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遺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遺址,也稱杜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刊 1]和布克賽爾密特克古城[書 1],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道爾本厄魯特森木為蒙古語,意為「四衛拉特之廟」。[刊 2]古城於1640年代修建,建成時可能作為準噶爾部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中心,有着「準噶爾汗國第一城」「和布克賽爾第一城」「江格爾故鄉第一城」等稱號。[網 1]清滅準噶爾部後,古城走向衰落。1771年,土爾扈特部東歸時曾停留於此。隨着古城附近的部落遷至和布克塞爾,古城進一步衰落並最終遭棄。1980年代開始,將其作為古城遺址調查。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保護單位

快速預覽 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遺址面積近28萬平方米,平面呈近方形。古城有城牆、喇嘛寺藏式佛塔等建築遺蹟。出土有筒瓦瓦當、蓮花方磚等建築構件,也有陶器、銅器、泥佛像等遺物。

Remove ads

地理地望

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遺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莫特格鄉規德格村南,向西距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縣城5公里,距離莫特格鄉2公里。古城遺址地處塔城地區、克拉瑪依市阿勒泰地區的中心地帶。[刊 2][書 2]

地理上,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遺址位於北側塞爾山和南側阿德爾格山之間的濕地內一處高地上,海拔約1250米。城址四周為茂盛的草場。城北、城內存有多處自然泉眼。泉水形成的河流自北向南流經古城遺址,後流入城南的濕地。城內地表略有起伏,整體上北高南低。[刊 2][書 2]

古城歷史

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長期以游牧為生。但到17世紀,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琿台吉認為其領地土地肥沃,適合種田。於是準噶爾部開始發展農業,附近部落遷移至和布克賽爾一帶並定居。在此背景下,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得以修建。[刊 2]

修城最早的記錄源自1639年。俄羅斯帝國派往巴圖爾琿台吉處的哥薩克人阿勃拉莫夫向俄羅斯報告准部情況,提到巴圖爾琿台吉向俄所要豬、火雞、小巴兒狗等牲畜,目的是用於在基布克賽爾(即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建城。到17世紀40年代,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初步建立,不過此時的城市可能並無城牆,建築設施僅包括喇嘛寺、農田等,這樣的城址有多處。巴圖爾琿台吉及王公們的牙帳及雜用房間設置到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內,巴圖爾琿台吉則會在包括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內的城鎮附近游牧。同時,商人們也開始在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行商,貨棧等建築也開始建立。到1654年,城內建起磚砌喇嘛寺,夯築而成的城牆也已修建。巴圖爾琿台吉至僧格時期,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應該是準噶爾部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中心。[刊 2][書 3]

17世紀70年代,因噶爾丹將準噶爾部政治中心移至伊犁河谷,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的政治地位降低。但依然長期為準噶爾部的軍事、經濟、宗教重鎮。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建成後至少經歷過三次規模較大的增修,可能與準噶爾部國情的變化相關。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首次蹭修可能發生在僧格與車臣台吉卓特巴巴圖爾的數次衝突期間。第二次增修發生在1710年到1720年間,此時俄羅斯帝國不斷滲透當地。此次增修工程主要為用石塊將城牆包砌,其目的可能是應對俄羅斯帝國的火器威脅。第三次增修將城牆再用土坯加固,並建造崗哨等防禦設施。其目的可能與達瓦齊阿睦爾撒納清軍在當地的戰事有關。[刊 2]

準噶爾之役後,清廷吞併準噶爾部全境,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開始走向沒落。中文文獻方面,乾隆年間成書的《水道提綱》中以「準噶爾城」稱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並多次作為基準點被提及。編纂於18世紀中後期的《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對舊城有記載「克特和博克,在納林和博克東南二十里……西三里許有古廟,為準噶爾境內舊跡。」[刊 2]1771年土爾扈特部東歸後,北路土爾扈特被安置於霍博克賽里(即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一帶。最初,他們在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附近修建喇嘛寺,但部族災禍頻發。在前往西藏尋問達賴喇嘛後,北路土爾扈特向西新建喇嘛寺敖包特庫熱。此後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更加荒廢,最終遭棄。[刊 1]

Remove ads

布局遺物

Thumb
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遺址示意圖

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遺址平面呈近方形,面積近28萬平方米,方向北偏西。四邊長度略有差別,北側城牆565米,西側城牆525米,東側城牆515米,南側城牆510米。北、西、東側城牆基礎均寬約8米,南側城牆更厚,達9到10米。城牆殘高3至5米。城牆夯築而成,夯層厚約15厘米,部分牆體夯層內夾石塊。部分城牆兩側包有後期增築的夯鹼土層、石塊、土坯等。東、西側城牆為雙道牆體,呈錯縫擺列。[刊 2][書 2]

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遺址四面設有城門。東、西城門為古城主要通道,位於東、西側城牆中段。門寬4米,門道長約9米,城門兩側有登上城牆的踏道。其中西城門保存較好,兩側存墩台。南、北城門規模較小,位於南、北城牆中段偏東。南、北城門寬3米半,門道長8至9米,無附屬設施。[刊 2]

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遺址內存有喇嘛寺、佛塔、夯土建築、土坯建築、圍牆等建築設施的基址。其中有兩處喇嘛寺基址是城內規模較大的磚瓦夯土建築基址,兩處喇嘛寺基址平面均呈「L」字形。位於中心略南的喇嘛寺基址,東西約53米,南北近44米,殘高約2米。寺院基址附近地表存有磚、瓦等建築構件。另一處喇嘛寺基址位於其北側百餘米處,規模略小東西近50米,南北近35米,並保留有台階步道。西側地表存有磚、瓦等建築構件殘塊。佛塔遺蹟位於城內西北部,高於地面3米左右,平面呈直徑近10米的圓形,為藏式佛塔。1970年以前佛塔尚存超10米,但因雷擊倒塌。佛塔附近採集有陶器、銅器、泥佛像等遺物。城內土坯房以帶有院落的民居為主。城址四角有晚期新增建可能為崗亭的土坯建築。[刊 2][書 2]城內還出土有筒瓦瓦當、蓮花方磚等遺物。[書 2]

發掘保護

1988年,新疆塔城地區文物普查隊普查地區內文物,調查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遺址並建檔。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複查。[書 1][書 2]2020年到2021年,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發掘考察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遺址及周邊。[刊 2]2024年,和布克賽爾蒙古縣完成《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遺址保護規劃》並報批。[網 2]同年,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遺址為和布克賽爾蒙古縣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野外調查啟動儀式的舉辦地。[網 3]

1993年,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確定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為縣文物保護單位。[書 4]200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遺址為古遺址之一收錄其中。[書 5]2013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道爾本厄魯特森木古城遺址作為古遺址位列其中。[網 4]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