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瓦爾納十字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瓦尔纳十字军
Remove ads

瓦爾納十字軍(英語:Crusade of Varna)是一次由多位歐洲君主發動的軍事行動,旨在阻止鄂圖曼帝國中歐、特別是巴爾幹地區擴張。此次東征始於1443年1月1日,由教宗恩仁四世號召,領導者包括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特蘭西瓦尼亞總督匈雅提·亞諾什,以及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

快速預覽 瓦爾納十字軍東征, 日期 ...

此次十字軍東征以1444年11月10日的瓦爾納戰役告終,在這場戰役中,鄂圖曼帝國取得決定性勝利,瓦迪斯瓦夫三世與教宗使節儒利安·切薩里尼戰死沙場,十字軍損失逾15,000人。這是歐洲國家最後一次向東方有組織地派遣十字軍,其失敗預示着奧斯曼帝國崛起的不可抵擋。瓦爾納戰役9年後,君士坦丁堡被突厥人攻破,東羅馬帝國滅亡,奧斯曼帝國由此開啟了長達200年對歐洲腹心的征伐。

Remove ads

背景

1428年,鄂圖曼帝國與威尼斯共和國匈牙利王國交戰期間,為了達成一時的和平,將塞爾維亞專制公國設為緩衝國。戰爭於1430年結束後,鄂圖曼人再次將控制多瑙河以南地區作為主要目標[2][3]。1432年,蘇丹穆拉德二世開始突襲特蘭西瓦尼亞。1437年,國王西吉斯蒙德去世後,鄂圖曼的軍事攻勢加劇,1438年佔領博拉奇要塞,1439年再下茲沃爾尼克斯雷布雷尼察。同年底,斯梅代雷沃投降,塞爾維亞淪為鄂圖曼行省。專制君主杜拉德·布蘭科維奇被迫逃往其匈牙利領地[4][5]。1440年,穆拉德圍攻匈牙利邊境要塞貝爾格萊德失敗,隨後為應對卡拉曼侯國安那托利亞的攻擊而返回本土。[2][3][4][5]

與此同時,西吉斯蒙德的繼任者阿爾布雷希特於1439年10月逝世,他先前簽署的一項法令試圖「恢復王國的古法與傳統」,限制了王權,要求土地貴族參與政治決策。四個月後,其遺腹子拉迪斯拉斯·波斯圖穆斯出生,而匈牙利正陷入王位爭奪的內戰。1440年7月17日,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在爭議中加冕為匈牙利國王。[6]

匈雅提·亞諾什協助瓦迪斯瓦夫平定東部地區,並因此獲任為特蘭西瓦尼亞納多爾,負責守衛匈牙利南部邊境。至1442年底,瓦迪斯瓦夫已穩固其統治地位,並拒絕鄂圖曼方面提出以貝爾格萊德換取和平的提議。[5]

天主教會長期呼籲對抗鄂圖曼帝國的十字軍行動。隨着匈牙利與拜占庭帝國內戰的結束,東征的規劃逐漸具體化[6]。推動這一行動的關鍵人物為匈雅提。1441年,他擊敗斯梅代雷沃總督伊沙克帕夏;1442年3月22日於特蘭西瓦尼亞重創梅齊德貝伊軍隊;同年9月,又擊敗魯米利亞總督希哈貝丁帕夏的報復行動。[4][5] 期望重建塞爾維亞的布蘭科維奇亦參與反抗,因為其最後一座主要城市新布羅多於1441年淪陷。

Remove ads

十字軍行動

初期戰鬥

1443年1月1日,教宗恩仁四世頒布了一道十字軍詔書。同年5月初,據報「土耳其人情勢不利,將其驅逐出歐洲應當不難」。1443年棕枝主日,在布達召開的議會上對蘇丹穆拉德二世正式宣戰。年輕的國王率領由約四萬人組成的軍隊(大多為馬扎爾人),由匈雅提擔任副手,越過多瑙河,攻下尼什索菲亞[6]

十字軍由瓦迪斯瓦夫三世匈雅提布蘭科維奇共同領導,於10月中旬發起進攻。他們預測穆拉德無法迅速動員軍隊,因其軍隊主要由領有采邑的騎兵(蒂馬里奧特)組成,這些人需先完成秋收以繳納稅款。匈雅提在1441-1442年間進行冬季戰爭的經驗也為匈牙利人帶來優勢。此外,十字軍擁有更好的盔甲,使鄂圖曼的武器時常無效。穆拉德無法完全信任來自魯米利亞的部隊,並且難以應對匈牙利人的戰術。[5]

