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主義(德語:Universalismus),又可翻譯為普世性普世帝國,是哲學上的一個分支,它強調普遍的事實能夠被發現且被理解。在倫理上,普世性就是指能夠應用在所有人身上的價值觀或事物。這種思想存在於許多宗教或哲學體系之中。普世主義最早出現於宗教、神學和哲學概念上的普世(universal,意為適用於所有的)。

分類

哲學中的共相

在哲學中,普遍性這一概念指普遍事實可以被發現並理解,與相對主義的概念相對[1]

在一些宗教中,普遍主義指的是某個實體的品質,該實體的存在在整個宇宙中是一致的。

道德普遍主義

道德普遍主義(也稱為道德客觀主義或普遍道德)是一種元理論立場,在該立場下,某些道德體系普遍適用於所有個體[2],而不論文化、種族、性別、宗教、國籍、性取向或任何其他特徵[3]。道德普遍主義與道德虛無主義道德相對主義相對立。但是,並非所有形式的道德普遍主義都是道德絕對主義,也不一定重視一元論。功利主義等許多形式的普遍主義都是非絕對主義的。其他形式,例如以賽亞·伯林理論化的形式,可能會重視多元主義理想。

宗教

基督宗教

普救派是18世紀在美國逐步形成的基督教新教派別之一。普救派主張耶穌基督的救贖是為普世全人類而作的(即不管是否信徒)。

佛教

普遍救贖(Universal Salvation)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4]。大乘佛教的所有信奉者都渴望得到充分的開悟,從而去拯救他人。在這條道路上,人們專注於很多關於普遍救贖的誓言或觀點,其中最著名的是「普渡眾生」。

淨土宗是大乘佛教的一個宗派,其擁護者指出阿彌陀佛是普遍救世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