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編號[注 1] | 年份 | 標題和中文譯名[注 2] | 期刊名、期數、頁數[注 3] | 分類和註釋[注 4] | 
| Schilpp 1; CP 2, 1 | 1901年 | Folgerungen aus den Kapillaritätserscheinungen | 《物理年鑑》(Annalen der Physik) (ser. 4), 4, 第513–523頁, 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分子間作用力。[21]愛因斯坦在兩篇論文的第一篇中提出的(不正確的)理論認為,所有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是一個和距離相關的通用函數,類似重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一旦參數化,他的理論能較準確預測較重的疏水性分子,但是不適用於較輕的分子。 | 
| Schilpp 2; CP 2, 2 | 1902年 | Thermodynamische Theorie der Potentialdifferenz zwischen Metallen und vollständig dissoziierten Lösungen ihrer Salze, und eine elektrische Methode zur Erforschung der Molekularkräfte 
| 關於金屬及其鹽的全離解溶液的勢差的熱力學理論和研究分子力的一種電學方法 |  | 《物理年鑑》(ser. 4),8,第798–814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分子間作用力。[22]愛因斯坦的第二篇論文是關於一個通用的分子能量函數,這一次是應用於電解質。沒有提供用於比較的數據。1907年,愛因斯坦表示這兩篇論文「毫無價值」。[23] | 
| Schilpp 3; CP 2, 3 | 1902年 | Kinetische Theorie des Wärmegleichgewichtes und des zweiten Hauptsatzes der Thermodynamik | 《物理年鑑》(ser. 4),9,第417–433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統計力學。[24]  對能量均分定理以及溫度和熵的定義的研究。 | 
| Schilpp 4; CP 2, 4 | 1903年 | Theorie der Grundlagen der Thermodynamik | 《物理年鑑》(ser. 4),11,第170–187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統計力學。[25]  熱力學中的不可逆性問題。 | 
| Schilpp 5; CP 2, 5 | 1904年 | Allgemeine molekulare Theorie der Wärme | 《物理年鑑》(ser. 4),14,第354–362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統計力學。[26]  漲落以及測定波茲曼常數的新方法。 | 
| CP 2, 6 | 1905年 | Review of Giuseppe Belluzzo: "Principi di termodinamica grafica" 
| 評Giuseppe Belluzzo(朱塞佩·貝盧佐)的「圖解熱力學原理」 |  | 《物理學雜誌增刊》(Beiblätter zu den Annalen der Physik),29,第78頁。 | 熱力學。 | 
| CP 2, 7 | 1905年 | Review of Albert Fliegner: "Über den Clausius'schen Entropiesatz" 
| 評Albert Fliegner(阿爾伯特·芬德)的「論Clausius的熵定律」 |  | 《物理學雜誌增刊》,29,第79頁。 | 熱力學。 | 
| CP 2, 8 | 1905年 | Review of William McFadden Orr: "On Clausius' Theorem for Irreversible Cycles, and on the Increase of Entropy" 
| 評William McFadden Orr(威廉·米克法登·奧爾)的「論Clausius的不可逆循環定理並論熵的增加」 |  | 《物理學雜誌增刊》,29,第79頁。 | 熱力學。 | 
| CP 2, 9 | 1905年 | Review of George Hartley Bryan: "The Law of Degradation of Energy a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hermodynamics" 
| 評George Hartley Bryan(佐治·哈特利·白賴仁)的「作為熱力學基礎原理的能的退降定律」 |  | 《物理學雜誌增刊》,29,第80頁。 | 熱力學。 | 
| CP 2, 10 | 1905年 | Review of Nikolay Nikolayevich Schiller: "Einige Bedenken betreffend die Theorie der Entropievermehrung durch Diffusion der Gase bei einander gleichen Anfangsspannungen der letzteren" 
| 評Nikolay Nikolayevich Schiller(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席勒)的「關於起始壓強相等的氣體擴散時熵增理論的若干思考」 |  | 《物理學雜誌增刊》,29,第81頁。 | 熱力學。 | 
| CP 2, 11 | 1905年 | Review of Jakob Johann Weyrauch: "Über die spezifischen Wärmen des überhitzten Wasserdampfes" 
| 評Jakob Johann Weyrauch(雅各·約翰·維羅克)的「論過熱水蒸氣的比熱容」 |  | 《物理學雜誌增刊》,29,第82頁。 | 熱力學。 | 
| CP 2, 12 | 1905年 | Review of 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 "Einfluss der Änderung der spezifischen Wärme auf die Umwandlungsarbeit" | 《物理學雜誌增刊》,29,第82頁。 | 熱力學。 | 
| CP 2, 13 | 1905年 | Review of Arturo Giammarco: "Un caso di corrispondenza in termodinamica" 
| 評Arturo Giammarco(阿圖羅·賈馬爾科)的「熱力學中對應態的一個例子」 |  | 《物理學雜誌增刊》,29,第84頁。 | 熱力學。 | 
| Schilpp 7; CP 2, 14 | 1905年 | Über einen die Erzeugung und Verwandlung des Lichtes betreffenden heuristischen Gesichtspunkt | 《物理年鑑》(ser. 4),17,第132–148頁,連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光子。[27]  關於光子作為能量量子的提議,有多個相互獨立的論據支持。 | 
| Schilpp 8; CP 2, 16 | 1905年 | Die von der molekularkinetischen Theorie der Wärme geforderte Bewegung von in ruhenden Flüssigkeiten suspendierten Teilchen | 《物理年鑑》(ser. 4),17,第549–560頁,連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統計力學。[28]  對布朗運動這種平移擴散的開創性研究。 | 
| CP 2, 17 | 1905年 | Review of Karl Fredrik Slotte: "Über die Schmelzwärme" 
| 評Karl Fredrik Slotte(卡爾·費德歷·斯洛特)的「論熔解熱」 |  | 《物理學雜誌增刊》,29,第135頁。 | 熱力學。 | 
| CP 2, 18 | 1905年 | Review of Karl Fredrik Slotte: "Folgerungen aus einer thermodynamischen Gleichung" 
| 評Karl Fredrik Slotte(卡爾·費德歷·斯洛特)的「從一個熱力學方程式得出的結論」 |  | 《物理學雜誌增刊》,29,第135頁。 | 熱力學。 | 
| CP 2, 19 | 1905年 | Review of Emile Mathias: "La constante a des diamètres rectilignes et les lois des états correspondents" 
| 評Emile Mathias(埃米爾·馬蒂亞斯)的「直線等分線常數a和對應狀態定律」 |  | 《物理學雜誌增刊》,29,第136頁。 | 熱力學。 | 
| CP 2, 20 | 1905年 | Review of Max Planck: "On Clausius' Theorem for Irreversible Cycles, and on the Increase of Entropy" | 《物理學雜誌增刊》,29,29 (1905) 137。 | 熱力學。 | 
| CP 2, 21 | 1905年 | Review of Edgar Buckingham: "On Certain Difficulties Which Are Encountered in the Study of Thermodynamics" 
| 評Edgar Buckingham(埃德加·白金漢)的「論熱力學研究中面臨的某些困難」 |  | 《物理學雜誌增刊》,29,第137頁。 | 熱力學。 | 
| CP 2, 22 | 1905年 | Review of Paul Langevin: "Sur une formule fondamentale de la théorie cinétique" 
| 評Paul Langevin(保羅·朗之萬)的「關於運動論的一個基礎性公式」 |  | 《物理學雜誌增刊》,29,第138頁。 | 熱力學。 | 
| Schilpp 9; CP 2, 23 | 1905年 | Elektrodynamik bewegter Körper | 《物理年鑑》 (ser. 4),17,第891–921頁,連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狹義相對論。[29]  這篇開創性的論文導致了狹義相對論的誕生。具體而言,這篇論文陳述了狹義相對論的兩個公設(所有的慣性參考系都是平權的,以及光速總是不變的。)以及它的運動學。 | 
| Schilpp 10; CP 2, 24 | 1905年 | Ist die Trägheit eines Körpers von seinem Energieinhalt abhängig? | 《物理年鑑》 (ser. 4),18,第639–641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狹義相對論。[30]  這篇論文推導出了質量與能量等價的結論,從而引出了著名的質能公式 E=mc2。 | 
| CP 2, 25 | 1905年 | Review of Heinrich Birven: Grundzüge der mechanischen Wärmetheorie 
| 評Heinrich Birven(海因里希·比爾文)的「熱的動力說的基礎」 |  | 《物理學雜誌增刊》,29,第175頁。 | 熱力學。 | 
| CP 2, 26 | 1905年 | Review of Auguste Ponsot: "Chaleur dans le déplacement de 1'équilibre d'un système capillaire" 
| 評Auguste Ponsot(奧古斯特·彭索)的「毛細系統的平衡位移中的熱」 |  | 《物理學雜誌增刊》,29,第175頁。 | 熱力學。 | 
| CP 2, 27 | 1905年 | Review of Karl Bohlin: "Sur le choc, considéré comme fondement des théories cinétiques de la pression des gaz et de la gravitation universelle" 
