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秦朝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秦朝自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建立秦王朝以後,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分封制,廢除諸侯行政區域管理上推行單一郡縣制,立,分天下為36郡;其後南併五嶺以南之南越地,北取陰山以南地。疆域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

行政機構

秦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實行郡、縣二級的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的首都咸陽及其附近關中平原為一特殊區域,由內史直接管理,其區域相當於一郡。

各郡設置郡守(掌管民政)、郡尉(掌管軍事)、郡監(掌管監察),郡守下設郡丞,作為郡守的副職。少數郡份如閩中郡由君長管理。

郡下普遍設置「縣」,由縣令(長)等管理。縣分大小,大縣設縣令,小縣設縣長。之下有縣丞、縣尉。縣令、縣長、縣丞掌管行政,縣尉掌管軍事;少數民族地區設「道」。

地方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隨時可以調換,一切軍政經濟之權都直接統一於中央。郡縣兩級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原則上,一直為後代所秉承。

更多資訊 秦代郡縣兩級官制和鄉間組織表, 郡級官員 ...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Thumb
秦朝諸郡

郡級行政區

有關記載秦朝的正史《史記》沒有地理志,僅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中提及立「三十六郡」,成為後世郡縣政區沿革起始的基點。因此引起古今許多學者的關注及研究的課題。三十六郡的名稱,始見於劉宋裴駰的《史記集解》:「三十六郡者,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潁川、碭郡、泗水、薛郡、東郡、琅邪、齊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鉅鹿、邯鄲、上黨、太原、雲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凡三十五,與內史為三十六郡。[參 1]此後,唐朝官修的《晉書·地理志》[參 2]、宋代歐陽忞的《輿地廣記[參 3]王應麟的《通鑑地理通釋[參 4]、元代方回續撰《古今考[參 5],以及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參 6],直至明末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參 7]等重要著述,均沿用此說。

清代開始,有學者如陳芳績全祖望等,捨棄裴駰舊說,重新考據三十六郡,其基本方法,依據《史記》、《漢書》、《後漢書》以及《水經注》諸書中的史料一一考證。民國以後,王國維譚其驤等,依據清代諸家考訂的結論整理定論。大多數人基本確定33郡,其餘3郡諸家看法差別很大,詳見下表:

更多資訊 秦三十六郡, 人名 ...

其後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南併五嶺以南之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參 18]北取陰山以南地置新秦中,內地陸續析置東海常山濟北河內衡山等郡。

秦末的郡數,杜佑在《通典》首度提出四十郡說[參 19];近人譚其驤依據考證結果初次提出四十六郡說,後來改為四十八郡說[參 20]。然而在2002年里耶古城考古出土的竹簡中,發現了洞庭郡蒼梧郡二郡記載。2008年岳麓書院根據自海外搶救回來的2098枚珍貴秦漢竹簡中,發現了州陵郡清河郡等幾個新郡的記載[註 1][參 21]。秦代封泥「巫黔囗邸」、「巫黔右工」的出土,使得黔中郡的郡名成了爭議問題。近人后曉榮依據史料及最新考古資料,提出五十四郡說,成為目前較新的說法。

更多資訊 秦朝郡級行政區, 說明:此表大致從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五十四郡說,其他郡名列入「待考」項內。 ...
Remove ads

縣級行政區

秦朝縣的數目,清末學者楊守敬提出概數當在「八九百」;近代臺灣學者嚴耕望推測約1000縣左右。[參 135]后曉榮依據文獻、考古資料及前代學者的考証,可確定為秦縣的有756縣。

此表列出近人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所考証的秦代縣份,下加「 」者為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時期》中有標示的秦代縣份。

更多資訊 地理區域, 郡名 ...
Remove ads

註釋

Loading content...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content...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