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先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宗教中,先知(prophet)是被視為與神靈接觸的個人,據稱代表神靈說話,作為神靈與人類的中介,將來自超自然來源的訊息教義傳遞給其他人。[1][2] 先知傳達的訊息則被稱為預言(prophecy)。在不同的宗教信仰裏,先知的定義並非全然一致。

歷史上的許多文化和宗教中都存在先知身份的主張,包括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古希臘宗教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等。

漢語詞源

孟子·萬章章句上·第七節》:「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3]由漢語詞源可見,「先知」指的是較同時代的人更早得到某種知識,從而能將其教導和傳播給別人的人,而非有能力預言未來的事情的人。

詞源

英語單詞 prophet(先知)是一個複合希臘單詞的音譯,源自 pro(在...之前/朝向)和 phesein(講述);因此,προφήτης (prophḗtēs) 是指將神的信息傳達給人類的人,偶爾也包括預告未來事件。在不同的解釋中,它意味着倡導者演說者。它在《七十士譯本》中用於翻譯希伯來語單詞 נָבִיא (nāvî),在阿拉伯語中翻譯單詞 نبي (nabī)。W.F. 奧爾布賴特指出這些希伯來語(נָבִיא (nāvî))和阿拉伯語(نبي (nabī))單詞起源於阿卡德語中的納布(Nabu)。[4]

阿卡德語 nabû 意為「宣告者」或「被授權的人」,[5] 源自閃語詞根 n-b-ynbʾ[6] 它與 古敘利亞語ܢܒܝܐ羅馬化:nəḇiyyā(敍利亞語)、阿拉伯語:نبي羅馬化:nabiyy(阿拉伯語)和 希伯來語נביא羅馬化:nāḇī(希伯來語)同源,[7] 所有這些詞都意為「先知」。

希伯來語中,單詞 נָבִיא (nāvî),「發言人」,傳統上翻譯為「先知」。《塔納赫》的第二部分尼維姆(Nevi'im)就是專門關於希伯來先知的。navi 的含義或許在 Deuteronomy 18:18 中有所描述,[8] 其中上帝說:「……我要將當說的話傳給他;他要將我一切所吩咐的都傳給他們。」 因此,navi 被認為是上帝的「口」。一個猶太傳統認為,詞根 nun-bet-alef("navi")基於兩個字母的詞根 nun-bet,表示空洞或開放;要接收超驗的智慧,人必須使自己「開放」。[9]

Remove ads

美索不達米亞起源

Thumb
Thumb

在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和由瑣羅亞斯德(Zoroaster)建立的先知傳統出現之前,各種古代文明中就已經存在作為人與神之間中介的個體。例如,在古代蘇美爾,像「ensi」(恩西)或「lugal」(盧伽爾)這樣的人物扮演了類似於先知的角色,通過儀式、預兆和祈禱提供指導並解釋神聖旨意。恩西被認為是城邦守護神的代表。[10] lugal(盧伽爾)的職能包括某些儀式和祭祀活動、仲裁邊界爭端以及進行軍事防禦以抵禦外部敵人。[11][12] 拉格什(Lagash)的恩西們有時會將城市的守護神寧吉爾蘇(Ningirsu)稱為他們的 lugal(「主人」)。以上所有內容都與「恩西」(ensi)[13] 以及尤其是「恩」(en)這兩個頭銜可能具有的祭司或神聖特性有關(後一個術語在後續時代繼續指稱祭司)。

這些先知,雖然缺乏在後世傳統中發現的系統化神學框架,卻通過展示與神聖領域的聯繫並在其社群內提供精神領導,為先知(prophethood)的概念奠定了基礎。儘管沒有成文的經典或有組織的宗教機構,這些前瑣羅亞斯德時代的先知形象在塑造早期宗教思想和實踐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為隨後伴隨瑣羅亞斯德及其後的宗教傳統而出現的結構化的先知傳統鋪平了道路。

