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匈雅提·亞諾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匈雅提·亞諾什(匈牙利語:Hunyadi János;克羅地亞語:Janko Hunjadi,塞爾維亞語:Сибињанин Јанко,羅馬化:Sibinjanin Janko,羅馬尼亞語:Ioan de Hunedoara;約1406年—1456年8月11日),特蘭西瓦尼亞總督、匈牙利王國大將軍和攝政,馬加什一世之父,受國民讚譽的民族英雄。匈雅提是15世紀中歐和東南歐的重要的軍事和政治人物。根據大多數當代資料,他是瓦拉幾亞血統的貴族家庭的成員。他在遭受奧斯曼帝國襲擊的匈牙利王國南部邊境地區掌握了軍事技能。1441年,他被任命為特蘭西瓦尼亞總督和南部一些伯國的領袖,負責保衛邊境。
1439年,匈雅提在賽曼德雷沃擊敗土耳其軍隊,由此進入了匈牙利的政治中心。同年,國王阿爾布雷希特病逝,他經過一系列政治鬥爭,成為了匈牙利的攝政。執政後,他排解貴族之間的對立,收拾混亂的局面,又進行卓越的軍事改革。他僱用捷克的胡斯派傭兵,組建堅固的車營和車陣,引入傭兵當作軍官,將馬車用於軍事目的。而車營裏的士兵主要使用槍炮等火器,負責維持戰線;其外他重整民兵體系,徵召地方的農民作守土民兵(民兵雖不是精銳前鋒,但可以做為戰場的多數群眾),他提倡意大利的民兵訓練,並且鼓勵馬札爾人重組過去的輕騎兵,逐步增強臨時兵源的素質;且盡可能僱用西歐的騎士,他們的衝擊力道勝過東歐騎兵,板金甲冑足以抵擋大部分的攻擊。這些改革締造他在1440年代前期對鄂圖曼土耳其的多次勝利。他在1443-44年成功穿越巴爾干山脈的「長距戰鬥」確立了他作為大將軍的聲譽,雖然這也因1444年的瓦爾納戰役和1448年的第二次科索沃戰役受到了打擊。
匈雅提·亞諾什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代表前者積極參與了1440年代早期匈牙利王位的兩個宣稱者瓦迪斯瓦夫三世和未成年人拉斯洛五世的游擊隊之間的內戰[a]。在小貴族中頗受歡迎,匈牙利議會於1445年任命他為負責管理國家事務的七位「總司令」之一,直到拉斯洛五世(當時被一致接受為國王)成年。下一屆議會更進一步,選舉匈雅提為唯一攝政王,並擁有總督頭銜。當他在1452年辭去這個職務時,君主授予他匈牙利王國的第一個世襲頭銜(Beszterce/Bistrița的永久伯爵)。他此時已成為王國最富有的地主之一,並在國會中保持着自己的影響力,直到他去世。
1456年,匈雅提率軍成功保衛貝爾格萊德(時稱南多爾費黑爾堡,Nándorfehérvár),擊敗鄂圖曼土耳其10萬大軍,挫敗了其對於東南歐的戰略意圖。在保衛貝爾格萊德期間,教皇命令歐洲教堂在中午敲響鐘聲,聚集信徒為那些戰鬥的人祈禱。基督教教堂的鐘聲在中午敲響,以紀念貝爾格萊德的勝利。這場戰爭為他帶了了空前的聲望,教宗庇護二世稱呼他為基督徒中的冠軍(拉丁語:Athleta Christi)。但匈雅提卻於當地感染十字軍營地中爆發的疾病,在戰爭勝利三個星期後的1456年8月11日死去,終年50歲。
