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梅州市

中國廣東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梅州市map
Remove ads

梅州市漢語拼音:Meizhou,郵政式拼音:Meichow、Kaying),簡稱梅州,古稱嘉應程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下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粵閩贛三省交界處。市境西界河源市,南鄰汕尾市揭陽市潮州市,東毗福建省漳州市,北接福建省龍巖市江西省贛州市。地處蓮花山脈北段,韓江中上游丘陵及河谷盆地區,東部為鳳凰山。境內最高峰銅鼓嶂為梅江谷地與韓江谷地之分界。梅江(上游稱琴江)自西南向東北流過市境,於大埔縣三河壩與汀江匯合後稱韓江,並於東南出境。

快速預覽 梅州市 梅州、梅, 國家 ...
快速預覽 繁體字, 簡化字 ...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梅州被譽為「世界客都」,是葉劍英元帥的故鄉、著名革命老區、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廣東唯一全域屬原中央蘇區範圍的地級市。梅州擁有世界長壽之都、東亞文化之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中國美麗山水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社會治理創新示範市等一張張亮麗名片,享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將軍之鄉、長壽之鄉、金柚之鄉、溫泉之鄉、客家菜之鄉、平安之鄉等美譽。[4]

Remove ads

名稱典故

梅州名稱由來有所爭議。有說當地多梅,有「十里梅花」之稱;據清康熙《程鄉縣誌》說此地為漢初將領梅鋗之封邑。但這些說法均未有確切依據。而據《光緒嘉應州志》,梅州是因本地有「梅峰」山、「梅溪」水而得名。[5]1993年,梅花被評為梅州市花[6]

歷史

古代

梅州市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梅縣地區就已經有人類在此居住。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在梅縣地區的幾十處地方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並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梅縣地區還發現有西周時期的古窯址及戰國時代的編鐘。在以前五嶺以南的地區稱為南越,被視為蠻夷之地,秦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趙佗開發南越地區,設立了桂林郡象郡南海郡,梅州屬於南海郡[7]:7秦末鎮守南疆的趙佗趁秦朝腐敗脫離秦朝建立南越國,梅州因而被南越王所管轄。到漢武帝時期,南越歸順西漢。此時南海郡分設番禺、博羅、中宿、龍川、四會及揭陽六個縣治,梅州歸屬龍川及揭陽。

梅州其他各縣則隸屬義安郡的海陽縣。此後,梅州市各縣治的成立,大都是先從海陽縣分出來的。最先從海陽縣分出來的是大埔縣,於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建縣。接着於南齊設置程鄉縣,縣境包括今梅江區、梅縣區、平遠、蕉嶺全境及豐順部分地區,仍屬義安郡。直到五代後晉開運二年(945年)才設置敬州,此為潮梅分治之始,但只領程鄉(今梅縣區)一縣,興寧、大埔不在敬州的轄下。

五代後晉開運三年(946年)設立敬州,領程鄉縣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因「敬」字觸犯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敬州改名為恭州,隨後又因其地多梅花;有梅口鎮及梅溪,改為梅州。[7]:7此後,梅州之名幾經變更,或廢梅州,復置程鄉縣[註 2][註 3];或復梅州,轄程鄉縣[註 4][註 5]

至元十六年(1279年),梅州升為梅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復隆為梅州,領程鄉縣,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宣尉使司。元貞元年(1295年),梅州隸屬潮州路,延祐五年(1318年),改直隸廣東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梅州復置程鄉縣,屬廣東布政使司潮州府。

雍正十一年(1733年)梅州市被欽定為嘉應直隸州,統領興寧、長樂(今五華)、平遠、鎮平(今蕉嶺)四縣,加上本屬的程鄉縣,合稱嘉應五屬。[7]:7台灣俗稱源自梅州一帶的客家話腔為四縣腔客家話,即是因為清代嘉應直隸州管轄四個縣(不含長樂縣)的緣故[8]

人文先祖

史載程旼為最早到達客家人之都梅州的人文鼻祖。[9]