猶太教

塔納赫》中的先知包括亞伯拉罕摩西米利暗、以賽亞、撒母耳以西結瑪拉基以及約伯等。在猶太教中,摩西被視為最重要的先知[14][15]出埃及旅途中的一次事件中,「摩西身上的靈」被傳遞給七十位長老,他們因此一度能夠說預言,但大多數情況下此後再也不能說預言。[16] 摩西曾表達願望,希望「耶和華所有的子民」都能成為先知。[17] 除了書寫和傳達神的信息外,以色列猶大國的「先知」(希伯來文:nevi'im,意為「代言人」)常常通過自身生活行為來演繹先知的比喻[18] 例如,為了對比百姓的悖逆與利甲族人的順從,神吩咐耶利米邀請利甲族人喝酒,此舉違背了他們祖先的命令。利甲族人拒絕飲酒,因此受到神的稱讚。[19][20] 耶利米所行的其他先知性比喻還包括:將一條亞麻腰帶埋藏使其朽壞,以此表明神將如何敗壞猶大的驕傲。[21][22][23] 同樣,耶利米買了一個陶罐,然後在欣嫩子谷當着長老和祭司的面將其打碎,象徵神將徹底粉碎猶大國及其城市,無法修復。[24] 神還指示耶利米用木頭和皮帶做一副軛,戴在自己頸項上,以表明神將使國家臣服於尼布甲尼撒——巴比倫王的統治之下。[25] 同樣,先知以賽亞曾赤身露腳行走三年,預示即將到來的被擄命運。[26] 先知以西結則需側臥390天,並按定量進食,以此象徵即將到來的圍城之災。[27]

先知的使命在希伯來聖經中通常被描繪為嚴格而嚴苛的,[28][29][30] 而先知常常成為迫害與反對的目標。[31] 上帝對耶利米的個人預言:「他們要攻擊你,卻不能勝你」,[32] 在聖經敍事中多次應驗,因為耶利米警告那些持續拒絕悔改、不願接受較輕懲罰的人將面臨毀滅。[31][33] 作為對耶利米忠於上帝命令、傳講上帝話語的回應,他被自己的兄弟攻擊,[34] 被一位祭司和假先知毆打並投入枷鎖,[35][36] 被國王監禁,[37] 遭遇死亡威脅,[38] 被猶大的官員扔進地窖,[39] 並受到假先知的反對。[40] 同樣,以賽亞也聽到拒絕他信息的人說:「離開正道吧!偏離路徑吧!不要再向我們提那『以色列的聖者』了!」[29][41] 摩西的生命曾受到出埃及記中的法老威脅,也是另一個例子。[42]

根據《撒母耳記上》9:9的記載,[43] 「先知」(navi)的舊稱是「羅埃」(ro'eh,רֹאֶה),字面意思是「看見者」或「先見」。這可能反映出一種古代的轉變:從視先知為受僱的占卜者,轉變為視其為道德教師。L.C. 艾倫(1971年)評論說,在第一聖殿時期,存在一類屬於行會的「先見-祭司」,他們從事占卜、儀式和獻祭,並擔任文士;而除此之外還有正典先知,他們不進行這些活動(並譴責占卜),而是被差遣來傳達信息。[44] 這些「先見-祭司」通常隸屬於地方的神殿或聖所(例如示羅),並為他人授職,如同一個帶有學徒和招募制度的神秘行會。而正典先知則並非以這種方式組織。

猶太傳統——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實踐不同——並不認為但以理(Daniel)是先知。

猶太傳統認為,先知的人數是出埃及人數的兩倍,即多達120萬名先知。[45] 《塔木德》承認有48位男性先知向人類留下了永恆的信息。[45] 根據《塔木德》,還有七位女性被列為女先知,她們的信息對所有世代都有意義:撒拉(Sarah)、米利暗(Miriam)、底波拉(Devorah)、哈拿(Hannah,先知撒母耳的母親)、亞比該(Abigail,大衛王的妻子)、戶勒大(Huldah,耶利米時代的先知)和以斯帖(Esther)。[45] 猶太聖經註釋家拉希(Rashi)指出,利百加(Rebecca)、拉結(Rachel)和利亞(Leah)也是先知。[46] 《以賽亞書8:3-4》[47] 提到了以賽亞的妻子,她為他生下兒子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Maher-shalal-hash-baz),被稱為「女先知」;她未在別處被提及。

