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號強風信號
香港的颱風信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號強風信號(英語:Strong Wind Signal No.3),是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其中一級,一般市民俗稱為三號風球或三號波[註 1]。高一級的信號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低一級為一號戒備信號。
![]() |

意義
香港近海平面處現正或預料會普遍吹強風,持續風力達每小時41至62公里,陣風更可能超過每小時110公里,且風勢可能持續。
歷史
1931年,香港設有1至10號信號,其中2號及3號分別表示強風由西南及東南方向吹襲本港,分別以橫條形▃(白綠白)及倒T字形(綠白綠)顯示,此後2、3、4號信號時有時無,到1935年被刪除。其後天文台在1950年1月1日至1956年4月14日期間設立「本地強風信號」(英語:Local Strong Wind Signal)[1],警報包括季候風及強度較低的熱帶氣旋所引致的強風。隨後於1956年4月15日在一號戒備信號及五號烈風信號之間重新加上的三號強風信號,以及推出強烈季候風信號,以區分由季候風和熱帶氣旋所引致的強風警報。[2]
由2007年風季開始,發出三號及八號信號時,由以往僅參考維港風速,擴大為參考包括啟德、青衣、長洲、沙田、濕地公園、打鼓嶺、赤鱲角、西貢合共8個近海平面處自動氣象站所組成測風網絡的風速。當其中半數(4個)或以上測風站錄得或預料錄得的風速達強風及烈風程度,而且風勢可能持續,便會發出相應之熱帶氣旋警告信號。2013年風季開始,濕地公園站被剔出測風網絡,流浮山自動氣象站取代濕地公園站成為8個風速參考站之一[3];2024年3月起,赤鱲角測風站位置由香港國際機場舊北跑道(現中跑道)遷移至新北跑道(第三跑道)[4]。
Remove ads
1995年至今發出紀錄
此條目或章節需要時常更新。有關事物或許會隨着時間而有所變化。 |
備註:
- 橙色為取代一號戒備信號發出之三號強風信號;
紫羅蘭色為直接發出之三號強風信號;
青綠色為取代強烈季候風信號之三號強風信號;
藍綠色為取代較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三號強風信號。 - 2009年或以前的強颱風、超強颱風以香港天文台「警告及信號資料庫」的評級作準。
- 2006年前斜體代表於三號信號後先改發一號信號後再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2006年起粗體代表於三號信號後直接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2007年強烈熱帶風暴帕布:第一次發出信號時於三號信號後直接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第二次則於三號信號後先改發一號信號後再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因此同時以粗斜體顯示。
Remove ads
新準則下三號或以上信號風速數據
備註:
- 背景顏色
- 風速
- 清勁或以下風力(每小時40公里或以下)不會配上任何背景顏色
- 黃色為強風(每小時41至62公里)
- 紅色為烈風(每小時63至87公里)
- 紫色為暴風(每小時88至117公里)
- 黑色為颶風(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
- ^:基於不完整數據
- *:由於缺乏相關資料,故暫以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數據代替。需注意此數據會比10分鐘平均風速低。
- **:於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時間外錄得。