匈雅提·亞諾什對內穩定政局,對外擊敗外敵,他對土耳其人的勝利延緩了其他們入侵匈牙利王國超過60年。由於他的聲望,他的兒子馬加什一世(Matthias Corvinus)被1457年議會選舉為國王。匈雅提是研究該地區歷史的熱點人物,被當地的諸民族銘記至今。
Remove ads
騎士世家

1406年(或1390年[b])匈雅提出生在外西凡尼亞,家族是羅馬尼亞血統的騎士家庭。他的父親沃伊克(Voyk)本來是低級的貴族兼宮廷侍衛,但是因保衛匈牙利國王西吉斯蒙德一世(後來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有功,被賞賜大量土地和「匈雅提堡」(今羅馬尼亞境內),匈雅提因此成為家族名稱。作為貴族子弟,匈雅提少年時每天都接受作戰訓練,並像其他年輕貴族一樣,自幼成為大貴族的侍從。長大後他先在1429年和匈牙利貴族之女伊利沙伯·西捷拉基(Erzsébet Szilágyi)結婚(育有兩子:拉底斯拉斯、馬加什),後來在1431年因匈王西吉斯蒙德的命令而成為米蘭公爵菲利波·瑪麗亞·維斯孔蒂的雇傭兵,並學習最流行的軍事技術和理論。
軍功發跡
曾為匈雅提效力五年的安德烈亞斯·潘諾紐斯(Andreas Pannonius)寫道,這位未來的統帥「從少年時期便習慣於忍受寒暑」[1]。像其他年輕貴族一樣,約翰·匈雅提在青年時期曾在強大權貴的宮廷中服役[2]。然而,由於15世紀的作者們對於他的早年生活記載矛盾,因此無法確立一份確切的僱主名單[3]。
菲利波·斯科拉里的傳記作者波焦·布拉喬利尼記載,斯科拉里—作為特梅什縣的事務長(Ispán),負責南方邊境防務—自匈雅提幼年起便對其加以培養,暗示匈雅提大約在1420年前後曾是斯科拉里的侍童[4]。另一方面,約翰·卡皮斯特拉諾在1456年的一封信中寫道,匈雅提最初在伊洛克的尼古拉斯麾下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5]。由於尼古拉斯比匈雅提至少小六歲,歷史學家帕爾·恩格爾(Pál Engel)認為卡皮斯特拉諾將他與其兄弟伊洛克的斯蒂芬混淆了[5]。最後,安東尼奧·邦菲尼記載,在匈雅提早期的生涯中,他曾在薩格勒布主教德米特爾·丘波爾(Demeter Csupor)或恰基家族門下任職[6]。
拜占庭史學家拉奧尼科斯·哈爾科孔迪勒斯記述,年輕的匈雅提「曾在塞爾維亞專制公爵斯特凡·拉扎列維奇的宮廷中逗留過一段時間」,後者於1427年去世[7]。匈雅提與埃爾熱貝特·西拉吉的婚姻也印證了哈爾科孔迪勒斯的記載,因為埃爾熱貝特的父親瓦迪斯瓦夫在1426年前後是專制公爵的家臣(familiaris)[8]。婚禮大約在1429年舉行[9]。
匈雅提在年輕時便進入了國王西吉斯蒙德的隨從軍[1]。1431年,他隨西吉斯蒙德前往意大利,並根據國王命令加入了米蘭公爵、菲利波·瑪麗亞·維斯孔蒂的軍隊[10][11][12]。邦菲尼記載,匈雅提在公爵的軍隊中「服役了兩年」[13]。現代學者—如卡特里奇(Cartledge)、恩格爾(Engel)、穆列沙努(Mureşanu)和特凱(Teke)—指出,匈雅提在米蘭學習了當時軍事藝術的原則,包括僱傭兵的運用[14][15][16][17]。
