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秦朝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秦朝自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建立秦王朝以後,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分封制,廢除諸侯;行政區域管理上推行單一郡縣制,立郡縣,分天下為36郡;其後南併五嶺以南之南越地,北取陰山以南地。疆域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
行政機構
秦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實行郡、縣二級的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的首都咸陽及其附近關中平原為一特殊區域,由內史直接管理,其區域相當於一郡。
各郡設置郡守(掌管民政)、郡尉(掌管軍事)、郡監(掌管監察),郡守下設郡丞,作為郡守的副職。少數郡份如閩中郡由君長管理。
郡下普遍設置「縣」,由縣令(長)等管理。縣分大小,大縣設縣令,小縣設縣長。之下有縣丞、縣尉。縣令、縣長、縣丞掌管行政,縣尉掌管軍事;少數民族地區設「道」。
地方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隨時可以調換,一切軍政經濟之權都直接統一於中央。郡縣兩級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原則上,一直為後代所秉承。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有關記載秦朝的正史《史記》沒有地理志,僅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中提及立「三十六郡」,成為後世郡縣政區沿革起始的基點。因此引起古今許多學者的關注及研究的課題。三十六郡的名稱,始見於劉宋裴駰的《史記集解》:「三十六郡者,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潁川、碭郡、泗水、薛郡、東郡、琅邪、齊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鉅鹿、邯鄲、上黨、太原、雲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凡三十五,與內史為三十六郡。」[參 1]此後,唐朝官修的《晉書·地理志》[參 2]、宋代歐陽忞的《輿地廣記》[參 3]、王應麟的《通鑑地理通釋》[參 4]、元代方回續撰《古今考》[參 5],以及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參 6],直至明末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參 7]等重要著述,均沿用此說。
清代開始,有學者如陳芳績、全祖望等,捨棄裴駰舊說,重新考據三十六郡,其基本方法,依據《史記》、《漢書》、《後漢書》以及《水經注》諸書中的史料一一考證。民國以後,王國維、譚其驤等,依據清代諸家考訂的結論整理定論。大多數人基本確定33郡,其餘3郡諸家看法差別很大,詳見下表:
其後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南併五嶺以南之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參 18]北取陰山以南地置新秦中,內地陸續析置東海、常山、濟北、河內和衡山等郡。
秦末的郡數,杜佑在《通典》首度提出四十郡說[參 19];近人王國維及譚其驤依據考證結果先後提出四十六郡說和四十八郡說[參 20]。然而在2002年里耶古城考古出土的竹簡中,發現了洞庭郡和蒼梧郡二郡記載。2008年岳麓書院根據自海外搶救回來的2098枚珍貴秦漢竹簡中,發現了州陵郡、清河郡等幾個新郡的記載[註 1][參 21]。秦代封泥「巫黔囗邸」、「巫黔右工」的出土,使得黔中郡的郡名成了爭議問題。近人后曉榮依據史料及最新考古資料,提出五十四郡說,成為目前較新的說法。
Remove ads
秦朝縣的數目,清末學者楊守敬提出概數當在「八九百」;近代臺灣學者嚴耕望推測約1000縣左右。[參 135]后曉榮依據文獻、考古資料及前代學者的考証,可確定為秦縣的有756縣。
此表列出近人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所考証的秦代縣份,下加「 」者為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時期》中有標示的秦代縣份。
Remove ads
註釋
-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二年,雍地定八十餘縣」,周振鶴指秦末章邯雍國地,「相當秦之隴西、北地兩郡和內史西部,或漢初之隴西、北地與中地郡。」(《西漢政區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5頁);后曉榮認為是指內史和隴西、北地二郡,「又秦內史置41縣,隴西郡可証21縣,北地郡可考15縣,三者總數77縣,與『雍地定八十餘縣』基本相合。」(《秦代政區地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452頁)
- 詳見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引辛德勇《陰山高闕與陽山高闕辨析》,劉師培《秦四十郡考》,史念海《論秦九原郡始置年代》,陳倉《戰國趙九原郡補說》的論証。
- 郡名不詳。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中無此郡,列屬九原郡轄境。
- 詳見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考證,第91至97頁。
- 秦封泥、岳麓書院秦簡皆作「叄川郡」。
- 秦封泥作「東晦郡」。
- 《史記》及《續漢志》作「泗川郡」;《漢書》、《水經注》及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誤作「泗水郡」。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博陽郡」;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中無此郡,列屬濟北郡轄境。
- 此從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即墨郡」。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中無此郡,列屬膠東郡轄境。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中無此郡,列屬琅邪郡轄境。
