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加沙種族滅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加沙種族滅絕(阿拉伯語:الإبادة الجماعية لغزة)是2023年10月起發生於巴勒斯坦國加沙走廊的種族滅絕事件。一些專家、政府、聯合國機構和非政府組織指責以色列,在持續中的以色列—哈馬斯戰爭中,在入侵和轟炸加沙走廊期間,對巴勒斯坦人實施了種族滅絕。[34][35][36][37]截至2024年7月,經過9個月的襲擊,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已導致大批巴勒斯坦人死亡,已得到確認的有近40,000人——加沙每59人中就有1人——平均每天死亡148人。大多數受害者是平民,[38][39]其中婦女兒童超過25,000人,[40][41]記者有103人。[42][43][44]
Remove ads
數千具屍體被埋在被毀建築的廢墟之下。[39][45]截至2024年6月,加沙已有500多名醫護人員喪生。[46]截至2024年8月,加沙36家醫院中只有17家還在運營;[47]該地區84%的醫療中心已被摧毀或遭到損壞。[48]以色列的強制封鎖嚴重加劇了加沙走廊的飢餓狀況和饑荒威脅,同時以色列軍隊還阻止人道主義物資送到巴勒斯坦人民手中,阻礙或襲擊人道主義車隊。衝突初期,以色列還切斷了加沙走廊的水電供應。以色列還摧毀了許多重要文化建築,包括13座藏書數千冊的圖書館、[49][50]加沙全部12所大學和80%的中小學校、[51][52]數十座清真寺、三座教堂和兩座博物館。[53][54][55]
包括聯合國特別報告員法蘭西斯卡·阿爾巴尼斯[56]在內的多位觀察員都指出以色列高級官員的一些言論可能表明以色列「有意消滅」(全部或部分)加沙人口,而這是達到種族滅絕法律門檻的必要條件。[34][35][57]:81[58]大多數在美的中東問題學者相信,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動是為了讓巴勒斯坦人無法在此居住,他們中有75%的人認為,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動構成了「類似於種族滅絕的重大戰爭罪行」或「種族滅絕」。[59]
南非政府已在國際法院對以色列提起訴訟,控告以色列違反《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60]在初次裁決中,國際法院認為南非有權起訴以色列,同時承認巴勒斯坦人享有「免遭種族滅絕的合理權利」,[61][62]而這項權利面臨着確切的風險,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害。法院命令以色列履行《種族滅絕公約》所規定的義務,採取一切力所能及的措施來防止種族滅絕行為的發生,防止和懲罰對種族滅絕的煽動,並允許基本人道主義服務進入加沙。[62][63][64]法院隨後還命令以色列允許更多的人道主義援助進入加沙,並防止在拉法攻勢中發生種族滅絕。[65][66]以色列政府駁斥了南非的指控,[64]並指責國際法院反猶,而以色列被指責在受到挑戰時經常這樣做。[67][68]
Remove ads
背景
2023年10月7日,伊斯蘭抵抗運動哈瑪斯從加沙對以色列國發起阿克薩洪水行動,[69][70][30]:1造成至少1,139人[7]:1[71][註 4]死亡,其中大多數是平民。[76]以色列政府在事件發生後,以極具破壞性的[77]轟炸行動作為回應,並在10月27日發起鐵劍行動,入侵加沙走廊。[29]:6事後,南非共和國於12月29日向國際法院指控以色列國涉嫌滅絕種族,觸犯《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南非提交的起訴書指控以色列實施種族隔離長達75年、佔領巴勒斯坦領土長達56年,以及封鎖加沙長達16年。儘管少數學者認為在阿克薩洪水行動之前就存在針對巴勒斯坦人的種族滅絕,但南非和其他種族滅絕論支持者都是把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定性為種族滅絕。[78][7][頁碼請求]
Remove ads
1948年的《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將種族滅絕定義為:「故意全部或部分地消滅一個族群、國族、種族或宗教團體」的五種行為中的任意一種。[79][80]這些行為包括:殺害該團體的成員,對其造成嚴重的身體或精神傷害,惡化其生活條件以摧毀該團體,阻止生育,以及強行將兒童轉移出該團體。[79]種族滅絕是一種特殊意圖(dolus specialis)的犯罪;此類犯罪是故意為之,將受害者作為目標往往是因為,他們實際上或被假想為具有受保護群體的成員身份。[80]歷史上有三起種族滅絕事件根據1948年的法律定義得到承認[誰?]:紅色高棉大屠殺、盧旺達種族滅絕和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81]
