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奧地利外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奧地利外交
Remove ads

1955年的《奧地利國家條約》結束了四大國的佔領,承認奧地利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1955年10月,聯邦議會通過了一項憲法,其中「奧地利宣布自己的自由意志永遠保持中立」。這項法律的第二節規定,「在今後任何時候,奧地利都不參加任何軍事聯盟,也不允許在其領土上建立任何外國軍事基地。」從那時起,奧地利就在中立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外交政策。

然而,近年來,奧地利開始重新評估其對中立的定義,在1991年批准了聯合國對伊拉克的制裁行動,並在1995年開始考慮加入歐盟不斷演變的安全結構。1995年,它還加入了和平夥伴關係,並隨後參加了在波斯尼亞的維持和平特派團。1996年期間加強了對奧地利可能加入北約的討論。奧地利人民黨和史莊納團隊的目標是向北約或歐洲防務安排靠攏。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奧地利自由黨則認為,繼續保持中立是奧地利外交政策的基石,大多數民眾普遍支持這一立場。

2000年2月,奧地利對外關係降溫,這是1999年大選後,奧地利人民黨與奧地利自由黨組成聯盟的緣故。歐洲各國政府實施了外交制裁,美國召回了大使。[1]2000年9月,一個由三名成員組成的小組對奧地利的人權和政治生活進行了評估,隨後解除了外交制裁。[2]2000年11月,美國和奧地利實現關係正常化。[3]

奧地利領導人強調該國作為東西方中心以及作為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調解人所發揮的獨特作用。奧地利積極參與聯合國工作,在聯合國維持和平努力方面經驗豐富。奧地利高度重視參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並在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歐安組織)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維也納歐安組織秘書處和國際原子能機構、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和聯合國藥物管制規劃署總部所在地。設在維也納的其他國際組織包括石油輸出國組織、國際經濟關係組織和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最近,維也納將全面禁試條約組織籌備委員會和瓦瑟納爾協定(一個技術轉讓管制機構)列入其主辦的國際組織名單。此外,《阿爾卑斯山可持續發展國際領土條約》的常設秘書處位於蒂羅爾的首府因斯布魯克

奧地利傳統上一直積極參與「通向東方的橋樑建設」,在所有各級增加與東歐和前蘇聯國家的接觸。奧地利人經常與中歐東歐國家進行商業代表、投資、貿易、政治領袖、學生、文化團體和遊客的交流。此外,奧地利政府和各種奧地利組織提供援助和培訓,以支持該地區正在發生的變化。

Remove ads

雙邊關係

奧地利與眾多國家保持着重要的雙邊關係。

非洲

更多資訊 國家, 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時間 ...
Remove ads

美洲

更多資訊 國家, 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時間 ...

歐洲

更多資訊 國家, 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時間 ...
Remove ads

亞洲

更多資訊 國家, 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時間 ...
Remove ads

大洋洲

更多資訊 國家, 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時間 ...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