| 評Karl Bohlin(卡爾·博林)的「論作為氣體壓強的運動理論和萬有引力(理論)的基礎的碰撞》 |  | 《物理學雜誌增刊》,29,第176頁。 | 熱力學。 | 
| CP 2, 28 | 1905年 | Review of Georges Meslin: "Sur la constante de la loi de Mariotte et GayLussac" 
| 評Georges Meslin(佐治·梅蘭)的「論Mariotte和Gay-Lussac定律中的常數」 |  | 《物理學雜誌增刊》,29,第177頁。 | 熱力學。 | 
| CP 2, 29 | 1905年 | Review of Albert Fliegner: "Das Ausströmen heissen Wassers aus Gefässmündungen" 
| 評Albert Fliegner(阿爾伯特·芬德)的「從容器孔流出的熱水射流」 |  | 《物理學雜誌增刊》,29,第177頁。 | 熱力學。 | 
| CP 2, 30 | 1905年 | Review of Jakob Johann Weyrauch: Grundriss der Wärmetheorie. Mit zahlreichen Beispielen und Anwendungen 
| 評Jakob Johann Weyrauch(雅各·約翰·維羅克)的《熱學綱要,附有許多例題和應用》第一部分 |  | 《物理學雜誌增刊》,29,第178頁。 | 熱力學。 | 
| CP 2, 31 | 1905年 | Review of Albert Fliegner: "Über den Wärmewert chemischer Vorgänge" 
| 評Albert Fliegner(阿爾伯特·芬德)的「論化學過程的熱值」 |  | 《物理學雜誌增刊》,29,第179頁。 | 熱力學。 | 
| Schilpp 11; CP 2, 33 | 1906年 | Eine neue Bestimmung der Moleküldimensionen | 《物理年鑑》 (ser. 4),19,第289–306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統計力學。[31]  分子體積的流體動力學測定。 | 
| Schilpp 12; CP 2, 32 | 1906年 | Zur Theorie der Brownschen Bewegung | 《物理年鑑》 (ser. 4),19,第371–381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統計力學。[32]  轉動的布朗運動,這是轉動擴散的一個例子。 | 
| Schilpp 13; CP 2, 34 | 1906年 | Theorie der Lichterzeugung und Lichtabsorption | 《物理年鑑》(ser. 4),20,第199–206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光子。[33] 愛因斯坦結合了他和普朗克各自關於黑體輻射公式的獨立推導。普朗克的公式推導基於輻射被物質產生或吸收時能量變化的約束性假設,實則暗示了物質或輻射的能量中兩者之一將不受此約束;而愛因斯坦在1905年的推導則基於僅對輻射能量的約束性假設。但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出了物質和輻射的能量都是量子化的新觀點,這引導他後來建立了量子的比熱容模型,例如參見參考文獻#16。 | 
| Schilpp 14; CP 2, 35 | 1906年 | Prinzip von der Erhaltung der Schwerpunktsbewegung und die Trägheit der Energie | 《物理年鑑》(ser. 4),20,第627–633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狹義相對論。[34] 首次表述了質量守恆是能量守恆的一種特殊情形。 | 
| Schilpp 15; CP 2, 36 | 1906年 | Eine Methode zur Bestimmung des Verhältnisses der transversalen und longitudinalen Masse des Elektrons | 《物理年鑑》(ser. 4),21,第583–586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狹義相對論。[35]  在期刊《L'Éclairage électrique》第49期,第493–494頁有法語譯文。 | 
| CP 2, 37 | 1906年 | Review of Max Planck: Vorlesungen über die Theorie der Wärmestrahlung | 《物理學雜誌增刊》,30,第211頁。 | 統計力學。 | 
| Schilpp 16; CP 2, 38 | 1907年 | Planckshe Theorie der Strahlung und die Theorie der Spezifischen Wärme | 《物理年鑑》(ser. 4),22,第180–190、800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和 訂正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比熱容。[36] 這是將普朗克定律應用於固體中原子和分子振動的開創性工作,解決了19世紀以來經典物理中能量均分定理的悖論,並提出了固體熱容的愛因斯坦模型,並由此引出了德拜模型。論文還證明了量子力學定律  是一條物理學的普適性定律,而不僅僅適用於黑體輻射中。 | 
| Schilpp 17; CP 2, 39 | 1907年 | Gültigkeit des Satzes vom thermodynamischen Gleichgewicht und die Möglichkeit einer neuen Bestimmung der Elementarquanta 
| 論熱力學平衡定律有效性的界限並論基本量的新測定(方法)的可能性 |  | 《物理年鑑》(ser. 4),22,第569–572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統計力學。[37]  通過研究一個電容中的電壓漲落,將漲落理論應用於波茲曼常數的確定。這開創了一種低雜訊放大電壓的新技術,參見參考文獻#25。 | 
| Schilpp 18; CP 2, 41 | 1907年 | Möglichkeit einer neuen Prüfung des Relativitätsprinzips | 《物理年鑑》(ser. 4),23,第197–198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狹義相對論。[38]  發現了橫向都卜勒效應,即即使波源與接收者的連線與波源速度垂直時,接收到的頻率仍然會發生頻移。 | 
| Schilpp 19 | 1907年 | Bemerkung zur Notiz des Herrn P. Ehrenfest: Translation deformierbarer Elektronen und der Flächensatz 
| 對Paul Ehrenfest(保羅·埃倫費斯特)先生的短文「可變性電子的平動和面積定律」的評論 |  | 《物理年鑑》(ser. 4),23,第206–208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狹義相對論。[39]  討論了將勞侖茲變換應用於剛體的困難之處。 | 
| Schilpp 20; CP 2, 45 | 1907年 | Die vom Relitivätsprinzip geforderte Trägheit der Energie | 《物理年鑑》(ser. 4),23,第371–384頁,連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狹義相對論。[40]  首次陳述了一個運動粒子的總能量等於  。推導了在外力影響下能量和動量的變換。再度指出將勞侖茲變換應用於剛體的困難之處(參見參考文獻#19)。最後猜測了馬克士威方程組將被證明是描述光量子在大量數目下的極限情形,正如熱力學是統計力學的極限情形一樣。 | 
| CP 2, 46 | 1907年 | Review of Jakob Johann Weyrauch: Grundriss der Wärmetheorie. Mit zahlreichen Beispielen und Anwendungen 
| 評Jakob Johann Weyrauch(雅各·約翰·維羅克)的《熱學綱要,附有許多例題和應用》第二部分 |  | 《物理學雜誌增刊》,31,第251頁。 | 熱力學。 | 
| Schilpp 21; CP 2, 47 | 1907年 | Relativitätsprinzip und die aus demselben gezogenen Folgerungen | 《放射性年鑑》(Jahrbuch der Radioaktivität),4,第411–462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41] 在《修正》(Berichtigungen)第5期,第98–99頁對此有一個修改。  這個方程式首次出現。這篇論文同時還標誌了愛因斯坦對建立廣義相對論的漫長探索的開始;在此篇論文中他推導了等效原理、重力紅移以及光線在重力場中的偏折。1911年愛因斯坦重新回到了這些問題上。 | 
| Schilpp 22; CP 2, 40 | 1907年 | Theoretische Bemerkungen über die Brownsche Bewegung | 《電子化學和應用物理化學雜誌》(Zeitschrift für Elektrochemie und angewandte physikalische Chemie),13,第41–42頁。 | 統計力學。[42]  關於「平均速度」的技術性定義的簡短筆記。 | 
| Schilpp 23; CP 2, 51 | 1908年 | Elektromagnetische Grundgleichungen für bewegte Körper | 《物理年鑑》(ser. 4),26,第532–540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狹義相對論。[43]  與J. Laub合著。在《修正》第27卷,第232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有修改。同時參見出版物#27。 | 
| Schilpp 24; CP 2, 52 | 1908年 | Die im elektromagnetischen Felde auf ruhende Körper ausgeübten ponderomotorischen Kräfte | 《物理年鑑》(ser. 4),26,第541–550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狹義相對論。[44]  與J. Laub合著。 | 
| Schilpp 25; CP 2, 48 | 1908年 | Neue elektrostatische Methode zur Messung kleiner Elektrizitätsmengen | 《物理學期刊》(Physikalische Zeitschrift),9,第216–217頁。 | 電磁理論。[45]  介紹了一種測量微小電量的新實驗方法:首先給一個可變電容器在低電容狀態下充電,然後將其轉換到高電容狀態並將向另一個電容器放電。這種電學放大器是由Johann Conrad Habicht和Franz Paul Habicht兄弟與愛因斯坦合作製造的,相關論文參見《物理學期刊》第11期,第532頁(1910)。 | 
| Schilpp 26; CP 2, 50 | 1908年 | Elementare Theorie der Brownschen Bewegung | 《電子化學雜誌》(Zeitschrift für Elektrochemie),14,第235–239頁。 | 統計力學。[46]  一篇半通俗綜述。 | 
| Schilpp 27; CP 2, 54 | 1909年 | Bemerkungen zu unserer Arbeit: Elektromagnetische Grundgleichungen für bewegte Körper 
| 對我們的論文「關於運動物體的基本電磁方程式」的評述和補充 |  | 《物理年鑑》(ser. 4),28,第445–447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狹義相對論。[43]  與J. Laub合著。 | 
| Schilpp 28; CP 2, 55 | 1909年 | Bemerkung zur Arbeit von Mirimanoff: Die Grundgleichungen... 
