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假名 (文字)

日語音節書寫系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假名(日語:仮名かな Kana *發音:[kana] )為日本人創造的表音文字,與漢字共同構成日語的傳統書寫系統。主要有平假名片假名萬葉假名等種類,在現代日語中往往指前兩種。

快速預覽 假名, 類型 ...
快速預覽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

「假名」的名稱由來,是因為相對於「真名」,即漢字,名稱中的「假」則為假借之意。現時「假名」的日語讀音是「かな」,但其實古時「假名」叫做「かりな」,之後簡化成為「かんな」,再簡化成今日的讀音。

Remove ads

平假名和片假名

更多資訊 あ行, か行 ...
  1. 此處為萬葉假名現代假名遣中已廢止,由其原母音代替。

起因

論及假名之起因,則不得不提「萬葉假名」之形成。如日本、韓國、越南等國,雖有自身的語言,卻苦於沒有紀錄的方法,僅能利用口耳相傳來傳述古事。

漢字傳入之後,各國紛紛以漢字為用,日本朝鮮半島皆興起了「言文二途」之制,即口語使用自國語言,書寫時則只能使用漢文

然而中、日兩種語言之文法結構迥異,全以漢字行書,有難以表達之處。於是發明了萬葉假名,以補足用漢文紀錄日語之不足。萬葉假名是將漢字視作單純表音符號的一種表記法。例如當時可以寫「與」→等於今天的「よ、ヨ(yo)」、寫「乃」 →等於今天的「の、ノ(no)」之類。眾人抄寫萬葉假名之時,因作為萬葉假名之表音漢字其實並不需要如表意漢字般嚴謹,卻需要繁瑣的書寫漢字,導致各種簡化方法遂漸漸出現。如「與」→「与」→「よ、ヨ」之儔。在約定成俗的簡化之後,漸漸成為現代所見之假名。不過,一直到近代統一假名之前,假名仍有多種體系[4],正是上述假名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的佐証。

Thumb
假名的淵源
Thumb
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上面的日語假名表

假名和諺文雖然分別作為日本和韓國的國家文字,但和諺文不同的是,假名多和漢字混合使用,為日語表音文字一部分。

Remove ads

使用

假名為一般書寫日語,但也是日本境內少數民族所使用的琉球語阿伊努語的文字;在台灣日治時期亦有以假名來標註臺語以及臺灣客家語發音,即為臺灣語假名廣東語假名[5]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