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秦國
周代諸侯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公室為嬴姓[3],是少昊的後裔,源自今山東地區[註 1]。
公元前905年,周孝王因秦祖先非子善養馬,因此將其封於「秦(秦邑)」(在今甘肅省天水市境內),作為周朝的附庸,此後秦人與西戎進行了長久而殘酷的鬥爭。前821年,秦莊公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獲封為伯爵,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周朝給其封地在今甘肅河東地區到陝西一帶。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今陝西寶雞)建都近300年。雍城遺址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秦穆公時期,滅西戎十二國,奠定了秦國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秦國與西戎、義渠之間有通婚、結盟的關係,秦國崛起後,這些勢力皆被併入秦國。戰國初期,魏國大舉攻秦,奪取秦國河西之地。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實施商鞅變法,開啟了秦國富國強兵之路,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前325年,秦伯駟稱王(史稱秦惠文王),前288年,秦昭襄王一度稱帝,秦國發動伊闕、鄢郢、華陽、長平四大戰役,殲滅山東六國軍隊上百萬人,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基礎。秦王政於前221年攻滅六國,統一九州,建立了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關中,秦王子嬰開城獻降,秦朝滅亡。
Remove ads
歷史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的先祖,為三皇五帝時期的大業之子伯益。[8]秦最早為夏朝諸候,後歸順商湯而滅夏。商朝大戊以後,成為重要的諸侯[9]。
秦國先祖為商朝「保西垂」。後代蜚廉是商朝末年帝辛的寵臣。據清華簡《系年》的第三章,周初三監之亂平定後,蜚廉「東逃於商奄氏。成王伐商奄,殺蜚廉,西遷商奄之民於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10]李學勤鑑於秦人和東方的奄國同姓,同主少皞,又蜚廉東逃於此,認為秦人可能最初起源於東方,和奄國同源。在西周初年因獲罪及曾「保西垂」,被謫戍西方。
中潏之子為蜚廉,蜚廉有惡來、季勝二子。武王克殷時,惡來被殺。蜚廉一系在此時分為兩支,惡來之子孫居於犬丘,為秦國之祖。季勝為趙氏之祖。
秦人遷至西垂地區,有兩種說法,一據戰國末年的《孟子》,說是在晚商時期,因為周武王討伐殷商時,蜚廉支持殷商,因此被殺[11][12],其氏族被強迫遷至西垂。另一個傳說是,在商朝時,戎胥軒與酈山之女通婚生下中潏,遷至西垂。
西周周穆王之後,秦人地位繼續提升,惡來的後代大駱與申侯結為婚姻,居犬丘,以畜牧為生。大駱生非子。[13]
秦最初領地在當時屬於周朝的邊緣地區,西接西戎。公元前905年,周孝王封非子於「秦(秦邑)」(今甘肅省天水市境,一說在清水縣,一說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為天子之附庸,使復嬴氏祀,號曰「秦嬴」,秦國伊始。據司馬遷的說法,非子被別封於秦,為周王室的大夫,後來升格為附庸。天子之附庸與諸侯之附庸級別是不同的,其地位相當於一個畿內諸侯。司馬遷也補充,秦人成為附庸後,長期對戎人作戰,實力得到擴充。
在秦景公一號大墓中發現過一片石罄,銘文如下:天子郾喜,龔桓是嗣;高陽有靈,四方以鼐。大意為天子舉行宴饗,(作罄者是)(秦)共公、(秦)桓公的繼承者,先祖高陽在天有靈,國內得以四方生平。高陽氏,即顓頊,黃帝之孫,位列「五帝」。所以秦人源自華夏人群,早期秦文化源自中原商周文化,與西戎差異甚大,但由於長期辟居西隅,亦吸收了不少戎狄文化,在長期與戎狄的戰爭中,秦人養成了粗獷好戰的性格。
Remove ads