拉斐爾·萊姆金最初對種族滅絕的定義,比聯合國後來所採用的定義更為寬泛;他認為種族滅絕是「破壞民族群體的生活之基本基礎」,包括會「瓦解政治和社會制度、文化、語言、民族情感、宗教和民族群體的經濟存在」的行為。[82]:14學術的定義各不相同,但有三項共同的主題:「採取的暴力或其它行動應該是蓄意的、有組織的、持續的和大規模的」,暴行針對的是可區分的群體,以及「肇事者採取措施來阻止該群體在特定領土上生存或繁衍」。[83]:3對種族滅絕的口頭理解深受納粹大屠殺的影響,認為無辜受害者之所以成為目標,是因其種族身份,而非任何政治原因。種族滅絕通常被認為是頂級的犯罪,在導致同等規模的平民死亡與破壞時,它比其它暴行更惡劣。[84]
涉嫌種族滅絕的行為
受害者

歐洲-地中海人權監測組織於2023年11月18日發布的一份報告,將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動稱為種族滅絕。報告指出,在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有15,271人被殺,32,310人受傷,估計有41,500人下落不明。[87]多家新聞和學術媒體也報導了最新數據:截至2023年12月,至少20,000巴勒斯坦人在加沙被殺,估計其中70%是婦女和兒童。[88][89][90][91][92][35][註 5]截至2024年1月14日,即以色列進攻加沙100天之際,已確認的死亡人數已超過23,900人。[94]到5月10日,死亡人數已超過35,000人,其中三分之一的屍體身份不明,估計還有10,000多具屍體被埋在廢墟之下。[95]最初三週內以色列在加沙的襲擊造成的兒童死亡人數,已超過2019年以來任何一年全球所有衝突地區的總和。[96][14]:531截至2023年12月,受傷人數已超過52,000人;[89][90]至2024年5月,這一數字已上升至77,700多人。[5][97]
死者中婦女和兒童的比例一直存在爭議。[98][99]而聯合國於2024年5月7日公佈的死亡總人數為34,735人,其中24,686人已確認身分。在已確認身分的死者中,52%是婦女兒童,8%是未指明性別的「老年人」,40%是男人。[98]
隨着衝突持續,由於基礎設施遭到破壞,加沙衛生部收集數據變得越來越困難。[95]除常規的基於醫院死亡人數的報告外,該部還不得不利用其它來源的信息進行補充,[95]包括媒體、急救人員以及死者家屬的報告。還有寡婦們,她們必須正式登記丈夫的死亡,才能獲得政府援助的資格。[100]經濟學教授邁克·斯帕加特(Mike Spagat)分析了該部的報告,他發現迫切需要一種透明的方法,來調和其最高死亡人數——截至4月30日為34,535人——與同日統計的24,653人的詳細死亡人數。[40]以色列當局也對該部公布的死亡總人數提出了質疑,但以色列情報部門、聯合國和世衛組織都認可了該數據的準確性。[95]
Remove ads
拉沙·哈提卜(Rasha Khatib)、馬田·麥基和薩利姆·尤素夫在《柳葉刀》的通訊欄目發表文章,對未來幾個月和幾年內,衝突可能間接造成的死亡人數作了估計。由於衝突激烈,醫療基礎設施遭到破壞,缺乏食物、水、住所,民眾無法逃到安全之處,以及近東救濟工程處資金減少,預計巴勒斯坦人因疾病而間接死亡的人數將高得多。他們以其它衝突作為參照,估計加沙衝突相關的死亡總數,可能比報告的死亡人數高出3至15倍。他們將報告的死亡人數乘以5,認為根據保守估計,「有186,000人甚至更多的死亡,可以被歸因於加沙目前的衝突」。[95]斯帕加特對此評論道,他們的估計「缺乏堅實的基礎,不太具有說服力」。[101][102]即便如此,斯帕加特也同意,「應該注意到,並非所有死亡都是直接暴力造成的」,並稱加沙的死亡人數「高得驚人」(staggeringly high)。[98][102]
自以色列—哈馬斯戰爭爆發以來,加沙地帶已有近200萬人流離失所。[12][103][104]:6南非等國批評,加沙走廊北部全面撤離令是種族滅絕的重要組成部分。[78]
Remove ads
種族滅絕意圖和種族滅絕言論
學術和法律討論
政治組織和政府的聲明
法律訴訟
其它國家的共謀
公眾輿論
許多公眾人物將以色列的加沙行動稱為種族滅絕,其中包括卡迪小子[105]、麥可莫[106]和薩默·沃克[107]。梅麗莎·巴雷拉因在社交媒體上轉發指責以色列種族滅絕的文章,而被從驚聲尖叫系列電影製片方解僱。[108]《時代》雜誌提到,巴雷拉被解僱的背景是荷里活內部對戰爭的「分歧越來越大」。[109]拉茲·西格爾的「教科書式種族滅絕」的判定,得到了氣候活動家格蕾塔·通貝里[110]和BBC足球節目主持人加里·連尼加的讚許。[111]
代表英國參加2024年歐洲歌唱大賽的奧利·亞歷山大,[112]在2023年12月簽署了LGBT協會Voices4London的一封信,譴責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種族滅絕。[113]以色列政府和反對反猶太主義運動譴責了他的觀點,並要求BBC禁止他參賽。BBC拒絕了以色列因亞歷山大的觀點而與其作切割的請求。[114]
