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

中国当代广泛使用的宋、黑、楷、仿等印刷字体的发源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簡稱上海印研所,是中國當代廣泛使用的仿等印刷字體的發源地[1],與北京新華字模廠、上海字模一廠、文字六〇五廠合稱「三廠一所」[2]

快速預覽 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 曾用名 ...

沿革

印研所的前身為上海市印刷工業公司試驗室,建立於1956年8月[3]。1961年8月正式以「上海印刷研究所」的名義運作。1965年改「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4]。至文化大革命前夕,有一百二十餘人。文革期間,字體研究室遭解散,所內僅餘六十人左右,並改由上海印刷工業公司領導。1973年後,再歸上海市出版局領導[3]。2000年,與上海出版印刷物資公司、上海印刷器材製造廠、上海字模一廠、上海市印刷十廠等合併為上海印刷新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後成為上海文藝出版集團和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的成員單位,隸屬於上海印刷集團[5]。2019年改為現名[4]

字體設計

1955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文改會)連同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單位成立的標準字形組決定以「印刷體、書寫體合一」的原則改革字體。1956年1月,中國國務院公布《漢字簡化方案》,正式拉開了改用簡化字的帷幕。1957年,文改會推出《漢字字形整理方案(草案)》。1959年12月,文化部根據「革新鉛字字體座談會」的意見組織成立「漢字字形整理組」。[6][7]同年,文化部副部長胡愈之提出整理並創寫新字體的指示。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長湯季宏領命籌建印刷字體研究室。1960年8月,印刷字體研究室正式成立,負責字體的整舊創新工作。1961年,將字體研究室從上海市印刷工業公司試驗室劃入上海印刷研究所,從各單位集合了三十餘人,正式開始字體設計工作。[8]

Thumb
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製作的宋二體字稿

六十年代初,印研所連同北京新華字模廠為《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的編制搜集資料,於1962年向文化部提出《印刷通用字表(草稿)》[6][7],為「新字形」的制定提供了參考。隨後,為《辭海》、《毛澤東選集》橫排本設計了宋一體、黑一體、宋二體、黑二體等字體,後廣泛用於一般書籍的排印[1][5][9]

文革中,字體研究室被撤銷,人員下放到字模廠[9]

文革後,向英國蒙納公司提供宋、黑、楷、仿四種字體的字稿並建成字庫,作為留購蒙納激光照排系統的補償條件[10][5][11]。後又向「748」工程提供這批字稿,協助印刷業從鉛字排版桌面出版轉型。這批字稿日後為方正等字體廠商所用[9]。所研製的點陣漢字被批准為國家標準[12]

與方正字庫合作多次,完成方正書宋等字體。[5]

2009年6月,印研所申報的《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1]

2023年7月,發布「印研宋七」字體,基於徐學成為毛澤東著作設計的字體原稿製作[13][14]

編印有《印刷活字研究參考資料》論文集。[5]

Remove ads

其他成就

八十年代,引進英國蒙納激光照排系統,並經五六年的時間消化,編制了自己的排版系統。[12]

研製了預製感光版(PS版)、感光膠、紙基塗塑軋花等生產工藝。[12]

自1972年以來主辦《印刷雜誌》。[5]

自2020年以來經營上海印刷字體展覽館。[15]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