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司馬遷 | |||||||||||||
---|---|---|---|---|---|---|---|---|---|---|---|---|---|
西漢歷史學家、文學家 | |||||||||||||
姓 | 司馬 | ||||||||||||
名 | 遷 | ||||||||||||
字 | 子長 | ||||||||||||
出生 | 漢景帝中元五年 (前145年)或 漢武帝建元六年 (前135年) 夏陽(今陝西韓城) | ||||||||||||
逝世 | 漢武帝征和三年 (前90年) 或 漢武帝後元二年 (前87年) 或 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 | ||||||||||||
| |||||||||||||
著作 | |||||||||||||
《史記》 |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1][註 1]),字子長,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首創的紀傳體撰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被後世尊稱爲史聖,又因曾任太史令,故自稱太史公。
人物生平
序 | 書名 | 作者 | 今本 卷數 |
---|---|---|---|
1 | 《史記》 | 司馬遷(西漢) | 130 |
2 | 《漢書》 | 班固(東漢) | 100 |
3 | 《後漢書》 | 范曄(劉宋) | 120 |
4 | 《三國志》 | 陳壽(西晉) | 65 |
5 | 《晉書》 | 房玄齡等(唐) | 130 |
6 | 《宋書》 | 沈約(蕭梁) | 100 |
7 | 《南齊書》 | 蕭子顯(蕭梁) | 59 |
8 | 《梁書》 | 姚思廉(唐) | 56 |
9 | 《陳書》 | 36 | |
10 | 《魏書》 | 魏收(北齊) | 114 |
11 | 《北齊書》 | 李百藥(唐) | 50 |
12 | 《周書》 | 令狐德棻等(唐) | 50 |
13 | 《南史》 | 李延壽(唐) | 80 |
14 | 《北史》 | 100 | |
15 | 《隋書》 | 魏徵等(唐) | 85 |
16 | 《舊唐書》 | 張昭、賈緯等(後晉) | 200 |
17 | 《新唐書》 | 歐陽修等(北宋) | 225 |
18 | 《舊五代史》 | 薛居正等(北宋) | 150 |
19 | 《新五代史》 | 歐陽修(北宋) | 74 |
20 | 《宋史》 | 脫脫等(元) | 496 |
21 | 《遼史》 | 116 | |
22 | 《金史》 | 135 | |
23 | 《元史》 | 宋濂等(明) | 210 |
相關 | 《新元史》 | 柯劭忞(民國) | 257 |
24 | 《明史》 | 張廷玉等(清) | 332 |
25 | 《清史稿》 | 趙爾巽等(民國) | 529 |
相關 | 《東觀漢記》 | 劉珍等(東漢) | 22 |
早期經歷
司馬遷,生於漢景帝、漢武帝年間,前145年或前135年生於家鄉龍門(今山西河津),司馬談是太史令,所以司馬遷在十歲時已能閱讀誦習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等書。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等大儒,並暢遊各地,採集傳聞。十九歲時,他從長安出發,足跡遍及江淮和中原地區,並對所到之處的風俗進行考察,採集傳說。早期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還報命。」二十五歲時,以使者監軍[2]的身份,出使西南夷,擔負起在西南設郡的任務。足跡遍及「邛、莋、昆明」等地。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馬談去世,三年之後,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司馬談臨終曾對司馬遷說:「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準備撰寫一部通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定立了「太初曆」,該曆法改變了秦代使用的顓頊曆以十月為歲首的習慣,而改以正月為歲首。從而奠定了其後兩千年來所尊奉的曆法基礎。之後司馬遷便潛心修史,開始了《史記》的寫作,開創紀傳體史學,稱太史公。
自序
- 自稱其先祖是顓頊時期的天官。《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 而九世祖是秦國的大將司馬錯。
-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說:「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
-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說:「(他)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射鄒嶧;厄困蕃、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獲罪
早在司馬遷撰寫《史記》時,漢武帝翻閱《孝景本紀第十一》和《今上本紀第十二》後,認為司馬遷的敍述有意貶損自己,不禁勃然大怒,命人削去了書簡上的字,並把這些書簡扔掉了,可見當時漢武帝對司馬遷已經甚為不滿[註 2]。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名將「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主動請纓出擊匈奴,兵敗被俘,漢武帝震怒。滿朝文武都認為李陵叛降,全家當誅。而在這時,身為太史令的司馬遷卻爲李陵辯護。他認為李陵兵敗投降是因為「矢盡道窮,救兵不至」[3],而且李陵是希望「欲得其當而報漢」[3]。李陵雖然兵敗,但是他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於天下」[3]。
