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埃及人

公民身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埃及人埃及阿拉伯語:صريين ;國際音標:[mɑsˤɾejji° N];阿拉伯語:مصريون miṣriyūn;科普特語:ⲣⲉⲙⲛ̀ⲭⲏⲙⲓ)是由地中海人種北非人組成的混合族群。主要使用埃及阿拉伯語,因而也可依照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觀點視為阿拉伯人的一支。

快速預覽 埃及人مَصريين Masˤreyyīnϩⲁⲛⲣⲉⲙ̀ⲛⲭⲏⲙⲓ han.Remenkīmi, 總人口 ...

截止2010年1月,埃及人口數約為8155萬人(含220萬海外工作人員),人口增長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達到1.97%。

主要人種:東方哈姆族(埃及阿拉伯人科普特人貝都因人柏柏爾人)佔99%,努比亞人希臘人亞美尼亞人意大利人後裔和法國人後裔、土耳其人後裔佔1%。

Remove ads

宗教

埃及約90%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約10%的人口信仰基督宗教科普特正教、科普特天主教和希臘正教等教派。科普特正教為東方禮基督教中的一個獨立教派,埃及科普特人多屬於此教派。

語言

埃及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大多數國民亦視作母語;科普特語(由古埃及語演變而來)在埃及的科普特人基督教堂中使用。另外,英語法語在大城市及旅遊區通用。

文化

埃及文化擁有五千年有記載的歷史。古埃及文明歷史悠久,古埃及人有着複雜而穩定的文化體系,深刻影響了後來歐洲、近東及非洲的文化。此後,埃及人又受到了希臘化基督教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也受到現代西方文化的影響。

Thumb
上埃及樂師

儘管歷經多次征服浪潮與宗教變革,埃及文化在信仰、習俗與日常實踐上,有着源遠流長的傳承[12]。許多當代的文化傳統(尤其在鄉村地區)仍保留着源於古埃及時代的形式與內涵,例如喪葬儀式、哀悼的姿態,以及一些日常習俗,例如製作麵包與啤酒(日光發酵麵包英語eish shamsi布扎啤酒英語Bouza (beer)),食物保存技法也可追溯至數千年前[12]。埃及人的現代生活,包括家庭活動、飲食習俗及表達哀傷的模式,許多都可以在法老陵墓的壁畫找到呼應。埃及的阿拉伯語方言本身也包含許多承襲自古埃及語的詞彙與語法,這些元素也通過科普特語傳承,與阿拉伯語融合[12]

Thumb
埃及絲織工,攝於19世紀80年代

從古埃及多神信仰,到基督教,再到伊斯蘭教,埃及人的文化框架也從未被抹除,而是將傳統信仰保留、融合、重構。象徵母性與犧牲的女神伊西斯重新詮釋為聖母瑪利亞賽義達·宰娜卜;古埃及的喪葬習俗在伊斯蘭與基督教形式下延續[12]。即使在破壞古文物的行為中,仍可見到古埃及邏輯的延續,例如毀壞眼睛和鼻子來「殺死」偶像[12]

歷史上,外來統治者接替更換,埃及人的文化根基仍持續適應,也不曾消失[12]。一些現代意識形態,如阿拉伯民族主義伊斯蘭基本教義派,亦有試圖割裂埃及與古文明史的聯繫。但這些浪潮總伴有民族文化復興運動,號召回歸古埃及美學與觀念,如13至16世紀的馬穆魯克建築英語Mamluk architecture或20世紀初的納赫達運動英語Nahda[12]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