非子死後,其子秦侯即位,秦侯元年(前855年),秦國始有確切紀年。秦侯在位十年,死後其子秦公伯即位,公伯在位三年,死後其子秦仲即位。秦仲三年(前842年),周厲王暴虐無道,西戎反叛周王室,滅掉犬丘大駱之族,秦仲二十一年(前824年),周宣王以秦仲為大夫,命其率軍討伐西戎。秦仲二十三年(前822年),秦仲在與西戎的戰爭中戰死,秦仲有子五人,由長子嬴祺即位,史稱秦莊公;二子嬴福;三子嬴祿;四子嬴壽;少子嬴康(第五子,諡號慶)為梁嬴伯爵(春秋時期梁國國君)。周宣王召見秦莊公兄弟五人,授予他七千士卒,命其討伐西戎。嬴祺五兄弟採取閃電夜襲,分頭殲滅、擒賊先擒王,攻破獫狁老巢,打亂他們指揮而獲勝,重新奪取犬丘之地。隨後莊公遷都犬丘,秦莊公因為戰功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莊公生子三人,長子名世父,世父對祖父秦仲被西戎殺死的事情耿耿於懷,於是帶兵攻打西戎,將太子之位讓與其弟襄公。 秦襄公元年(前777年),將妹妹繆嬴嫁予西戎豐王,以緩和秦戎關係。次年(前776年),西戎圍犬丘,世父率軍奮力禦敵,不幸被俘,由於秦戎聯姻,一年之後世父又被戎人放歸秦國。
秦襄公七年(前771年),因幽王寵信褒姒,不滿的外戚申侯聯合犬戎攻打周王室,殺死周幽王,秦襄公率軍勤王,屢立戰功,隨後秦襄公審時度勢,支持幽王之子周平王並護送其東遷洛邑。秦襄公因此被周平王封為秦伯,又被賜封岐山以西之地,秦正式成為諸侯國。
秦襄公得到周平王的許諾後,大力征伐犬戎,秦襄公十二年(前766年),率軍伐犬戎抵達周朝故地岐山,戰死。其子德即位,是為秦文公,秦文公四年(前762年),在渭水與汧水交匯處營建新的都邑,文公十六年(前750年),秦文公驅逐戎人,收納周朝的遺民,將疆域擴展到岐山。文公之子靜公(史記作靖公)早死,文公死後由其孫憲公即位(史記誤作寧公)[14],秦憲公二年(前714年),遷都平陽,三年(前713年),伐滅蕩社,其君亳王逃往戎地,十二年(前704年),滅亡蕩氏。
到了秦穆公時代,降服西戎八國,亦同時參與中原爭霸,成為與晉國、楚國的霸主級別強國。晉獻公時,秦晉兩國維持着良好關係(秦晉之好),而秦亦致力鞏固及開拓西陲。公元前651年,晉獻公死,眾晉公子爭位,晉國陷入動亂,而秦穆公亦開始把戰略目標東移。晉公子夷吾流亡國外,並許諾秦穆公若以秦助繼晉侯位,則以黃河以西的土地報答秦國。及秦軍送夷吾回晉,立為晉惠公。而晉惠公卻與梁國聯姻,秦卻沒有得河西土地,秦穆公亦沒有追究。過了數年晉國旱災,晉求糧於秦,穆公賣糧食及農具與助晉。翌年,秦國大旱,穆公欲購糧於晉,而惠公不許。秦穆公大怒伐晉,戰於韓,俘虜了晉惠公。因晉惠公的姐姐是穆公的夫人,才得以被放回晉國。前643年,晉惠公讓太子圉到秦當人質。前641年,秦國滅梁國。後來秦穆公聽說晉獻公有一公子重耳流亡於楚國,遂請重耳到秦,並舉兵助其回晉國。時晉惠公已死,其子晉懷公剛立不足一年,被公子重耳和秦軍攻殺。公元前636年,重耳繼位為晉文公,在位九年,秦晉修好。
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去世,晉襄公立。這一年秦穆公秘密攻打鄭國,秦軍於行軍途中被販牛的鄭國商人弦高識破,失去了突襲的先機,遂收兵回秦。當時晉襄公探得秦軍回軍的路徑,兩軍大戰於殽,秦軍覆沒。消息傳回秦國,穆公懊悔悲慟,秦人大憤。前625年,秦穆公發兵伐晉復仇,又敗於彭衙。過了一年,秦穆公親自率兵再次討伐晉國,渡過黃河以後,將渡船全部焚毀,表示誓死克敵的決心。晉軍拒不出戰。穆公在當年的殽戰場埋葬屍骨及樹立標記,然後班師回國。
及後,因秦國東進的路被晉國堵塞(晉國滅虢後佔據了函谷關),秦國的戰略轉回傳統的經營西陲。秦康公、桓公、景公時期,秦晉一再發生戰爭,幾經拉鋸。秦國國勢亦隨着戰爭被拖至逐漸衰弱。
Remove ads
公元前546年,秦景公在位期間,宋國、晉國、楚國、齊國、秦國等14國舉行弭兵之會,簽訂的盟約是:「晉、楚之從,交相見也。」(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除齊、秦外,各國須向晉、楚同樣納貢,晉的僕從國要朝貢楚國,而楚的僕從國要朝貢晉國,齊國作為晉國的盟國,不朝拜楚國,秦國為楚國的盟國,亦不朝於晉國),秦哀公在位期間,申包胥曾前往秦庭痛哭求師助楚昭王復國,留下「申包胥哭秦庭」這一典故。
戰國初期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河西之地,設立西河郡(見河西之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走入下坡。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商鞅開始第一次變法。主要內容為:第一,「令民為什伍」,實行連坐法;第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第三獎勵軍功,按功受爵,貴族無軍功不再受爵;第四,「燔詩書而明法令」[15]。前350年商鞅又進行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有:統一秦國的度量衡;廢分封,行縣制;「為田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度。