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

政治群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是1929年夏在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的中國留學生中出現的一個群體。

概述

1929年夏在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照例進行一次學期總結大會,中心議題是「大學支部局的路線是否正確」。大會爭議激烈,開了十天,史稱「十天大會」。最後只好就中大支部局的報告舉手表決。有28人投票擁護支部局,一人既年齡小又觀點「搖擺不定」,「二十八個半」便由此而來。實際上王明幾個月之前就被共產國際派回了中國,並沒有出席「十天大會」。沒參加的還有張聞天、王稼祥等。「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這一專用名詞是在『十天大會』上產生出來的,但其具體人物則不是在那次會議上確定的。在大會上投贊成票的,未必就是「二十八個半」之一;沒有參加那次會並投贊成票的,也未必就不是「二十八個半」之一。楊尚昆也加以澄清說:大會上擁護支部局有90票,仍屬少數。

「二十八個半」由於持相近的理念得名。自稱是共產國際最堅定的支持者和當時中國共產黨瞿秋白路線的堅決反對者。「二十八個半」中的半個指徐以新,也是唯一確定身份的。「有一個人,有時與支部局一致,有時又不一致,觀點比較動搖。當時只有十七八(歲),是共青團員,所以稱為『半個』[1]。」

1927年夏初,年僅23歲的王明向時任中大副校長的帕維爾·米夫建議,趁「教務派」和「支部派」之爭,對反對這兩派的「第三勢力」加以拉攏。王明之後聯絡了一批看法接近的人,在反托派、反瞿秋白和瞿領導的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反其它各種派別如「江浙同鄉會」、共青團「光澤派」的鬥爭中,逐步形成了以王明為核心的「二十八個半」,支持以蘇聯的方式進行中國革命。

1931年1月召開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王明成為領導人,派遣陳昌浩、沈澤民等前往鄂豫皖蘇區,夏曦等前往湘鄂西蘇區,擔任中央代表;任命博古為中央臨時政治局負責人;王明返回莫斯科任駐共產國際代表。

由於團體成員人們的政治主張隨後發展不同,隨着遵義會議後,着眼於國情以及中國工農紅軍實力發展,此團體結束;但對其思想的批評,一直延續到此後的中國共產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次政治事件中。1945年延安整風結束後,毛澤東中共七大上成為中共中央主席,以王明為首的國際派和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逐漸被排擠出權力核心。

文化大革命中,康生說:「『二十八個半』沒有一個好人[2]。」文化大革命時還在中國大陸的二十八個布爾什維克,多受到衝擊或迫害。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在1981年8月,中共中央委託馮文彬主持召開熟悉當時情況的老同志座談會,楊尚昆、伍修權孔原孫冶方徐以新等十六人參會。與會同志建議,黨內不再使用「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這個專有名詞[1]

Remove ads

成員

他們的成員說法不一,有報道稱,成員涉及52人[1][3]。一般認為(根據盛忠亮的回憶錄)包括:

更多資訊 姓名, 肖像 ...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