| 對D. Mirimanoff的論文「關於基本方程式...」的評論 |  | 《物理年鑑》(ser. 4),28,第885–888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狹義相對論。[47]  指出其和赫爾曼·閔考斯基研究成果的相似性。 | 
| Schilpp 29; CP 2, 56 | 1909年 | Zum gegenwärtigen Stande des Strahlungsproblems | 《物理學期刊》,10,第185–193頁。 | 光子。[48]  關於電磁輻射的綜述,同時也是出版物#30的一篇重要先導性論文。 | 
| Schilpp 29b; CP 2, 57 | 1909年 | 無標題 | 《物理學期刊》,10,第323–324頁。 | 光子。[49] 愛因斯坦與Walther Ritz(第一作者)的聯合公報,闡述了他們對馬克士威方程組的超前解與推遲解的不同觀點。愛因斯坦認為對推遲解的物理約束並不是確定的定律,而只是機率性的;而Ritz則認為同樣的約束是以熱力學第二定律為基礎的。 | 
| Schilpp 30; CP 2, 60 | 1909年 | Entwicklung unserer Anschauungen über das Wesen und die Konstitution der Strahlung | 《物理學期刊》,10,第817–825頁。 | 光子。[50] 在於薩爾斯堡召開的德國自然科學家學會第81次集會之前的重要陳述。愛因斯坦證明了光子必須攜帶有動量並應被當作粒子對待,同時還指出電磁輻射必須同時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兩種自然屬性。這篇論文也發表在期刊《德國物理學會會議》(Deutsche physikalische Gesellschaft, Verhandlungen),11,第482–500頁。在英文維基文庫有英語譯文。 | 
| Schilpp 31; CP 3, 7 | 1910年 | Über einen Satz der Wahrscheinlichkeitsrechnung und seine Anwendung in der Strahlungstheorie | 《物理年鑑》(ser. 4),33,第1096–1104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光子。[51] 與L. Hopf合作。參見出版物#79。 | 
| Schilpp 32; CP 3, 8 | 1910年 | Statistische Untersuchung der Bewegung eines Resonators in einem Strahlungsfeld | 《物理年鑑》(ser. 4),33,第1105–1115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光子。[52] 與L. Hopf合作。 | 
| Schilpp 33; CP 3, 9 | 1910年 | Theorie der Opaleszenz von homogenen Flüssigkeiten und Flüssigkeitsgemischen in der Nähe des kritischen Zustandes 
| 關於均勻流體及混合液體在臨界狀態附近的乳化現象的理論 |  | 《物理年鑑》(ser. 4),33,第1275–1298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統計力學。[53]  關於臨界乳光的開創性論文。 | 
| Schilpp 34; CP 3, 2 | 1910年 | Principe de relativité et ses conséquences dans la physique moderne | 《物理科學和自然科學檔案》(Archives des sciences physiques et naturelles) (ser. 4),29,第5–28、125-244頁。 | 狹義相對論。[54]  由E. Guillaume翻譯,但並不對應着參考文獻#21。 | 
| Schilpp 35; CP 3, 5 | 1910年 | Théorie des quantités lumineuses et la question de la localisation de l'énergie électromagnetique | 《物理科學和自然科學檔案》(ser. 4),29,第525–528頁。 | 光子。 | 
| Schilpp 36; CP 3, 6 | 1910年 | Forces pondéromotrices qui agissent sur les conducteurs ferromagnétique disposés dans un champs magnétique et parcourus par un courant | 《物理科學和自然科學檔案》(ser. 4), 30,第323–324頁。 | 電磁理論。[55] | 
| Schilpp 37; CP 3, 12 | 1911年 | Bemerkung zu dem Gesetz von Eötvös | 《物理年鑑》(ser. 4),34,第165–169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分子間作用力和流體力學。[56] | 
| Schilpp 38; CP 3, 13 | 1911年 | Beziehung zwischen dem elastischen Verhalten und der Spezifischen Wärme mit einatomigem Molekül | 《物理年鑑》(ser. 4),34,第170–174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比熱容。[57]  愛因斯坦試圖將他1907年的比熱容理論中的特徵頻率與固體的彈性建立聯繫,參見http://www.physik.uni-augsburg.de/annalen/history/einstein-papers/1911_34_590.pd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第590頁。 | 
| Schilpp 39; CP 3, 10 | 1911年 | Bemerkungen zu den P. Hertzschen Arbeiten: Mechanische Grundlagen der Thermodynamik 
| 對P. Hertz所撰「論熱力學的力學基礎」一文的評述 |  | 《物理年鑑》(ser. 4),34,第175–176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統計力學。[58] | 
| Schilpp 40; CP 3, 14 | 1911年 | Berichtigung zu meiner Arbeit: Eine neue Bestimmung der Moleküldimensionen | 《物理年鑑》(ser. 4),34,第591–592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統計力學。[59]  對給出漂亮地估算阿佛加德羅常數的出版物#11的修正。[60] | 
| Schilpp 41; CP 3, 21 | 1911年 | Elementare Betrachtungen über die thermische Molekularbewegung in festen Körpern | 《物理年鑑》(ser. 4),35,第679–694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比熱容。[61]  愛因斯坦指出他在1907年的比熱容模型不適用於非常低溫的情形,並試圖加以完善。而這個問題的正確模型是在一年之後由德拜給出的。 | 
| Schilpp 42; CP 3, 23 | 1911年 | Einfluss der Schwerkraft auf die Ausbreitung des Lichtes | 《物理年鑑》(ser. 4),35,第898–908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廣義相對論。[62]  在這篇論文中,愛因斯坦繼續發展了他在1907年討論的廣義相對論問題。在此愛因斯坦認識到需要有一個新理論來同時替代狹義相對論和牛頓的重力理論。他同時還認識到狹義相對論和等效原理只在定域成立,從而不存在全局的慣性系。 | 
| Schilpp 43; CP 3, 17 | 1911年 | Relativitätstheorie | 《自然研究協會,蘇黎世,季刊》(Naturforschende Gesellschaft, Zürich, Vierteljahresschrift), 56,第1–14頁。 | 狹義相對論和(可能)廣義相對論。[63]  蘇黎世科學家學會會議上的一篇發言。 | 
| Schilpp 44; CP 3, 22 | 1911 | Zum Ehrenfestschen Paradoxon | 《物理學期刊》,12,第509–510頁。 | 狹義相對論。[64]  澄清了關於勞侖茲收縮的一個模糊不清之處。 | 
| Schilpp 45; CP 4, 2 and 5 | 1912年 | Thermodynamische Begründung des photochemischen Äquivalentgesetzes | 《物理年鑑》(ser. 4),37,第832–838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統計力學。[65]  參見第38期,第881–884頁,http://www.physik.uni-augsburg.de/annalen/history/einstein-papers/1912_38_881-884.pd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Schilpp 46; CP 4, 3 | 1912年 | Lichtgeschwindigkeit und Statik des Gravitationsfeldes | 《物理年鑑》(ser. 4),38,第355–369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廣義相對論。[66]  這是愛因斯坦繼續發展廣義相對論理論(參見參考文獻#42)的兩篇論文中的第一篇(下一條目是第二篇),它們也是愛因斯坦的論文中最後兩篇內容中允許時間發生彎曲而空間保持平直的論文。在這兩篇論文中,愛因斯坦認識到狹義相對論的勞侖茲變換需要推廣,並且這個新的重力理論必須是非線性的,因為重力的能量自身也會發出重力。[67] | 
| Schilpp 47; CP 4, 4 | 1912年 | Theorie des statischen Gravitationsfeldes | 《物理年鑑》(ser. 4),38,第443–458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廣義相對論。[68]  繼續發展廣義相對論理論的兩篇論文中的第二篇(上一條目是第一篇) | 
| Schilpp 48; CP 4, 6 | 1912年 | Antwort auf eine Bemerkung von J. Stark: Anwendung des Planckschen Elementargesetzes 
| 對J. Stark的一篇評註「關於普朗克基本定律的一個應用...」的答覆 |  | 《物理年鑑》(ser. 4),38,第888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光子。[69] | 
| Schilpp 49; CP 4, 8 | 1912年 | Relativität und Gravitation: Erwiderung auf eine Bemerkung von M. Abraham | 《物理年鑑》(ser. 4),38,第1059–1064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廣義相對論。[70] | 
| Schilpp 50; CP 4, 9 | 1912年 | Bemerkung zu Abraham's vorangehender Auseinandersetzung: Nochmals Relativität und Gravitation 
| 對Abraham前述討論的評論「再論相對論和重力」 |  | 《物理年鑑》(ser. 4),39,第704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廣義相對論。[71] | 
| Schilpp 52; CP 4, 7 | 1912年 | Gibt es eine Gravitationswirkung die der elektromagnetischen Induktionswirkung analog ist? | 《法醫季刊》(Vierteljahrschrift für gerichtliche Medizin) (ser. 3),44,第37–40頁。 | 廣義相對論。[72] | 
| Schilpp 53; CP 4, 13 | 1913年 | Entwurf einer verallgemeinerten Relativitätstheorie und eine Theorie der Gravitation. I. Physikalischer Teil von A. Einstein II. Mathematischer Teil von M. Grossmann 
| 廣義相對論和重力理論綱要(物理部分作者愛因斯坦,數學部分作者M. Grossmann) |  | 《數學和物理雜誌》(Zeitschrift für Mathematik und Physik),62,第225–244、245–261頁。 | 廣義相對論。[73]一篇突破性的論文,與馬塞爾·格羅斯曼合作撰寫。在論文中原來單一的牛頓純量重力場被一個具有十個分量的四階對稱張量重力場替代。不過,能夠描述這一重力場的場方程式還沒有給出。在參考文獻#68中有對此的批判性綜述。另參見參考文獻#21、42、46和47。 | 
| Schilpp 54; CP 4, 11 | 1913年 | Einige Argumente für die Annahme einer molekular Agitation beim absoluten Nullpunkt | 《物理年鑑》(ser. 4),40,第551–560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比熱容。[74]與奧托·斯特恩合作。愛因斯坦和斯特恩嘗試解釋了如氫分子H2那樣雙原子氣體的比熱容。雖然解釋在定性上是正確的,在定量上卻是不精確的。[75] | 
| Schilpp 55; CP 4, 12 | 1913年 | Déduction thermodynamique de la loi de l'équivalence photochimique | 《物理期刊》(Journal de physique)(ser. 5),3,第277–282頁。 | 統計力學。[76]  不是參考文獻#45的一個翻譯,而是在1913年3月27日法國物理學會(Société Française de Physique)會議召開前的一個發言。 | 
