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值得關注的小行星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以下列舉了太陽系中一些值得關注的小行星,此列表也包括木星軌道以外的小行星。如需更完整的列表,請參見依編號排列的小行星列表。
備註:任何小行星要在其軌道數據被準確得知以後才會賦予一個系統化的數字編號。在此之前,小行星只有一個臨時編號,如「1950 DA」。
最大小行星(包括海王星外):已列入和即將列入矮行星
本條目其它章節聚焦於海王星軌道內側的天體,即以小行星帶為核心,向內至水星軌道(如近地小行星),向外至海王星軌道(如半人馬小行星)。
Remove ads
已知最大的小行星(遠至木星軌道)
由於小行星都具有不同的形狀、反照率和角直徑,因此根據觀測得出的數據來測定小行星的準確大小十分困難。例如純C-型小行星比大部分其他小行星都要暗。如某小行星只有1條或2條軸心被發現,而其未發現的第2或3條軸心是明顯地小於主軸的話,它的幾何平均直徑很可能是錯誤失實的。
基於歷史原因,穀神星仍然列於下表中。穀神星被發現時被歸為行星,後來降為小行星,2006年又被歸納進新創造的矮行星類別。
體積越小的小行星數目就越多。
只有少數大型小行星位於內小行星帶(定義為在2.50天文單位處的3:1柯克伍德空隙以內)。其中能被歸納於上表的只有灶神星、命神星和虹神星。
Remove ads
最亮的小行星(從地球角度觀看)
事實上只有灶神星有着足夠的亮度能被肉眼觀測得到,但是下表列出的小行星的亮度都相等或強於土星衛星泰坦能達到的最強的8.3視亮度。
值得一提的是,沒有一顆位於小行星帶外圍的小行星能達到這個亮度,就算是健神星和小行星704都幾乎不曾達到過10.0視亮度。主要原因並不是距離的問題,而是因爲在小行星帶星體的光譜類型分佈情況是:最高反照率的小行星都集中向火星,才使得反照率低許多的C和D型小行星在外圍更爲常見。
離心率極高的小行星只會在近日點處,並且與太陽和地球形成一定距離和角度後才會達到其最亮的偶爾瞬間。
逆行小行星、高軌道傾角小行星及達摩克小行星
此表列出軌道傾角大於90°的逆行小行星。
截至2004年8月,已發現的逆行小行星只有8顆,而當中只有兩顆已編號,因此它們是小行星中最罕見的一批。高度傾斜的小行星只有機會是火星軌道穿越小行星(很可能正被引力拋射出太陽系外)或達摩克小行星。
Remove ads
其他值得關注的小行星(於木星軌道內)
Remove ads
被作爲探索器目標的小行星
Remove ads
與某衛星有着相似或相同名稱的小行星
Remove ads
同為彗星的已編號小行星
請注意,除外還有若干未編號小行星隨後被認定為彗星。而上表只列出已編號的小行星。
錯誤命名並重新命名的小行星
在早期時候,也就是現代的編號命名準則施行之前,小行星有時會在其軌道數據都沒有被確認前就被賦予編號或名稱。並且一些少數例子中,兩個名稱會被錯誤地給了同一顆小行星(幸好現代的電腦系統會檢驗並對比新發現的和舊的小行星軌道數據,因此重復命名的問題便不復存在了)。以上原因形成了小行星須被再次命名的情況。[5]
- 715 Transvaalia和933 Susi
- 1911 LX於1911年4月22日由哈里·埃德溫·伍德發現,並命名為小行星715(Transvaalia)。於1920年4月23日,1920 GZ被發現,命名為小行星933(Susi)。1928年時才發現它們是同一顆天體。Transvaalia被保留作爲名稱,而小行星933(Susi)則留給了其後由卡爾·威廉·賴因穆特在1927年2月10日發現的1927 CH。
- 864 Aase和1078 Mentha
- A917 CB於1917年2月13日由馬克斯·沃夫發現,並命名為小行星864(Aase)。於1926年12月7日,1926 XB被卡爾·威廉·賴因穆特發現,命名為小行星1078(Mentha)。1958年時才發現它們是同一顆天體。1974年問題解決了,小行星1078(Mentha)被保留作爲名稱,而小行星933(Susi)則留給了由卡爾·威廉·賴因穆特在1921年9月30日發現的1921 KE。
- 1095 Tulipa和1449 Virtanen
- 1928 DC於1928年2月24日由卡爾·威廉·賴因穆特發現,並命名為小行星1095(Tulipa)。於1938年2月20日,1938 DO被Yrjö Väisälä發現,命名為小行星1449(Virtanen)。1966年時才發現它們是同一顆天體。小行星1449(Virtanen)被保留作爲名稱,而小行星1095(Tulipa)則留給了由卡爾·威廉·賴因穆特在1926年4月14日發現的1926 GS。
- 小行星1317
- 1914 UQ於1914年4月20日被格利果利·N·諾伊明發現並命名為小行星787(Moskva)(此名沿用至今)。1934 FD由C·傑克遜於1934年3月19日發現,並賦予小行星編號1317。1938年格利果利·N·諾伊明發覺兩天體實為同一物。編號1317留下用於卡爾·威廉·賴因穆特在1935年9月1日發現的1935 RC,並取名為Silvretta。
曾經非常接近地球的小行星
只有打破先前距離記錄的小行星或隕星才會列於下表。注意近地天體的探測技術在21世紀大幅提高,因此2004年探測到的星體要大約只有10前會被錯過。以下的定義為,天體必須足夠50米寬,因此小於這個數目的天體會被分開列出。所寫距離只是約數,並以海平面算起(海平面為0公里)。
參見:Closest Approaches to the Earth by Minor Plane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move ads
罕見的慢速小行星
我們只知道一小部分小行星的自轉周期(判定方法有光度曲綫或雷達掃描)。多數小行星的旋轉周期都小於24小時,不過例如其中的小行星288(Glauke)的周期就達到50天長。
參見
外部連結
書目
Dictionary of Minor Planet Names, 5th ed.: Prepared on Behalf of Commission 20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Lutz D. Schmadel, ISBN 3-540-00238-3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