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爾伯塔泳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爾伯塔泳龍(屬名:Albertonectes)是薄板龍科蛇頸龍的一個已滅絕屬,化石發現於加拿大阿爾伯塔省晚白堊世(森諾曼階中早期)的熊爪組。屬下僅含單一物種范氏阿爾伯塔泳龍(Albertonectes vanderveldei)。阿爾伯塔泳龍是最長的薄板龍科,更寬泛講也是最長的蛇頸龍類,其頸部及全身長度均為已知。[1]
Remove ads
發現

阿爾伯塔泳龍僅所知於正模標本TMP 2007.011.0001,為阿爾伯塔省德蘭赫勒市皇家蒂勒爾博物館收藏的一具保存完好的顱後骨骼。材料包括從寰椎-樞椎聯合到尾椎融合尖端的全部132節椎骨、完整胸骨及不完整的骨盆、幾乎完整的前後肢、脫節肋骨、一個腹膜肋及至少97顆相關胃石。TMP 2007.011.0001是克里特國際有限公司在阿爾伯塔省南部萊斯布里奇附近聖瑪麗河以南約150米處開採一種名為斑彩石的優質菊石殼時發現的。該標本是以近乎完整的關節連接狀態從熊爪組底部上方約15米、礦工稱為「10英寸膨潤土」("10 inch bentonite")的灰渣層下方約2米處一片結核層的深灰色黏土岩中挖出。其收集於聖瑪麗河段(St. Mary River Section)1號泥層(Muddy Unit 1)下段,正位於該地層已知最底層的出產扁平杆菊石(Baculites compressus)的岩層以下,化石時期近似但不早於7350萬年前,故能追溯至晚白堊世上坎帕階中期。阿爾伯塔泳龍的發現標誌着已知薄板龍科頸部及身體全長新紀錄,其身體顱後部分長11.2米(37英尺),算上顱骨則長11.6米(38英尺),頸部長達7米(23英尺)。[1]
Remove ads
詞源
阿爾伯塔泳龍由久保敦(Tai Kubo)、馬克·米切爾(Mark T. Mitchell)和唐納德·亨德森(Donald M. Henderson)於2012年首次描述並命名,模式種是范氏阿爾伯塔泳龍(Albertonectes vanderveldei)。屬名取自發現正模標本的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及希臘語nectes——意為「游泳者」,是蛇頸龍類屬名的常見後綴。種名致敬發現正模標本的寶石開採公司克里特的已故創始人雷內·范德韋爾德(Rene Vandervelde)。[1]
描述

阿爾伯塔泳龍擁有迄今所有已發現薄板龍科中最長的頸部,長達7米(23英尺)。正模標本缺乏顱骨,從從寰椎-樞椎聯合到尾椎尖端長度測為11.2米(37英尺),表明加上顱骨後身體全長11.6米(38英尺)。[1]阿爾伯塔泳龍以擁有76節頸椎而在薄板龍科中獨樹一幟,這在薄板龍科中是一個創記錄的數字。卡拉瓦亞龍有着相似數目的56節,但缺乏維加龍椎骨中存在的啞鈴形關節面。其它薄板龍科中不常見的特徵還包括:恥骨上延伸至髖臼外側的錐形前側突起、從第1至第69節的大多數頸椎側面均有縱嵴、鎖骨弓寬於肩胛骨的相鄰前邊緣、缺乏胸骨及骨盆軸、尾尖由七節融合尾椎構成以及寬長之比0.56的細長肱骨。[1]
阿爾伯塔泳龍唯一已知標本是具成熟個體,正如在TMP 2007.011.0001上觀察到的融合神經棘及與椎體融合的大多數頸肋,以及轉子和股骨頭之間唯一部分連接區域所示。其它觀察結果亦顯示該個體業已成年,如粗糙有褶的椎骨表面,以及腕和踝部骨骼上發育良好的關節面及關節。[1]
分類

久保等人(2012年)使用佐滕(2002年)數據集的高度修改版本測試了阿爾伯塔泳龍的系統發育位置,但其位置並不穩定,有許多薄板龍科形成了較大型多分支。[1]該分析經奧戈曼等人(2015年)修改後的結果如以下分支圖所示,其中僅顯示薄板龍科內部關係。[2]
薄板龍科 Elasmosauridae |
| ||||||||||||||||||||||||||||||||||||||||||||||||||||||||||||||||||||||||||||||||||||||||||||||||||||||||||||
Remove ads
參見
- 蛇頸龍類研究歷史
- 蛇頸龍列表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