1433年末,匈雅提重新加入了已在羅馬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的西吉斯蒙德的隨從軍[13],擔任「宮廷騎士」[18][19]。1434年1月,他向皇帝借貸了1200枚匈牙利金幣[19][20],作為抵押,西吉斯蒙德將帕皮(Papi)—位於喬納德縣的一個集鎮—以及附近穆列什河渡口的一半皇家稅收收入,抵押給了匈雅提及其弟弟[19][20]。該交易的皇家文書稱匈雅提為「瓦拉幾人約翰」(即羅馬尼亞人)[21][18][19]。簡言之,西吉斯蒙德還賜予了匈雅提更多領地,包括貝凱聖安德烈和霍德梅澤瓦沙爾海伊,各自包含約10個村莊[19]。
邦菲尼還記載,匈雅提曾在一位名為「弗朗西斯·喬納迪」(Francis Csanádi)的人隨從中服役,對方「十分喜愛他,視他如親子」[22]。歷史學家恩格爾認為,「弗朗西斯·喬納迪」即弗蘭科·塔洛瓦克,一位克羅地亞貴族及塞韋林總督,他大約在1432年前後也是喬納德縣的Ispán[23]。恩格爾推測,從1434年10月起,匈雅提至少在這位總督的麾下服役了一年半[24]。在此期間,他獲得了塞韋林總督區中一個瓦拉幾亞人區的抵押權[24]。
1436年夏,西吉斯蒙德進入布拉格。1437年10月,他僱傭匈雅提及其50名槍騎兵為期三個月,支付了1250枚金幣,暗示匈雅提當時陪同國王前往波希米亞[24][25]。匈雅提似乎在此期間研究了胡斯派的戰術,因為他後來運用了其中的特點,如戰車陣(以戰車組成的流動要塞)[15][25][26]。
1437年12月9日,西吉斯蒙德去世;九天後,他的女婿阿爾布雷希特二世被選為匈牙利國王[27]。歷史學家特凱與恩格爾認為,匈雅提很快便返回了頻繁遭受奧斯曼襲擊的王國南部邊境[24][25]。不過,穆列沙努則認為匈雅提仍在波希米亞為阿爾布雷希特國王效力至少一年,直到1438年末[28]。
1439年匈王阿爾布雷希特死時,其遺孀伊麗莎白已懷孕(隔年初生下遺腹子拉斯洛五世),但匈牙利貴族們為免王權架空且急需成年、國力強大的鄰國君王來保衛匈牙利,遂在議會上選出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17歲)繼任,在匈國稱作「烏拉斯洛一世」。烏拉斯洛國王(兼任波蘭王)任命匈雅提為外西凡尼亞總督兼王國大元帥(也成為匈牙利最大的地主),匈雅提則幫助烏拉斯洛擊敗「偽國王」──奧地利大公拉斯洛五世(1440年5月嬰兒拉斯洛被母親伊利沙伯直接立為匈王)的勢力,並獲得教宗尤金四世支持烏拉斯洛而結束內戰(雖然伊利沙伯將兒子和匈牙利聖伊什特萬皇冠帶出,逃到奧地利)。匈雅提支持烏拉斯洛的原因是他把擊敗土耳其視為自己一生的志願,希望能結合波、匈兩國的軍事力量來反擊土耳其。
突厥剋星

1440年烏拉斯洛一世確認為匈牙利國王後,賜予匈雅提五個瓦拉幾亞的莊園,以回報他的支持。國王也致力於討伐土耳其的聖戰,組織起一支龐大的十字軍(三萬人),發動西方世界拯救東羅馬帝國的最後嘗試。1441-1442年的第一回戰事頗為順利,匈雅提先在1441年的赫爾曼施塔特戰役中大破鄂圖曼軍兩萬人,殺死土軍主帥梅西迪·貝伊,後來又在1442年以訓練精良的1.5萬大敗7萬的土耳其軍,讓他在基督世界享譽國際(被稱為土耳其剋星),並使威尼斯共和國和教皇尤金四世在財政上加碼支持。
