中國政府向TD聯盟劃撥7億元專項資金.[22] 2006年,中國政府出手制止營辦商的WCDMA建設,要求營辦商"積極建設"TD網.[23]在多個政府工作報告中, TD("第三代流動通訊")被認作重大自主創新專案.[24] 2008年國務院同意發放3G牌照後,工信部立意對TD的產業化,應用進行"扶持".[25]2009年2月多個部委發布了包括將TD產品納入《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產品目錄》等「六大扶持政策」。[26] 2005年,溫家寶作出行政指示,督促政府發展TD。[27] 2009年,溫家寶在考察中興通訊時將TD技術評價為"創新",並認為其給"中國企業和中國人民""贏得了尊嚴". [28] 2008年張德江表示"發展TD是國家意志"。[29]2010年,張德江表示"要堅定不移地支援做大做強TD".[30] 2011年張德江在肯定中移動的TD實踐時,同時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對TD的進一步發展做出期望. [31]

3G外置數據機

使用一個3G路由器,PCMCIA卡或者USB卡,用戶就可以享用3G波段的服務,而選擇那一種類型的電腦(如桌上電腦PDA)是沒有關係的。數據機自己帶有軟件,所以在短時間內上網對操作者來講沒有任何技術上的要求。

目前有很多手機經具備了3G的能力,和藍牙2.0技術結合起來,用戶可以使用帶藍牙的手提電腦與手機相連,再連接到網絡。這個時候手機就可以看作是一個路由器,不過和筆記本之間是通過藍牙協定而不是TCP/IP協定。

互操作性和全球漫遊

在空中介面層,UMTS相容GSM。儘管市場上現在的UMTS手機都是UMTS/GSM雙模手機,但是他們都能在純GSM的網絡中很好的工作。如果一個UMTS用戶漫遊到沒有UMTS覆蓋的地方,他的手機會自動切換到GSM模式。如果用戶在通話中漫遊出了UMTS覆蓋範圍,那麼電話將會切換到有GSM覆蓋的區域去。普通GSM手機不能在UMTS網絡使用。

沃達豐-日本(前身 J-Phone)有一個使用W-CDMA並相容UMTS的3G網絡。這使得UMTS成為真正的全球無線標準。當前的全球無線標準,GSM適用於除了日本和韓國以外多數國家。

NTT DoCoMo的3G網絡,FOMA,同樣使用W-CDMA。然而NTT DoCoMo擁有AT&T無線實驗室18的股份原來還持有3UK20的股份。這些在國外的資本為未來的全球漫遊解決方案提供一個測試平台。(到2004年12月)

所有UMTS/GSM雙模電話都應當相容現存GSM標準SIM卡。有時你可以在同一個營辦商網絡里使用SIM卡在UMTS網絡漫遊。

美國,由於現存的對頻率使用的限制只是營辦商AT&T無線的網絡只能在1900 MHz頻段。 為美國市場設計的UMTS手機跟其他區域的有所區別,這也反映了當前美國的GSM手機和GSM網絡使用不同與其他國家的狀況。儘管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已經決議允許附加2100 MHz頻段給UMTS,但是大多數獲得UMTS授權的營辦商好像打算放棄承擔保證實現全球漫遊的責任。

儘管歐亞手機可以實現漫遊,但是到2004年12月在美國實現與歐亞漫遊可能性還不大。

頻譜分配

超過120份許可證已經頒發給全世界的營辦商(截至2004年),特別是基於GSM的無線訪問技術W-CDMA。由於技術還在不斷的完善中,所以政客過於倉促的賣出許可,成百上千億美元的許可證費用流入公共預算。 僅僅在德國,許可證費用就高達508億歐元。營辦商被期望在2005年開始從這些許可盈利。

在北美ITU已經為UMTS分配了頻段。1900 MHz範圍應用於2GPCS)服務,2100 MHz範圍用於衛星通訊。儘管在北美UMTS將要不得不與現存2G服務共用1900 MHz頻段,但是國際上正試圖為3G服務分配2100 MHz頻段。2G GSM服務因使用900 MHz和1800 MHz,因此不再共用任何UMTS服務的頻段。

