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Z-38號驅逐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Z-38號(德語:Z 38)是納粹德國海軍於1940年代初建造的七艘1936A(動員)型英語Type 1936A destroyer驅逐艦之一。它自1940年4月15日開始在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鋪設龍骨,1941年8月15日下水,至1943年3月20日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該艦的防空武器根據「芭芭拉計劃英語Project Barbara」而得到了大量改進。Z-38號一直跟隨德國第4驅逐區艦隊德語4. Zerstörerflottille服役,運用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為特遣部隊護航、巡邏、布雷和炮擊地面部隊英語Naval gunfire support。它首先於1943年被部署至波羅的海,繼而移駐挪威附近的北極地區,1945年則再次回到波羅的海活動。

快速預覽 歷史, 納粹德國 ...

戰後,倖存的德國軍艦被盟軍瓜分,Z-38號由英國接管,並更名為無雙號(英語:Nonsuch)投入皇家海軍服役,成為以此命名的第十一艘艦。它被用於廣泛的機械試驗,直到後來測試500公斤(1,100磅)的炸藥威力時,被炸藥擊碎了龍骨並導致進水。由於受損嚴重,該艦無法重新浮起,英國海軍部遂於1949年11月8日將其轉售予阿諾特·楊公司拆解報廢

Remove ads

背景

戰間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簽署《凡爾賽條約》,對其所能擁有的軍艦尺寸和排水量都進行了嚴格的限制。但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戰間期,幾乎所有類別德語Schiffstyp的盟軍艦艇及其武器裝備的平均尺寸都有大幅增加。由於條約的限制,德國認為自己的軍艦無法與盟軍海軍抗衡,便開始無視條約。他們起初是暗中執行,後來在納粹德國元首希特拉於1935年3月發表講話譴責條約後,便公開抵制。[1][2]當時所有德國艦艇的排水量都被刻意標低,以使其官方尺寸符合條約規定。原本這些改動的目的是能夠匹敵或超越法國和波蘭的驅逐艦,但後來這些驅逐艦被要求必須與英國驅逐艦相抗衡,成為一個更難實現的目標。

由於德國造船廠的數量相對於英國和法國較少,當局便採取了過度武裝驅逐艦的政策來彌補數量的不足,這使得它們的武器裝備與法國和波蘭的輕巡洋艦類似。[1]此舉也導致了一些負面的後果,例如速度變慢、負載過重。[3]儘管德國重型驅逐艦在武器裝備上與英國輕巡洋艦不相上下,但它們的適航性要差得多,火炮的操縱和使用設施性能差距也很大。[4]

Remove ads

Z計劃

Z計劃」是一項始於1939年的納粹德國海軍重整軍備計劃,要求建造10艘戰艦、4艘航空母艦、12艘戰鬥巡洋艦、3艘裝甲艦、5艘重巡洋艦、44艘輕巡洋艦、68艘驅逐艦和249艘U艇。這些艦艇將列裝入兩支戰鬥艦隊:一支是「本土艦隊」,用來牽制英國在北海的戰爭艦隊;另一支是「掃蕩艦隊」,用來打擊英國的護航船隊[5]希特拉向德國海軍元帥埃里希·雷德爾保證,戰爭至少要到1945年才會爆發。雷德爾希望把完成Z計劃的最後期限延長至1948年,但希特拉堅持只能到1945年,[6]儘管後者私下裏想在1942年就與英法聯盟開戰。[7]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爆發,這意味着當時德國的重型艦艇中只有極少數能夠完工。[6]德國的主要海上對手是英國和法國。與德國參戰時的艦艇數量(括號內)相比,他們擁有:22艘戰艦(2艘)、7艘航空母艦(1艘)、22艘重巡洋艦(4艘)、61艘輕巡洋艦(6艘)、255艘驅逐艦(34艘)以及135艘潛艇(57艘,其中僅不到一半能實際在大西洋或北海作戰)。由於敵人擁有顯著的優勢,雷德爾指出德國海軍不可能獲勝,因此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英勇犧牲」。[8]

