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五代音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五代音系,是指末以來、直至五代這數百年間中原漢語的音韻體系,是中古漢語的演進時程之一。這一時期華夏不定、戰爭頻紛,所以五代音系較隋唐音系有非常顯著的變化。

構擬方法

南唐徐鍇所著的《說文解字繫傳》,使用了朱翱反切系統。此二人皆為秘書省校書郎,故徐、朱都是南唐時人。朱翱的反切系統完全不依《切韻》時代的音系,因此表示他標注的是他所生活的時代的音系,對五代音系構擬的材料即由此而來。

聲母

經過唐末的戰亂,五代音系較前代發生了較大變化。最顯著的便是唇音開始分化為重唇(雙唇)與輕唇(唇齒),即[pb]分化為[fv]。現代漢語中,除多數閩語方言外,其餘方言(包括普通話)皆有唇齒音。下表據王力擬音,張世祿張惠美認為從邪二母當分。[1]

更多資訊 雙唇, 唇齒 ...
Remove ads

韻母

王力認為五代音系一共有四十個韻部,下表是王力擬音。張世祿、張惠美認為東冬、鍾應分韻,支脂之微應分開合口,資思不需獨立成一韻,魚、虞、模應分韻,真諄臻欣、文應分韻,魂、痕應分韻,刪、山應分韻,先仙、元應分韻,庚耕、清青應分韻,蒸、登應分韻,蕭、宵應分韻 ,塩添、咸銜嚴凡應分韻,咸銜嚴凡應分韻,尤、幽應分韻。[1]張惠美還認為霽、祭應分韻,元韻的去聲、入聲應分開合口,庚二、庚三應分,尤、侯應分韻。[1]


更多資訊 陰聲, 入聲 ...

聲調

在聲調方面,五代音系基本上與隋唐音系保持一致,只是濁音上聲字轉入去聲(即「濁上變去」)。如張麟之在《韻鏡》中說:「今逐韻上聲濁位,並當呼為去聲。觀者熟思,乃知古人治韻端有深旨。」張麟之忽略自身所在時代發生的語音變化,而錯誤的認為古人治韻間取去聲字參入上聲。

「濁上變去」中的「濁」今限於全濁字。至於次濁(又叫清濁),即「八母的上聲字,仍不變為去聲。

參見

參考書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