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秘密軍事組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秘密軍事組織(法語:Organisation armée secrète或Organisation de l'armée secrète;縮寫OAS)是阿爾及利亞戰爭期間的一個存在時間很短的法國極右翼[2][3][4]準軍事組織,成立於1961年,由拉烏爾·薩朗、皮埃爾·拉加亞爾德和讓-雅克·蘇西尼創立。為了阻止阿爾及利亞脫離法國殖民統治,秘密軍事組織曾執行過恐怖襲擊,包括暗殺、爆炸等行為,導致超過2000人死亡。[2][5]其口號是「阿爾及利亞是法國的,並將永遠如此」(L’Algérie est française et le restera)。
![]() | 此條目可參照法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5年7月19日) |
該組織由現有網絡組織而成,其自稱「反恐分子」「自衛隊」或「抵抗力量」,自戰爭早期便對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以及被視為其支持者的人群發動襲擊。其於1961年1月在弗朗哥統治的西班牙馬德里正式成立,作為部分法國政客和軍官對戴高樂組織的關於阿爾及利亞自決的1961年1月8日公投的回應。
通過在法國本土和法屬阿爾及利亞實施爆炸和有針對性的暗殺行動,該組織試圖阻止阿爾及利亞獨立。據估計,這些行動在1961年4月至1962年4月間共造成約2000人死亡。這場行動在1962年《埃維昂協議》簽署後達到高潮,該協議賦予了阿爾及利亞獨立,並標誌着「黑腳」(出生在阿爾及利亞的歐洲裔)大規模逃離的開始。此外,1962年讓·巴斯蒂安-蒂里在巴黎郊區的小克拉馬對戴高樂發動的刺殺行動,也是其高潮之一。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因支持阿爾及利亞獨立而成為秘密軍事組織的重要刺殺目標。
該組織至今仍在法國民族主義運動中擁有崇拜者。2006年7月,一些該組織的同情者試圖重新點燃無名戰士墓前的長明火,以紀念1962年7月5日的奧蘭大屠殺。[6]
Remove ads
歷史

秘密軍事組織的成立是對1961年關於阿爾及利亞自決的公投的回應。該組織於1961年1月在西班牙成立,由前軍官皮埃爾·拉加亞爾德(他曾領導1960年阿爾及爾圍城事件)、拉烏爾·薩朗將軍(參與了1961年阿爾及爾政變,即所謂「將軍暴動」)、讓-雅克·蘇西尼以及其他法國軍隊成員組成,後者包括伊夫·介朗-塞拉克和來自第一次印支戰爭的前法國外籍兵團成員。該組織在法國本土的分支OAS-本土(OAS-Métro)由上尉皮埃爾·塞爾讓領導。這些軍官整合了早期反民族解放陣線的網絡,如法屬阿爾及利亞抵抗組織。儘管該運動在整體上具有反共和威權主義的基礎,與許多殖民者的政治立場一致,但其中也包括不少前共產黨人,以及一些認為其鬥爭是在抵禦民族解放陣線、捍衛阿爾及利亞人與殖民者之間兄弟情誼的成員。[7]在法國,該組織主要從公開的法西斯政治團體中招募成員;而在阿爾及利亞,其構成更為多元化,其中包括由讓·格納西亞領導的一支阿爾及利亞猶太人小隊。[註 1][7]一些阿爾及利亞的OAS成員將這場衝突視為類似法國抵抗運動的鬥爭,[7]與後來的戴高樂派對該運動的描述不同,OAS內部除了有維希政權的合作者外,也包括不少前抵抗運動成員。
反對阿爾及利亞獨立的抵抗始於1960年1月,1961年在將軍暴動期間暴力事件進一步爆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平行歷史項目的丹尼勒·甘瑟聲稱,由北約指揮的格拉迪奧敵後網絡曾參與其中,但尚未找到確鑿證據。[9][10]這兩次叛亂都被迅速鎮壓,許多創建OAS的領導人被監禁。
通過在法國本土和法屬阿爾及利亞領土上實施破壞和暗殺行動,OAS試圖阻止阿爾及利亞獨立。第一個受害者是皮埃爾·波皮耶,他是律師和人民共和運動主席,他曾在電視上表示:「法屬阿爾及利亞已經死了」(L’Algérie française est morte)。1961年5月31日,阿爾及爾法國內務警察負責人羅歇·加武里被OAS德爾塔突擊隊領導人羅歇·德蓋爾德爾指使下暗殺,實際執行者是克洛德·皮耶和阿爾貝·多韋卡爾。OAS因使用塑膠炸藥發動的襲擊,被廣泛稱為stroungas而臭名昭著。