驅逐艦職能

驅逐艦的職能是由其演變的過程來決定的:在19世紀70年代左右,那些無法直接威脅英國海軍的國家開始投資魚雷艇,這是一種小型而靈活的艦艇,通過魚雷造成足夠的傷害,可對敵方艦隊構成戰術威脅。至20世紀之交,英國和德國的魚雷艇的規模不斷擴大,以至於開創了一個單獨的遠洋魚雷艇類別——「魚雷艇驅逐艦」,或者簡稱為驅逐艦,其設計部分是為了對抗魚雷艇本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表明,驅逐艦很少與主力艦交戰,但更多的是與其他驅逐艦和潛艇交戰;正因如此,驅逐艦的部分重點開始轉向護航和反潛運用。在戰爭期間,它們被用作「所有任務的僕人」,在某種程度上幾乎能夠履行每一項職責,而且與在戰爭期間鮮有離開母港的主力艦不同,它們可以參與多種行動。到戰爭結束時,驅逐艦被視為是最有用的艦種之一。[9]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驅逐艦基本上發揮了它們在一戰中的三個基本職能:充當護航艦以保護本國艦隊免受敵方艦隊的攻擊、攻擊敵方的護航艦以及保護己方的艦隊免受潛艇的攻擊。然而,人們越來越希望在驅逐艦上引入防空措施,儘管許多國家都難以有效地做到這一點。[10]驅逐艦的實際使用方式也因國而異。德國沒有使用驅逐艦來防禦潛艇,因此缺乏強大的反潛武器。他們依靠的是一支龐大的拖網船英語Naval trawler隊,這些漁船被徵用並改裝成布雷艇。英國驅逐艦是為了護航艦隊而建,以保護後者免受敵機和潛艇的攻擊。德國建造驅逐艦也是為了護航艦隊,或者充當魚雷艇。隨着二戰的進程,驅逐艦的職能開始變得更加多樣化,出現了五種平行的演變:多用途驅逐艦(所有國家)、反潛驅逐艦(美國和英國)、防空驅逐艦(日本和英國)、小型驅逐艦(德國和意大利)以及超大型驅逐艦(法國)。[11]

Remove ads

設計

1936A(動員)型驅逐艦較此前的1936A型英語Type 1936A destroyer略大,武器裝備也更重。其水線長全長分別為121.9米和127米,有12米的舷寬、6.6米的干舷以及最大4.62米吃水深度;艦隻的設計排水量為2,657噸,滿載時則可達3,691噸。它由兩台瓦格納齒輪傳動蒸汽輪機提供動力,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3.30米的三葉螺旋槳過熱蒸汽則由六台瓦格納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供應,其運行壓力為70標準大氣壓(7,093千帕斯卡),溫度450[12][13]動力裝置可輸出70,000匹軸馬力(52,000千瓦特)的功率,使該艦的設計航速達到36(67公里每小時);並得益於最多825噸的燃料油貯量,它還能夠以19節(3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的巡航2,950海里(5,46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11-15名軍官和305-321名水兵;若擔任區艦隊旗艦,則可額外配備4名軍官和19名水兵。[14][15][16]

艦隻的主炮為五門150毫米45倍徑36式魚雷艇炮,其中兩門安裝在前部的雙聯裝炮塔上,另外三門安裝在主艦艛後部配備炮擋的單裝炮座上。該艦的防空武器則由安裝在與後部煙囪英語Funnel (ship)並排的一對雙聯裝炮座上的四門37毫米42式全自動高射炮和十門20毫米38式高射炮(分別安裝在兩個四聯裝和兩個單裝炮座中)組成。[17]此外,Z-38號還在水上部分的兩個四聯裝動力操縱式底座上裝備有八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每個底座均各配備一對可裝填魚雷。後甲板可安裝四個深水炸彈發射器和水雷導軌,最大容量為60枚水雷。作為探測潛艇的工具,艦上也搭載有一套稱為「群聽裝置德語Gruppenhorchgerät」的被動式水聽器,並可能安裝有一套主動式聲納系統。[16][18]艦橋頂部還配備了FuMo-21型英語FuMO 21 radar雷達,四台FuMB-4「薩摩斯」型德語Samos (Gerät)雷達探測器天線則布置在前桅杆上的探照燈平台周圍。[19]艏樓周圍布設有消磁線圈。[20]

在根據「芭芭拉計劃英語Project Barbara」改裝後,Z-38號攜帶有十六門20毫米炮和六門37毫米炮作為防空武器,其餘武器裝備保持不變。[21][22]

