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英語:First Palestinian Intifada,亦作第一次大起義(First Intifada)[註 1]),指自1987年起由巴勒斯坦人發起的一系列反對以色列長期的軍事佔領的抗議,有時也包含暴動[4][5]。起義大部分行動自1987年起到1991年馬德里會議截止,部分行動延續到1993年奧斯陸協議簽署前[6]。
Remove ads
歷史
起因於1987年12月9日一輛猶太人的卡車闖入北加沙省的「加伯利亞難民營」,壓死4名巴勒斯坦人,之後暴動迅速漫延到加薩、約旦河西岸地區和東耶路撒冷等地。
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怒火中燒,走上街頭,展開與以色列當局持續數年的對抗。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總部當時設在突尼斯(流亡政府),脫離巴解的「哈馬斯」組織被猜測為幕後指揮者。在那次起義中,巴勒斯坦人創造出以「冷兵器」向以色列示威的鬥爭方式,即以青少年在街頭投擲石塊、自製燃燒瓶與現代武裝的軍警對抗;採用遊行、罷工、抵制美國和以色列貨物等和平方式,不與佔領當局合作。1988年2月3日,以色列關閉了約旦河西岸的所有學校。[7]
第二次起義
沙龍在2000年9月28日參觀位於東耶路撒冷聖殿山的伊斯蘭教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從而重新引發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曠日持久的暴力衝突,並導致第二次起義(阿克薩群眾起義)。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