- 《漢書·蕭何曹參傳》記載「月餘,魏王豹反……生獲魏王豹……盡定魏地,凡五十二縣。」,周振鶴認為《曹參傳》所云魏地五十二縣,乃上黨、河東、河內三郡計。(《西漢政區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6頁)
- 岳麓書院秦簡作「泰原郡」。
- 趙郡改名邯鄲郡年代,詳見鉅鹿郡備注。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中無此郡,列屬鉅鹿郡轄境。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中無此郡,列屬鉅鹿郡轄境。
- 傳世秦封泥作「潦東郡」。
- 此從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郡,列屬九江郡。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中無此郡,列屬黔中郡轄境。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中無此郡,列屬長沙郡轄境。
- 舊作「黔中郡」,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列屬秦五十四郡之一。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中無此郡,列屬南郡、黔中郡轄境。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誤作「合陽」。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列為漢中郡屬縣。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漢書·高后紀》。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
- 《二年律令‧秩律》作「武都」。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古封泥集成》11363。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二年律令·秩律》。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史記·秦本紀》。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列為北地郡屬縣。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開封」。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菑縣」。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史記·項羽本紀》。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城陽」。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誤作「平邱」。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二年律令·秩律》。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方與」。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獅子山西漢楚王墓《上邳丞印》。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獅子山西漢楚王墓《武原之印》。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史記·魏豹彭越列傳》。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湖陽」。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陽城」。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狄縣」。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8-666、8-2066。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博陽」。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8-657背。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8-2098、8-2133。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河雍」。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及《四十八年上郡假守鼌戈》。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古封泥集成》10929。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史記·樊噲列傳》。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史記·周勃世家》。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曲陽」。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史記·外戚世家》。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史記·趙世家》。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史記·趙世家》。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廷陵丞印》。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8-2014。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江州」。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宕渠縣」,見《里耶秦簡》8-657。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8-60、8-656。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奏讞書》簡74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淮南子·人間訓》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淮南子·人間訓》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淮南子·人間訓》