《塔納赫》中的先知並不總是猶太人;[45] 例如《民數記》22章中提到的非猶太先知巴蘭(Balaam)。[48] 根據《塔木德》,俄巴底亞(Obadiah)據說曾是皈依猶太教的人。

《猶太聖經》中最後提到的「先知」(nevi'im)是哈該、撒迦利亞和瑪拉基,他們均生活在公元前586年至539年左右的70年巴比倫流亡末期。《塔木德》(《公會集》Sanhedrin 11a)指出,哈該、撒迦利亞和瑪拉基是最後的先知,此後時代僅能聽到「巴特·科勒」(בת קול,字面意為「聲音的女兒」,即「上帝之聲」)。

Remove ads

基督教

傳統定義

基督教中,先知(或稱「先見」)是指被聖靈感動、由上帝差遣來傳達信息的人。這包括教會建立之前活躍的猶太先知,以及在基督教會中活躍的先知。一些基督教教派將先知的信息限定為僅針對會眾成員的言語,排除社會或政治性信息。然而,聖經中多次記載先知被呼召傳達社會或政治性的信息。[49] 接受信息的過程稱為啟示,而傳達信息的行為則稱為預言。

「先知」一詞適用於那些獲得公開或私人啟示的人。在天主教中,公開啟示屬於信仰寶庫的一部分,而這一啟示已在耶穌基督身上完成;相比之下,私人啟示並不增加信仰寶庫的內容。「信仰寶庫」指的是耶穌基督全部的啟示,並通過聖經和教會傳統傳遞給後世。

聖經將「假先知」這一稱號用於任何傳講與使徒所傳、並在聖經理錄的福音相違背之信息的人。[50]舊約的《申命記》中有一段經文[51]警告人們警惕那些預言未實現之事的人,並指出他們應當被處死。其他經文則表明,假先知可能是故意欺騙他人者、精神錯亂者、受撒旦影響者,或是憑自己私意說話的人。[52]

Remove ads

天主教

Thumb

在十二位小先知中有六位的紀念日在十二月。他們都鼓勵人們歸向上帝,為過去的罪過悔改,並在困境中仍能認識到上帝的同在。[53]

「耶穌基督是父以聖靈所傅油、並立為司祭、先知和君王的那一位。整個天主子民都參與基督的這三個職務,並承擔由此而來的使命與服務責任。」[54] 平信徒以先知性的方式行事,就是當他們向家人、鄰居和同事宣講真理,並以自身生活為榜樣活出福音。[55] 舊約先知們為窮人和弱勢群體發聲,「並滋養和激勵天主教社會訓導中關於優先關愛窮人、勞工權利、正義與和平的教導。」[56]

預言的延續

那些相信聖靈繼續賜予基督徒屬靈恩賜的基督徒,被稱為繼續論者[57][58] 這些恩賜可能包括預言、說方言奇蹟般的醫治能力,以及辨別(《馬太福音》12:32 和合本:「凡說話干犯人子的,還可得赦免;惟獨說話干犯聖靈的,今世、來世總不得赦免。」)。[58]停止論者相信這些恩賜只存在於新約時期,並且在最後一位使徒去世後就已經終止了。[58]

耶穌到來之前,舊約中的最後一位先知施洗約翰[59][60] 新約中明確提及在基督死而復活之後仍有先知存在的經文包括:啟示錄11:10,[61] 馬太福音10:40–41 和 23:34,[62] 約翰福音13:20 和 15:20,[63] 以及使徒行傳11:25–30、13:1 和 15:32。[64] 十二使徒遺訓(Didache) 對於如何辨別真先知與假先知提供了詳盡的教導,並指出了教會中關於奉獻什一給先知的誡命。[65] 愛任紐(Irenaeus)記載了公元二世紀一些信徒擁有預言的恩賜,[66]游斯丁·馬爾提爾(Justin Martyr)則在其與特里福的對話(Dialogue with Trypho)中辯稱,在他那個時代猶太人中已經沒有先知,但教會中卻仍有先知。[67] 赫馬牧人書(The Shepherd of Hermas) 描述了一種異象,闡釋了關於教會中預言恰當運行的啟示。[68] 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Eusebius of Caesarea)提到過雅典的夸德拉圖(Quadratus of Athens)費城的阿米亞(Ammia of Philadelphia),他們二人皆是在十二使徒之後頗為著名的先知。[69][70] 特土良(Tertullian),在論述孟他努派(Montanism)的教會聚會(他本人也屬於該派別)時,詳細描述了二世紀教會中預言的實踐。[71]

