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呂岩松
中国新闻工作者、政治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呂岩松(1967年1月—),男,黑龍江富裕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工作者,高級編輯。北京大學俄語系畢業,曾任中共山西省委常委、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部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亦是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事件中唯一倖存的記者。現任新華社總編輯、黨組副書記。
生平
1984年,呂岩松考入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學習,一年後轉入俄語系。1989年畢業後,呂岩松進入人民日報社,擔任國際部助理編輯。1991年,由於其俄語專業,呂岩松任人民日報駐俄記者。呂岩松駐俄期間歷經了八一九事件、蘇聯解體等重大事件,目睹了蘇聯轉變為俄羅斯的全過程,並獨家採訪了新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1]
1993年,呂岩松回到中國國內,升任國際部編輯。199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6年,隨着南斯拉夫內戰愈演愈烈,呂岩松被派遣到南斯拉夫擔任記者。1999年科索沃戰爭爆發後,呂作為駐南斯拉夫記者充當了戰地記者的職務,成功地獨家採訪了對南斯拉夫及其友邦中國不友好的科索沃解放軍。
在北約轟炸南斯拉夫期間,呂岩松與其夫人就駐紮與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內。1999年5月8日,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美國B-2轟炸機炸毀,新華社駐南斯拉夫記者邵雲環,光明日報駐南記者許杏虎及其夫人朱穎罹難。呂岩松與其夫人倖免於難,成為當時駐紮在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唯一記者。[2]
呂岩松第一時間通過手機將消息報告給身在國內的前駐南記者、時任環球時報副總編輯的胡錫進。胡隨後將消息告知中國外交部相關人員。呂岩松由此被稱為「將消息第一個轉回國內的人」。[3]
事件發生後,呂作為唯一的駐南記者,在第一時間拍攝了大量的一手新聞資料,撰寫了大量報告。[2]同時接受了環球時報的口述約稿,最終形成了約一萬多字的《我親歷中國大使館被炸》。呂在採訪中數度哽咽,泣不成聲。[4]
在此期間,呂岩松還撰寫了《異國慟哭訴悲憤》《最後的訣別》等報道。這些報告最後被人民日報編輯部整理為《我親歷中國使館被炸——來自南斯拉夫戰地的報告》一書。在胡錫進的幫助下,呂在此期間的攝影作品得以「呂岩松戰地新聞攝影展」為名展覽。
作為唯一在轟炸下倖存和第一時間發回報道的記者,呂岩松受到了大量表彰。其中包括他的工作單位—人民日報的編輯委員會發來的表彰[5],以及來自中共中央宣傳部的褒揚並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時任副部長徐光春來到人民日報社親自宣讀。[6] 在年底的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評選,呂岩松也榜上有名。[7]呂之後一直在南斯拉夫工作直到2000年回國。 回國後,呂岩松還獲得了時任南斯拉夫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頒發的南斯拉夫之星獎章。[8]
回到國內後,時年僅33歲的呂岩松擔任副局級人民日報社國際部歐亞組副組長、遼寧記者站站長。2001年,呂再次赴俄,擔任人民日報駐俄首席記者(保留副局級)。2005年再次回國擔任人民日報社國際部主任編輯、高級編輯,國際部副主任,主任等職。2016年,在保留國際部主任的同時兼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9]
2019年6月,呂岩松首次到地方工作,擔任山西省委常委。隨後,山西省委進行了一系列內部調整。時任省委副書記林武不再兼任常務副省長,時任省委秘書長胡玉亭接任常務副省長,時任宣傳部長廉毅敏擔任省委秘書長,最後由人民日報社調任的呂岩松接手山西省委宣傳部長。[10]2019年底,呂岩松兼任中共山西省委發言人。[11]
榮譽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