1443年4月,瓦迪斯瓦夫三世國王和他的男爵決定對奧斯曼帝國發動一場大規模戰役在紅衣主教切薩里尼的調解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曾是拉迪斯勞斯五世孩子監護人的德國腓特烈三世達成停戰協議。停戰協定保證腓特烈三世在接下來的12個月內不會攻擊匈牙利。
匈雅提從自己的國庫中花費了大約 32,000 金弗羅林,僱用了超過10,000名僱傭兵。國王也集結了軍隊,增援部隊從波蘭和摩爾達維亞趕來。1443 年秋天,國王和匈雅提率領 25-27,000 人的軍隊出發出征。理論上瓦迪斯瓦夫三世指揮軍隊,但這場戰役的真正領導者是匈雅提。暴君杜拉·布蘭科維奇率領8,000人的軍隊加入了他們。
Remove ads
儘管沒有擊敗奧斯曼帝國的主要軍隊,匈雅提的「長征」激起了整個基督教歐洲的熱情。教宗尤金尼烏斯、菲利普一世、勃艮地公爵和其他歐洲列強要求發起新的十字軍東徵,並承諾提供財政或軍事支持。在匈雅提的領導下,一個由貴族和神職人員組成的「政黨」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他們的主要目的是保衛匈牙利對抗鄂圖曼帝國。根據杜拉·布蘭科維奇的一封信,匈雅提上半年花費了超過63,000金弗羅林來僱用僱傭兵。約翰‧維泰斯是匈牙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傑出代表,大約在那時成為匈雅提的密友。
基督教軍隊在奧斯曼領土上的推進也鼓勵了巴爾幹半島人民在奧斯曼帝國週邊地區起義。例如,阿爾巴尼亞貴族斯坎德培將奧斯曼人驅逐出克魯亞(Krujë)和他家族曾經佔據的所有其他堡壘。蘇丹穆拉德二世主要關注的是安納托利亞卡拉曼尼德王朝的叛亂,他向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提出了慷慨的和平條件。他甚至承諾從塞爾維亞撤出奧斯曼駐軍,從而恢復塞爾維亞在獨裁者杜拉·布蘭科維奇統治下的半自治地位。他也提出了十年休戰協議。1444年6月12日,匈牙利特使在埃迪爾內接受了蘇丹的提議。
杜拉吉·布蘭科維奇(Durađ Brankovic) 對自己王國的恢復深感感激,於7月3日將其位於扎蘭德縣維拉戈斯(今羅馬尼亞希里亞)的莊園捐贈給匈雅提。 匈雅提提議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確認有利條約,但紅衣主教切薩里尼敦促君主繼續十字軍東徵。8月4日,瓦迪斯瓦夫三世莊嚴宣誓,即使締結和平條約,也要在年底前對奧斯曼帝國發動攻擊。國王任命匈雅提於8月15日簽署和平條約。一週之內,杜拉季·布蘭科維奇將他在匈牙利王國的大片領土——包括德布勒森、蒙卡奇(今烏克蘭穆卡切沃)和納吉班亞(今羅馬尼亞巴亞馬雷)—抵押給匈雅提。
紅衣主教切薩里尼敦促瓦迪斯瓦夫三世國王遵守誓言,決定在秋天入侵奧斯曼帝國。根據紅衣主教的提議,他將保加利亞的王冠授予匈雅提。十字軍於 9 月 22 日離開匈牙利。他們計劃越過巴爾幹山脈向黑海挺進。他們預計威尼斯艦隊會阻礙蘇丹穆拉德將奧斯曼軍隊從安納托利亞轉移到巴爾幹地區,但熱那亞人卻將蘇丹的軍隊運送過達達尼爾海峽。11月10日,兩軍在瓦爾納附近發生衝突。