Remove ads

歷史

Z-38號最初是作為1938B型驅逐艦於1939年6月26日從斯德丁奧得船廠德語Stettiner Oderwerke訂購,但戰爭海軍在同年9月19日取消了訂單,改為1936A(動員)型驅逐艦向基爾日耳曼尼亞重新訂購,建造序列英語Yard number為628。[23]它自1940年4月15日開始鋪設龍骨,次年8月15日下水。由於戰時人力和材料短缺,建造速度減慢,該艦直到1943年3月30日才在海軍少校格弗里德·布魯策的指揮下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同一天入列第4驅逐區艦隊德語4. Zerstörerflottille服役。[24][25]

在1943年8月的戰備訓練期間,Z-38號曾充當被用作訓練艦輕巡洋艦紐倫堡號埃姆登號魚雷回收艇德語Torpedofangboot[17]9月24日,它從薩斯尼茨駛往特雷勒堡,在「白鼬行動」中與驅逐艦Z-5「保羅·雅各比」號Z-14「弗里德里希·伊恩」號Z-15「埃里希·施泰因布林克」號Z-27號一起為裝甲艦呂措號提供護航。[26]該艦於10月22日離開斯維訥明德移駐挪威北部的科菲尤爾英語kefeiyouer。至12月25日晚的「東線行動」中,Z-38號連同第4區艦隊的Z-29號Z-30號Z-33號Z-34號加入海軍少將埃里希·拜英語Erich Bey麾下的第一戰鬥集群(Kampfgruppe I),組成戰艦沙恩霍斯特號的護航屏障,意圖攔截駛往蘇聯的英國JW-55B號護航船隊英語Convoy JW 55B[25]但為了增加攔截船隊的幾率,所有護航驅逐艦都在第二天分離,因此並未參加隨後的北角海戰,而是於27日返回阿爾塔峽灣英語Altafjord[27]沙恩霍斯特號則在戰鬥中被包括戰艦約克公爵號在內的英國艦隊擊沉。[28][25]

1944年,Z-38號受命守護駐泊在挪威北部的戰艦鐵必制號戰艦,直到10月。期間它曾於5月30日至31日夥同Z-29號、Z-33號和Z-34號在熊島北角之間組成巡邏線;[29]6月30日至7月1日在得到Z-31號的馳援後共同向熊島出擊英語Sortie[30]7月31日又與第4區艦隊餘部一起跟隨鐵必制號從阿爾塔峽灣駛入北冰洋進行操練。[31]之後,Z-38號與四艘僚艦在希爾克內斯北角沿岸支援第19山地軍團德語XIX. Gebirgs-Korps (Wehrmacht),該軍自10月7日以來便在蘇軍發動的佩察莫-希爾克內斯攻勢下節節敗退。從10月23日至31日,第4區艦隊每日都負責撤退和清除掩護,從瓦爾德洪寧斯沃格撤離德軍,並在塔納峽灣充當哨艦[32]11月6日至18日,Z-38號還在「北極光行動德語Unternehmen Nordlicht (1944)」中為冰洋戰線德語Eismeerfront塔納段的清空以及第20山地軍團逐步撤退至靈恩提供側翼保護。[33][34]

1945年1月22日,Z-38號與姊妹艦Z-31號和Z-38號一起在馬格爾島拉峽灣書面挪威語Lafjorden (Nordkapp)和布賴海峽等地布設了雷區。[35]這三艘艦於1月25日從特羅姆瑟啟程移駐波羅的海[17][27]三天後,它們在松恩峽灣附近遭到一支英國分艦隊攔截,其中包括輕巡洋艦王冠號毛里裘斯號英語HMS Mauritius (80)[36]在由此引發的1月28日行動英語Action of 28 January 1945中,Z-38號的一座煙囪被擊中後着火,炸裂了一根鍋爐管。它隨即脫離交戰,和Z-34號一起向基爾駛去。到達基爾後,該艦又接載了約200名海岸炮兵,並將他們送往戈滕哈芬。Z-38號於2月主要在波羅的海從事護航任務,包括16至20日與Z-34號、魚雷艇T-5號T-6號一同護送遠洋客輪漢堡號英語SS Hamburg (1925)前往薩斯尼茨,以及22日護送德國號英語SS Deutschland (1923)駛向同一地點。2月18日和19日,Z38號又與裝甲艦舍爾將軍號、驅逐艦Z-43號、魚雷艇T-28號德語T 28 (Schiff, 1942)T-35號一起炮擊英語Naval gunfire support了蘇聯第39軍團薩姆蘭南岸齊默布德格羅斯海德克魯格英語Vzmorye附近的陣地。2月23日,它與Z-43號和T-28號再次炮擊這些地點。在此期間,Z-38號和T-28號一度在柯尼斯堡菲施豪森之間被冰封,需要由拖船解救。[37][38]