許多後來的基督教聖徒據說擁有預言能力,例如艾奧納的聖高倫巴(Columba of Iona) (521–597)、聖馬拉基(Saint Malachy) (1094–1148) 或 皮奧神父(Padre Pio) (1887–1968)。[72] 此外,聖母顯現(Marian apparition),比如 1917 年葡萄牙法蒂瑪(Fátima, Portugal)的顯現,或 1980 年代盧旺達的基貝霍(Kibeho)顯現,往往包含關於世界未來及其發生地區的預言性啟示。[73]

縱觀基督教會的歷史,先知運動屢屢出現,表現形式包括:孟他努派(Montanism)諾瓦提安派(Novatianism)多納徒派(Donatism)方濟各會(Franciscanism)再洗禮派(Anabaptism)卡米薩爾派熱忱運動(Camisard enthusiasm)清教徒主義(Puritanism)貴格會(Quakerism)靜修主義(Quietism (Christian philosophy))路德宗(Lutheranism)[74]激進敬虔主義(Radical Pietism)

現代的五旬節派與靈恩派,至 2011 年時全球大約有 5.84 億人,[75] 相信預言恩賜在當今仍在發揮作用。其中一些運動,尤其是在使徒先知運動(Apostolic-Prophetic Movement)中,更認為上帝可能繼續賜予教會一些個人,他們就是「先知」。

一些基督教派別承認「當代先知」的存在。例如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他們教導說上帝至今仍通過預言與人類溝通。[76]

Remove ads

後期聖徒運動

1830年,約瑟·斯密(Joseph Smith)創立了基督教會,他被後期聖徒運動的成員視為先知,其中規模最大的教派是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LDS Church)。此外,該運動中的許多教會相信,自約瑟·斯密以來,一直存在一系列現代先知,後期聖徒稱這些人為「先知、先見與啟示者」。目前,尼爾森·羅素·M(Russell M. Nelson)是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現任先知兼會長。

復臨運動

浸信會傳教士威廉·米勒(William Miller)被認為是19世紀中期北美宗教運動——即現今所稱的復臨運動——的發起人。他曾預言基督復臨,但最終導致了著名的大失望事件

七日復臨安息日會

七日復臨安息日會於1863年成立,該教會相信其創始人之一懷愛倫(Ellen G. White)擁有屬靈的預言恩賜

大衛支派

大衛支派是一個於1959年由本傑明·羅登(Benjamin Roden)創立的宗教團體,是從七日復臨安息日會分離出來的分支。大衛·考雷什(David Koresh)在1983年自稱是該團體的最後一位先知,並宣稱自己是「神的兒子、羔羊」。他於1993年在韋科圍困事件中死亡。

摩尼教

Thumb

摩尼(公元 216 年 4 月-公元 274 年 3 月 2 日或公元 277 年 2 月 26 日)是一位伊朗人[a],既是一位先知,也是摩尼教的創始人。摩尼教在晚期古代時期傳播最為廣泛。

摩尼出生於當時屬安息帝國(Parthian Empire)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塞琉西亞-泰西封(Seleucia-Ctesiphon)(今巴格達以南)或其附近。[77] 他的重要著作中,有七部是用敍利亞語寫成的,第八部則是為薩珊王朝皇帝沙普爾一世 (Shapur I)所作,用中古波斯語撰寫。[78] 他死於岡地沙普爾(Gundeshapur)

摩尼教宣揚一種複雜的二元宇宙論,描述了善與惡的鬥爭——一邊是光明精神世界,另一邊是黑暗的物質世界。[79]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光逐漸從物質世界中解放,歸回其本源的光明世界。