到為3G分配新的特定頻段之前,北美還沒有廠商回答UMTS使用那些頻率。AT&T Wireless 2004年底已經確定在美國確定為UMTS服務啟用了為2GPCS服務使用的1900 MHz頻段。最初在加拿大展示的UMTS服務也使用1900 MHz頻段。

實際運營情況

Thumb
屋頂上的 UMTS 發射器管理組件

世界上第一個UMTS網絡2001年在馬恩島Manx Telecom投入運營。下一個網絡簡稱流動營辦商3,2003年在英國啟動。

3是一個從3G網絡成長起來的原屬於和記黃埔(現在是合作夥伴)的營辦商。它很快就要在全球啟動其他UMTS網絡(2004年12月)包括 澳大利亞奧地利丹麥香港以色列意大利葡萄牙愛爾蘭共和國瑞典。大多數西歐GSM營辦商均升級到UMTS,因為它比較接近於GSM2G標準。

2001年,日本NTT DoCoMo公司的FOMA是世界上第一個商業運營W-CDMA服務。J-Phone日本電話(現軟件銀行)已經繼推出基於W-CDMA服務後,聲稱「沃達豐全球標準」相容UMTS(儘管2004年時還有爭議)。2003年初,和記黃埔逐步在全球運營他們的UMTS網絡(簡稱3)。

2003年12月,T-Mobile啟動了他的奧地利UMTS網絡,英國德國的網絡也在除錯中。

2004年2月,沃達豐開始在包括英國德國荷蘭瑞典在內的幾個歐洲市場大範圍部署UMTS。在葡萄牙,UMTS已經先於Euro 2004運營。

TeliaSonera於2004年10月13日開始在芬蘭提供384kbps速率的W-CDMA服務。服務只是在主要城市可用。通訊費率大約2美元每百萬位元組[32]

大多數歐洲GSM營辦商計劃未來某個時間推出UMTS服務,儘管有幾個已經把此服務提到日程上來,有一些甚至從2003年底就開始運營UMTS網絡。沃達豐於2004年2月在歐洲多個UMTS網絡投入執行。沃達豐還打算在其他國家(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建設UMTS網絡。AT&T無線(現被Cingular收購,並沿用AT&T品牌)在一些城市開通了UMTS。儘管因為公司兼併使得網絡建設進度被延遲,但Cingular已宣布計劃在2005年與HSDPA一起部署W-CDMA。

非洲第一個UMTS網絡於2004年11月在毛里裘斯投入運行,由中國的華為提供全網裝置,緊隨其後的Vodacom於2004年12月在南非推出3G服務。

NTT DoCoMo事先授權下,美國AMPSTDMAGSM營辦商AT&T Wireless在2004年底以前必須在四個主要的城市建立和運營UMTS網絡。CTIA 2004年會上,AT&T Wireless聲明他們的UMTS網絡在1900 MHz頻段獨立運行,已經計劃2004年底啟動UMTS服務。2004年7月,AT&T Wireless(現在屬於Cingular英語Cingular Wireless)在西雅圖華盛頓)、三藩市加利福尼亞州)、底特律密歇根州)、菲尼克斯亞里桑那州)、聖地牙哥 (加利福尼亞州)加利福尼亞州)和達拉斯(德克薩斯)成功啟動UMTS服務。

2005年第一季度德國流動營辦商沃達豐D2,O2-de相繼推出UMTS服務。

與AT&T Wireless合併之後,Cingular已經聲明計劃2005年開始部署使用HSDPA技術的UMTS網絡。 區別於AT&T開發的 UMTS, Cingular拓展了UMTS的頻率範圍到1900 MHz和850 MHz兩個頻段。

