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朴姓
姓氏 (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此條目過於依賴第一手來源。 |
現代標準漢語讀音
姓氏 | |
朴 | |
《百家姓》中無此姓 | |
此章節過於依賴第一手來源。 (2015年12月14日) |
![]() | 此章節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5年12月14日) |
Remove ads
在現代標準漢語讀音裏,朴字當姓氏時讀音有二:一種讀ㄆㄧㄠˊ(piáo),另一種讀ㄆㄨˊ(pú)。依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說明,兩種讀音皆指姓氏[1]。
1966年,韓國朴正熙總統伉儷訪臺,行政院院長嚴家淦事前曾特別指示,以後應統一稱與韓語原音較相近的「ㄆㄨˇ(pǔ)」
民國55年(1966年)1月28日上午九點,中華民國各單位齊聚召開的「商談接待韓國朴大統領暨夫人訪華第一次會議議程綱要」中表示:「此次接待朴大統領暨夫人訪華,對於姓氏發音方面希望大家特別注意,朴大統領『朴』姓韓音為ㄆㄚˋ,中文在北方念ㄆㄧㄠˊ,在南方唸ㄆㄨˇ,昨日行政院院會中,嚴院長曾指示以ㄆㄨˇ較妥,以後應統一稱『朴(ㄆㄨˇ)』大統領。」 [2]。
按〔宋〕《廣韻》記載,該字:「匹角切」[3]、〔宋〕《集韻》:「披尤切」[註 3] ,依中古音的切語,「匹角切」發展至北京音白讀的演變規律推導,應該讀如ㄆㄠ(pao),正如河北朴氏自稱。
三國時代又有夷王「朴胡。」〔宋〕《集韻‧平聲‧十八尤》:「夷姓也。魏有巴夷王朴胡。」(披尤切)[註 3]〔宋〕《類篇‧卷六上‧木部》:「披尤切。夷姓也。魏有巴夷王朴胡。又蒲侯切,又普木切。」[註 3]由上述文獻可得知這夷王的「朴」姓最初讀和「副」一樣是滂母三等尤韻,不過聲調不是去聲而是平聲。
有一民間說法是朝鮮語固有詞「박」的意譯「瓢」(piáo)。根據朝鮮半島新羅的開國君主、朴姓的始祖赫居世的傳說,相傳赫居世是從天上飛來的白馬生下的紫卵中出生的,卵形同瓢,而朝鮮語「瓢」的固有詞音「박」,與漢字「朴」同音,所以取姓為「朴」。[5]
但是第一,匹角切中古擬音(北宋)phruk[6],按演變規律phruk則近似今日的韓語박([pak]),而據明時的洪武正韻,擬音結果為[pʻɒʔ(k)][7],該擬音結果更加接近韓語박([pak]);第二,當時的朴姓與後來新羅的朴姓(朴赫居世居西干)未必同源,朴赫居世居西干傳說是似匏瓜的大卵出生[8];第三,古朝鮮是先以切韻來使用韓國漢字音,1443年後才有訓民正音,「박」並非朝鮮歷史上固有詞。此民間說法頗荒謬。
〔明〕《正字通‧卷五‧木部‧辰集中》:「……又姓。漢朴周、唐朴忠,又屋韻,音僕。」[註 3]〔清〕《字彙補》:「……又奉尤切,音浮。姓也。《三國志》:『巴七姓夷王朴胡。』」[註 3]由上述文獻可得知,朴字做為姓氏時的讀音ㄆㄨˊ(pú),最初可能遲至明朝才有。
韓語中「普」讀作보([po]);「角」讀作각([kak])[註 4],「朴」讀作박([pak]),南京官話讀po5,都符合中古音向漢字韓音的演變規律。而一些保留入聲的漢語族語言如粵語、閩南語等也讀如「樸」,由〔清〕《字彙補》:「……又奉尤切,音浮。姓也。」當中的音「浮」即可證明,浮的臺語白音phû與朴音近。
其他語言讀音
於臺灣台語中[9],將嘉義縣朴子市的朴字讀為phoh[10];在粵語中,朴字有三種音讀:pok3、piu4、po1,依序即對應漢語中的:ㄆㄨˊ(pú)、ㄆㄧㄠˊ(piáo)、ㄆㄛ(pō)。[11]
據清代幾版《朴通事諺解》(韓語:박통사언해 Bak tong sa eon hae)所載,朴字於北方話有三種版本的音讀:分別為포([pʰo])、ᄑᅶ([pʰao])、ᄑᅸ([pʰiao])[12],其註的中世韓語音讀為「파ᇦ([pʰap̚])」[13]。該書最初誕生於元末明初,剛成書時,其音讀應從《中原音韻》。
滿族姓氏有piaogiya起初音譯成飄佳或朴佳,《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飄佳氏,世居薩穆佔地方。」[14][15]《滿族姓氏尋根大全》記載:「朴: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鴨綠江薰春女真酋長撒哈塔、高里,以朴為姓。老姓包括:朴佳氏(飄佳氏)」[16] 。這些關於音譯滿語的文獻首次使「朴」和piao音有了直接明確的聯繫。
分佈
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唐林鎮有朴莊村,滄州市東光縣秦村鎮有東朴莊和西朴莊,當地漢民有姓朴,當地冀魯官話讀音都是pao。[17][18][註 5]

金姓
李姓
朴姓
崔姓
鄭姓
其他
朴姓共有300個本貫,較具代表性的有:
註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