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東方總計劃
纳粹对于中欧和东欧的斯拉夫人的种族奴役和灭绝计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東方總計劃(德語:Generalplan Ost)是納粹德國製作的一份計劃,主要內容是圍繞波蘭戰役和蘇德戰爭之後如何處置佔領地區。德國計劃通過移民使得這些地區德意志化,其內容包括對斯拉夫人、東歐猶太人以及其他被納粹意識形態歸為「次等人類」的東歐原住民族的大規模屠殺、滅絕與種族清洗。[7][5]這一計劃是納粹德國意圖由日耳曼殖民者主導中東歐殖民化進程的前奏,其執行手段包括系統性的屠殺、大規模飢餓、奴役勞工、群體性強姦、擄走兒童以及性奴役等。[8][9]
東方總計劃在二戰期間僅在德軍佔領的東線地區得到了部分實施,直接或間接導致了數百萬人因槍決、飢餓、疾病、勞動滅絕及種族滅絕而死亡。然而,在大戰期間全面推行該計劃被認為不可行,最終也因德國的戰敗而未能實現。[10][11][12]根據納粹高層的直接命令,約有1100萬斯拉夫人因該計劃所導致的系統性暴力與國家恐怖主義而被殺害。除種族滅絕外,還有數百萬人成為奴工,被迫為德國的戰爭經濟服務。[5]
該計劃的執行方針以阿道夫·希特拉和納粹黨提出的「生存空間」政策為基礎,旨在實現德國擴張主義中的「東進」理念,因此被設計為歐洲「新秩序」的一部分。[13]作為該計劃的一環,約有330萬名被德軍俘虜的蘇聯戰俘遭到殺害。計劃的目標是通過多種手段——包括大規模屠殺、強制飢餓、奴役勞動以及其他佔領政策——對大部分斯拉夫居民實施種族滅絕。剩餘的居民則計劃被強行驅逐到烏拉爾山以東地區,為日耳曼移民騰出土地。[14]
該計劃在制定過程中不斷修改,共有四個已知版本。波蘭被入侵後,東方總計劃的最初方案在1940年中期、納粹-蘇聯人口遷移期間,由黨衛隊強化德意志民族高級專員部進行討論。第二個已知版本由黨衛隊國家安全部於1942年4月從艾哈德·韋策爾處獲得。第三個版本正式標註於1942年6月。最終版東方總計劃由帝國專員委員會於1942年10月29日提出。然而,隨着德國在史太林格勒戰役中遭受失敗,原本用於殖民化政策的資源被轉用於軸心國的戰爭行動,該計劃也隨之逐步被放棄。[15]若東方總計劃得以全面實施,據估計將有超過六千萬人因此喪生。[16]:105-115[17]
Remove ads
背景

東方總計劃是納粹德國為期二十五年、旨在對中東歐進行殖民和日耳曼化的方案。[18][19][20]要實施這一計劃,必須在二戰期間德軍佔領的東歐地區進行大規模的種族滅絕[21]和種族清洗,其中包括消滅並清空東歐大部分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區。[22]
該計劃於1939年至1942年間制定,是阿道夫·希特拉及其納粹運動「生存空間」政策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實現德國向東擴張的「東進」理念的體現,這兩者都屬於建立「新秩序」總體構想中的組成部分。與其說這是出於經濟考量,不如說意識形態的狂熱與種族主義才是納粹政權推行東方總計劃等滅絕政策的核心動因。[23]希特拉的「生存空間」理論設想對東歐斯拉夫居民進行大規模屠殺、奴役與種族清洗,隨後以日耳曼移民殖民這些土地。[24]
雖然在希特拉上台之前,德國社會中就已存在對斯拉夫人的種族偏見,但納粹的反斯拉夫主義還建立在科學種族主義的理論基礎上。納粹意識形態中的「優等種族」學說認為斯拉夫人是原始、低等的民族,缺乏自主活動的能力,因而注定要永遠受制於日耳曼民族。[25]東方總計劃正是從這種種族主義與帝國主義思想中發展而來,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納粹政權正式確立為國家政策。[24]
Remove ads
負責制定東方總計劃的機構是由海因里希·希姆萊領導的黨衛隊國家安全部,該局受命起草這一方案。隨着東線戰事在1941年6月至1942年春季間的推進並取得初步成功,文件經歷了多次修訂。這是一份高度機密的方案,其內容僅限納粹高層知曉。1942年初,帝國安全總局將其分發給了國家東方佔領區部(東方部)。[27]
在1940年至1943年間,希姆萊親自監督了至少五個版本東方總計劃的起草工作。其中四個版本由黨衛隊強化德意志民族高級專員部制定,另有一個版本由黨衛隊國家安全部編制。黨衛隊人種與移居部以及東方部也參與了該計劃的制定工作。[28]根據黨衛隊旗隊領袖漢斯·艾利希的證詞——他曾作為紐倫堡後續審判的證人之一——該計劃的最初版本起草於1940年。作為國家安全部的高級官員,艾利希與希姆萊手下的規劃辦公室主任康拉德·邁耶共同負責東方總計劃的撰寫。而在此之前,已有「東方研究」作為其前期基礎。[27]
在戰爭爆發之前,東方總計劃的初步版本就已由海因里希·希姆萊與他最信任的同僚們討論過。黨衛隊上級集團領袖埃里希·馮·德姆·巴赫-策萊夫斯基在黨衛隊人種與移居部官員的審判中,作為控方證人時提到過這一點。據巴赫-策萊夫斯基回憶,希姆萊曾公開表示:「這關乎我們的生存,因此這將是一場毫不留情的種族鬥爭,在此過程中,將有兩千萬至三千萬斯拉夫人和猶太人因軍事行動與糧食危機而死亡。」[27]1941年6月24日——即「巴巴羅薩行動」發動兩天後——該計劃經歷了一次根本性的調整:猶太人問題的「解決方案」被從原有框架中分離出來,轉而獲得了致命而獨立的優先地位。[27]
計劃與實施階段
按地區實現
文件銷毀,戰後重構
後果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