司馬遷這番表述卻沒有得到漢武帝的理解,漢武帝認為他是藉李陵之功,詆毀這場戰爭的主帥李廣利(此人為漢武帝寵姬李夫人的哥哥),進而批評自己用人不當,造成軍事失利,再加上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內容有意貶損漢武帝的心結,在大怒下將司馬遷投入牢獄,以「誣罔」(欺騙皇帝)的罪名判處死刑。當時的死刑有兩種方式可以充抵,第一種是「令死罪入贖錢五十萬減死一等」[4]。另一種是按照漢景帝時期所頒佈的法律「死罪欲腐者,許之」[5],處以腐刑(閹割)。由於沒有足夠的金錢可以贖身,司馬遷只得接受腐刑。對此他曾表示過「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3] 。
關於司馬遷下獄,另有一說是司馬遷舉薦李陵所導致的[註 3][註 4]。
卒歿
對於司馬遷的死,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使得卒年無法確定,死因也眾說紛紜。
有史料認為司馬遷一直到漢昭帝年間善終,有人認為司馬遷完成《史記》之後,便隱居山野,不知所終,故無從䅲考。1916年,王國維第一次將司馬遷生卒年作為學術問題進行考證,以為卒年「絕不可考……然視為與武帝相終始,當無大誤」。從巫蠱之亂到漢武帝去世這一段時間,司馬遷是否仍在世,不可考。
東漢衛宏《漢書·舊儀注》:「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指司馬遷最終仍因口出怨言被下獄而死。
歷史評價
- 朱子《語類》〈歷代一〉言道:「司馬遷才高,識亦高,但粗率。」
- 曾國藩〈聖哲畫像記〉說:「太史公稱莊子之書皆寓言,吾觀子長所為《史記》,寓言亦居十之六七。班氏閎識孤懷,不逮子長遠甚」。
- 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裏稱讚《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鄭樵稱:「六經之後,唯有此作」[6]。
- 趙翼《廿二史劄記》說:「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 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繫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於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 黃淳耀(明)評論:「太史公以孤憤之故,敘廣不啻出口,而傳衛青若不值一錢,然隨文讀之,廣與青之優劣終不掩。」
- 黃震(宋)在《史記評林》中則認為:「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衛霍深入二千里,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
主要作品
![]() |
維基文庫中該作者的作品: 司馬遷 |
![]() |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司馬遷(分類) |
《史記》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視天人之間關係的演變,從而了解「古今之變」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 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司馬氏在周朝時世為史官,春秋時期雖然失去官職,司馬談卻把修撰史書視為自己的神聖職責,一心繼承先人久絕的世業—太史令,重現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籍志》說:「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漢武帝元封元年,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
- 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後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及太初元年改曆下限,撰寫史記。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反而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
- 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據《後漢書·百官志》載,「太史令」只是俸祿六百石的小官,職責僅在於管理圖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記錄上代及當代事情,並無著述的責任。然而,司馬談和司馬遷明顯不滿足於「拾遺補蓺」。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認為他們既爲太史令,則有完成前代歷史記述的任務。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在《報任安書》中亦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民國史學家呂思勉先生考證文風等各個方面,認為 《史記》當中有一大部分甚至是極大部分並非司馬遷所作,而是司馬遷抄篡古書所得,《序》和《論贊》部分基本可以肯定是他自己所作,但仍然有可能為其父親司馬談所作,無法加以考證[7]。
其他作品
家族
直系祖先
- 周宣王時期,司馬遷的先祖遷至秦國[8] 。
- 九世祖,武將司馬錯,戰國時期秦國人。秦惠文王時期,司馬錯曾與張儀辯論,辯論內容被收入《戰國策·秦策》,後收入《古文觀止》,名為《司馬錯論伐蜀》。辯論勝利後,秦惠文王派司馬錯等人出兵巴蜀,得勝而守之。
