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唐朝墩古城遺址

西域古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唐朝墩古城遗址map
Remove ads

唐朝墩古城遺址是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縣古遺址。唐朝墩古城是唐朝蒲類縣縣治所在地,高昌回鶻時期、西遼蒙元時期沿用,於15世紀廢棄。古城遺址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朝墩面積約面積約16萬平方米,北側城牆保存較好,因其中段有一高大土墩,古城遺址得名「唐朝墩」,城內有古羅馬浴場景教寺院佛教寺院等建築遺蹟,出土有佛像、壁畫、陶器、鐵器等遺物。

快速預覽 唐朝墩古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古城歷史

唐朝墩古城遺址是唐代蒲類縣縣治。唐代蒲類縣與庭州同時設置,於貞觀十四年(640年)開始建城。唐蒲類縣的設置年代與自城牆夯層採樣測放射性碳定年法的結果相當。[刊 1]唐朝墩古城遺址也出土有唐代風格的陶器、鐵器等。規模方面,唐朝墩古城遺址的規模符合唐代一坊之大小,符合唐代縣城規制。也符合蒲類縣城作為區域行政中心的規模,大於庭州(北庭故城遺址)以西的多個古城,稍小於唐輪台縣縣治(昌吉古城,存疑)。地理方位方面,唐朝墩古城遺址距北庭故城遺址、木壘古城(獨山守捉)的直線距離符合史書中蒲類縣東距庭州八十里,自獨山守捉經蒲類至庭州一百六十里的記載。[刊 2]此外,如《奇台縣鄉土志》等近代方志也記載唐朝墩古城遺址為唐代蒲類縣所在地。[刊 1]

貞觀十五年(641年),唐朝與乙毗咄陸可汗的戰鬥獲勝,開始有大量移民西遷,庭州境內開始推行郡縣制。蒲類縣為北庭都護府東路重鎮,命運也與庭州相近,在唐朝與吐蕃突厥等勢力的對抗中,多次經歷戰亂和重建。高昌回鶻時期、西遼蒙元時期,古城繼續沿用。到15世紀東察合台汗國時期,因政治中心西遷,與別失八里(北庭故城)同時被廢棄。[刊 2][刊 1]清代乾隆年,古城作為飼養馬匹之地,同時在古城西南建立奇台縣城。[書 1]

Remove ads

地理環境

唐朝墩古城遺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縣奇台鎮,位於縣城東北角。東臨水磨河,西側、南側、北側為東菜園子村,遺址西部、南部因城鎮擴展已是居民區。地理上,唐朝墩古城遺址向北約20千米為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向南約40千米為天山山脈博格達山。絲綢之路方面,唐代蒲類縣縣城(唐朝墩古城遺址)地處新北道上,向西距離唐代北庭城北庭故城遺址)30千米,向南距離漢代疏勒城(石城子遺址)40千米。[書 2][刊 1][刊 3][書 3]

形制遺物

Thumb
昌吉博物館展示的唐朝墩古城遺址復原
Thumb
唐朝墩古城遺址示意圖(2025年)

布局城牆

唐朝墩古城遺址方向為西北-東南向,平面為東西超過300米,南北約500米的不規則長方形,面積約16萬平方米。城內地勢北高南低,地表有起伏。唐朝墩古城遺址以北側城牆保存最為完好,長約340米,殘高約4米,寬6米到8米,主體夯築而成,夯層7到12厘米。北牆中段存有一土墩,即「唐朝墩」名稱之來歷,土墩平面呈邊長12米的正方形,高約5米,或為瓮城、壁樓、敵台之類的建築設施。土墩兩側分別存3處馬面。西牆僅存長約80米的牆體,2處馬面。西牆北段部分牆體被清代奇台的新滿城所疊壓。東牆僅存部分牆基,因臨水磨河而隨河曲折。也因河水沖刷,城牆下形成斷崖。南牆僅存2處2到3米的城牆。城內存有多處土坑、土溝,其中部分為盜洞。[書 2][書 4][刊 1]自遺址出土有泥質灰陶、夾砂紅陶等質地的陶殘片,開元通寶、察合台銀幣等錢幣,銅鏡、鐵劍、鐵箭鏃等金屬器。[書 2][書 3]