摩尼的教義旨在「結合」、[80] 繼承並超越基督教祆教(祆教即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佛教馬吉安派(Marcionism)[80]希臘化猶太教拉比猶太教諾斯替教派古希臘宗教巴比倫其他美索不達米亞宗教[81],乃至希臘-羅馬密教(Greco-Roman mysteries)的教義。[82][83] 摩尼教尊奉摩尼為繼瑣羅亞斯德(Zoroaster)、釋迦牟尼佛(Gautama Buddha)耶穌基督(Jesus Christ)之後的最後一位先知。 摩尼教在早期便迅速取得成功,並傳播至廣大阿拉米語地區[84] 它在公元三世紀到七世紀之間達到繁榮,並在鼎盛時期成為世界上最廣泛傳播的宗教之一。摩尼教的教會與經典從東方的漢朝一直傳播到西方的羅馬帝國[85] 在伊斯蘭教興起之前,它曾一度是早期基督教在取代古典多神教競爭中的主要對手。

在羅馬專制後期統治(Dominate)時期,摩尼教受到羅馬國家的迫害,最終在羅馬帝國境內被鎮壓而消亡。[86] 雖然摩尼教的大部分原始著作已經失傳,但許多譯本和殘片保存了下來。[87]

摩尼教在東方的存續時間比在西方更長。儘管人們普遍認為它在14世紀中國南方[88]最終消亡,與明代中國時期景教(東方教會,Church of the East)的衰落幾乎同時,但日益增多的證據顯示,摩尼教在中國某些地區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福建[89][90] 當地陸續發現了大量與摩尼教相關的遺蹟。現存的摩尼教派別普遍保持高度秘密和防禦性的信仰體系,以避免被察覺。這種隱蔽性源自對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迫害與鎮壓的擔憂。[91]

伊斯蘭教

Thumb

古蘭經》中提到了多位被稱為「伊斯蘭教先知」( nabī;複數: anbiyāʾ)的人物。穆斯林相信,這些人是由真主特別委派、以引導人類的使者。除了穆罕默德之外,還包括亞伯拉罕(Ibrāhīm)摩西(Mūsā)耶穌(ʿĪsā)等先知。

儘管《古蘭經》中僅明確提及25位先知[92],但一則聖訓(出自《艾哈邁德·伊本·罕百勒聖訓集》第21257條)[93]提到,歷史上共有(大約)124,000位先知。

《古蘭經》指出,真主在不同時代向每一個民族都派遣了先知,而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先知,被派往全人類。[94] 所有先知傳達的信息被認為是相同的。在伊斯蘭教中,所有先知使者都是先知(如亞當諾亞亞伯拉罕摩西耶穌穆罕默德),但並非所有先知都是「先知使者」。其主要區別在於:一位「先知」通過自身的行為、品格和操守來體現真主的律法,但未必要求人們追隨他;而一位「先知使者」則必須宣告真主的律法(即啟示),並號召其族人順從並追隨他。穆罕默德與其他先知及先知使者的不同之處在於,真主委任他為全人類的先知使者。這些先知中的許多人物也出現在猶太教(《托拉》、《先知書》和《文集》)和基督教的經典中。[95]

穆斯林通常以名詞形式稱呼穆罕默德為「先知」。[96][97][98][99] 在伊斯蘭教中,如同基督教一樣,耶穌是由童貞女所生,也被視為一位先知。[100] 儘管《古蘭經》記載了許多先知的生平事跡,但它特別以敍事和修辭的方式聚焦於這五位主要先知中的前四位。

在穆罕默德之前的眾人物中,耶穌在伊斯蘭教中的重要性體現在他於古蘭經中被提及了93節經文(ayat),並附有諸如「瑪利亞之子」等各類稱號,直接或間接總共被提及超過187次。[101][102] 因此,耶穌是古蘭經中被提及次數最多的人物:以「爾撒」(Isa)之名提及25次,第三人稱提及48次,第一人稱提及35次,其餘為稱號和屬性。[103] 摩西(Musa)和亞伯拉罕(Ibrahim)在《古蘭經》中也被頻繁提及。至於第五位,古蘭經常常直接向穆罕默德說話,並經常討論他所遭遇的情境,但直接使用其名字的情況卻很少見,提及穆罕默德的同時代人物則更為罕見。