1961年10月,皮埃爾·拉加亞爾德在1960年路障周后逃往佛朗哥統治下的西班牙,隨後在馬德里被捕,和他一同被捕的還有意大利活動人士圭多·詹里蒂尼。[11]之後,佛朗哥將拉加亞爾德流放至加那利群島。
德爾塔突擊隊進行了無差別的大規模屠殺,例如1962年3月17日的襲擊;5月5日針對清潔工的襲擊;以及1962年3月15日對六名法國國民教育和青年部督學的襲擊,這些督學負責「社會教育中心」(Centres sociaux éducatifs),其中包括阿爾及利亞作家穆盧德·費拉翁等人。[12]據估計,OAS在1961年4月至1962年4月間發動的暗殺行動共造成約2000人死亡,另有兩倍於此的人數受傷。[13]
OAS曾多次試圖刺殺法國總統戴高樂。最著名的一次行動是1962年8月22日在巴黎郊區小克拉馬發動的伏擊,這次行動由並非OAS成員的軍工工程師讓·巴斯蒂安-蒂里策劃。[14]1963年3月,戴高樂拒絕赦免巴斯蒂安-蒂里,他隨後被執行死刑。弗雷德里克·福賽思於1971年出版的小說《豺狼的日子》和1973年同名電影對這次刺殺事件進行了藝術化再現。
OAS對極端暴力的使用引發了一些「黑腳」以及法國本土民眾的強烈反對。結果,OAS最終不僅與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發生暴力秘密衝突,還與法國情報部門以及戴高樂派的準軍事組織「共同體運動」發生衝突。共同體運動最初是阿爾及爾的一個政治運動,但由於OAS的暴力行為,最終演變為一支準軍事力量。該組織掌握了重要情報,並定期將其傳遞給法國情報部門,但最終被OAS的暗殺活動所摧毀。[來源請求]
Remove ads
1962年《埃維昂協議》與OAS的鬥爭
秘密軍事組織的主要希望是證明民族解放陣線在1962年3月19日《埃維昂協議》簽署及1962年6月公投後,秘密重新啟動了軍事行動。因此,在這三個月期間,OAS發動了一輪新的恐怖主義攻勢,試圖迫使FLN放棄停火。為實現這一目標,OAS在3月份每天引爆超過100枚炸彈,平均每天爆炸達120起,目標包括醫院和學校。在政府廣場,OAS從歐洲人據點巴布瓦德發射了24枚迫擊炮彈,造成數十名阿拉伯居民死亡。[15]3月21日,OAS發布傳單,宣稱法國軍隊已淪為一支「佔領軍」。[12]OAS還組織了汽車炸彈襲擊:1962年2月28日在奧蘭造成25人死亡,5月2日在阿爾及爾造成62人死亡,等等。[12]3月22日,OAS佔領了巴布瓦德,襲擊法國士兵,造成6名士兵死亡。法國軍隊隨即包圍並強攻該街區,這場戰鬥造成15名法國士兵和20名OAS成員死亡,另有150人受傷。[12]3月26日,OAS領導人宣布在阿爾及爾舉行總罷工,並號召歐洲定居者前往巴布瓦德,試圖突破效忠戴高樂和共和國的軍隊的封鎖。在著名的「伊斯利街槍擊事件」中,一支由穆斯林士兵組成的散兵部隊向示威者開火,造成54人死亡,140人受傷,歐洲定居者群體由此受到極大震撼。[12]與此同時,200名OAS馬基從阿爾及爾出發,向位於奧蘭和阿爾及爾之間的瓦爾塞尼斯山區進軍,試圖攻佔兩個法國軍隊哨所,並爭取當地效忠法國的穆斯林部落的支持,但最終遭到由阿爾貝·布羅捷上校率領的外籍軍團部隊連續數日圍剿,被徹底擊潰。[16]直到4月10日,法國軍隊與OAS之間在奧蘭仍有手榴彈和迫擊炮交火,[17]至少有一名中尉和一名少尉在戰鬥中被OAS打死。[18]
1962年4月,OAS領導人拉烏爾·薩朗被捕。儘管OAS持續發動爆炸襲擊,民族解放陣線仍堅定履行停火協議。進一步而言,1962年6月17日,OAS也開始停火。阿爾及利亞當局正式承諾保障剩餘歐洲裔的安全,但在1962年7月初,奧蘭大屠殺爆發,數百名武裝人員湧入該市的歐洲裔居住區,襲擊歐洲裔平民。暴力持續了數小時,整個奧蘭市不同地區發生了平民在民族解放軍(民族解放陣線武裝力量,當時正演變為阿爾及利亞人民國民軍)的支持下進行的公開私刑和酷刑等暴行。[19]
到1963年,OAS的主要成員要麼被處決,要麼流亡海外,或被監禁。克洛德·皮耶和阿爾貝·多韋卡爾於1962年6月7日被槍決,羅歇·德蓋爾德爾於1962年7月6日被槍決。雖然讓·巴斯蒂安-蒂里並非OAS正式成員,但因策劃了在小克拉馬對戴高樂的刺殺行動,也於1963年3月11日被處決。隨着1965年吉勒·布夏被捕,該組織實際上不復存在。[20]1968年7月,戴高樂根據一項特赦法案赦免了被監禁的OAS成員。1982年11月,在世的兵變將軍們通過另一項特赦法重新被接納入法國軍隊,拉烏爾·薩朗、埃德蒙·茹奧和另外六名將軍均受益於該法案。
Remove ads
後世影響