- 疑即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的「鄣縣」,為會稽郡屬縣。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列為待考縣份。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5-22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8-373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8-159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8-159背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8-649背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8-759。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列為秦內史屬縣。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列為薛郡屬縣。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列為東郡屬縣。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列為蜀郡屬縣。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王偉《秦璽‧印封泥職官地理研穿》以此道為漢中郡屬縣。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 《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卷六《秦始皇本紀》,頁235~239。
- 《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卷一四《地理志》上,頁406。
- 歐陽忞《輿地廣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國學基本叢書》本)卷一「秦四十郡」條,頁10~16。
- 王應麟《通鑑地理通釋》(明末汲古閣刻《津逮秘書》本)卷一「秦四十郡」條,頁25b~26a。
- 方回《古今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據《四庫全書》文淵閣本影印《四庫筆記小說叢書》本)卷四「泗川監平、泗川守壯」條,頁164~166。
- 《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卷七秦始皇帝二十六年胡三省注,頁236。
-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清末民國初年間石印本)卷一《州域形勢》一,頁14b~16a。
- 陳芳績《歷代地理沿革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叢書集成新編》本,第91冊)卷首目錄,頁300~301;卷四,頁334。
- 全祖望《漢書地理志稽疑》卷一,頁1249~1252。
- 金榜《禮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續修四庫全書》第109冊影印清乾隆游文齋刻本)卷一《地理志分置郡國考》,頁23~24。
- 梁玉繩《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1981)卷四,頁163~164。
- 洪亮吉《卷施閣文甲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排印《國學基本叢書》之《洪北江詩文集》本)卷一○《與錢少詹論地理書一》,頁251~252。
- 趙紹祖《讀書偶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卷八「秦郡」條,頁107~108。
- 師培《左盦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劉師培全集》第三冊影印寧武南氏校印本)卷五《秦四十郡考》,頁59~60。
-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卷一二《秦郡考》,頁534~542。
- 錢穆《古史地理論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秦三十六郡考》頁205~217;《秦三十六郡考補》,頁218~222。
- 譚其驤《長水集續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頁64~68。
- 蔡萬進:〈秦「所取荊新地」與蒼梧郡設置〉,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引自彭浩《談(奏讞書)中秦代和東周時期的案例》
- 見王國維《秦郡考》;
譚其驤《長水集續編》及《中國歷史地圖集·秦朝時期》 - 《岳麓書院搶救秦簡有新發現,秦朝不只48郡》 http://culture.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80422/newgx480defae-1458490.shtml
- 陳松長,《岳麓書院藏秦簡中的郡名考略》,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 《漢書·地理志》:「隴西郡,秦置。」
- 《水經·河水注》:「狄道故城……漢隴西郡治,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置。」
- 《史記·秦本紀》:「惠文王十,張儀相秦,魏納上郡十五縣。」;《魏世家》:「〔襄王〕七年,魏盡入上郡於秦。」;《匈奴列傳》:「魏有河西、上郡,以與戎界邊……惠王擊魏,魏盡入西河及上郡於秦。」
- 《漢書·地理志下》、《後漢書·郡國志五》:「上郡,秦置。」
- 《史記·匈奴列傳》:「秦昭王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
- 《漢書·地理志》:「北地郡,秦置。」
-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曰:「雲中郡十二縣。」
- 《史記·匈奴列傳》:「(趙武靈王)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鴈門、代郡。」
- 《漢書·地理志》:「雲中郡,秦置。」
- 《水經·河水注》:「雲中,秦始皇十三年立雲中郡。」