一些著名的法蒂瑪 伊斯瑪儀派 伊瑪目解釋說,在歷史上曾有六位「宣告者」(natiqs),他們向人類傳達了外在的(zahir}})啟示,分別是:阿丹諾亞亞伯拉罕摩西耶穌穆罕默德。他們還提到第七位「宣告者」(natiq),即「復活者」(Qa』im),他將揭示此前所有啟示的內在({{batin}})含義。他被認為是創造的頂峰與終極目的。這些「宣告者」(單數:Template:Natiq)即各自時代的先知與伊瑪目,是最高層級的聖職者(hadd)。"宣告者"(natiqs)標誌着人類進入一個新時代(dawr)的開端,而伊瑪目則向人們揭示並闡明啟示的內在({{batin}})意義。這些人也被稱為「時代之主」(sahib al-』asr)或「時間之主」(sahib al-zaman)。通過他們,人們得以認識真主,而他們號召人類認識真主的行為被稱為「號召」({{da』wa}})。[104]

根據什葉派伊斯蘭教的教義,所有先知與伊瑪目都是無謬誤的(infallible),相信他們不會犯有意或無意的罪過,是信仰的基本信條之一。因此,人們相信他們是以身作則的典範,言行一致。這一信念也涵蓋了一些聖徒(ʾAwliyāʾ),例如法蒂瑪女士瑪利亞女士

阿赫邁底亞派

在世期間,米爾扎·古拉姆·艾哈邁德宣稱自己是真主先知,並成為伊斯蘭教阿赫邁底亞運動的創始人。[105][106] 該運動體現了伊斯蘭教中的馬赫迪(Mahdī),[105][106] 並實現了關於救世主(彌賽亞)降臨的各種伊斯蘭教末世預言,同時也應驗了包括基督教印度教在內的其他宗教傳統中關於救世主降臨的預言。[105]

伊斯蘭教阿赫邁底亞運動的追隨者相信,米爾扎·古拉姆·艾哈邁德是真主先知[105][106] 他們認為,他的出現應驗了伊斯蘭教關於在末日來臨之前第二次降臨耶穌ʿĪsā)的各種預言。[105][106]

阿赫邁底亞派的思想強調,伊斯蘭教是真主向穆罕默德啟示的、適用於人類的最終宗教體系,並認為有必要恢復其本真的意圖和原始形態,因為這些在數個世紀中已經喪失。[107] 其信徒認為,艾哈邁德以馬赫迪的身份出現,具備了他們根據經文預言所理解的耶穌的特質,旨在復興伊斯蘭教,並啟動其道德體系,從而帶來持久的和平。[108][109][110] 他們相信,在真主的指引下,艾哈邁德通過捍衛他們所認為的、由穆罕默德及早期穆斯林社群所踐行的伊斯蘭教原始教義,清除了信仰和實踐中摻雜的外來成分。[111] 因此,阿赫邁底亞派視自己為伊斯蘭教傳播與復興的引領者。[107][112]

德魯茲信仰

德魯茲信仰中,七位代言人或先知被尊為真主與人類之間的使者與中介。他們分別是亞當諾亞亞伯拉罕摩西耶穌穆罕默德以及穆罕默德·伊本·伊斯瑪儀。這些先知在不同歷史時期被派遣,承擔傳播真主旨意的使命。[113][114][115]

德魯茲人相信,每一位代言人或先知(natiq)都有一位「奠基者」或「守護者」,其使命是揭示與解釋信仰中的隱秘義理,而代言人本人則負責傳遞顯性的、律法性的教導。[116]

按照傳統,亞當被視為第一位先知,其奠基者為塞特,儘管亞當並未被賦予頒布律法的使命。接着是諾亞,他帶來了新的宗教法,取代了亞當的教誨,其奠基者為。後來是亞伯拉罕,而其奠基者被認為是以實瑪利;至於摩西,他的奠基者在亞倫去世後改為嫩的兒子約書亞。耶穌的奠基者是西門·彼得;穆罕默德則由阿里·伊本·阿比·塔利卜作為其奠基者加以輔助。[116]