- 距離
- 綠松色代表該熱帶氣旋正面吹襲香港(在距離香港100公里範圍或以內掠過)
- 橙色代表該熱帶氣旋橫過香港境內[7]
- 是否達標
- 紫羅蘭色代表全面強風(所有指定自動氣象站均錄得強風或以上風力)
- 青綠色代表更改自動氣象站後變相出現全面強風
- 淺藍色代表更改自動氣象站後「變相達標」
- 深藍色代表完全沒有強風(所有指定自動氣象站均只錄得清勁或以下風力)
- 粉紅色代表第二次襲港時才達標
- 風速
- 指定自動氣象站更改
- 由於流浮山自動氣象站在2013年被納入天文台測風網絡,取代被剔出的濕地公園自動氣象站;「流浮山/濕地公園」一欄中,沒有括號標示的數據測量地點在流浮山自動氣象站,2012年或以前有括號標示的數據測量地點在濕地公園自動氣象站。
- 由2024年起赤鱲角站位置由香港國際機場中跑道遷移至北跑道;「赤鱲角」一欄中,2007年至2023年的數據為中跑道(即舊有北跑道)自動氣象站的數據;而由2024年起的數據為北跑道自動氣象站數據。
Remove ads
措施
三號信號之最
- 2008年颱風浣熊,由4月18日20:40至4月20日01:30,共維持28小時50分鐘(1日4小時50分鐘)。
- 1987年超強颱風林茵,由10月24日05:00至10月25日15:00,共維持34小時(1日10小時)。
- 2004年熱帶風暴圓規,由7月16日19:20至20:20,共維持1小時。
此項紀錄以熱帶氣旋中心最接近香港天文台總部時的距離為準,由天文台2007年採用8個參考自動氣象站測風網絡後開始計算。
- 1964年,共有14次。
- 1959年、1987年及2005年,各只有1次。
直接發出三號信號的個案
有時因熱帶氣旋突然迅速增強或在香港附近形成,天文台會跳過一號戒備信號而直接發出三號信號,以下有一個直接發出三號信號的例子:
在2000年6月18日入夜後,由於一個熱帶低氣壓在香港境內形成,香港風力迅速增強,因此天文台於晚上9時15分直接懸掛三號強風信號,當時熱帶低氣壓集結於天文台總部之西南偏南約35公里[9]。該熱帶低氣壓在當晚10時左右最接近天文台總部,並在天文台總部以西約10公里掠過,然後橫過青衣,在晚上10時15分左右於荃灣附近登陸,橫過新界西部。香港颳起強風至烈風程度旋風,東部地區的持續風力一度達烈風程度,西貢的最高10分鐘平均風速曾達每小時71公里。隨着該熱帶低氣壓移入深圳,香港轉吹西南強風[10]。
隨着熱帶低氣壓進入內陸及開始消散,天文台於午夜表示一兩小時內除下三號信號[11],並於19日凌晨1時45分除下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另外1950年代間中有直接懸掛三號風球的例子,並不是因熱帶氣旋接近陸地的海面形成有關,只是當時資訊不發達,趕不及懸掛風球,因此當年較多直接懸掛三號風球不足為奇。亦有說多年前的風球數據非常混亂,難以理解。亦有些直接懸掛的三號風球是取代強烈季候風信號,原因一般為該熱帶氣旋取代季候風成為當時香港吹強風的主導。以下是過往天文台直接發出三號信號的熱帶氣旋:
- 1957年熱帶風暴。
- 1958年無名熱帶風暴,取代強烈季候風信號,並維持25小時30分後改掛七號風球(即現時八號東北信號)。
- 1959年熱帶風暴娜拉。
- 1967年颱風嘉娜,取代強烈季候風信號,並維持37小時30分後改掛七號風球(即現時八號東北信號)。
- 1969年颱風維奧娜,因香港天文台處理失當,香港天文台預料維奧娜登陸後迅速減弱,惟香港內風勢在除下三號風球後才普遍達到強風程度,香港天文台只好再度懸掛三號風球。
- 1970年颱風鐘茵,取代強烈季候風信號。
- 1973年颱風娜拉,取代強烈季候風信號。
- 1993年颱風黛蒂,取代強烈季候風信號,維持17小時後改掛八號東南信號。
- 2000年熱帶低氣壓618。
- 2020年熱帶風暴森拉克,當其未發展為熱帶氣旋、仍為季風低壓時已為香港帶來強風,天文台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隨後森拉克發展成一熱帶氣旋,而當時香港風力仍然維持強風程度,因此需直接發出三號信號,取代強烈季候風信號。
