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粵海關大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粤海关大楼map
Remove ads

粵海關大樓,俗稱大鐘樓,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州市荔灣區沿江西路,建成於1916年,是廣州長堤商貿區的地標建築,也是廣州近代西洋建築典範[1]。原正中拱券門上「粵海關」三字,1949年後曾改為「廣州海關」,經修復後現改回「粵海關」,英文名稱上依照拉丁文傳統以V代U變成「CVSTOM HOVSE」字樣,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快速預覽 粵海關大樓, 概要 ...
Thumb
修復前的粵海關大門上方的「廣州海關」四字,文化大革命期間大樓多處字跡被破壞,兩邊的英文名稱和下方的奠基石被水泥封住。
Thumb
2008年的照片,可以看到正門上修復的「粵海關」三字和兩邊的英文。
Thumb
立於2006年的文保碑
Thumb
原本被水泥封住的奠基石,上面刻着奠基時的情況以及建築師、工程師的姓名。
Remove ads

歷史

背景

自清政府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將台灣納為版圖,解除海禁,允許與外國貿易往來,並分別在廣東、福建、浙江和江蘇四個對外口岸設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江海關四大海關。粵海關於1685年成立,官署設在省城(廣州)天字碼頭,在黃埔村(黃埔洲)設黃埔掛號口和稅。關部行台則設在澳門關前街和關後街之間的地段。

據《粵海關志》與《黃埔掛號口圖》記載,在黃埔口設有黃埔稅館、夷務所、買辦館和永靖營等機構。清政府當時規定:「凡載洋貨入口之外國商船,不得沿江停泊,必須下錨於黃埔。」故粵海關建立後,進廣州貿易的外國商船基本都是經黃埔古港進出。 [2]

粵海關澳門關部行台設立後,澳門通往廣州的對外貿易運輸從陸路改為水路。為鼓勵外國商船來華進行貿易,粵海關監督赴澳門巡視時,還會親自上船丈量船舶,按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減收貨稅。1849年,澳門總督亞馬留實行擴張殖民政策,拆毀香山縣丞衙署,更率兵推倒懸掛在澳門關部行台前的中國旗桿、遣走海關官員,將關部行台封閉。澳門海關官員被迫遷離,經兩廣總督與行台官員基溥相討,關部行台改設於廣州黃埔辦公。

Remove ads

建築新樓

19世紀下半葉的兩次鴉片戰爭後,廣州被英法聯軍佔領,粵海關開始逐漸由西人主導。時沙面島屬於租界,為方便外籍人士辦理公務,就在六二三路附近興建了一棟共兩層樓的粵海關稅務司公署。然而,大樓在經歷數次重修後最終被大火燒掉,後來就決定在附近興建辦公地點,也就是如今的「大鐘樓」。咸豐十年(1860年)粵海關稅務司在現關址正式建立公署(外界稱「洋關」)。民國三年(1914年)3月28日,時粵海關監督宋壽徵、廣東民政長李開侁、粵海關稅務司梅樂和等人為粵海關工程奠基,民國五年(1916年)6月25日落成[1]

1931年6月1日,粵海五十里外常關改轄於海關機構,稱分卡或分關,統歸粵海關稅務司署管理,至此原來由粵海關監督管理的常關退出歷史舞台。1949年10月14日解放軍佔領廣州。1950年1月31日,粵海關稅務司署改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州海關,直屬於中央人民政府海關總署

建築

建築由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署的英籍總工程師建築師大衛·迪克(David C. Dick)規劃,英國皇家建築師阿諾特·查理斯·達德利(C. D Arnott)設計,仿歐洲古典建築形式,華昌工程公司承建,1916年5月竣工。在全國現存的海關大樓中,粵海關大樓屬於歷史較長者,落成時間早於1927年落成的上海江海關大樓和1924年落成的武漢江漢關大樓

建築大樓的大理石是來自雲南大理,結構為整體鋼筋水泥,用大塊麻石作基礎,十分堅固,整座建築可以承受500磅炸彈爆炸衝擊。整個鐘樓建成共花了30萬銀元。整個建築仿照歐洲古典建築形式設計,整體鋼筋水泥結構大塊麻石基礎,正面外牆以花崗岩圓柱與條石鑲砌,總建築面積近三千三百平方米,樓高三十一點八五米,大樓建築呈現出明顯的歐陸風貌,羅馬立柱、鐘樓、每個房間的壁爐,都是非常顯著的特徵。

大樓在廣東建築物中有多項開創,包括最早採用鋼筋混凝土框架建構的建築之一,最早採用垂直升降梯的辦公大樓之一,最早室內裝飾上採用進口瓷片、馬賽克的建築物之一,最早設立走火梯及逃生通道的辦公建築物之一等[1]

Remove ads

大鐘

屋頂機械大鐘為1915年英國製造,是現時全國歷史最長的英國制全機械傳動式立鐘。近年,由於大鐘運行時間太長及零部件磨損嚴重,導致大鐘時間出現較大誤差,所以政府為此曾對大鐘進行過兩次維修以恢復大鐘走時的準確性。

在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鐘樓仍然使用,保持每15分鐘奏鳴。文化大革命期間,將報時音樂從《威斯敏斯特》改為《東方紅》。至1980年代,由於周邊居民認為鐘聲過吵而停止鳴鐘。[3][4]

2010年亞洲運動會期間,鐘樓曾恢復逢整點鳴鐘。[5]在2015年,有廣東省人大代表請求恢復鳴鐘,最終確定於2016年元旦開始,每逢早上8點及晚上8點鳴鐘,並徵集意見是否需要恢復更多的鳴鐘時間。[3][6]

海關博物館

2006年9月12日,廣州海關辦公地點正式撤出已經使用了91年的粵海關大樓,遷往天河區珠江新城海關總署於2007年2月批覆,原廣州海關的「大鐘樓」將建設為中國海關博物館廣州分館。廣州海關遂發出工程招標公告,向全國進行招標,對大鐘樓進行保養維護,預計投資400萬元恢復其舊貌。保養維護工程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大鐘樓進行原狀修復修繕,對「大鐘樓」四層的主體建築進行保養維護。

工程於2007年8月完成,海關博物館則在同年12月28日布置完成,唯中庭老式電梯仍在維護一直未開放或撤除施工圍蔽。博物館每逢周一、三、五,接受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團體的預約參觀。2009年9月20日和28日,曾對社會公眾試行開放2天;從2010年1月13日起,改為每逢周三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開放時間為上午9:30至下午4:00,市民憑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可領票免費進場,參觀負一層至三層的博物館展室[7],屋頂及其上面的鐘樓則不開放,每日參觀人數限於800人;從2011年1月開始,博物館再次縮減開放時間,只限在每個月第三周的周三向個人開放參觀,維持憑證件登記後免費領票的安排,開放時間為上午9:30至下午4:00,社會團體憑單位公函仍可在每周一、三、五預約集體參觀。2013年10月23日起,恢復為每週三開放。

2015年12月28日,廣東省文物局通過「粵海關博物館」備案登記。

重要展品有:

  1. 李鴻章親筆匾牌「津海新關」,為1888年津海關擴建辦公樓竣工時,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為慶賀新樓竣工時題寫;
  2. 「大龍郵票」,該郵票於1878年由中國海關印刷發行,亦是中國歷史上發行的第一套郵票;
  3. 「1894年初版慈壽舊票全套」,共9枚,旨為紀念慈禧太后60生辰,是中國第一套紀念郵票。
Remove ads

公共交通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