| Schilpp 56; CP 4, 16 | 1913年 | Physikalische Grundlagen einer Gravitationstheorie | 《自然研究協會,蘇黎世,季刊》,58,第284–290頁。 | 廣義相對論。[77]  在1913年9月9日瑞士科學家學會會議召開前的一個發言。 一篇摘要發表在《瑞士自然研究協會討論》,1913 (part 2),第137–138頁。 | 
| Schilpp 57; CP 4, 23 | 1913年 | Max Planck als Forscher | 《自然科學》(Naturwissenschaften),1,第1077–1079頁。 | 物理學史。[78] | 
| Schilpp 58; CP 4, 17 | 1913年 | Zum gegenwärtigen Stande des Gravitationsproblems | 《物理學期刊》,14,第1249–1266頁。 | 廣義相對論。[79]  在1913年9月21日於維也納舉行的德國自然科學家學會第85次集會上的發言。由愛因斯坦此次發言所引出的討論也收錄在這篇引用文獻中。這篇綜述也發表在1914年出版的《德國自然科學家和物理學家學會會議》(Gesellschaft deutscher Naturforscher und Ärzte, Verhandlungen)第3–24頁中。另有相關《論文》(referat)發表在期刊《天空與大地》(Himmel und Erde)第26期,第90–93頁。 | 
| Schilpp 59; CP 4, 28 | 1914年 | Nordströmsche Gravitationstheorie vom Standpunkt des absoluten Differentialkalküls | 《物理年鑑》(ser. 4),44,第321–328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廣義相對論。[80] 與A. D. Fokker合作。證明了努德斯特倫的重力理論可以被重寫為愛因斯坦-格羅斯曼方程組的一個特例(參見參考文獻#53)。 | 
| Schilpp 60 | 1914年 | Bases physiques d'une théorie de la gravitation | 《物理科學和自然科學檔案》 (ser. 4),37,第5–12頁。 | 廣義相對論。[77]  由E. Guillaume翻譯。 | 
| Schilpp 61 | 1914年 | Bemerkung zu P. Harzers Abhandlung: Die Mitführung des Lichtes in Glas und die Aberration 
| 對P. Harzer的文章「光在玻璃裏的延時和像差」的評述§ |  | 《天文新聞》(Astronomische Nachrichten),199,第8–10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電磁理論和狹義相對論。[81] | 
| Schilpp 62 | 1914年 | Antwort auf eine Replik P. Harzers | 《天文新聞》,199,第47–48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電磁理論和狹義相對論。[81] | 
| Schilpp 63 | 1914年 | Zum gegenwärtigen Stande des Problems der spezifischen Wärme | 《德國本生協會,論文集》(Deutsche Bunsengesellschaft, Abhandlungen),7,第330–364頁。 | 比熱容。德語版本請參考 #51,第353–364頁包括愛因斯坦演講後的討論。 | 
| Schilpp 64; CP 6, 5 | 1914年 | Beiträge zur Quantentheorie | 《德國物理學會會議》(Deutsche physikalische Gesellschaft, Berichte),1914,第820–828頁。 | 量子力學。[82]  在同一學會的《討論》第16期,有重印版。 | 
| Schilpp 65; CP 4, 27 | 1914年 | Zur Theorie der Gravitation | 《自然研究協會,蘇黎世,季刊》,59,第4–6頁。 | 廣義相對論。[83] | 
| Schilpp 66 | 1914年 | Review of H. A. Lorentz:Das Relativitätsprinzip | 《自然科學》,2,第1018頁。 | 狹義相對論和(可能)廣義相對論。[84] | 
| Schilpp 67; CP 4, 24 | 1914年 | Nachträgliche Antwort auf eine Frage von Reissner | 《物理學期刊》,15,第108–110頁。 | 廣義相對論。[85]  關於重力場本身的質量問題。 | 
| Schilpp 68; CP 4, 25 | 1914年 | Principielles zur verallgemeinerten Relativitätstheorie und Gravitationstheorie | 《物理學期刊》,15,第176–180頁。 | 廣義相對論。[86]  答覆古斯塔夫·米關於參考文獻#53和赫爾曼·閔考斯基的工作之間的聯繫。 | 
| Schilpp 69; CP 6, 3 | 1914年 | Antrittsrede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Sitzungsberichte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1914 (pt. 2),第739–742頁。 | 廣義相對論。[87] | 
| Schilpp 70; CP 6, 9 | 1914年 | Formale Grundlage de allgemeinen Relativitätstheorie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14 (part 2),第1030–1085頁。 | 廣義相對論。[88]  一篇廣義相對論發展的重要論文。愛因斯坦在此仍然沒有推導出正確的場方程式,但他推導出了質點粒子的測地線運動,建立了重力場與轉動的關係,並運用新的度規張量理論重新推導了他在1907年得到的光線偏折與重力紅移的結果。 | 
| Schilpp 71; CP 4, 31 | 1914年 | Zum Relativitätsproblem | 《物理學(博洛尼亞)》(Scientia (Bologna)),15,第337–348頁。 | 狹義相對論和(可能)廣義相對論。[89] | 
| Schilpp 72 | 1914年 | Physikalische Grundlagen und leitende Gedanken für eine Gravitationstheorie | 《瑞士自然研究協會會議》(Verhandlungen der Schweizerischen naturforschenden Gesellschaft),96 (pt. 2),第146頁。 | 廣義相對論。 只列出標題,同一講座內容見出版物#56。 | 
| Schilpp 73 | 1914年 | Gravitationstheorie | 《瑞士自然研究協會會議》,96 (pt. 2),第136–137頁。 | 廣義相對論。[77]全文參見#56。 | 
| Schilpp 74; CP 6, 1 | 1914年4月26日 | Relativitätsprinzip | 《福斯報》(Vossische Zeitung),第33–34頁。 | 狹義相對論和(可能)廣義相對論。[90] | 
| Schilpp 75; CP 6, 2 | 1914年 | Kovarianzeigenschaften der Feldgleichungen der auf die verallgemeinerte Relativitätstheorie gegründeten Gravitationstheorie 
| 基於廣義相對論的萬有引力理論場方程式的協方差性質§ |  | 《數學和物理雜誌》,63,第215–225頁。 | 廣義相對論。[91]  與M. Grossmann合作。 | 
| Schilpp 78 | 1915年 | Proefondervindelijk bewijs voor het bestan der moleculaire stroomen von Ampère | 《科學院,阿姆斯特丹,報告》(Akademie van Wetenschappen, Amsterdam, Verslag),(ser. 4),23,第1449–1464頁。 | 愛因斯坦-德哈斯效應。[92] 與萬德爾·德哈斯合作。 | 
| Schilpp 79; CP 6, 18 | 1915年 | Antwort auf eine Abhandlung M. von Laues:Ein Satz der Wahrscheinlichkeitsrechnung und seine Anwendung auf die Strahlungstheorie 
| 對馬克斯·馮·勞厄的論文:《機率積分的一條定理以及它在輻射理論中的應用》的回應§ |  | 《物理年鑑》(ser. 4),47,第879–885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光子。[93] | 
| Schilpp 80; CP 6, 23 | 1915年 | Experimenteller Nachweis des Ampèreschen Molekularströme | 《德國物理學會會議》(Verhandlungen der Deutschen Physikalischen Gesellschaft),17,第152–170頁、203 (Berichtigung)、420頁。 | 愛因斯坦-德哈斯效應。[94]  與萬德爾·德哈斯合作。 | 
| Schilpp 81 | 1915年 | Experimenteller Nachweis des Ampèreschen Molekularströme | 《自然科學》,3,第237–238頁。 | 愛因斯坦-德哈斯效應。[95]  與萬德爾·德哈斯合作。 | 
| Schilpp 82 | 1915年 | Grundgedanken der allgemeinen Relativitätstheorie und Anwendung dieser Theorie in der Astronomie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15 (part 1),第315頁。 | 廣義相對論。[96] | 
| Schilpp 83; CP 6, 21 and 22 | 1915年 | Zur allgemeinen Relativitätstheorie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15 (part 2),第778–786、799–801頁。 | 廣義相對論。[97] 愛因斯坦1915年11月發表的四篇導出最終的廣義相對論場方程式的論文中的兩篇。第一篇論文糾正了一個基礎性的錯誤概念,然而第二篇論文則引入了一個嚴重的錯誤。[98] | 
| Schilpp 84; CP 6, 24 | 1915年 | Erklärung der Perihelbewegung des Merkur aus der allgemeinen Relativitätstheorie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15 (part 2),第831–839頁。 | 廣義相對論。[99]  愛因斯坦在這篇具有中流砥柱意義的論文中證明了廣義相對論能夠解釋自1859年以來困擾天文學家的水星的反常進動現象。這篇論文還介紹了廣義相對論中一種重要的計算方法:後牛頓力學展開。愛因斯坦還(首次)正確計算了光線在重力場中的偏折效應。 | 
| Schilpp 85; CP 6, 25 | 1915年 | Feldgleichungen der Gravitation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15 (part 2),第844–847頁。 | 廣義相對論。[100]  這是廣義相對論的確定性論文。經過長期的努力,愛因斯坦建立了可行的場方程式,這是後續推導的基礎。 | 
| Schilpp 88; CP 6, 14 | 1916年 | Experimental proof of the existence of Ampère's molecular currents | 《科學院進展,阿姆斯特丹》(Proceedings of the Akademie van Wetenschappen, Amsterdam),18,第696–711頁,連結[失效連結]。 | 愛因斯坦-德哈斯效應。[101] 與萬德爾·德哈斯合作,參考文獻#80的英文翻譯。 | 
| Schilpp 89; CP 6, 30 | 1916年 | Grundlage der allgemeinen Relativitätstheorie | 《物理年鑑》(ser. 4),49,第769–822頁,連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廣義相對論。[102] | 
| Schilpp 90; CP 6, 40 | 1916年 | Über Fr. Kottlers Abhandlung: Einsteins Äquivalenzhypothese und die Gravitation 
| 評Friedrich Kottler(弗里德里克·科特勒)的論文「論愛因斯坦的等價性假說和萬有引力」§ |  | 《物理年鑑》(ser. 4),51,第639–642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廣義相對論。[103] | 
| Schilpp 91; CP 6, 28 | 1916年 | Einfaches Experiment zum Nachweis der Ampèreschen Molekularströme | 《德國物理學會會議》,18,第173–177頁。 | 愛因斯坦-德哈斯效應。[104] | 
| Schilpp 92; CP 6, 34 | 1916年 | Strahlungs-emission und -absorption nach der Quantentheorie | 《德國物理學會會議》,18,第318–323頁。 | 光子。[105]  愛因斯坦在這篇開創性的論文中證明了普朗克的量子化假設  可以從一個運動學速率方程式導出。這篇論文介紹了受激輻射的概念(這是激光和邁射誕生的理論基礎),而提出的愛因斯坦AB係數則為量子電動力學(迄今為止經檢驗最精確的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嚮導。也同時在這些工作中,愛因斯坦開始意識到量子力學似乎與機率和因果律的破壞相關。[106] | 
| Schilpp 93; CP 6, 38 | 1916年 | Quantentheorie der Strahlung | 《蘇黎世通信物理協會》(Mitteilungen der Physikalischen Gesellschaft, Zürich),16,第47–62頁。 | 光子。[107]  這是愛因斯坦1909年發言(見參考文獻#30)的後續,愛因斯坦證明了如果普朗克定律成立則光子必須攜帶有動量。這一點在1923年的康普頓散射實驗中得到了證實,而192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此授予了阿瑟·康普頓,並使得光子這一概念被廣為接受。 | 