-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三十四縣。」;《匈奴列傳》:「後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
- 《史記·秦本紀》:「莊襄王元年,初置三川郡。」
- 《漢書·地理志》:「河南郡,故秦三川郡。」
- 《水經·陰溝水注》:「《史記》莊襄王元年,蒙驁擊取成暨、滎陽,初置三川郡。韋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 《漢書·地理志》:「潁川郡,秦置。」
- 《水經·潁水注》:「始皇十七年,滅韓,以其地為潁川郡,蓋因水以著稱者也。」
-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 《漢書·地理志》:「梁國,故秦碭郡。」
- 《水經·睢水注》:「睢水又東逕睢陽縣故城南。……始皇二十二年,以為碭郡。」
- 《史記·秦始皇本紀》:「五年,將軍驁攻魏,取二十城。初置東郡。」;《史記索隱·衛康叔世家》:「魏都大梁,濮陽、黎陽並在魏之東地,故立郡名為東郡。」
- 《漢書·地理志》:「東郡,秦置。」
- 《水經·河水注》:「秦始皇徙衛君角於野王,置東郡。」
- 《漢書·地理志》:「魯國,故秦薛郡。」
- 《水經·泗水注》:「魯縣……始皇二十三年以為薛郡。」
- 《元和郡縣圖志》卷11〈河南道七·海州〉:「秦置三十六郡,以魯為薛郡,後分薛郡為郯郡。漢改郯郡為東海郡。」
- 《史記·陳涉世家》:「陳王初立時,陵人秦嘉、銍人董緤、符離人朱雞石、取慮人鄭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將兵圍東海守慶於郯。」;《絳侯世家》:「籍已死,因東定楚地泗川、東海郡,凡得二十二縣」
- 《水經·沂水注》:「郯故國也,少昊之後……縣故舊魯也,東海郡治,秦始皇以為郯郡。」
- 《漢書·地理志》:「沛郡,故秦泗水郡。」
- 《續漢志·郡國二》:「沛國,秦泗川郡。」
- 《水經·睢水注》:「(睢水)又東過相縣南……相縣故宋地也。秦始皇二十三年以為泗水郡。」
-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強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楚世家》:「五年,秦將王翦、蒙武遂破楚國,虜楚王負芻,滅楚名為郡雲郡;《白起王翦列傳》:「歲餘,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為郡縣。」
- 譚其驤《秦郡新考》:「按《始皇本紀》,二十三年,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陳郡當置於是年。秦於六國故都多置郡,且自陳以至平輿,實得《漢志》淮陽、汝南二郡之地,果優足以置一大郡。」
- 《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三十五年,佐韓、魏、楚伐燕。初置南陽郡。。」
- 《漢書·地理志》:「南陽郡,秦置。」
- 《漢書·高祖紀》:「(高祖六年),以膠東、膠西、臨淄、濟北、城陽郡七十三縣立子肥為齊王。」
- 《史記·田世家》:「四十四年,秦兵擊齊,齊王聽相後勝計,不戰,以兵降秦。秦虜王建,遷之共。遂滅齊為郡。」
- 《漢書·地理志》:「齊郡,秦置。」
- 《水經·淄水注》:「淄水自山東北流逕牛山西,又東逕臨淄縣故城南……始皇二十六年(原作「二十四年」)滅齊為郡。」
- 《漢書·地理志》:「琅邪郡,秦置。」
- 《水經·濰水注》:「琅邪,山名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滅齊以為郡。」
- 《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一年,錯攻魏河內,魏獻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魏世家》:「〔昭王〕六年,予秦河東地方四百里。」
- 《漢書·地理志》:「河東郡,秦置。」
- 《水經·涑水注》:「安邑,禹都也。……秦使左更白起取安邑,置河東郡。」
- 《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四十八年,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黨。」
- 《漢書·地理志》:「上黨郡,秦置。」
- 《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四十八年,司馬梗北定太原……〔莊襄王〕二年,使蒙驁攻趙,定太原。三年,初置太原郡。」
- 《漢書·地理志》:「太原郡,秦置。」
-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曰:「代郡九縣。」
-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五年,大興兵,使王賁將,攻燕遼東,得燕王喜。還攻代,虜代王嘉。」
- 《漢書·地理志》:「代郡,秦置。」
- 《水經·纝水注》:「纝水……在高柳北……其水東南流,逕高柳縣故城北,舊代郡治,始皇二十五年(原作「二十三年」),虜代王嘉,以國為郡。」
-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曰:「雁門郡十七縣。」
- 《漢書·地理志》:「雁門郡,秦置。」
-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始皇〕十八年,翦將攻趙,歲餘,遂拔趙,趙王降,盡定趙地為郡。」
- 《元和郡縣圖志》卷15〈河東道四·洛州〉:「本衛地也,後屬晉,七國時為趙都。趙敬侯自立晉陽,始都邯鄲。至幽王遷降,秦遂滅趙為邯鄲郡。」
- 《漢書·地理志》:「趙國,故秦邯鄲郡。」
- 周曉陸、路東之《秦封泥集》第255頁:「秦統一後,又分趙地為邯鄲郡、鉅鹿等郡,因此,趙郡約為政十八年晉廿六年之間置。」
- 《漢書·地理志》:「鉅鹿郡,秦置。」
- 《水經·濁漳水注》:「秦始皇二十五年,滅趙以為鉅鹿郡。」;楊守敬曰:「《始皇本紀》,十九年,王翦等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趙公子嘉自立為代王。二十五年,王賁虜代王。鉅鹿郡正趙東陽之地,好似不得至二十五年滅代始置郡,酈氏蓋合滅代之年為說耳。」
-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樊噲)因擊陳豨與曼丘臣軍,戰襄國,破柏人,先登,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縣。」
- 《水經·漯水注》:「漯水又東北,逕薊縣故城南……秦始皇二十三年滅燕,以為廣陽郡。」
-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曰:「右北平十六縣。」
- 《史記·匈奴列傳》:「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 《漢書·地理志》:「右北平郡,秦置。」