從3月4日至6日,Z-38號炮擊了蘇軍裝甲部隊在沃林島附近的陣地,然後將難民從皮勞接到戈滕哈芬。[39][38]3月7日,它與Z-35號和T-28號護送客輪普勒陀尼亞號英語TS Pretoria前往哥本哈根。返回戈滕哈芬後,該艦又於3月13日炮擊了格羅森多夫。在3月餘下的時間裏,Z-38號是受納粹德國陸軍調遣,而非海軍。它於4月4日在一次空襲中損壞了上甲板,但仍參與了次日從奧克斯赫夫特角德語Kępa Oksywska撤離軍民的「瓦爾布吉斯之夜行動德語Unternehmen Walpurgisnacht」。4月9日,該艦又從但澤灣護送呂措號和重巡洋艦尤金親王號前往斯維訥明德。從4月28日到5月4日,Z-38號還協助守衛了奧得河濟夫納水道英語Dziwna[38][40]

5月3日,Z-38號和Z-39號一起護送在格賴夫斯瓦爾德島英語Greifswalder Oie附近觸雷的戰艦西里西亞號返回斯維訥明德,繼而於4日從斯維訥明德接載難民前往哥本哈根。途中,它還與T-33號英語German torpedo boat T33共同營救了在空襲中嚴重受損的訓練艦赫克托號英語German auxiliary cruiser Orion的船員。5月7日,Z-38號返回斯維訥明德,並將更多的難民運送到哥本哈根。5月8日,它再連同當德軍在西北德和丹麥投降時仍身處領海之外的艦艇一起,載着約20,000名官兵和平民從黑拉出發,於5月9日送達格呂克斯堡[38][40]同一天,該艦還把其作戰日誌英語War diary送到弗倫斯堡峽灣英語Flensburg Firth附近的艦長家中,隨即於5月10日抵達基爾並退役。戰後,Z-38號由德國和英國混編船員帶到威廉港進行大修以保持其適航性,然後於7月6日送往英國的樸茨茅夫,作為一艘試驗船使用。其德籍船員則一直留在艦上直到1946年9月22日。[41]

在英國服役期間,Z-38號被重新命名為「無雙號」,成為以此命名的第十一艘艦,並用於測試目的。它最初獲賦予的舷號是R40,但後來改為D107。抵達英國後,該艦先是在克萊德灣進行了各種試驗和評估,然後被擱置在波特切斯特小灣英語Portchester。1946年10月,英國皇家海軍決定將無雙號用作廣泛的機械試驗,同時充當羅塞斯總司令英語Commander-in-Chief, Rosyth麾下的空中靶艦。1947年1月,它得到了滿編的船員配備,並預期於同年6月投入運用,以接替弗尼號英語HMS Fernie的空中靶艦職責。至1948年10月中旬,無雙號在完成既定的試驗任務後移交預備役艦隊英語Reserve fleet[42]繼12月在向英國造船商展示了輔助機械設施並拆除了部分設備後,英國海軍部決定將其報廢。然而該艦卻於1949年3月取代了金伯利號英語HMS Kimberley (F50)被用於艦船靶向測試。做出這一決定後,無雙號被解除了武裝,然後被拖到斯特里文湖英語Loch Striven。1949年10月,它在那裏裝入500公斤(1,100磅)炸藥並引爆。爆炸激起了250(76米)高的水柱,並在引爆後大約1.6秒便擊碎了龍骨。該艦的第二鍋爐艙英語Boiler room (ship)幾乎立即被水淹沒,另外兩個鍋爐艙也逐漸被水填滿。[41]無雙號隨即擱灘英語Beaching (nautical),經檢查顯示損毀過於嚴重,無法重新浮起,於是當局決定當它還在擱灘的時候直接移交拆船商。[42]

1949年11月8日,無雙號被售予阿諾特·楊公司(Arnott Young & Co Ltd)報廢。[43]到1950年8月,拆船商移除了艦體受損的部分,並將其後端重新浮起。後端被帶到達爾繆爾英語Dalmuir的拆船場地接受了進一步檢查,惟前端在擱灘時便已拆解。[44][43]

Remove ads

腳註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