在法國,活躍於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反阿拉伯團體查理·馬特集團由OAS老兵組建。[21]1970年貝桑松法院襲擊事件的肇事者之一也是前OAS成員。2016年11月,一個極右翼恐怖組織在法國出現,自稱「社會軍事組織」(Organisation d’armées sociales,簡稱OAS),該縮寫致敬於最初的「秘密軍事組織」(Organisation Armée Secrète)。[22]該組織受安德斯·貝林·布雷維克的啟發,計劃襲擊土耳其烤肉店、清真寺、毒販和政治人物,但還未實施任何襲擊便被法國當局搗毀。[23] [24]
許多OAS成員後來參與了世界各地的反共鬥爭。在該組織解散和部分成員被處決後,OAS的隨行神職人員喬治·格拉塞組織了OAS成員的逃亡路線,從巴黎出發,途經佛朗哥統治下的西班牙,最終抵達阿根廷。[25][26]格拉塞於1962年來到布宜諾斯艾利斯,負責管理整合主義團體公教城的阿根廷分部。公教城是君主主義組織法蘭西行動的一個分支,由夏爾·莫拉斯的私人秘書讓·烏塞創立。這個反共宗教組織的成員中有許多阿爾及利亞戰爭老兵及OAS的親近者。夏爾·拉舍魯瓦和特蘭基耶上校也在其中,他們在《現代戰爭:法國對反暴亂的看法》(1961年)一書中提出了系統性使用酷刑的反暴亂理論;此外還有讓·加爾德上校,他早在第一次印支戰爭期間便首次提出反暴亂戰術。加爾德於1963年來到阿根廷,即阿爾及利亞戰爭結束一年後。他在阿根廷海軍機械高等學校(ESMA)教授反暴亂課程。該校在20世紀70年代的「骯髒戰爭」期間因作為拘留和酷刑中心而臭名昭著。不久之後,加爾德結識了阿根廷海軍中校費德里科·盧卡斯·魯西永,在此期間ESMA的學員們被組織觀看了意大利導演吉洛·彭特克沃於1966年拍攝的電影《阿爾及爾之戰》,影片中虛構的馬蒂厄中校及其傘兵部隊系統性地使用酷刑、街區管制以及死亡飛行等手段。[25][26]
2007年1月,阿根廷海軍上將路易斯·馬里亞·門迪亞作證稱,一名法國情報特工貝特朗·德·佩瑟瓦爾曾參與綁架和「消失」兩名法國修女萊奧妮·迪凱和艾麗斯·多蒙。佩瑟瓦爾現居泰國,他否認與此次綁架事件有任何關聯,但承認自己曾是OAS成員,在《埃維昂協議》簽署後逃往阿根廷。[27][28]
OAS的記憶與神話化至今仍對歐洲極右翼具有重要影響,促成了一種激進形式的西方主義的形成,這種意識形態將西方白人在全球對其他民族的主宰地位視為理所當然。在其活動期間,OAS促成了法國極右翼意識形態的轉變,從極端民族主義轉向了一種西方主義立場,認為美國是對抗共產主義、去殖民化和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西方世界的主要捍衛者。這一觀點至今仍持續影響着歐洲極右翼。[29]
OAS在伊恩·弗萊明1963年的小說《女王密使》中被提及。詹姆斯·邦德未來的岳父、科西嘉犯罪集團「科西嘉聯盟」首領馬克-安熱在第24章中提到OAS,因為OAS掌握了一架法國軍用直升機。由於OAS欠馬克-安熱和「科西嘉聯盟」的人情,這架直升機被借給了軍情六處——馬克-安熱與科西嘉聯盟合作,企圖阻止恩斯特·斯塔夫羅·布羅菲爾德發動針對英國農業的生物戰計劃。
OAS在傑克·希金斯1964年的小說《獅之怒》中也佔據重要地位,書中該組織策反了一艘法國海軍潛艇的船員,用其執行復仇任務。
阿蘭·卡瓦利埃1964年的電影《逃兵》中,阿蘭·德龍飾演一名從法國外籍軍團逃出的逃兵,參與OAS的一次綁架行動。卡瓦利埃早在1962年的電影《小島上的決鬥》中就涉及過這個主題,由羅密·施奈德和讓-路易·特蘭蒂尼昂主演。雖然電影未直接提及OAS的縮寫,但背景設定即OAS發動爆炸和暗殺活動的時期。
OAS在弗雷德里克·福賽思1971年的小說《豺狼的日子》及其電影改編版中也有重要描寫。該故事主要講述了一個虛構的針對夏爾·戴高樂的刺殺陰謀,OAS僱傭一名英國職業殺手「豺狼」來刺殺戴高樂。讓·巴斯蒂安-蒂里和小克拉馬刺殺陰謀在故事開頭部分佔據重要位置。
OAS也在奧利弗·斯通的電影《刺殺甘迺迪》中被提及,片中被懷疑為共謀者的克萊·蕭爾(由湯米·李·瓊斯飾演)被指控與OAS有商業聯繫。
Remove ads
組織
秘密軍事組織分為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敢死隊小組。
Remove ads
參見
- 法屬阿爾及利亞人陣線,一個早期黑腳民族主義團體
- 紅色之手,一個早期的類似組織,由法國情報機構支持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