- 《水經·鮑丘水注》:「(無終)故城,無終子國也。……故燕地矣。秦始皇二十二年,滅燕,置右北平郡。」
-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曰:「上谷十二縣。」
- 《漢書·地理志》:「上谷郡,秦置。」
- 《水經·聖水注》:「胡燕地,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王隱《晉書·地理志》曰:郡在谷之頭,胡因以上谷名焉。」
-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曰:「漁陽二十二縣」;當作「漁陽十二縣」。
- 《漢書·地理志》:「漁陽郡,秦置。」
- 《水經·鮑丘水注》:「鮑丘水又東南,逕漁陽縣故城東,漁陽郡治也。秦始皇二十二年置。」
-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曰:「遼西、遼東二十九縣。」
- 《漢書·地理志》:「遼西郡,秦置。」
- 《水經·濡水注》:「又南,左合陽樂水,水出東北陽樂縣溪。《地理風俗志》曰:陽樂,故燕地,遼西郡治,秦始皇二十二年置。」
- 《漢書·地理志》:「遼東郡,秦置。」
- 《水經·大遼水注》:「遼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東流,直遼東之望平縣西,王莽之長說也。屈而西南流,逕襄平縣故城西。秦始皇二十五年(原作「二十二年」)滅燕,置遼東郡,治此。」
- 《華陽國志·巴志》:「周慎王五年,儀貪巴、苴之富,因取巴,執王以歸,置巴、蜀及漢中郡,分其地為三十一縣……赧王元年,置巴郡。」
- 《漢書·高帝紀》曰:「〔項羽〕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四十一縣,都南鄭。」
- 《史記·秦本紀》:「〔惠文王後十三年〕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楚世家》:「〔懷王〕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遂取漢中之郡。」
- 《漢書·地理志》:「漢中郡,秦置。」
- 《水經·沔水注》:「周赧王二年,秦惠王置漢中郡,因水名也。」
- 《華陽國志·蜀志》:「周慎王五年……蜀平……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以陳壯為相。置巴、蜀郡……三十年,疑蜀侯綰反,王復誅之。但置蜀守。」
- 《漢書·地理志》:「蜀郡,秦置。」
- 《水經·江水注》:「秦惠王遣張儀等救苴侯於巴,儀貪巴、苴之富,因執其王以歸,而置巴郡焉。」
- 《漢書·地理志》:「巴郡,秦置。」
- 《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
- 《漢書·地理志》:「南郡,秦置。」
- 《水經·江水注》:「秦兼天下,立置南郡。」
- 《漢書·地理志》:「九江郡,秦置。」
- 《水經·淮水注》:「(淮水)又東北流逕壽春故城西,縣即楚考烈王自陳徙此,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兼得廬江、豫章之地,故以九江名郡。」
- 譚其驤《秦郡新考》:「又《黥布傳》,項籍死,天下定,布遂剖符為淮南王,九江、廬江、衡山、豫章郡皆屬布;四郡除九江外前人亦目為非秦郡。今按酈道元《贛水注》,南昌,秦以為廬江南部(即廬江郡之南部都尉);是豫章果後置,廬江亦未必非秦舊也。」(譚其驤《長水粹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 辛德勇:「今案廬江郡雖見諸記載偏晚,但是,《水經注》的記載,往往有可靠的地方資料作依據,其可信性並不一定會比《史記》等書更低,應當予以充分重視。」(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文史》2006年第1、2期)
-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
-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
- 《漢書·地理志》:「會稽郡,秦置。」
- 《漢書·地理志》:「長沙國,秦郡。」
- 《水經·湘水注》:「臨湘縣……秦滅楚立長沙郡。」
- 。」《元和郡縣圖志》卷29《江南道·潭州》:「春秋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並天下,分黔中以南之〔長〕沙鄉為長沙郡,以統湘川。」
- 鍾煒《秦洞庭、蒼梧兩郡源流及地望新探》
-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三年,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
- 《漢書·地理志》:「日南郡,故秦象郡。」
- 《水經·溫水注》:「應劭《地理風俗志》曰:日南故秦象郡。」
- 《漢書·地理志》:「南海郡,秦置。」
- 《漢書·地理志》:「鬱林郡,故秦桂林郡。」
- 《舊唐書·地理志》:「江源多桂,不生雜木,故秦以為名。」
- 《史記·東越列傳》:「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姓騶氏。秦已並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
- 《史記·秦本紀》:「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
- 《續漢書·郡國志》:「武陵郡,秦昭王置,名黔中郡。」
- 《水經·沅水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馬錯以隴、蜀軍攻楚,楚割漢北與秦,至三十年,秦又取巫黔及江南地以為黔中郡。」
- 嚴耕望:《秦漢地方行政制度》,《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年。
Remove ads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2009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ISBN:9787509705704
- 陳松長,《岳麓書院藏秦簡中的郡名考略》,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 周振鶴,《漢書地理志匯釋》,2006年,安徽教育出版社。ISBN:7533647572
- 王煥林,《里耶秦簡校詁》,2007年,中國文聯出版社。ISBN:9787505956414
- 司馬遷,《史記》,維基文庫
- 班固,《漢書》,維基文庫
- 司馬彪,《續漢志》,維基文庫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正體字版),臺北:曉園出版社,1990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