近代

中華民國建立後梅州廢除州府制,程鄉改名梅縣(今梅縣區),連同原所屬四縣,統屬廣東省[7]:7。民國三年(1914年),廣東設潮循道,梅州市即屬潮循道管轄。民國22年(1933年),則歸屬廣東省粵東區綏靖專員公署。民國25年(1936年),廣東省劃九個行政督察區,除豐順縣歸第五行政督察區外,今梅縣區、興寧、五華、大埔、平遠、蕉嶺六區縣均歸屬第六區,1949年豐順縣改歸第八區,其餘六縣改為第九區。

另外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地勢險要,日軍戰機難以飛越境內的蓮花山脈而放棄對梅州的進攻,進而導致大量潮汕地區的難民翻越蓮花山到梅州避難,至今仍有一定數量的潮汕人分散在各市縣。

現代

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豐順才劃歸興梅專區,連同民國時第九區的六個縣,即為現在的梅州市範圍。1950年1月26日,國務院發文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今梅縣區、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及平遠7區縣。1952年底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屬粵東行政區。1956年2月,粵東行政區分為惠陽汕頭兩個專區,興梅7縣改屬汕頭專區。1965年7月,興梅專區從汕頭專區分出,成立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月,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後,梅縣地區轄7縣1市。1983年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併改為梅縣市後,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

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6月,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 2013年12月8日,梅縣撤縣設區,從此梅縣結束了縣治,成為梅州的市轄區,設立梅州市梅縣區。梅州市轄今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平遠縣蕉嶺縣共2區1市5縣。

Remove ads

縣治史

梅州市所轄的市縣,在北宋初年,只有程鄉(今梅縣區)、興寧、大埔成立了縣治,其餘四縣,是宋以後才陸續成立的。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設立興寧縣成立縣治[7]:7,其範圍包括了今興寧、五華全境及龍川紫金的一部分,屬東官郡南朝齊武帝永明元年(483年),興寧又分為興寧和齊昌兩個縣;梁武帝天監年間(502-519年)又廢齊昌併入興寧。唐以後又幾度分合。[7]:7

五華於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析自興寧置縣,取名長樂,初屬循州,明屬惠州。平遠縣的建立,是由於地處粵閩贛三省的交界,遠離府治,群盜常出沒其間,於是嘉靖四十二年(1562年),從興寧、武平、上杭、安遠四縣相連的地方,各割出塊地成立縣治。因此地介於武平和安遠之間,故命名為平遠,初屬江西贛州府。嘉靖四十三年,歸還福建、江西省之轄地,與程鄉的義化、長田、石窟並興寧的大信等地,合為一個縣治,縣名仍為平遠,改屬潮州。明崇禎七年(1634年)割平遠的石窟、程鄉的松源、龜漿建鎮平縣。民國3年(1914年),因河南有一鎮平縣,並建縣在先,遂改名為蕉嶺。梅州最後一個建縣的是豐順,始建於清乾隆三年(1783年),割潮州海陽縣的豐政都,揭陽縣的藍田都,大埔縣的白芒社和程鄉縣少數地區等地建豐順縣,隸屬潮州。

Remove ads

政治

現任領導

更多資訊 機構, 中國共產黨 梅州市委員會 ...

歷任領導

更多資訊 市委書記, 市長 ...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梅州市現轄2個市轄區、5個,代管1個縣級市

更多資訊 梅州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13] ...
Remove ads

地理

地形

Thumb
梅州山邊一角

梅州市屬於典型的山區,地處南嶺以南,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山多田少。主要丘陵、山地、階地和平原等地貌類型。全市山地面積佔24.3%;丘陵及台地、階地面積佔56.6%;平原面積僅佔13.7%左右。境內的興寧盆地是粵東最大的盆地,面積達302平方公里。梅州城區周圍群山環繞,也是小盆地地形,故夏季通常較熱。[17]

河流

Thumb
梅江區梅江河書山路段

梅州境內的河流大多為韓江水系支流,其中韓江在梅州境內長達343公里。

氣候

Thumb
梅州五指石風景名勝區

梅州地處低緯度,近臨南海,受太平洋和山地的特定地形影響,夏日長,冬日短,全年氣溫高、冷熱懸殊、光照充足、氣流閉塞、雨水豐盈且集中,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是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氣候區的過渡地帶。以大埔縣茶陽經梅縣鬆口、蕉嶺縣蕉城、平遠縣石正、興寧市崗背為分界線,平遠、蕉嶺、梅縣北部為中亞熱帶氣候區,五華、興寧、大埔和平遠、蕉嶺、梅縣南部為南亞熱帶區。[18]

更多資訊 梅州市氣象數據(1981年至2010年), 月份 ...