尼什戰役

尼什之戰中,十字軍獲得勝利,迫使魯米利亞的卡西姆帕夏與其副指揮官圖拉漢貝伊撤退至位於保加利亞索菲亞,以警告穆拉德入侵消息。然而,兩人在撤退途中採用焦土政策,焚毀沿途村莊,意圖拖慢十字軍的進軍速度。抵達索菲亞後,他們建議蘇丹焚毀該市並撤退至山間隘口,以便使鄂圖曼軍隊規模較小的劣勢不至於明顯。

茲拉蒂察戰役

不久後,嚴寒天氣來襲。1443年12月12日,雙方在大雪覆蓋的茲拉蒂察隘口交戰。在此之前,十字軍未曾遭遇規模可觀的鄂圖曼軍隊,只遇到沿路至阿德里安堡的各城駐軍。[7]直到茲拉蒂察,他們才遭遇部署嚴密且防守有利的鄂圖曼主力,並最終戰敗。[7]

然而,在撤退途中,十字軍於庫諾維察戰役中設伏並擊敗了追擊的鄂圖曼軍隊,俘虜了蘇丹的女婿、大維齊爾錢達爾勒·哈利勒帕夏的弟弟馬哈茂德貝伊[5] 戰後四日,基督教聯軍抵達普羅庫普列布蘭科維奇提議瓦迪斯瓦夫匈雅提在塞爾維亞的堡壘中過冬,待1444年春再度進攻鄂圖曼,惟該提案遭拒。[8] 到1444年1月底,兩人的軍隊抵達貝爾格萊德[來源請求],2月抵達布達,受到凱旋歡迎。[9]

儘管茲拉蒂察戰役是一場敗仗,庫諾維察的伏擊成功使十字軍形成整體勝利的印象。國王與教會皆極力維持此說法,命人散播勝訊,並否認失敗的傳聞。[5]

穆拉德方面對部隊的不忠與失利感到憤怒與沮喪,將責任歸咎於圖拉漢,並將其監禁。[5]

Remove ads

和平談判

Thumb
瓦迪斯瓦夫三世匈雅提·亞諾什之十字軍行動路線圖

穆拉德被認為是最渴望和平的一方。他的維齊爾之妹懇求蘇丹營救她的丈夫馬哈茂德貝伊,而穆拉德的王后、杜拉德·布蘭科維奇之女瑪拉也對其施壓。1444年3月6日,瑪拉派遣使者前往會見布蘭科維奇,開啟了與鄂圖曼帝國的和平談判。[5]

1444年4月24日,瓦迪斯瓦夫致信穆拉德,稱其使節斯托伊卡·吉斯達尼奇已被授予全權前往埃迪爾內展開談判。他要求穆拉德在達成協議後,派使節將條約與誓言送至匈牙利,以便自己也進行宣誓。[5]

同日,瓦迪斯瓦夫在布達召開議會,於會上向樞機儒利安·切薩里尼發誓,將於夏季再度出征鄂圖曼。而拉迪斯拉斯·波斯圖穆斯王位主張的最強支持者亦同意休戰,消除了內戰風險。[5]

自6月至8月,條約談判先於埃迪爾內進行,後轉至塞格德。然而十字軍方面並不真正希望和平,尤其是在切薩里尼的鼓動下。最終樞機提出一個可同時履行條約並持續戰爭的折衷方案,於1444年8月15日,雙方正式簽署塞格德和約[5]

Remove ads

最終階段

條約短期條件完成後不久,匈牙利與其盟友即重新發動十字軍。瓦迪斯瓦夫召集一支以匈牙利正規軍為主,輔以波蘭、特蘭西瓦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王國、西歐重騎兵與東歐傭兵組成的部隊。[10] 聯軍兵力約為1萬6千人,另於尼科波利斯附近加入了4,000名瓦拉幾亞人。[11] 簽署和約後退位的穆拉德被召回以領導鄂圖曼軍隊。1444年11月10日,雙方於瓦爾納保加利亞黑海沿岸要塞)爆發瓦爾納戰役。儘管付出重大代價,鄂圖曼仍獲得決定性勝利。十字軍方面瓦迪斯瓦夫國王戰死沙場,並損失逾15,000人。[6][12][頁碼請求][13]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