- 2021年熱帶風暴獅子山,取代強烈季候風信號,維持26小時後改發八號東南信號。
- 2021年颱風圓規,取代強烈季候風信號,為1957年以來首次需於同一年內兩度直接以三號信號取代強烈季候風信號,維持16小時40分後改發八號東北信號。
1950年至1955年期間香港曾所採用的「本地強風信號」,警報包括季候風及強度較低的熱帶氣旋所引致的強風[1],期間亦有由一號風球改掛「本地強風信號」,以及直接懸掛「本地強風信號」後改掛五至八號風球的例子。以下是過往天文台在熱帶氣旋情況下未有懸掛一號風球而懸掛本地強風信號的例子:
天文台直接懸掛本地強風信號的熱帶氣旋
- 1950年熱帶風暴WP021950。
- 1950年熱帶風暴戴利拉。
- 1951年5月無名熱帶風暴,維持23小時40分後改掛八號風球(即現時八號東南信號)。
- 1951年6月無名熱帶風暴,維持17小時20分後改掛八號風球(即現時八號東南信號)。
- 1951年8月無名熱帶低氣壓。
- 1952年熱帶風暴夏綠蒂,維持22小時5分後改掛七號風球(即現時八號東北信號)。
- 1952年颱風夏麗。
- 1952年8月無名熱帶低氣壓。
- 1952年8月另一無名熱帶低氣壓。
- 1952年颱風洛伊斯。
- 1952年熱帶風暴WP121952。
- 1952年熱帶風暴WP141952。
- 1953年熱帶風暴WP041953。
- 1953年颱風(超強颱風)麗妲,維持11小時後改掛五號風球(即現時八號西北信號)。
- 1953年熱帶風暴WP161953。
- 1953年颱風(強颱風)比蒂。
- 1954年颱風(強颱風)愛茜。
- 1954年9月無名熱帶低氣壓。
- 1955年6月無名熱帶風暴。
- 1955年6月另一無名熱帶風暴。
- 1955年颱風(超強颱風)姬蒂。
注意事項
- 香港不同地區的天氣情況不能夠單憑發出的信號推斷。 只知道發出了什麼信號並不足夠,市民應該留意電台、電視台、天文台網頁、「打電話問天氣」系統所提供的熱帶氣旋最新消息及有關報告,然後就發出的信號決定採取適當的相應行動。
- 受地形或鄰近建築物影響,市民所在區域的風力與香港普遍風勢可能有顯著差異。離岸海域及高地風力通常較強,不當風的地區風力較弱。
- 天文台透過多種途徑,特別是互聯網,向公眾提供各區風力及雨量的詳細資料。市民應該因應各自的具體情況和可接受的風險水平,就警告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
- 即使熱帶氣旋正逐步遠離香港,也不應放鬆戒備,因為強風可能仍然肆虐一段時間,故應留在室內安全的地方,直至風勢緩和為止。
- 三號信號發出後,應把所有容易被風吹動的物件綁緊,置於 露台及屋頂的物件更要綁緊;圍板、棚架和臨時建築物亦應鞏固。發出三號信號後,香港通常在12小時之內會普遍吹強風,在離岸海域及高地的風力更可能達烈風程度。
爭議
2006年8月3日,颱風派比安在香港西南260公里掠過,天文台因預計港內不會吹持續烈風而只發出三號信號,但當日下午港內的10分鐘平均風速間中達烈風程度,香港西南部風勢更猛烈,長洲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為每小時103公里,達暴風程度[12]。當日市面大受影響,風暴吹襲期間全港塌樹約700宗,超過300班航班取消[13]。
事件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天文台當日不發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的決定被受質疑,香港地下天文台創辦人及網主方志剛於8月3日以《你知道天文台欺騙了你嗎?》為題發表網誌[14],質疑天文台有關做法。天文台事後解釋指,維港內未有錄得持續的烈風,因此決定維持三號信號。及後天文台就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作全面檢討,並就三號及八號信號的參考測風站作出修訂,新措施於2007年生效。
相關條目
備註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