城內東北處地層堆積自上而下存西遼至蒙元時期、高昌回鶻時期、唐代等時期堆積。於最早的地層堆積及城牆夯層採樣,經放射性碳定年法測定,為公元596±42年。唐朝墩古城遺址內分布有浴場遺址、景教寺院佛教寺院等建築設施遺蹟。[書 2][刊 1]

Remove ads

羅馬式浴場

唐朝墩古城遺址東北角存有一具有古羅馬浴場風格的浴場遺址,面積約400平方米,時代約為10到13世紀,即高昌回鶻時期。浴場遺址為半地穴式建築,由原地表上使用活動空間的上層和原地表下煙道、供熱空間的下層構成。其中上層結構大多坍塌,下層結構中西側部分保存較好。浴場遺址可分為磚砌結構的主體建築、土坯砌築建築及灶址、水井等設施。其中主體建築平面呈邊長約12米的方形,殘高半米到一米有餘,可分為3×3個區域,其中中心區域平面為八邊形,其餘8個區域平面為方形。部分區域下層建有長方形磚砌支撐柱,和古羅馬浴場供暖裝置類似。[刊 4]

土坯建築位於主體建築東側,破壞較為嚴重。土坯建築南北十三米半,東西五米有餘。南北分為三個房間,門道皆向東,除中間房間外,剩餘兩處房間有通道連接主體建築。灶址位於主體建築正北,平面呈南北2米有餘,東西約2米的橢圓形,底部為紅磚錯縫順砌,拱券頂,殘高不足一米。與主體建築有磚砌火道相連,灶址北側處存大量灰燼堆積。浴場遺址發現有2口水井,分別位於主體建筑西北和東北,其中西北側水井較大,平面呈南北三米半,東西三米有餘的橢圓形,深約十米。浴場遺址出土有陶器、瓷器、鐵器、銅器、骨器、石器、玻璃器、建築構件等遺物。[刊 4]

Remove ads

景教寺院

唐朝墩古城內景教寺院遺址位於遺址北部中央,因出土有帶十字架元素的壁畫、回鶻文也里可溫教」的榜題,判斷其為東方敍利亞基督教,即景教寺院遺址。寺院遺址基本坐東朝西,平面呈東西近100米,南北約50米的不規則長方形,功能上可分為位於西側的主體建築及東側的生活區。寺院主體建築建於10世紀初,此後200年間多次修繕,13世紀前後被破壞。[刊 5][刊 6]生活區東西約28米,南北約50米,包括南側庭院、北側居址、儲藏區等設施。南側庭院為兩進院落,西側與主體建築相連。北側居址存有多個房間,分為西遼至蒙元時期上層,高昌回鶻時期的下層建築。出土有石器、鐵器、陶器等遺物[刊 7]

主體建築平面呈東西約32米,南北約24米的長方形,分為南北兩組空間,空間自西向東均為中殿、祭台、三間房間(南北並排)、後廊分布,其中南側空間的東南側後期遭到改建。主體建筑北側中殿面積約200平方米,其中存有聖台英語Bema(Bema),平面呈東西5米半,南北4米的近長方形,高約2米,由土坯砌築而成。聖台南北具有對稱的結構,中央有穿心門洞。聖台東面兩端立有七稜柱。聖台牆壁保存有數處壁畫、回鶻文榜題,其中位於東面踏步南側牆體的壁畫保存較好,內容為騎馬聖像。東側與聖台相對,位於祭台之上的房間為聖堂(Sanctuary),存有上下兩層早晚房址,下層房址建於8世紀(唐西州時期),並一直沿用至10世紀(高昌回鶻時期),後被掩埋,並在其基礎上新建上層房址。上層房址平面呈邊長約4米的近方形,殘高1米半。西牆中部、南牆西側分別開有正門與小門,北牆、西牆存一大一小兩處壁龕。牆壁上原有壁畫,內容以供養人畫像為主。下層房址平面近「凸」字形,結構與上層房址近似,在東壁中央處存有祭壇。下層房址壁畫保存較多,內容包括騎馬聖像、胸口繪製十字架的人像、身穿紅色菱格紋服飾的人像、和帶翼天使像等,人物具有高昌回鶻風格。另也有回鶻文題記。下層房址出土有唐代風格的蓮花紋方磚和青磚。[刊 5][刊 6]