| Schilpp 94; CP 6, 36 | 1916年 | Review of H. A. Lorentz: Théories statistiques en thermodynamique 
| 評H. A. Lorentz(H·A·勞侖次)的「熱力學統計理論」§ |  | 《自然科學》,4,第480–481頁。 | 統計力學。[108] | 
| Schilpp 95; CP 6, 39 | 1916年 | Elementare Theorie der Wasserwellen und des Fluges | 《自然科學》,4,第509–510頁。 | 流體力學。 | 
| Schilpp 96; CP 6, 29 | 1916年 | Ernst Mach | 《物理學期刊》,17,第101–104頁。 | 物理學史。[109] | 
| Schilpp 97; CP 6, 27 | 1916年 | Neue formale Deutung der Maxwellschen Feldgleichungen der Elektrodynamik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16 (part 1),第184–187頁。 | 電磁理論。 | 
| Schilpp 98 | 1916年 | Einige anschauliche Überlegungen aus dem Gebiete der Relativitätstheorie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16 (part 1),第423頁。 | 廣義相對論。[110]  一篇討論時鐘和傅科擺行為的(從未發表的)論文摘要。 | 
| Schilpp 99; CP 6, 32 | 1916年 | Näherungsweise Integration der Feldgleichungen der Gravitation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16 (part 1),第688–696頁。 | 廣義相對論。[111]最早對重力波存在給出的預言。目前為止重力輻射已經得到了間接觀測的證實,而此觀測則贏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2015年,LIGO首先直接探測到重力波。 | 
| Schilpp 100 | 1916年 | Gedächtnisrede auf Karl Schwarzschild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16 (part 1),第768–770頁。 | 物理學史。[112] | 
| Schilpp 101; CP 6, 41 | 1916年 | Hamiltonsches Prinzip und allgemeine Relativitätstheorie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16 (part 2),第1111–1116頁。 | 廣義相對論。[113] | 
| Schilpp 103; CP 6, 45 | 1917年 | Zum Quantensatz von Sommerfeld und Epstein 
| 論Sommerfeld和Epstein的量子定理§ |  | 《德國物理協會會議》(Deutsche Physikalische Gesellschaft, Verhandlungen),19,第82–92頁。 | 量子力學。[114]  愛因斯坦-布里元-克勒方法的開創性論文,描述了如何將一個經典系統轉化成它在量子力學中的對應。 | 
| Schilpp 104 | 1917年 | Review of H. v. Helmholtz: Zwei Vorträge über Goethe | 《自然科學》,5,第675頁。 | 物理學史。[115] | 
| Schilpp 105 | 1917年 | Marian von Smoluchowski | 《自然科學》,5,第737–738頁。 | 物理學史。[116] | 
| Schilpp 106 | 1917年 | Quantentheorie der Strahlung | 《物理學期刊》,18,第121–128頁。 | 光子。[117] | 
| Schilpp 107; CP 6, 43 | 1917年 | Kosmologische Betrachtungen zur allgemeinen Relativitätstheorie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17 (part 1),第142–152頁。 | 廣義相對論。[118]  這篇開創性的論文標誌着物理宇宙學的開端。在特定的簡化假設下,廣義相對論能夠描述宇宙的誕生、膨脹和終極命運。 | 
| Schilpp 108; CP 6, 47 | 1917年 | Eine Ableitung des Theorems von Jacobi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17 (part 2),第606–608頁。 | 數學物理。[119] | 
| Schilpp 109 | 1917年5月23日 | Friedrich Adler als Physiker 
| 物理學家Friedrich Adler(弗里德里克·阿德勒)§ |  | 《霍氏日報》(Die Vossische Zeitung,Morgen Ausgabe),no. 259,第2版。 | 物理學史。[120] | 
| Schilpp 112; CP 7, 4 | 1918年 | Prinzipielles zur allgemeinen Relativitätstheorie | 《物理年鑑》(ser. 4),55,第241–244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廣義相對論。[121] | 
| Schilpp 113; CP 7, 6 | 1918年 | Lassen sich Brechungsexponenten der Körper für Röntgenstrahlen experimentell ermitteln? | 《德國物理協會會議》,20,第86–87頁。 | 電磁理論。 | 
| Schilpp 114; CP 7, 15 | 1918年 | Bemerkung zu Gehrckes Notiz: Über den Äther | 《德國物理學會會議》,20,第261頁。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 
| Schilpp 115; CP 7, 10 | 1918年 | Review of H. Weyl: Raum, Zeit, Materie 
| 評Hermann Weyl(赫爾曼·魏爾)的「空間-時間-物質」:廣義相對論講座§ |  | 《自然科學》,6,第373頁。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122] | 
| Schilpp 116; CP 7, 13 | 1918年 | Dialog über Einwände gegen die Relativitätstheorie | 《自然科學》,6, 第697–702頁。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110] | 
| Schilpp 117; CP 7, 2 | 1918年 | Notiz zu Schrödingers Arbeit: Energiekomponenten des Gravitationsfeldes 
| 對E. Schrödinger(厄溫·薛定諤)論文所做筆記:重力場的能量組成§ |  | 《物理學期刊》,19,第115–116頁。 | 廣義相對論。[123] | 
| Schilpp 118; CP 7, 3 | 1918年 | Bemerkung zu Schrödingers Notiz: Lösungssystem der allgemein kovarianten Gravitationsgleichungen 
| 對Schrödinger筆記的評述:論廣義協變重力場方程組的一個系統解§ |  | 《物理學期刊》,19,第165–166頁。 | 廣義相對論。[123] | 
| Schilpp 119; CP 7, 1 | 1918年 | Gravitationswellen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18 (part 1),第154–167頁。 | 廣義相對論。[124]第二篇關於重力波的論文,修正先前描述重力波的論文中的一個嚴重錯誤。[125]:xix | 
| Schilpp 120; CP 7, 5 | 1918年 | Kritisches zu einer von Hrn. de Sitter gegebenen Lösung der Gravitationsgleichungen 
| 批評De Sitter(德西特)先生給出的一個重力場方程式解§ |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18 (part 1),第270–272頁。 | 廣義相對論。[126] | 
| Schilpp 121; CP 7, 9 | 1918年 | Der Energiesatz in der allgemeinen Relativitätstheorie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18 (part 1),第448–459頁。 | 廣義相對論。[127] | 
| Schilpp 122 | 1919年 | Prüfung der allgemeinen Relativitätstheorie | 《自然科學》,7,第776頁。 | 廣義相對論。[128] | 
| Schilpp 123; CP 7, 17 | 1919年 | Spielen Gravitationsfelder im Aufbau der materiellen Elementarteilchen eine wesentliche Rolle?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19 (pt. 1),第349–356頁。 | 廣義相對論。[129]  為他的場方程式提出了一個修正,從而可用於穩定的基本粒子。 | 
| Schilpp 124; CP 7, 18 | 1919年 | Bemerkungen über periodische Schwankungen der Mondlänge, welche bisher nach der Newtonschen Mechanik nicht erklärbar schienen 
| 論月球經度的週期性漲落,它為何在牛頓力學中至今無法解釋§ |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19 (pt. 1),第433–436頁。 | 廣義相對論。 | 
| Schilpp 125 | 1919年 | Feldgleichungen der allgemeinen Relativitätstheorie vom Standpunkte des kosmologischen Problems und des Problems der Konstitution der Materie 
| 關於宇宙學問題和物質組成問題的廣義相對論重力場方程式§ |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19 (pt. 1),第463頁。(僅有標題) | 廣義相對論。[129] | 
| Schilpp 126; CP 7, 26 | 1919年11月28日 | My theory | 《泰晤士報》(倫敦)(Times, London),第13版。 | 廣義相對論。[130]  1919年以《時間、空間和重力》為題重新發表在《光學工程師,英國光學期刊》(Optician, the British optical journal)第58期,第187–188頁上。 | 
| Schilpp 127; CP 7, 24 | 1919年 | Leo Arons als Physiker | 《社會主義月刊》(Sozialistische Monatshefte),52 (Jahrgang 25, pt. 2),第1055–1056頁。 | 物理學史。[131] | 
| Schilpp 132 | 1920年 | Bemerkung zur Abhandlung von W. R. Hess: Theorie der Viscosität heterogener Systeme 
| 評W. R. Hess的論文:對異質系統粘性理論的貢獻§ |  | 《膠體期刊》(Kolloidzeitschrift),27,第137頁。 | 分子間作用力。[132] | 
| Schilpp 133 | 1920年 | Inwiefern lässt sich die moderne Gravitationstheorie ohne die Relativität begründen? | 《自然科學》,8,第1010–1011頁。 | 廣義相對論。[121] | 
| Schilpp 134 | 1920年 | Trägheitsmoment des Wasserstoffmoleküls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20,第65頁。 | 分子間作用力。[133]  從未發表的論文摘要。 | 
| Schilpp 135; CP 7, 39 | 1920年 | Schallausbreitung in teilweise dissoziierten Gasen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20,第380–385頁。 | 分子間作用力。 | 
| Schilpp 136; CP 7, 45 | 1920年8月27日 | Meine Antwort über die antirelativitätstheoretische G.m.b.H. | 《柏林每日小報和商業日報》(Berliner Tageblatt und Handelszeitung),no. 402,第1–2版。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134] | 
| Schilpp 147; CP 7, 53 | 1921年 | A brief outli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 《自然》(Nature),106,第782–784頁。 | 物理學史。[135] 由R. W. Lawson翻譯。 | 
| Schilpp 148 | 1921年 | Geometrie und Erfahrung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21 (pt. 1),第123–130頁。 | 廣義相對論。[136] | 
| Schilpp 149; CP 7, 54 | 1921年 | Eine naheliegende Ergänzung des Fundaments der allgemeinen Relativitätstheorie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21 (pt. 1),第261–264頁。 | 廣義相對論。[137] | 