- 七世祖,司馬靳為名將武安君白起副手,參與長平之戰,坑殺趙卒四十萬人,司馬錯、司馬靳等軍事之功為秦國奠定了一統天下的軍事基礎。
- 五世祖,司馬昌
- 四世祖,司馬無澤
- 祖父,司馬喜
- 父親是西漢武帝時期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是當時一位非常傑出的學者,著有《論六家要旨》一文,系統總結了從春秋至漢初間陰陽、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並對道家思想進行了高度肯定。該文是對春秋戰國以來的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練總結。司馬談在約漢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間任太史令。
後代
傳說
韓城民間傳說:司馬遷因為李陵事件獲罪後,其族人多改姓避禍。或將「司」加一豎改姓「同」;或將「馬」加兩點改姓「馮」。所以,現在芝川鎮西塬上徐村同姓、馮姓的人,都是他的同族後裔。
隨清娛為司馬遷的侍妾。年十七歸司馬遷,隨其遊歷名山。數百年後,唐代褚遂良任同州刺史,得清娛託夢,醒後便為她立碑撰寫墓誌[註 5]。
明代史學家柯維騏以司馬遷為榜樣專心著《宋史新編》,竟毅然自宮。
後世紀念
- 現在,陝西韓城芝川鎮南塬頭上有司馬遷墓和祠。芝川鎮西塬上徐村有司馬遷故里、祖墓碑。據載韓城「城內有太史公祠,年月邑人莫不祭之。有孝廉徐氏攜香火入試燕京,號稱『助文』。」至今韓城人仍有每逢節慶就祭拜司馬遷的習俗,傳說可以保佑遠行之人,尤其是遠行的士人舉子得到平安與功名[9]。
- 日本歷史小說家福田定一(1923-1996)筆名為「司馬遼太郎」,乃取「遠不及司馬遷」之意。[10]
- 英國知名漢學家Jonathan Dermot Spence的中文漢名「史景遷」,乃取「景仰太史公司馬遷」之意。[11]
影視
注釋
- ^ 《史記·太史公自序》:「五年而當太初元年。」【集解】李奇曰:「遷為太史後五年,適當於武帝太初元年,此時述史記。」【正義】案:「遷年四十二歲。」
- ^ 《三國志·魏書·王肅傳》:「帝又問:『司馬遷以受刑之故,內懷隱切,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對曰:『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劉向、揚雄服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謂之實錄。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兩紀有錄無書。後遭李陵事,遂下遷蠶室。此為隱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遷也。』」
- ^ 《史記·太史公自序》裴駰集解:「衛宏漢書舊儀注曰:『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
- ^ 《論衡·禍虛篇》第二十一:「身任李陵,坐下蠶室,如太史公之言,所任非其人,故殘身之戮,天命而至也。」
- ^ 《同州府志•列女傳》:「隨清娛,漢太史令司馬遷侍妾也。其名不見於漢人記載。至唐永徽二年同州刺史褚遂良,始為志墓之文。蓋其鬼夜見褚公自陳生平,乞一言以傳於世也。」
參考文獻
- ^ 王國維. 太史公行年考. 觀堂集林·卷十一.
- ^ 祁慶富. 司马迁奉使西南设郡考.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1, (3).
- ^ 3.0 3.1 3.2 3.3 《汉书·司马迁传·<报任安书>》. 維基文庫. [2019-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7).
- ^ 《汉书·武帝纪》. 維基文庫. [2019-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7).
- ^ 《汉书·景帝纪》. 維基文庫. [2019-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1).
- ^ 《通志·总序》. 維基文庫. [2019-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1).
- ^ 吕思勉集. 花城出版社. 2011年8月: 256.
- ^ 司马迁. 國學網. [2013-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31).
- ^ 《韓城縣志》
- ^ 林景淵. 〈日本國民文學的旗手--司馬遼太郎的人與文學〉. 遠流博識網. [2018-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8) (中文(台灣)).
- ^ 【活動】史景遷來台演講. 痞客邦. 2005-11-09 [2018-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4) (中文(台灣)).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 李長之:《司馬遷的人格與風格》(上海:開明書店,1948).
- 逯耀東:《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台北:東大,1995).
- 呂世浩:《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
Text is available under the CC BY-SA 4.0 licens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Images, videos and audio are available under their respective lice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