之後出現了阿卜杜拉·馬赫迪·比拉(Abd Allah al-Mahdi Billah),即法蒂瑪王朝的創立者,他的奠基者是卡達(al-Qaddah)。隨着哈姆宰·伊本·阿里(Hamza ibn Ali)的崛起——他被尊為哈基姆·比艾瑪拉·阿拉(al-Hakim bi-Amr Allah)的先知——一個新時代正式開始。他引入了一部新的律法,被稱為「認主獨一律法」(Tawhid)或「第三條道路」,取代此前所有律法。哈姆宰·伊本·阿里執行使命時,得到了傳統中提到的四位「界限」(boundaries)的協助。[116]

巴哈伊信仰

巴哈伊信仰(Baháʼí Faith)將通常所謂的「先知」稱為「上帝的顯聖者(Manifestations of God)」,這一稱謂直接與漸進啟示(progressive revelation)的概念相關聯。巴哈伊信徒相信,上帝的意志在任何時代、以多種方式表達出來,其中包括通過一系列被稱為「上帝的顯聖者」(Manifestations of God)或「神聖教育者」(divine educators)的天啟使者。[117] 在傳達上帝旨意的過程中,這些顯聖者被視為在世上創立宗教的人物。因此他們被看作是上帝與人類之間的中介。[118]

巴哈伊信仰所理解的「上帝的顯聖者」既不被視為上帝的化身,也不被視為普通凡人。相反,巴哈伊概念強調:顯聖者同時體現了人性與神性——在人性的層面,他們作為中介身處人世;在神性的層面,他們展現了上帝的意志、知識和屬性。因此,他們既具有人性地位,也具備神性地位。[118]

除了「上帝的顯聖者」(即「大先知」)之外,還有「小先知」。巴哈伊著作中將大先比如作太陽(自發地產生熱和光),而小先比如作月亮(月亮的光來自太陽的反射)。例如,摩西被教導為一位「上帝的顯聖者」,而他的兄弟亞倫則被視為一位小先知。摩西代表上帝說話,亞倫則代表摩西說話(出埃及記 4:14–17)。[119] 其他猶太先知則被視為小先知,因為他們是在摩西所創立的分期體系的「陰影」中出現的,他們的使命是發展並鞏固摩西所開啟的進程。

不同宗教的表述

巫覡宗敎基督教等宗教都有此概念。先知對未來的描述來自於,這點和占卜不同。伊斯蘭教中的先知多指安拉派遣到世界的多位使者,(《古蘭經》中列舉並提到他們姓名的有廿五位先知[來源請求],相信歷代各個民族都有安拉所派遣給的先知或使者[來源請求]。)其中最後一位派遣給全人類的使者是穆罕默德(見「眾先知的封印」)。

基督教猶太教的文獻中,也出現了很多有關先知的闡述。雖然其中很多是對與未來的預見,但更多的是藉助於先知之口,闡述上帝所制定的社會原則和教義原則。基督教中,先知又稱先見,這更顯出基督教中的先知是更早看見某些未發生的事,而並非每一件事都能預知。

亞伯拉罕、摩西

猶太教徒以及後來的基督徒穆斯林均承認亞伯拉罕易卜拉欣)、摩西穆薩)這兩位舊約人物為先知;這三種宗教也被稱為亞伯拉罕諸教

耶穌

支持三位一體的主流基督宗教教派認為耶穌是上帝的獨生子,不單是先知,而且也是伊斯蘭教承認耶穌爾撒)與摩西、穆罕默德一樣,都是先知,但不是神的兒子,相當於古代基督教的「義子說」。而猶太教認為耶穌只是凡夫俗子,既非神,亦非先知。

穆罕默德

在伊斯蘭教中,穆罕默德是先知,但是「先知」並不能理解為「能夠預知未來的人」。

你說:「我不是破天荒的使者;我不知道我要遭遇什麼,也不知道你們要遭遇什麼,我只遵從我所受的啟示,我只是一個坦率的警告者。」(《古蘭經》46:9,馬堅譯)[120]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