| Schilpp 150; CP 7, 68 | 1921年 | Ein den Elementarprozess der Lichtemission betreffendes Experiment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1921 (pt. 2),第882–883頁。 | 光子。[138] | 
| Schilpp 151 | 1921年 | Report of a lecture at King's Colleg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position of relativity, with quotations 
| 在國王學院所做的關於相對論的發展和當前地位的講座報告,並附有引用§ |  | 《國民和雅典娜神廟》(Nation and Athenaeum), 29, 431–432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德語版本重印在《Mein Weltbild》(第215–220頁);在《我的世界觀》中有完整的翻譯版本。它也發表在《自然》第107期第504頁以及同年6月14日的《泰晤士報》第8頁上。 | 
| Schilpp 159 | 1922年 | Bemerkung zur Seletyschen Arbeit: Beiträge zum kosmologischen Problem 
| 對Seletyschen的文章「對宇宙學問題的貢獻」的評述§ |  | 《物理年鑑》(ser. 4),69,第436–438頁,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廣義相對論。[139] | 
| Schilpp 160 | 1922年 | Review of W. Pauli: Relativitätstheorie | 《自然科學》,10,第184–185頁。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140] | 
| Schilpp 161 | 1922年 | Emil Warburg als Forscher | 《自然科學》,10,第823–828頁。 | 物理學史。[141] | 
| Schilpp 162 | 1922年 | Theorie der Lichtfortpflanzung in dispergierenden Medien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物理數學類》,1922, 第18–22頁。 | 電磁理論。[142] | 
| Schilpp 163 | 1922年 | Bemerkung zu der Abhandlung von E. Trefftz: Statische Gravitationsfeld zweier Massenpunkte 
| 對E. Trefftz的文章「兩個質點的靜態重力場」的評述§ |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物理數學類》,1922,第448–449頁。 | 廣義相對論。 | 
| Schilpp 164 | 1922年 | Quantentheoretische Bemerkungen zum Experiment von Stern und Gerlach | 《物理期刊》(Zeitschrift für Physik),11,第31–34頁。 | 量子力學。[143]  與保羅·埃倫費斯特合作。 | 
| Schilpp 165 | 1922年 | Bemerkung zu der Arbeit von A. Friedmann: Über die Krümmung des Raumes | 《物理期刊》(Zeitschrift für Physik),11,第326頁。 | 廣義相對論。[144] 愛因斯坦在1922年於同一期刊《物理期刊》(Zeitschrift für Physik)第16期,第228頁撤回了這一自我批判。 | 
| Schilpp 170 | 1923年 | Bemerkung zu der Notiz von W. Anderson: Neue Erklärung des kontinuierlichen Koronaspektrums 
| 對W. Anderson(W·安達臣)的筆記「日冕中連續光譜的新解釋」的評述§ |  | 《天文新聞》,219,第19頁。 | 太陽物理學。 | 
| Schilpp 171 | 1923年 | Experimentelle Bestimmung der Kanalweite von Filtern | 《德國醫學周刊》(Deutsche medizinische Wochenschrift),49,第1012–1013頁。 | 流體力學。[145]  與H. Mühsam合作。 | 
| Schilpp 172 | 1923年 | Beweis der Nichtexistenz eines überall regulären zentrisch symmetrischen Feldes nach der Feldtheorie von Kaluza 
| 從Kaluza場論得出的處處規則中心對稱場的不存在性的證據§ |  | 《耶路撒冷大學報》(Jerusalem University, Scripta),1  (no. 7),第1–5頁。 | 經典統一場論。[146]  與J. Grommer合作;另有希伯來語版本。 | 
| Schilpp 173 | 1923年 | Theory of the affine field | 《自然》,112,第448–449頁。 | 經典統一場論。[147]  由RW Lawson翻譯,但並不對應着出版物#175。相對而言數學性不高。 | 
| Schilpp 174 | 1923年 | Zur allgemeinen Relativitätstheorie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物理數學類》,1923,第32–38、76–77頁。 | 廣義相對論。[148] | 
| Schilpp 175 | 1923年 | Zur affinen Feldtheorie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物理數學類》,1923,第137–140頁。 | 經典統一場論。[149] | 
| Schilpp 176 | 1923年 | Bietet die Feldtheorie Möglichkeiten für die Lösung des Quantenproblems?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物理數學類》, 1923,第359–364頁。 | 經典統一場論。[150] | 
| Schilpp 177 | 1923年 | Théorie de relativité | 《法國哲學協會公告》(Société française de philosophie, Bulletin),22,第97–98、101、107、111–112頁。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151]在《自然》第112期,第253頁有全文引用。 | 
| Schilpp 178 | 1923年 | Quantentheorie des Strahlungsgleichgewichts | 《物理期刊》(Zeitschrift für Physik),19,第301–306頁。 | 光子。[152]與保羅·埃倫費斯特合作。 | 
| Schilpp 181 | 1924年 | Antwort auf eine Bemerkung von W. Anderson 
| 對W. Anderson(W·安達臣)的一個觀測的答覆§ |  | 《天文新聞》,221,第329–330頁。 |  | 
| Schilpp 182 | 1924年4月20日 | Komptonsche Experiment | 《柏林每日小報》(Berliner Tageblatt),1. Beiblatt。 | 光子。[153]證明光子攜帶有動量的實驗;對很多物理學家而言,這個實驗是光子是粒子這一論斷的決定性證明。 | 
| Schilpp 184 | 1924年 | Zum hundertjährigen Gedenkag von Lord Kelvins Geburt | 《自然科學》, 12,第601–602頁。 | 物理學史。[154] | 
| Schilpp 185 | 1924年 | Quantentheorie des einatomigen idealen Gases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物理數學類》, 1924,第261–267頁。 | 光子和統計力學。[155]愛因斯坦建立量子力學中全同粒子理論的兩篇開創性論文中的第一篇(另見參考文獻#194)。1924年,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通過對相空間內粗粒計數修正推導出了普朗克黑體輻射定律。[156]愛因斯坦證明了這一修正等價於假設光子是嚴格的全同粒子,這導致了相干態這一概念的建立。愛因斯坦還將玻色的理論形式延伸應用到物質體子中(玻色子),預言它們在足夠的低溫下會發生凝聚,這已被實驗所證實。[157] | 
| Schilpp 186 | 1924年 | Über den Äther | 《瑞士自然研究協會會議》,105 (pt. 2),第85–93頁。 | 物理學史。[158]歷史回顧。 | 
| Schilpp 187 | 1924年 | Theorie der Radiometerkräfte | 《物理期刊》(Zeitschrift für Physik),27,第1–6頁。 | 統計力學。輻射計的物理研究方法。 | 
| Schilpp 188 | 1924年 | [Note appended to a paper by Bose entitled "Wärmegleichgewicht im Strahlungsfeld bei Anwesenheit von Materie"] Thermal Equilibrium in the Radiation Field in the Presence of Matter 
| (這是一篇附加在玻色所作名為《Wärmegleichgewicht im Strahlungsfeld bei Anwesenheit von Materie》(《含有物質的輻射場的熱平衡》)的論文之後的筆記) |  | 《物理期刊》(Zeitschrift für Physik),27,第392–392頁。 | 光子。[159] | 
| Schilpp 193 | 1925年 | Elektron und allgemeine Reltivitätstheorie | 《物理學》(Physica),5,第330–334頁。 | 廣義相對論。[160] | 
| Schilpp 194 | 1925年 | Quantentheorie des einatomigen idealen Gases. 2. Abhandlung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柏林),物理數學類》,1925,第3–14頁。 | 光子和統計力學。[161]關於全同粒子、玻色子和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兩篇開創性論文的第二篇;另見參考文獻#185。 | 
| Schilpp 195 | 1925年 | Quantentheorie des idealen Gases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柏林),物理數學類》,1925,第18–25頁。 | 光子和 統計力學。[162] | 
| Schilpp 196 | 1925年 | Einheitliche Feldtheorie von Gravitation und Elektrizität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柏林),物理數學類》,1925第414–419頁。 | 經典統一場論。[163] | 
| Schilpp 197 | 1925年 | Bemerkung zu P. Jordans Abhandlung: Theorie der Quantenstrahlung 
| 對P. Jordan的文章「量子輻射理論」的評述§ |  | 《物理期刊》(Zeitschrift für Physik),31,第784–785頁。 | 光子。[164] | 
| Schilpp 199 | 1926年 | W. H. Julius, 1860–1925 | 《天體物理學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63,第196–198頁。 | 物理學史。[165] | 
| Schilpp 200 | 1926年 | Ursache der Mäanderbildung der Flussläufe und des sogenannten Baerschen Gesetzes | 《自然科學》,14,第223–224頁。 | 地球科學。[166]河流曲折的科學解釋。 | 
| Schilpp 201 | 1926年 | Vorschlag zu einem die Natur des elementaren Strahlungs-emissions-prozesses betreffenden Experiment | 《自然科學》,14,第300–301頁。 | 光子。[167] | 
| Schilpp 202 | 1926年 | Interferenzeigenschaften des durch Kanalstrahlen emittierten Lichtes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物理數學類》, 1926,第334–340頁。 | 光子。[168]看似被埃米爾·魯普發表在同一期刊(第341–351頁)的論文中所描述的實驗證實,但後來魯普的實驗被證明是偽造的。 | 
| Schilpp 203 | 1926年 | Geometría no euclídea y fisica | 《西班牙裔美國數學期刊》(Revista matemática hispano-americana) (ser. 2),1,第72–76頁。 | 廣義相對論。 | 
| Schilpp 205 | 1927年 | Einfluss der Erdbewegung auf die Lichtgeschwindigkeit relativ zur Erde | 《研究與進展》(Forschungen und Fortschritte),3,第36–37頁。 | 狹義相對論。[169] | 
| Schilpp 206 | 1927年 | Formale Beziehung des Riemannschen Krümmungstensors zu den Feldgleichungen der Gravitation | 《數學紀事年鑑》(Mathematische Annalen),97,第99–103頁。 | 廣義相對論。[170] | 
| Schilpp 207 | 1927年 | Isaac Newton | 《曼徹斯特衛報周刊》(Manchester Guardian Weekly),16,第234–235頁。 | 物理學史。 重印在1927年3月19日的《曼徹斯特衛報》(Manchester Guardian)、《天文台》(Observatory)第50期第146–153頁以及《史密松森研究所,1927年報告》第201–207頁。 | 