T-Mobile USA計劃到2007年開始部署UMTS。

中華民國的3G服務從2005年第四季開始,除了亞太電信採用CDMA2000外,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威寶電信均使用UMTS系統。

2009年,中國聯通於10月1日在國內285個城市正式提供UMTS服務,中國聯通的網絡將直接支援HSUPA。

在香港,CSL於2010年推出使用UMTS 900 MHz頻段的HSPA網絡。

營辦商開始銷售整合3G和Wi-Fi服務的流動互聯網產品。手提電腦用戶可以買到他們提供的UMTS Modem,還有用戶端軟件用於自動探測網絡狀態,以便在有Wi-Fi訊號時自動從3G網絡切換。起初Wi-FI被認為是3G的一個競爭對手,但是現在不得不承認,營辦商為了提供比單純UMTS更有競爭力的產品,他們必須擁有或者租用別人的Wi-Fi網絡。

其他競爭標準

除UMTS還有其他的3G標準,例如CDMA2000和專有系統包括Arraycom的iBurst, Flarion and W-CDMA-TDD(無線IP)。

CDMA2000,W-CDMA,EDGE,WiMAX中國自有3G標準TD-SCDMA是ITU認可的IMT-20003G標準族成員。

CDMA2000改良升級自cdmaOne,不需要新的頻段分配,可以穩定執行在現有PCS頻段。

UMTS現在是全球使用率最高的3G流動通訊標準。

多數北美GSM營辦商已接受EDGE作為過渡至3G的臨時解決方案。 AT&T無線2003年本國範圍內開始執行EDGE,Cingular 也在本國內執行,T-Mobile美國 計劃全美範圍提供EDGE。Rogers Wireless在2003年晚期開始在加拿大範圍內投入執行EDGE服務。EDGE的好處是它有效利用現有GSM頻段而且相容現有GSM手機,並提供相對於UMTS更好的訊號覆蓋能力,作為W-CDMA網絡的有益補充。EDGE為GSM營辦商與CDMA2000競爭提供了一個短期的升級途經。

WiMAX是主要針對於數據業務,其最新的802.16m標準是未來4G標準的後選方案。

與其他標準比較

  • 最初CDMA2000計劃使用多個1.25MHz載波,但後來放棄了,而UMTS則使用單一5MHz頻寬載波。
  • ITUIMT-2000標準中,W-CDMA被看作「CDMA直接序列展頻」,而CDMA2000被稱作「多載波CDMA」。
  • UMTS標準族(例如W-CDMAUMTS-TDD)與CDMA標準族(例如cdmaOneCDMA2000)不一致。

標準

UMTS通過以3GPP發布releases的方式演進,每一個release都改進了現有的標準並引進了新的特性,詳見3GPP

產品認證

  • GCF(Global Certification Forum):現時是世界主要的2G3G認證機構。
  • PTCRB:在北美GSM流動裝置(ME)類型認證提供框架。

問題

早期營辦商面對的問題:

  • 由於3G手機耗電量大幅增加,使得電池增大,相較於2G手機重量增加較多,待機時間減短。
  • 若要完美實現UMTS的VOD功能,每100米要設立一個基站。在都市區域經濟上可行,在人口較少的郊區和鄉下不可行。
  • 來自Wi-Fi寬頻網絡的競爭,未來可能有來自WiMAX早期版本的競爭。
  • 客戶缺少對3G業務的需求。

手機耗電量隨着新器件的開發得到緩解。而且隨着越來越多用戶的使用,已經能接受3G手機2天左右的待機時間,並且年輕人對於3G業務的需求增多,特別是線上影片等業務,客觀上緩解了3G業務需求不足的衝擊;反而是需要Wi-Fi來緩解3G頻寬供不應求的問題。由於UMTS升級到HSPA+或者將來的LTE業務,以及WIMAX向4G發展,早期版本的WIMAX業務(主要是IEEE 802.16e)在大多數區域並未對UMTS造成衝擊。

技術對比

更多資訊 標準, 家族 ...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