俄裔美國作家瑪莎·格森在被問及加沙是否正在發生種族滅絕時說:「我認為種族滅絕和種族清洗之間存在一些細微的差別,我認為使用這兩個詞都有充分的理由。」[115]在被進一步追問下,他們說:「這至少是種族清洗。」在《紐約客》上發表的一篇批評以色列加沙行動的文章中,格森將其比作納粹清洗東歐貧民窟,並因此獲得了漢娜·阿倫特獎,這引起了爭議。[116]
莊拿芬·格雷澤憑藉《利益區域》獲得了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獎,其後他將影片中對大屠殺的描述與以色列持續轟炸和圍困加沙進行了類比。[117][118]記者娜奧米·克萊恩進一步闡述了加沙與影片描述的大屠殺之間的相似之處,強調種族滅絕行為被正常化了。[119]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馬拉拉·優素福扎伊說:「當我們看到種族滅絕的驚人跡象時,我們要迫不及待地採取果斷行動。我們必須共同努力,敦促我們的領導人制止這些戰爭罪行,並追究肇事者的責任。」[120]另一位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塔瓦庫·卡曼表示:「面對加沙巴勒斯坦人民的種族滅絕和種族清洗,世界保持沉默。」[121]
2024年9月,教宗方濟各表示以色列對加沙和黎巴嫩的攻擊是「不道德的」。11月,教宗首次公開敦促對以色列在加沙走廊的行為進行調查,以查清這些行為是否是種族滅絕。[122]
在國際法院對以色列的起訴引起了一些出版物和個人的批評,他們認為,聲稱以色列在加沙實施「種族滅絕」是對該術語的濫用,且破壞了聯合國《種族滅絕公約》所定義的該術語的嚴重性。[123][124][125][126]2024年1月《經濟學人》批評該案,稱其轉移了人們對以色列戰爭罪行和加沙人道主義危機等問題的注意力。[123]《經濟學人》還認為,該案件削弱了旨在防止種族滅絕的禁忌和法律體系。[123]
2024年1月12日在接受全國公共廣播電台採訪時,美國前戰爭罪問題大使大衛·謝弗承認了以色列在加沙的戰爭罪行,但稱以色列並沒有實施種族滅絕,而是「對種族滅絕行為作出反應,以防止對以色列的進一步種族滅絕」。[127]謝洛美·沙龍(Jeremy Sharon)在《以色列時報》上撰文稱,以色列的行動是對哈馬斯的防禦性回應,將以色列官員叫囂摧毀加沙等言論(後被國際法院認定為「煽動種族滅絕」[128])描述為「一些政治領導人的過激言論」。[129]
各類媒體和新聞機構(主要是西方的)被指控通過媒體帝國主義成為加沙種族滅絕的幫凶。[130][14]:532[131]另一些人則將西方媒體的偏見,與長期淡化和原諒對巴勒斯坦人壓迫的歷史聯繫起來。[132]各方對以色列襲擊加沙所用的報道語言迥異,通過分析發現,國際法律上認可的「被佔領土」一詞,在半島電視台英語頻道的報道中出現的頻率,比美國和英國所有新聞媒體的總和還要高;而在描述以色列受害者時,使用情緒化語言的可能性,比描述巴勒斯坦受害者時高11倍。[133]2024年3月14日,抗議者封鎖了《紐約時報》辦公室的大門,指責該報是種族滅絕的幫凶。[134]蘇爾塔尼強調,儘管以色列的大量言論都相當於煽動種族滅絕,但主流評論仍將加沙的破壞描述為「城市戰爭的偶然結果,而不是政策的可預見結果」。[25]:2
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人員在1月的第二周進行了一項民意調查,在502名以色列猶太人受訪者中,有51%的人認為以軍在加沙使用的武力適當,43%的人認為武力不足。[135][136]以色列民主研究所在2月初對510名以色列公民進行的一項調查中,68%的受訪者支持禁止所有國際援助進入加沙。[137]
以色列記者兼作家吉迪翁·列維曾任希蒙·佩雷斯的助手和發言人,長期擔任以色列日報《國土報》撰稿人,35 年來持續報道以色列的定居點政策。他在接受《新政治家》採訪時說:「以色列正在恐怖地惡化。最重要的是,正如你所說,大家眾口一詞。不僅僅是右翼分子。你甚至不能對加沙、對加沙的苦難表示一點同情,以色列根本無法看到這些苦難。普通以色列人根本看不到加沙(所發生的),只有那裏的士兵看到了。勇敢、犧牲、人質和家屬,這些都在不停地展現,但沒有一幅畫面展現出加沙兩百萬人的苦難。我認為這是以色列最黑暗的時期,也許是有史以來。」[138]
參見
- 以哈戰爭中以色列的戰爭罪行
- 阿克薩洪水行動中的種族滅絕指控
- 以色列話語中對巴勒斯坦人的動物化
- 加沙走廊的萬人坑
- 以色列侵犯巴勒斯坦人的人權
- 以色列的種族主義
- 以哈戰爭期間對巴勒斯坦人的性暴力和性別暴力
註釋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
相關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