儘管在數量上以二比一的劣勢,十字軍最初統治了戰場,對抗奧斯曼帝國。然而年輕的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對禁衛軍發動了過早的攻擊並被殺。奧斯曼人利用十字軍的恐慌,全殲了他們的軍隊。匈雅提差點逃離戰場,卻被瓦拉幾亞士兵俘虜並囚禁。然而弗拉德·德拉庫不久就釋放了他。
當瓦爾納之戰纏鬥高峰、勝負未分之時,率領右翼奮戰的匈雅提派人請國王殿後指揮,切勿和土軍短兵相交,但年輕好勝的烏拉斯洛反而率親軍躍入前鋒,想穿越土耳其禁衛軍陣線、陣斬鄂圖曼蘇丹穆拉德二世,結果國王卻中伏墜馬、直接戰死,導致十字軍徹底崩潰(匈雅提拚死想搶回國王的遺體,但以失敗告終)。敗後的匈雅提死裏逃生,回到匈牙利。此時匈牙利的貴族會議只能承認年幼的拉斯洛五世為匈牙利國王(拉斯洛本人在奧地利被軟禁),但任命匈雅提為攝政王(由中小貴族一致推舉他),負責管理國家並行使大部分的王室特權。此時他擁有的土地已達80萬公頃,成為王國最富有的人,但他卻把大多數的收入用來組織軍隊,以對抗「巨大惡龍」一般的土耳其。
在1445年4月召開的下一屆匈牙利議會上,各階層決定,如果命運仍不明朗的瓦迪斯瓦夫三世國王在5月底尚未抵達匈牙利,他們將一致承認幼年的拉迪斯勞斯五世的統治。各階層也選出了包括匈雅提在內的七位「總隊長」,每一位都負責恢復分配給他們的領土上的內部秩序。匈雅提被指派管理蒂薩河以東的土地。他在這裏擁有至少六座城堡,並擁有約十個縣的土地,這使他成為其統治地區最強大的男爵。
匈雅提正計劃組織一場新的十字軍東徵來對抗奧斯曼帝國。為此,他於1445年致函教宗和其他西方君主。 9月,他在尼科波利斯會見了八艘勃艮第槳帆船的船長瓦爾蘭·德·瓦夫林(編年史家讓·德·瓦夫林的侄子)和瓦拉幾亞的弗拉德‧德拉庫爾,後者從奧斯曼人手中奪取了多瑙河下游沿岸的小型堡壘。不過,他並沒有冒與駐紮在河南岸的奧斯曼駐軍發生衝突的風險,並在冬季之前返回了匈牙利。弗拉德·德拉庫爾很快就與奧斯曼帝國締結了和平條約。
Remove ads
在此期間,匈雅提與土耳其人的作戰互有勝負,但曾在1448年於科索沃敗給鄂圖曼蘇丹穆拉德二世(兩萬匈軍敗給五萬土軍,匈死10,000、土死5000),在逃亡借道塞爾維亞時又被當地君主杜拉德·布蘭科維奇俘虜,幸好當地的東正教主教和偏匈牙利的貴族說服成功,讓他得以支付10萬弗羅林金幣以贖回人身自由。但是戰敗、受俘仍使他的威望降低許多。
1447到1451年間,匈雅提攻打約翰·吉斯克拉(捷克籍軍閥)四次,其中三次久攻不下撤退 ,1451年第四次進攻時被突襲敗北,不再出兵。1450年匈雅提出兵攻打塞爾維亞,擊敗了布蘭科維奇並報復兩年前俘虜自己的仇恨;1451年雙方簽訂和約,互相交出侵佔、攻陷的土地,但塞爾維亞賠償了15.5萬弗羅林金幣,同時布蘭科維奇的孫女和匈雅提的次子馬蒂亞訂下婚約,作為待在匈牙利的半個人質。
臨危受命


1446年6月6日,王國的各等級議會推舉匈雅提為攝政,並授予他「總督」的頭銜[29][30]。 儘管匈雅提的當選主要是由小貴族推動的,但此時他已成為王國最富有的男爵之一[31],其領地面積超過了800,000公頃(2,000,000英畝)[32]。 匈雅提是當時少數將大量收入用於資助對奧斯曼戰爭的男爵之一,因此多年間他承擔了戰爭的大部分開支[33]。