生物

梅州市動植物種類繁多,經濟價值較大的主要獸類和鳥類有200多種,兩棲、爬行類動物有100種以上。境內有2000多種高等植物,經考察採集和記載的就有1084種,隸屬於182個科、598屬。其中蕨類植物19科、29屬、41種;果子植物7科、11屬、14種;雙子葉植物134科、471屬、908種;單子葉植物22科、87屬、121種。按樹種分類有:材用植物、藥用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纖維植物、澱粉植物、果類植物、蜜源植物、鞣料植物,還有屬於花卉、觀賞和庭園綠化類的野生植物。[18]

社會

人口

Thumb
梅州市書山路院士廣場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3,873,239人[20]。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238,461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365,222人,下降8.62%,年平均增長率為-0.9%。其中,男性人口為1,952,489人,佔總人口的50.41%;女性人口為1,920,750人,佔總人口的49.59%。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1.65。0-14歲的人口為909,979人,佔總人口的23.49%;15-59歲的人口為2,186,984人,佔總人口的56.46%;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776,276人,佔總人口的20.04%,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558,175人,佔總人口的14.41%。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997,795人,佔總人口的51.5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875,444人,佔總人口的48.42%。

民族

梅州市以漢族客家人為主,在豐順縣有部分漢族潮汕人。除漢族外,還有少量的畲族,大多居住在豐順。歷史上畲族曾是梅州的原居民,與客家人相處和諧。然而到了元朝,朝廷為了平定起義,曾經在梅州進行鎮壓,導致畲族大量逃亡或混入客籍。

而因工作關係或婚姻嫁娶,在梅州市的少數民族,人口達1,200人。[21]

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861,110人,佔99.69%;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2,129人,佔0.31%。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375,260人,下降8.86%,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26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10,038人,增長480.06%,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26個百分點。

教育

Thumb
梅州中學
Thumb
嘉應學院

梅州市的重點中學中,有10所是省級重點中學,國家級示範性高中有4所,其中東山中學為梅州市最著名的重點中學。地區分布方面,除梅江區有三所以外,其它每個區、縣、市各有一所重點中學。

梅州市十大重點中學列表:

更多資訊 學校名稱, 等級 ...

體育

梅州有「足球之鄉」之譽,曾活躍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亞洲足壇的前中國足球國家隊球員、有「中國球王」(香港人稱他為「亞洲球王」)之稱的李惠堂祖籍即梅州市五華縣。中國足壇一度有「北有大連,南有梅州」之說。近年來梅州足球重振旗鼓,有強化自身足球氣氛的趨勢,不斷宣傳和動員青少年為家鄉足球運動做貢獻,不少當地教育機構也開始着力培養青少年足球人才。

目前梅州有如下職業運動俱樂部:

更多資訊 運動項目, 所屬聯賽 ...

交通

Thumb
劍英紀念大橋(近)及梅江橋(遠)

經濟

Thumb
梅州市梅江兩岸夜景

梅州雖地處廣東省,卻因區位原因和交通落後而導致長期相對封閉[41],經濟並不發達,是典型的山區市。

2003年初,梅州政府提出「四個梅州」發展戰略,即「開放梅州、工業梅州、文化梅州、生態梅州」。

2012年,梅州市的地區生產總值為745.98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7425元。[42]

2017年,梅州市的地區生產總值為1125.82億元。[43]

2018年,梅州市的地區生產總值為1110.21億元。[44]

2021年,梅州市的地區生產總值為1308.01億元。[45]

2023年,梅州市的地區生產總值為1408.43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6549元。[4]

工業

Thumb
梅州市廣州大橋夜景

梅州擁有3個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廣東梅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東莞石碣(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東莞塘廈(平遠)產業轉移工業園。 據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生產總值885.83億元,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9.46億元,增長4.3%,拉動GDP增長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322.91億元,增長10.3%,拉動GDP增長4.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261.56億元,增長9.6%,拉動GDP增長3.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383.46億元,增長8.3%,拉動GDP增長3.3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的結構比例由2013年的20.6:36.2:43.2調整到2014年的20.3:36.4:43.3。民營經濟增加值527.43億元,增長8.7%。人均生產總值20528元,增長8.2%。