Remove ads

佛教寺院

佛教寺院遺址位於唐朝墩古城遺址中央,是於唐代興建,沿用至高昌回鶻、蒙元時期的佛教寺院。佛寺可分為主體建築、東側佛寺門殿、南部佛殿及廂房三部分。佛寺主體建築整體坐西朝東,平面呈長方形。建築呈對稱分布,自東向西分別為前院、前庭、佛殿、佛台、地宮,在佛殿、佛台、地宮外南、西、北側存有迴廊,在外側有圍牆痕跡,在西側圍牆牆外還存有兩處房址遺蹟。佛殿為長方形,門向東開。佛殿西牆存有可能是佛像基座的長方形台座,台座附近牆面存有壁畫。佛殿北牆有白灰抹面和壁畫。佛塔基部的地宮遺蹟位於高出地面約2米的高台之上。佛寺遺址內有鋪面方磚、柱礎等建築設施、遺蹟。[刊 8][刊 9]

佛寺東側有佛寺門殿遺蹟,分為上下疊壓的兩層結構類似但時期不同的建築,上層約為西遼至蒙元時期,下層為高昌回鶻中晚期。上下兩層佛寺門殿遺蹟平面呈長方形,為土坯砌體結構,上層部分牆體有白灰抹面和彩色壁畫痕跡。東側有門道,門道外存最寬處近10米的東西向道路。門殿北側有可能為佛殿的房址。南部佛殿及廂房平面呈「T」字形,已發掘5處房址,其中東北角房址緊挨佛寺遺址主體建築。房址遺蹟多為西遼至蒙元時期建築,但也存有高昌回鶻時期的建築。建築牆體以土坯砌體結構為主。[刊 10]自佛寺遺址中出土有漢文、回鶻文的紙質遺物,其中包括漢文《大般涅槃經》殘卷。[新 1]

Remove ads

破壞、發掘、保護

Thumb
唐朝墩古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22年(1933年),馬仲英率部攻打奇台。奇台為抵禦進攻,開闢新北門,在唐朝墩古城城牆處挖掘交通戰壕,並在古城處駐紮軍隊。馬仲英離開奇台後,當地官員害怕再受攻擊,將唐朝墩古城的土墩削去一半。民國33年(1944年),當地官員在日軍轟炸西安後,恐唐朝墩會吸引日軍空襲,進而將城牆挖除數米。同時在唐朝墩土墩處下挖一米,架設高射炮。[書 5][書 6]

1957年,唐朝墩古城遺址被收錄為首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書 2]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附近生產隊社員在唐朝墩古城遺址處挖土取肥,對遺址造成破壞。亦有人在此設爐制硝、私挖亂掘。1974年,奇台縣在唐朝墩古城遺址召開萬人大會,宣傳教育文物保護的意義。自此,文物管理部門開始派專人看管遺址,並設立界碑。[書 5][書 6]2011年,奇台縣公布唐朝墩古城遺址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網 1]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朝墩古城遺址為古遺址之一位列其中。[新 2]

1958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組織新疆文物普查,唐朝墩古城遺址為其中之一。1972年,奇台縣文化館派出薛宗正、徐文治調查奇台縣境內遺址,其中包括唐朝墩古城遺址。[書 3]1988年,昌吉回族自治州文物普查隊對唐朝墩古城遺址調查並建檔。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期,文物普查隊對唐朝墩古城遺址複查。[書 2]2018年開始,中國人民大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多年合作開展對唐朝墩古城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發掘包括浴場遺址、佛寺遺址、景教寺院遺址、院落遺址等多處遺存。[刊 10]此次考古工作曾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新 3]2022年,以唐朝墩古城遺址的考古成果為內容的《匯遠集萃——唐朝墩古城遺址考古成果展》在奇台縣博物館開展。展廳面積超過300平方米,由四部分組成,分別為「大唐蒲類城」、「古道現遺珍」、「多元共繁榮」、「春風吹又生」。展出壁畫、錢幣、陶器等百餘件自唐朝墩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網 2]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