作為總督,匈雅提被授權在少年國王瓦迪斯瓦夫五世在位期間行使大部分王權特權[34],例如,他可以進行土地賜予,但面積不得超過32戶農民土地的規模[29]。 匈雅提試圖安撫邊境地區[35]。 當選後不久,他對采列的烏爾里希二世發動了未遂的軍事行動[36]。 烏爾里希伯爵以斯拉沃尼亞總督(班)的頭銜自任管理當地,並拒絕讓位於匈雅提的任命者[36],匈雅提未能迫使他屈服[36]。
匈雅提成功說服了布蘭迪斯的揚·伊什克拉—這位控制了北部地區(今斯洛伐克)的捷克指揮官—於9月13日簽訂了三年停戰協議[30][35]。 不過伊什克拉未能遵守停戰,武裝衝突仍持續不斷[37]。 同年11月,匈雅提轉而對抗拒絕釋放瓦迪斯瓦夫五世並佔據克塞格、紹普朗等西部城市的德意志國王腓特烈三世[38]。 匈雅提軍隊劫掠了奧地利、施蒂里亞公國、卡林西亞公國和卡尼奧拉公國,但並未爆發決定性戰鬥[29][39]。 1447年6月1日,與腓特烈三世達成了停戰協議[40],儘管腓特烈放棄了傑爾,但其作為小國王監護人的地位得到了確認[40][41]。 議會感到失望,並在1447年9月選舉了匈雅提的政敵之一瓦迪斯瓦夫·加賴為帕拉丁(大法官)[35][42]。
匈雅提加快了與阿拉貢國王及那不勒斯國王阿方索五世的談判[42]。 他甚至提出將王冠奉送給阿方索,以換取其參與反奧斯曼十字軍並確認自己總督地位[42],但阿方索最終拒絕簽署協議[43]。
1447年12月,匈雅提入侵瓦拉幾亞並廢黜了弗拉德·德拉庫爾[40][44]。 根據波蘭編年史家揚·德烏戈什的記載,匈雅提「使自己承諾扶植為公爵的人失明」,並計劃「吞併瓦拉幾亞」[45]。 匈雅提自稱為「外喀爾巴阡之地的沃伊沃德」,並在1447年12月4日的一封信中將特爾戈維什泰稱為「我們的堡壘」[46]。 儘管現代學者仍有爭議,但無疑匈雅提在瓦拉幾亞扶植了一位新沃伊沃德,新任者可能是瓦拉幾亞的弗拉迪斯拉夫二世(匈雅提在信中稱其為親屬),或是巴薩拉布二世的兒子丹[44][47][48]。

1448年2月,匈雅提派遣軍隊前往摩爾達維亞支持覬覦者彼得三世奪取王位[49]。 作為交換,彼得承認匈雅提的宗主權,並協助匈雅提在下多瑙河畔的奇利亞維奇要塞駐紮了匈牙利守軍[49]。
匈雅提在1448年9月率領一支由16,000名士兵組成的軍隊出征[50],還有大約8,000名來自瓦拉幾亞的士兵加入了這場戰役[50][51]。 由於久爾久·布蘭科維奇拒絕協助十字軍,匈雅提將其視為奧斯曼帝國的盟友,並率軍穿越塞爾維亞時劫掠鄉村[52]。 為防止匈雅提與斯坎德培的部隊會合,蘇丹穆拉德二世於10月17日在科索沃波利耶與匈雅提軍展開會戰[50]。 這場持續三天的第二次科索沃戰役以十字軍的慘敗告終[37]。 大約有17,000名匈牙利與瓦拉幾亞士兵戰死或被俘,匈雅提本人幾乎無法逃脫戰場[50]。
在返程途中,匈雅提被久爾久·布蘭科維奇俘獲,並關押在斯梅代雷沃要塞內[37][53]。 布蘭科維奇一開始打算將匈雅提交給奧斯曼人[53],但聚集在塞格德的匈牙利男爵與主教們勸說他與匈雅提議和[53][50]。 根據條約,匈雅提必須支付10萬金幣贖金,並歸還從布蘭科維奇處獲得的所有領地[53][50],其長子瓦迪斯瓦夫·匈雅提被送往塞爾維亞作為人質[50][54]。 匈雅提獲釋,並於1448年12月底返回匈牙利[53][54]。