| Schilpp 208 | 1927年 | Newtons Mechanik und ihr Einfluss auf die Gestaltung der theoretischen Physik | 《自然科學》,15,第273–276頁。 | 物理學史。[171] | 
| Schilpp 209 | 1927年 | Zu Newtons 200. Todestage | 《南方和北方》(Nord und Süd),Jahrg. 50,第36–40頁。 | 物理學史。 | 
| Schilpp 210 | 1927年 | (寫給皇家科學院關於Newton逝世二百周年的信) | 《自然》, 119, 467 | 物理學史。[172]也發表在《科學》第65期第347–348頁。 | 
| Schilpp 211 | 1927年 |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meteorology | 《科學》(Science),65,第415–417頁。 | 氣象學。[173] | 
| Schilpp 212 | 1927年 | Kaluzas Theorie des Zusammenhanges von Gravitation und Elektrizität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物理數學類》, 1927,第23–30頁。 | 經典統一場論。[174] | 
| Schilpp 213 | 1927年 | Allgemeine Relativitätstheorie und Bewegungsgesetz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物理數學類》,1927,第2–13、235–245頁。 | 廣義相對論。[175]第一部分(第2–13頁)與J. Grommer合作。 | 
| Schilpp 214 | 1927年 | Theoretisches und Experimentelles zur Frage der Lichtentstehung | 《應用化學雜誌》(Zeitschrift für angewandte Chemie),40,第546頁。 | 光子。[176] | 
| Schilpp 216 | 1928年 | H. A. Lorentz | 《數學與科學論文》(Mathematisch-naturwissenschaftliche Blätter),22,第24–25頁。 | 物理學史。[177]在萊頓大學舉行的追悼會上的發言摘要,另重新發表在《我的世界觀》(Mein Weltbild)第25頁。 | 
| Schilpp 217 | 1928年 | Riemanngeometrie mit Aufrechterhaltung des Begriffes des Fern-Parallelismus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物理數學類》, 1928,第217–221頁。 | 經典統一場論。[178] | 
| Schilpp 218 | 1928年 | Neue Möglichkeit für eine einheitliche Feldtheorie von Gravitation und Elektrizität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物理數學類》,1928,第224–227頁。 | 經典統一場論。[179] | 
| Schilpp 219 | 1928年 | À propos de "La déduction relativiste" de M. E. Meyerson 
| 關於M. E. Meyerson的「相對性演繹」§ |  | 《法國哲學雜誌》(Revue philosophique de la France),105,第161–166頁。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180] | 
| Schilpp 222 | 1929年 | Ansprache an Prof. Planck [bei Entgegennahme der Planckmedaille] | 《研究與進展》,5,第248–249頁。 | 物理學史。[181] | 
| Schilpp 223 | 1929年 | (摘自倫敦《每日記事報》於1929年1月26日關於統一場論的採訪,早於出版物#226) | 《自然》,123,第175頁。 | 經典統一場論。 | 
| Schilpp 224 | 1929年 | [Note appended to a reprinting of Arago's Memorial address on Thomas Young before the French Academy] | 《自然科學》,17,第363頁。 | 物理學史。[182] | 
| Schilpp 225 | 1929年1月4日 | The new field theory | 《泰晤士報 (倫敦)》 | 經典統一場論。由L. L. Whyte翻譯,重印在1930年的《天文台》(Observatory)第52期,第82–87及114–118頁。 | 
| Schilpp 226 | 1929年 | Einheitliche Feldtheorie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物理數學類》,1929,第2–7頁。 | 經典統一場論。[183] | 
| Schilpp 227 | 1929年 | Einheitliche Feldtheorie und Hamiltonsches Prinzip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物理數學類》,1929,第156–159頁。 | 經典統一場論。[184] | 
| Schilpp 228 | 1929年 | Sur la théorie synthéthique des champs | 《電力綜合雜誌》(Revue générale de l'électricité),25,第35–39頁。 | 經典統一場論。與T. de Donder合作。 | 
| Schilpp 229 | 1929年 | Appreciation of Simon Newcomb | 《科學》,69,第249頁。 | 物理學史。[185]於1926年7月15日給紐康女兒的一封信的譯文。 | 
| Schilpp 230 | 1929年 | Sesión especial de la Academia (16 abril 1925) | Sociedad cientifica Argentina, Anales,107,第337–347頁。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與RG Loyarte關於質能等價的討論,以及與H Damianovich關於相對論對提出的「化學場」的相關性的討論。 | 
| Schilpp 232 | 1930年11月9日 | Über Kepler | 《法蘭克福日報》(Frankfurter Zeitung),第16頁,第3–4欄。 | 物理學史。[186]本文也收錄在《我的世界觀》一書中。 | 
| Schilpp 233 | 1930年 | Raum-, Feld- und Äther-problem in der Physik | 《第二屆國際動力學術會議會報,柏林1930年》(World power conference, 2nd, Berlin, 1930. Transactions),19,第1–5頁。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一篇廣泛報道的發言,例如也發表在Dinglers polytechnisches journal第345期第122頁上。 | 
| Schilpp 234 | 1930年 | Raum, Äther und Feld in der Physik | 《哲學論壇》(Forum Philosophicum),1,第173–180頁。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187]在同一期的第180–184頁有布萊特曼(ES Brightman)的英語譯文。本文和參考文獻#233標題相似,但內容文字不同於收錄在《我的世界觀》第229–248頁中的《物理學中的空間、場和以太問題》。 | 
| Schilpp 235 | 1930年 | Théorie unitaire du champ physique | 《龐加萊研究所紀事》(Annales de l'Institut H. Poincaré),1,第1–24頁。 | 經典統一場論。[188] | 
| Schilpp 236 | 1930年 | Auf die Riemann-Metrik und den Fern-Parallelismus gegründete einheitliche Feldtheorie | 《數學紀事》,102,第685–697頁。 | 經典統一場論。[189] | 
| Schilpp 237 | 1930年 | Das Raum-Zeit Problem | 《珊瑚》(Die Koralle),5,第486–488頁。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190] | 
| Schilpp 238 | 1930年 | Review of S. Weinberg: Erkenntnistheorie 
| 評S. Weinberg(齊格弗里德·溫伯格)的「認識論」§ |  | 《自然科學》,18,第536頁。 | 物理學史。[191] | 
| Schilpp 239 | 1930年 | Kompatibilität der Feldgleichungen in der einheitlichen Feldtheorie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物理數學類》,1930,第18–23頁。 | 經典統一場論。[192] | 
| Schilpp 240 | 1930年 | Zwei strenge statische Lösungen der Feldgleichungen der einheitlichen Feldtheorie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物理數學類》,1930,第110–120頁。 | 經典統一場論。[193]  與W. Mayer合作。 | 
| Schilpp 241 | 1930年 | Theorie der Räume mit Riemannmetrik und Fernparallelismus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物理數學類》,1930,第401–402頁。 | 經典統一場論。[194] | 
| Schilpp 242 | 1930年 | Address at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 《科學》,71,第608–610頁。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195]對(狹義和廣義)相對論和場論所做的觀察。本演講的摘要內容發表在《自然》第125期第897–898頁,名為《空間的概念》(Concept of space)。 | 
| Schilpp 243 | 1930年 | Über den gegenwärtigen Stand der allgemeinen Relativitätstheorie | 《耶魯大學圖書館報》(Yale University Library, Gazette),6,第3–6頁。 | 廣義相對論。[196]耶魯大學的Leigh Page教授的英語譯文發表在同一刊物的第7–10頁。有趣的是,此文既非科學演講也非典型的科學論文;這是耶魯大學的一名研究生說服愛因斯坦手寫的一篇廣義相對論摘要,手稿現在仍然保存在耶魯。 | 
| Schilpp 247 | 1931年 | Theory of Relativity: Its Formal Content and Its Present Problems | 《自然》,127,第765、790、826–827頁。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1931年5月在牛津大學作的講座。 | 
| Schilpp 248 | 1931年 | Knowledge of past and future in quantum mechanics | 《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ser. 2),37,第780–781頁,連結[失效連結]。 | 量子力學。[197]與托爾曼和波多爾斯基合作。 | 
| Schilpp 249 | 1931年 | Zum kosmologischen Problem der allgemeinen Relativitätstheorie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物理數學類》,1931,第235–237頁。 | 廣義相對論。[198]提出了宇宙學常數。 | 
| Schilpp 250 | 1931年 | Systematische Untersuchung über kompatible Feldgleichungen welche in einem Riemannschen Raume mit Fern-Parallelismus gesetzt werden können 
| 採用超距平移理論對適用於Riemann空間內的自洽場方程式所作的系統性調查§ |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物理數學類》,1931,第257–265頁。 | 經典統一場論。[199]與W. Mayer合作。 | 
| Schilpp 251 | 1931年 | Einheitliche Feldtheorie von Gravitation und Elektrizität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物理數學類》,1931,第541–557頁。 | 經典統一場論。[200]與W. Mayer合作。 | 
| Schilpp 252 | 1931年 | 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 | 《科學》,74,第404–405頁。 | 物理學史。[201] | 
| Schilpp 253 | 1931年 | Gravitational and electrical fields [Translation of a preliminary report for the Josiah Macy, Jr. foundation] 
| 重力場和電場(為Josiah Macy, Jr.基金會所寫的一份初步報告的英語譯文)§ |  | 《科學》,74,第438–439頁。 | 經典統一場論。[202] | 
| Schilpp 254 | 1931年 | [Reply to congratulatory addresses at a dinner given by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n 15 January 1931] 
