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永安城 (北京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歷史
明朝以前,昌平縣縣城位於今昌平城南街道舊縣村。明景泰元年(1450年)春,為加強對皇陵的守備,於正月辛巳(1月18日)在天壽山以南筑永安城。據《明實錄·代宗實錄》記載,其周長為十二里,接近正方形,駐長陵、獻陵、景陵三衛官軍。景泰二年十月己卯(1451年11月7日),永安城初具規模。三年後,昌平縣治所、儒學、倉庫由舊縣遷往永安城。由此,永安城成為一座兼具軍事、行政功能的城。後因陵衛增多,又在城南筑一城相連。崇禎九年,兵部侍郎張元佐將舊城南牆拆除,用其磚石修補東城門樓,兩城遂合為一城,成為長方形。[1]昌平鎮即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
現狀
永安城所有城牆均已不存,現昌平鎮東、西、南、北四條環路即修建於原護城河(及其延長線)之上。初始時的方形城南城牆位於今政府街南側。鼓樓「譙樓」位於現鼓樓東、西、南、北街交叉處,也於1971年被拆除。(1955年的電影《平原游擊隊》即是在該處取景,片中即可看到譙樓的原貌。[2])原城隍廟位於今政府街郵局內,為昌平區文保單位。[3]原文廟位於今昌平二中,其大成殿於1995年因學校擴建校舍而遭拆除,現僅存兩棵柏樹。原縣衙即位於今昌平區政府,無遺存。[1]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