戰敗及屈辱的和約削弱了匈雅提的政治地位[50]。 男爵與主教們確認了條約,並委託布蘭科維奇與奧斯曼人談判,匈雅提辭去了特蘭西瓦尼亞沃伊沃德的職位[55]。 1449年秋,他進攻了由揚·伊什克拉及其捷克僱傭軍控制的地區,但未能擊敗他們[56][57]。 另一方面,鄰國的統治者——波斯尼亞國王斯捷潘·托馬什與摩爾達維亞沃伊沃德博格丹二世——與匈雅提締結了盟約,承諾忠於他[58][59]。
1450年初,匈雅提與伊什克拉在梅佐克韋什德簽署了和平條約,承認伊什克拉繼續統治上匈牙利地區的許多繁榮城市,包括布拉迪斯拉發(今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和科希策(今科希策)[60][61]。
應匈雅提要求,1450年3月召開的議會下令沒收布蘭科維奇在匈牙利王國內的所有財產[62][59]。 匈雅提率軍進攻塞爾維亞,迫使布蘭科維奇釋放了他的兒子[62][63]。 1450年7月17日,匈雅提、加賴·瓦迪斯瓦夫和烏伊拉基·尼古拉斯簽訂了盟約,承諾若瓦迪斯瓦夫五世歸國,他們將互相支持保住各自的職位[62][63]。
1450年10月,匈雅提與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三世締結和平,確認腓特烈繼續作為瓦迪斯瓦夫五世的監護人八年[60][63]。 1451年8月,在烏伊拉基及其他男爵的調解下,匈雅提與布蘭科維奇達成了和平協議,允許匈雅提以155,000金幣贖回爭議領地[64][62]。
然而匈雅提對揚·伊什克拉發起新一輪軍事行動,但在1451年9月7日於洛雄茨(今斯洛伐克盧琴茨)附近遭到慘敗[37][60]。 在布蘭科維奇的調解下,匈牙利與奧斯曼帝國於1451年11月20日簽訂了為期三年的停戰協議[65]。
1451年至1452年初,奧地利貴族反叛統治奧地利的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三世[62][66][67]。 反叛領導人烏爾里希·艾青格請求波希米亞與匈牙利議會援助[62][67]。 匈牙利議會於1452年2月在布拉迪斯拉發集會,派遣代表團前往維也納[60]。 1452年3月5日,奧地利與匈牙利議會共同要求腓特烈三世放棄對瓦迪斯瓦夫五世的監護權[64]。 腓特烈最初拒絕妥協[68],但聯合的奧地利與波希米亞部隊最終於9月4日迫使皇帝將小國王交給了采列伯爵烏爾里希[60][68][69]。
與此同時,匈雅提與伊什克拉在克雷姆尼察簽訂了條約,允許伊什克拉保有萊瓦(今萊維采)以及在凱日馬羅克和斯塔拉·盧博夫尼亞徵收「三十分之一稅」(貿易關稅)的權利[37][70]。
1452年9月,匈雅提派使者前往君士坦丁堡,承諾向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提供軍事援助[71],並要求以錫利夫里和米西夫里兩座黑海沿岸要塞作為交換,但皇帝拒絕了[72]。
匈雅提召集議會於布達舉行,但男爵與主教們更傾向前往維也納拜見瓦迪斯瓦夫五世[68]。 在維也納舉行的議會上,匈雅提正式辭去攝政職務,但1453年1月30日,國王任命他為「王國總司令」[68][73][74]。 國王還允許匈雅提繼續掌管他當時所控制的王室城堡與收入[73]。 此外,瓦迪斯瓦夫五世將比斯特里察(今比斯特里察)授予匈雅提,並授予其「永久伯爵」稱號,這是匈牙利王國首次授予世襲貴族稱號[73][66]。