| (對1931年1月15日於加州理工學院舉行的晚宴上賀詞的回覆)§ |  | 《科學》,73,第379頁。 | 物理學史。[203] | 
| Schilpp 255 | 1931年 | Gedenkworte auf Albert A. Michelson | 《應用化學雜誌》,44,第658頁。 | 物理學史。[204] | 
| Schilpp 258 | 1932年 |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xpansion and the mean density of the universe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8,第213–214頁。 | 廣義相對論。[205]與威勒姆·德西特合作。 | 
| Schilpp 259 | 1932年 | Zu Dr. Berliners siebzigstem Geburtstag | 《自然科學》,20,第913頁。 | 物理學史。[206]重印在《我的世界觀》第29–32頁。 | 
| Schilpp 260 | 1932年 | Gegenwärtiger Stand der Relativitätstheorie | 《來源》(Die Quelle, 現名為Paedogogischer Führer),82,第440–442頁。 | 廣義相對論。[207] | 
| Schilpp 261 | 1932年 | Einheitliche Feldtheorie von Gravitation und Elektrizität, 2. Abhandlung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物理數學類》,1932,第130–137頁。 | 經典統一場論。[208]與W. Mayer合作。 | 
| Schilpp 262 | 1932年 | Semi-Vektoren und Spinoren | 《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物理數學類》,1932,第522–550頁。 | 數學。[209]與W. Mayer合作。 | 
| Schilpp 263 | 1932年 | Unbestimmtheitsrelation | 《應用化學雜誌》,45,第23頁。 | 量子力學。[210] | 
| Schilpp 267 | 1933年 | Dirac Gleichungen für Semi-Vektoren | 《科學院(阿姆斯特丹)進展》(Akademie van wetenschappen (Amsterdam), Proceedings),36 (pt. 2),第 497–?頁。 | 量子力學。[211]與W. Mayer合作。 | 
| Schilpp 268 | 1933年 | Spaltung der natürlichsten Feldgleichungen für Semi-Vektoren in Spinor-Gleichungen vom Diracschen Typus 
| 用於Dirac型旋量方程式中半向量的最自然場方程式的除法§ |  | 《科學院(阿姆斯特丹)進展》,36 (pt. 2),第615–619頁。 | 量子力學。[212]與W. Mayer合作。 | 
| Schilpp 270 | 1934年 | Darstellung der Semi-Vektoren als gewöhnliche Vektoren von besonderem Differentiations Charakter | 《數學年鑑》(Annals of mathematics)(ser. 2),35,第104–110頁。 | 數學。[213]與W. Mayer合作。 | 
| Schilpp 271 | 1934年 | Review of R. Tolman: Relativity,thermodynamics and cosmology 
| 評R. Tolman(李察·托爾曼)的「相對論、熱力學和宇宙學」§ |  | 《科學》,80,第358頁。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214] | 
| Schilpp 272 | 1935年 | Elementary derivation of the equivalence of mass and energy | 《美國數學學會公報》(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41,第223–230頁,連結[失效連結]。 | 狹義相對論。[215] | 
| Schilpp 273 | 1935年 | Can quantum-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 | 《物理評論》(ser. 2),47,第777–780頁,連結[失效連結]。 | 量子力學。[216]與鮑里斯·波多爾斯基和納森·羅森合作。 | 
| Schilpp 274 | 1935年 | The particle problem in the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 | 《物理評論》(ser. 2),48,第73–77頁。 | 廣義相對論。[217]與羅森合作。 | 
| Schilpp 275 | 1936年 | Physik und Realität | 《富蘭克林研究所學報》(Franklin Institute, Journal),221,第313–347頁。 | 量子力學。[218]在同一期的第349–382有英語譯文(由J. Picard翻譯),另外還重印在Zeitschrift für freie deutsche Forschung, 1, no. 1, pp. 5–19和no. 2, pp. 1–14 (1938)。 | 
| Schilpp 276 | 1936年 | Two-body problem in general relativity theory | 《物理評論》(ser. 2),49,第404–405頁。 | 廣義相對論。[219]與羅森合作。 | 
| Schilpp 277 | 1936年 | Lens-like action of a star by deviation of light in the gravitational field | 《科學》,84,第506–507頁。 | 廣義相對論。[220] | 
| Schilpp 278 | 1937年 | On gravitational waves | 《富蘭克林研究所學報》,223,第43–54頁。 | 廣義相對論。[221]與羅森合作。這篇重要的論文確立了重力波即使在愛因斯坦場方程式的非線性本性下仍然存在的可能性。有趣的是,愛因斯坦和羅森原本在這個問題上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結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Schilpp 283 | 1938年 | Gravitational equations and the problems of motion | 《數學年鑑》(ser. 2),39,第65–100頁。 | 廣義相對論。[222]與利奧波德·英菲爾德及B.荷夫曼(Hoffmann)合作。 | 
| Schilpp 284 | 1938年 | Generalization of Kaluza's theory of electricity | 《數學年鑑》(ser. 2),39,第683–701頁。 | 經典統一場論。[223]與彼得·褒曼合作。 | 
| Schilpp 285 | 1939年 | Stationary system with spherical symmetry consisting of many gravitating masses | 《數學年鑑》(ser. 2),40,第922–936頁。 | 廣義相對論。[224] | 
| Schilpp 286 | 1940年 | Gravitational equations and the problems of motion. II | 《數學年鑑》(ser. 2),41,第455–464頁。 | 廣義相對論。[225]與英菲爾德合作。 | 
| Schilpp 287 | 1940年 | Considerations concerning the fundamental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 《科學》,91,第 487–492頁。 | 物理學史。[226]部分章節重印在《自然》第145期,第920–924頁。 | 
| Schilpp 290 | 1941年 | Demonstration of the non-existence of gravitational fields with a non-vanishing total mass free of singularities | 《圖庫曼大學雜誌》,(Tucumán universidad nac., Revista),(ser. A),2,第11–16頁。 | 廣義相對論。[227] | 
| Schilpp 292 | 1942年 | The work and personality of Walter Nernst | 《科學月刊》(Scientific Monthly),54,第195–196頁。 | 物理學史。[228] | 
| Schilpp 293 | 1943年 | Non-existence of regular stationary solutions of relativistic field equations | 《數學年鑑》(ser. 2),44,第131–137頁。 | 廣義相對論。[229]與禾夫岡·鮑利合作。 | 
| Schilpp 295 | 1944年 | Bivector fields, I | 《數學年鑑》(ser. 2),45,第1–14頁。 | 數學。[230]與V. Bargmann合作。 | 
| Schilpp 296 | 1944 | Bivector fields, II | 《數學年鑑》(ser. 2)296,45,第15–23頁。 | 數學。[231] | 
| Schilpp 298 | 1945年 | On the cosmological problem | 《美國學者》(American Scholar),14,第137–156頁,269頁(修訂) | 廣義相對論。出版物#297附錄的預印刷版本。 | 
| Schilpp 299 | 1945年 | Generalization of the relativistic theory of gravitation | 《數學年鑑》(ser. 2),46,第578–584頁。 | 經典統一場論。[232] | 
| Schilpp 300 | 1945年 | Influence of the expansion of space on the gravitation fields surrounding the individual stars | 《現代物理學評論》(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17,第120–124頁。 | 廣義相對論。[233]與E·G·斯特勞斯(E. G. Straus)合作。修正和增補刊載在1946年的《ibid》第18期,第148、149頁。 | 
| Schilpp 301 | 1946年 | Generalization of the relativistic theory of gravitation, II | 《數學年鑑》(ser. 2),47,第731–741頁。 | 經典統一場論。[234]與E·G·斯特勞斯(E. G. Straus)合作。 | 
| Schilpp 302 | 1946年 | Elementary derivation of the equivalence of mass and energy | 《工學院學報》(Technion Journal),5,第16–17頁,連結[失效連結]。 | 狹義相對論。[235]刊載於美國社會年鑑記錄位於海法的希伯萊理工學院發展部分中的一種新穎的簡化的推導;另外也發表於1947年的希伯萊理工學院的《科學出版物》中。 | 
| Schilpp 307 | 1948年 | Quantenmechanik und Wirklichkeit | 《辯證邏輯》(Dialectica),2,第320–324頁。 | 量子力學。[236] | 
| Schilpp 308 | 1948年 | Generalized theory of gravitation | 《現代物理學評論》,20,第35–39頁。 | 經典統一場論。[237] | 
| Schilpp 309 | 1949年 | Motion of particles in general relativity theory | 《加拿大數學雜誌》(Canadi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1,第209–241頁。 | 廣義相對論。[238]與利奧波德·英菲爾德合作。 | 
| Schilpp 310 | 1949年 | Dem Gedächtnis Max Plancks | 《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imie),61,U114。 | 物理學史。 | 
| Schilpp 311 | 1950年 | The Bianchi Identities in the Generalized Theory of Gravitation | 《加拿大數學雜誌》,2,第120–128頁。 | 經典統一場論。[239] | 
| Schilpp 313 | 1950年 |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Gravitation | 《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182,第13–17頁。 | 經典統一場論。[240] | 
| Schilpp 314 | 1951年 | The Advent of the Quantum Theory | 《科學》,113,第82–84頁。 | 量子力學。 | 
| Schilpp 316 | 1953年 | A Comment on a Criticism of Unified Field Theory | 《物理評論》,89,第321頁。 | 經典統一場論。[241] | 
| Schilpp 317 | 1954年 | Algebraic Properties of the Field in the Relativistic Theory of the Asymmetric Field | 《數學年鑑》,59,第230–244頁。 | 經典統一場論。[242]  與B·考夫曼(B. Kaufman)合作。 | 
| Schilpp 318 | 1955年 | An Interview with Einstein | 《科學美國人》,193,第69–73頁。 | 物理學史。與I·B·科恩(I. B. Cohen)合作。 | 
| Schilpp 319 | 1955年 | A New Form of the General Relativistic Field Equations | 《數學年鑑》,62,第128–138頁。 | 經典統一場論。[243]採用一個輔助場而非一般的仿射聯絡進行簡化的推導。與B·考夫曼(B. Kaufman)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