過去梅州工業長期以低加工度的自然資源依賴型的「偏重型化」結構為主體。建國初期,工業產值不足3000萬元,「九五」時期,梅州工業發展速度居全省最末,工業化率僅為28%,比當時全省平均水平低16個百分點。 而興寧八七礦難後,梅州的工業更加受到了強烈的衝擊。

煙草、建材、電力、電子信息產業是四大工業產業,梅州捲菸廠是梅州最有實力的企業之一。工業的產業結構相比珠三角過於老化,難以競爭,甚至有工廠因生產能力有限而被迫辭掉千萬元的訂單。[46]

近年,廣東省政府提出產業轉移,將珠三角一些耗能相對較大、勞動密集型的企業遷移至東西兩翼經濟欠發達地區,並設立產業轉移工業園,梅州工業才開始發展。[47]

農業

Thumb
梅州茶田風景

梅州是農業大市,2007年全市農業總產值139.82億元[48]。而今梅州的農業進入轉型階段,已建成水果茶葉南藥優質稻油茶蔬菜煙草畜牧水產養殖八大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沙田柚茶葉三高農業是梅州最有特色的農業產業,曾被譽為「中國金柚之鄉」和「中國單叢茶之鄉」,其中大埔「西竺牌」西岩單樅茶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平遠則獲得「廣東臍橙之鄉」稱號。

在2008年12月,梅州市政府組團參展在香港的「2008廣東梅州(香港)經貿農業旅遊招商推介會」及香港第43屆工展會。這是梅州市第一次在香港舉辦大型招商推介活動。

文化

Thumb
梅州圍龍屋一角
Thumb
梅州油岩寺山門
Thumb
道教雕塑 (梅州油岩寺內)
Thumb
梅州千佛塔寺

梅州的文化是典型的客家文化,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早在一千多年前,客家人的祖先因避戰亂從中原一帶南遷,先後五次大遷徙,經過江西、福建,其後在在粵東北定居,逐漸形成了客家民系的大本營。中原文化如建築、飲食在此得以延續傳承和弘揚光大,形成別具一格的客家文化。梅州也因此成為客家民系的代表。

語言

梅州市幾乎所有居民講客家話,其中梅州市區境內梅縣區梅江區梅縣話語言學上被視為客家話的標準音或代表方言。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是中國唯一國家級從事對外國廣播的國家電台,其客家話廣播是以梅縣話廣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是中國國家電台,其客家話廣播是以梅縣話對全國國內廣播;與此同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其對台灣廣播的客家話亦以梅縣話廣播。

另外,在豐順縣有4個鎮(湯坑、湯南、留隍、東留),大約有11萬居民說潮州話[21]雖然全境通行客家話,但梅州各區縣市彼此間的口音還是有所不同,例如梅縣話只有一套塞擦音[ʦ][ʦʰ][s]),而興寧話則有兩套塞擦音(加上[tʂ][tʂʰ][ʂ][ʐ])。

飲食

在梅州,常見的客家美食可分為客家菜餚和客家小吃兩大類。客家菜與潮州菜廣州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其風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開的,就像客家話保留着中原古韻一樣,梅州客家菜也同樣保留着中原傳統的生活習俗特色,即「咸、香、肥」的特色。[49]

梅州菜具有菜味鮮咸,吃口脆嫩的特點。傳統的梅州菜主要為家禽和水產,喜用「三鳥」,即,口味略偏咸、油。梅州的特色菜或小吃有梅菜扣肉梅州鹽焗雞、豬肉丸,牛肉乾,客家娘酒釀豆腐梅縣區麥芽糖等。另外各縣區也有各具風格的小吃,例如豐順的菊花糕、興寧的黃板,而其中大埔縣則更加出名,鴨松羹、薄餅等風味小吃被評為「廣東客家十大名菜」。經廣東烹飪協會組成國家級專家認定,大埔縣被冠名為「廣東客家美食名縣」。[50]