商鞅變法後,秦國逐步強盛起來,軍隊的戰鬥力也有所提高,使秦國成為當時最強盛的諸侯國,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但是商鞅實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的秦朝有消極影響。商鞅變法遭到了舊貴族的強烈反對。秦孝公死後,商鞅被施以車裂之刑。但商鞅變法的措施在秦國繼續下去,他主張的法家思想,也成為秦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公元前三世紀以後,東方各國衰落下去,秦國無敵於天下。秦昭襄王時,其母宣太后與義渠戎王通姦,使詐殺義渠戎王於甘泉,將義渠併入秦國[16]。公元前279年的郢之戰和前278年的鄢之戰,白起統帥的秦軍攻佔當時政治核心在南陽和丹陽一帶的楚國,攻陷楚國首都,所得領土改置南陽郡、南郡、臨江郡(江夏郡)、黔中郡,楚遷都壽郢;至此南方大國楚國因為喪失大片疆土和人口而走向衰落,公元前260年白起在長平之戰重創趙國,秦國消滅及坑殺趙國降卒,號稱四十餘萬人,這是戰國時期兼併戰爭中規模最大、殺戮最多的一次戰役,秦國威震天下。公元前256年秦國滅西周國,周王朝統治的最後象徵被消滅。
前247年秦王政登基,開始征服六國。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六國。中國歷史結束諸侯封建時代,進入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時代。
社會經濟
秦國社會經濟仍以農業為主。在耕作上經歷了青銅工具到鐵農具的變革,大約在春秋時代晚期,出現了鑄鐵農具。秦國的土地在商鞅變法之前為分封采邑制,商鞅變法大部分土地特別是耕地被國有化,再以授田方式分於有軍工之人。但主要的土地還是掌控在秦朝廷手上,由朝廷機構經營管理,收益直接上交國庫,為秦國的對外擴張戰爭提供了巨大的財政基礎[17]。
- 重視小兒的健康與教育,有專門的小兒醫生。
葬儀
秦國國君陵園在雍城陵區發現13座,芷陽陵區發現4座,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已發掘至近千座,國君稱王之前使用「中」字形諸侯級墓制,稱王之後使用「亞」字形王級墓制,廣泛使用人殉(秦獻公廢除),殉葬物品豐富,規模宏大。其中秦公一號大墓(及秦景公墓地)殉葬186人,為中國有史以來發掘墳墓中殉葬人數最多的一座。
人口
西元前360年,約130萬~160萬
軍事
秦國軍隊自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軍功政策後愈戰愈勇。武器裝備不斷改進。軍隊數量多時達到「帶甲之士百萬」,出現了尉繚、白起、王翦、蒙恬等著名軍事家和將領。
人物簡表
春秋時期 (前770年~前5世紀)
戰國時期 (前5世紀~前221年)
- 公族
- 秦昭子,秦懷公太子(《秦本紀》)
- 公子虔,太子傅(《商君列傳》)
- 公孫賈,太子師(《商君列傳》)
- 公子少官(《秦本紀》)
- 藍田君秦子向(古本《竹書紀年》)
- 公孫壯(古本《竹書紀年》)
- 公子桑(《六國表》,《張儀列傳》作公子華,注作公子革)
- 公子繇(《張儀列傳》)
- 公子通,惠文王子(《秦本紀》、《華陽國志》)
- 秦悼太子(《秦本紀》)
- 桑君(《六國表》)
- 文官
- 司馬唐(《呂氏春秋》,《淮南子》、《漢書·古今人表》作司馬庾)
- 庶長鼂(《秦本紀》)
- 庶長國(《秦本紀》)
- 監突(《呂氏春秋》)
- 景監(《商君列傳》)
- 甘龍(《商君書》、《秦本紀》)
- 杜摯(《商君書》、《秦本紀》)
- 祝歡(《商君列傳》)
- 公孫衍,後奔魏(《張儀列傳》)
- 史定,史官(《呂氏春秋》)
- 泠向(《秦策一》)
- 陳軫(《陳軫列傳》)
- 左成(《秦策二》)
- 陳壯(《六國表》)
- 共立(《韓非子》)
- 公孫竭(《呂氏春秋》)
- 張若(《華陽國志》)
- 屈蓋,相秦(《秦策》)
- 李讎(《秦策二》)
- 馮宜(《秦策二》)
- 李酰(《扁鵲列傳》)
- 行願(《韓策》)
- 庶長壯(《六國表》)
- 昌文君
- 武官
- 胡蘇,一作蘇胡(古本《竹書紀年》)
- 右主然(《呂氏春秋》)
- 菌改,即庶長改(《呂氏春秋》、《秦本紀》)
- 章蟜(《六國表》)
- 庶長操(《秦本紀》)
- 公子卬(《六國表》)本魏國人,秦孝公數與衛鞅戰,為衛鞅所欺。惠文王初年為秦將。
- 橫門君(《秦策一》)
- 魏章(《秦本紀》、《樗里子列傳》)
- 田真黃(《華陽國志》)
- 都尉墨(《華陽國志》)
- 到滿(《秦本紀》)
- 庶長封(《秦本紀》)
- 任鄙(《樗里子列傳》)
- 烏獲(《燕策》)
- 孟賁(《范雎列傳》,《秦本紀》作孟說)
- 孟卯(《韓非子》)
- 王齮
- 庶長奐
- 內史騰
- 女性
- 其他
秦朝時期(前221年~前207年)
楚漢時期(前207年~前202年)
世系簡表
文化作品
- 《秦殤》
- 《王者天下》
註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