Remove ads
1453年,土耳其蘇丹穆罕穆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全歐震驚。1456年穆罕默德二世把攻陷君士坦丁巨牆的大砲指向匈國南方的要塞城市──貝爾格萊德,展開貝爾格萊德之圍。基督徒從來不知道有這樣厲害可怕的大砲。而守城主帥匈雅提使出他名垂千古的戰爭技巧和勇氣來領導抗戰。終於,由於城中對飢餓的煎熬使得五萬匈牙利軍對戰鬥麻痺,守城方出城瘋狂突襲,居然擊敗七萬的土耳其大軍並奪得大砲。穆罕穆德二世雖然親自上陣抵抗,結果大腿上中了一箭,昏死過去,被部下救回。他甦醒過來之後立即下令撤兵。讓匈雅提獲得決定性的勝仗。
圍城戰結束三個星期後,由於軍營中爆發鼠疫,匈雅提在(1456年)8月11日因鼠疫死去(享年50)。戰役前教皇命令歐洲教會在中午敲響他們的鐘聲,為那些正在戰鬥的人祈福;戰勝後基督教堂的鐘聲在中午響起,紀念貝爾格萊德的勝利。
身後榮譽

教宗卡利克斯圖斯三世下令歐洲各教堂每天中午敲響鐘聲,號召信徒為貝爾格萊德市的基督教捍衛者祈禱。中午鐘聲的做法傳統上歸因於貝爾格萊德勝利的國際紀念活動和教皇卡利克斯圖斯三世的命令。
即使在新教和東正教會中,這種習俗仍然存在。 在牛津大學的歷史上,這場勝利在英國也受到了鐘聲和盛大的慶祝活動的歡迎。 匈雅提派遣了一名特別信差(以及其他人)伊拉斯謨·富拉爾前往牛津,將勝利的消息傳達給牛津。
他死後,匈牙利人尊他為最偉大的英雄,永遠懷念這位「白騎士」(正義騎士)。他的小兒子馬加什一世藉由父親的威望與恩澤,在1458年被貴族們推選為匈牙利國王,更成為名垂千古的偉大英主。父子都被譽為反鄂圖曼併吞的捍衛者。
同時代的法國外交官菲利普·德·科米納將匈雅提描述為一位非常勇敢的紳士,稱他為
瓦拉幾亞的白騎士、一位無比榮耀和謙遜的人,長期以來統治著匈牙利王國,並與土耳其多次征戰。
同時代的拜占庭人為他作詩:
首先,我向希臘皇帝致敬
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奧林匹亞斯的兒子。
其中,我要榮耀約翰皇帝。
基督教皇帝,
並找到了十字架,強大的康斯坦丁。
第三位是絕對了不起的約翰皇帝。
怎樣寫一篇悼念他的文章
我的心該怎樣升起崇高的讚美呢?
因為就像上面提到的兩位皇帝
我也向上面的皇帝致以崇高的敬意。
羅馬教會是值得且適當的
以及整整一代東西方基督徒
恭敬地畫下現在的完整記憶。
誰在戰爭中成名
勇敢的人和膽怯的人以及所有世代,我說,
今天倒在匈牙利的約翰(亞諾什)面前,
尊崇他為騎士
今天尊他為皇帝,
與古老、強大、勇敢的參孫一起,
與可怕的亞歷山大和強大的君士坦丁。
我榮耀傳福音的人,我也榮耀先知,
和為基督而戰的強大聖徒,

羅馬尼亞的史學家讚頌了匈雅提,並在羅馬尼亞歷史中替他擺上一個重要的地位。 然而,羅馬尼亞民族主義視他為馬札爾人,並沒有像匈牙利民族主義那樣擁護他、尊他為民族英雄。 直到20世紀下半的共產主義元首──尼古拉·齊奧塞斯庫時代,為了民族共產主義的宣傳需要,遂將匈雅提塑造為羅馬尼亞的民族英雄。
註釋
參考資料
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