建築

在區內有很多古樸的客家民居,包括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土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最有特色和最為著名,並與窯洞四顆印四合院有中國四大民居之稱。其中興寧市的圍龍屋佔了全梅州近一半,大埔縣的客家土樓則更為外人所熟知。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梅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用來傳達客家男女情愛、勞動之樂。歌詞形式多為七字仔,講求平仄、押韻,但並非全部的字都嚴格要求平仄。特色是即興、融合客家人生活題材且擅用隱喻與雙關。中國的客家山歌以廣東省梅州市的梅州山歌(嘉應山歌)最為著名,而梅州市的梅州山歌又以梅縣區的山歌最為著名,然而梅縣區的山歌又再以鬆口鎮的鬆口山歌最為著名,鬆口山歌可以說是客家人最為流行的山歌

漢劇

Thumb
廣東漢劇

客家漢劇是客家文化產物,也稱為「外江戲」、「興梅漢戲」、「廣東漢劇」,一般使用梅州客家官話(客家口音很重的官話)。在梅州地區的大埔縣及周邊地區較為流行,廣東漢劇院是現時中國最大的客家漢劇戲曲劇團,屬於中共的官方劇團。

賞丁

賞丁是一種盛行於興寧、五華部分地區的習俗,因興寧話音「賞丁」與「賞燈」相似,賞丁常被誤寫為賞燈、響燈或響丁。

通常情況下,在興寧每個家族每年都要賞丁。賞丁從每年正月初九開始到正月十六,最多集中在正月十二、十三,每個家族自定賞燈日期,一般每年都是固定的。部分家族從正月十五到正月二十左右,還會有一次「暖燈」。[51]

賞丁具有雙重意義:一是觀賞花燈,二是慶祝添丁(在興寧話中,「丁」同「燈」諧音)。

如果有男孩在去年出生,今年的賞丁則會被稱為「新丁」。賞丁的高潮是「升燈」儀式,男孩家長會選取吉時把花燈掛在祖公廳的主樑上,謂之「升燈」。升燈時鳴放鞭炮,當晚還會組織舞龍等表演,直到深夜。[52]

賞丁當天有些地方會請「花燈」,接花燈時必定有男童在前面領路,人們抬着用紙做的花燈,從後門走出圍龍屋,繞一大圈後在從正門回到圍龍屋,一路上會有2條龍燈跟着,一邊放鞭爆,一直放到回到圍龍屋把花燈掛起來為止。

另外,興寧龍北等地還有搶珠龍,龍田合水一帶有香火龍活動。

梅縣地區在正月也同樣有上丁(賞丁)習俗,同樣意為向祖宗匯報家族中添了新的男丁。梅縣地區的儀式主要是準備祭品進行祭祖同時,往家族祠堂內高梁出掛上新燈籠,即為上燈[53]

旅遊

Thumb
黃遵憲故居
Thumb
謝晉元故居

梅州目前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風景優美,環境清新,深受省內及周邊省區的旅客,特別是自駕一族的歡迎。由廣東省旅遊局主辦的首屆「選美廣東」評選活動中,梅州以13萬票當選為「我最喜愛城市」,「雁鳴湖度假村」則獲「我最心動景區」殊榮。[54]不過梅州在其它地方則鮮為人知,旅遊業尚未充分開發。

梅州市內旅遊資源豐富,景點眾多,截至2023年底,梅州市有國家AAA級以上旅遊景區51家(總數居全省第二),其中AAAAA級1家、AAAA級14家、AAA級36家;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5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總數居全省第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3處(總數居全省第一);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27項,其中國家級7項、省級37項;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名錄509處。[4]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的景點

名人

城市榮譽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 國家園林城市
  • 國家衛生城市
  • 國家森林城市
  •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
  • 中國自駕遊最佳目的地
  • 中國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
  • 中國十佳綠色環保標誌城市
  • 廣東首個宜居城鄉示範城市
  • 東亞文化之都[56]

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客家菜之鄉」之稱,同時還有「廣東漢劇之鄉 、廣東漢樂之鄉、金柚之鄉、單叢茶之鄉、溫泉之鄉、長壽之鄉」、版畫之鄉等稱譽。[57]

友好城市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