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陳策 (1894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陳策(1894年4月2日[註 1]—1949年8月31日)[5],派名陳明唐,字籌碩,海南文昌人,中華民國海軍將領、革命者與政治人物。[6]:1-2
陳策就讀於廣東水師工業學堂(後改名為廣東海軍學校),曾加入中國同盟會,後參與辛亥革命、護國戰爭、護法運動等歷史事件,幫助孫中山奪取軍艦、整頓海軍,成為粵系海軍的創立者,與東北海軍創立者沈鴻烈並稱為「南陳北沈」。六一六事變後,陳策迎護孫中山登永豐艦避難,並指揮海軍反擊陳炯明的部隊。此後,他作為廣東的地方實力派,參與了中山艦事件、陳濟棠掌粵、寧粵對立、兩廣事變等歷史事件。抗日戰爭爆發後,其親自指揮虎門海戰,擊退大日本帝國海軍。香港保衛戰後,陳策率領72位中英將士自日治香港突圍,並因而被喬治六世授予大英帝國勳章,成為最早獲得KBE勳章的中國人[7]。[6]:1-2
作為國民革命的元老人物,陳策歷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參議、廣東禁煙局長、撫河船務管理局局長、廣東江海防司令、廣東海軍陸戰隊司令、第四艦隊司令、國民黨瓊崖黨務特派員、瓊崖警備司令、瓊崖行政專員、黃埔海軍學校校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二廳海軍事務處處長、虎門要塞司令、軍事參議院參議、駐港軍事代表、國民黨港澳總支部主委、廣州軍事特派員、國民黨廣州市黨部主委、廣州市長、廣州綏靖公署副主任等要職,為中國國民黨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6]:1-2
Remove ads
生平
清光緒二十年二月廿七日(1894年4月2日)[4]:589,陳策出生於廣東省瓊州府文昌縣(今屬海南省文昌市會文鎮沙港村)[註 2]。3歲時,陳策隨父親陳曉山僑居新加坡,直到8歲才回到故鄉,就讀縣立肇新小學。小學畢業後,陳策來到廣州,報考廣東水師工業學堂。起初,學堂嫌他身材矮小,拒絕錄取陳策。後來,陳策據理力爭,終獲校長青睞,從而被破格錄取為試讀生。試讀期間,陳策為了維持生計,還進入增埗的習藝所學習織布、染布,並成為張發奎的同事[9]。此後,陳策通過考試成為正式生,專修駕駛專業。就讀期間,陳策聰穎勤奮,並在火炮實習中表現突出,被譽為「神炮手」,在同學中具有較強的號召力。與陳策同學的有袁良驊、招桂章、林若時、馮肇憲等人[6]:7,他們在國民革命期間被陳策保薦為軍艦艦長[10],構成了粵系海軍的班底。 [11][8]
1911年4月,深受革命思想薰陶的陳策加入中國同盟會[11],從此開始追隨孫中山。同年,黃花崗起義與武昌起義先後爆發,廣東諮議局也於11月9日宣告廣東獨立,由胡漢民出任粵省軍政府都督。之後,胡漢民委任趙士槐為瓊崖安撫使,陳策也隨趙士槐回到「偽獨立」的海南島,試圖令瓊崖兵備道范雲梯交出權力。然而,由於和平交接無果,趙士槐等革命黨人決定攻打瓊州府城,並為此組織學生軍,成立炸彈隊、敢死隊,兵分兩路進攻。陳策出任炸彈隊隊長和兩隊指揮,與敢死隊隊長張雲逸率領數百人進攻府城,最終卻因雙方力量懸殊而放棄攻城。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胡漢民派黃明堂接管海南島,范雲梯聞訊後逃離[12]。學生軍因此解散,陳策也回到廣東海軍學校(改名後的廣東水師工業學堂)繼續就讀。[13][8]
Remove ads
回校後,陳策秘密發起「海校同志會」,籌劃反袁起義[14]。1913年,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陳策亦加入大東門炸彈隊,參與討伐親袁勢力。1914年,孫中山發起中華革命黨,陳策潛赴香港,宣誓入黨。同年年底,他與教官高憲辰、同學李英傑、袁良驊等人密謀,刺殺龍覲光(時任廣惠鎮守使,與胞兄龍濟光同為親袁勢力)。當龍覲光前至廣東海軍學校校閱的時候,埋伏在牆角的陳策等人突然將炸彈投向校閱台,嚇得龍覲光抱頭趴地,僥倖撿回一命。事後,陳策等人逃出軍校,藏匿數日,之後才回到學校。[8][15]
暗殺失敗後,陳策又組建「劫艦敢死隊」,策動反對龍氏兄弟的武裝起義。其時,陳策等二十餘人計劃奪取龍濟光的座艦「寶璧號」,並意圖策反周天祿。聯繫革命軍,打算水陸夾擊龍氏兄弟的軍隊。1915年春初,陳策等人趁軍艦官兵上岸消遣的時候,秘密前往泊在碼頭的「寶璧號」,陳策先是扮成送菜肉的伙夫上艦,緊接着高憲辰、袁良驊、李英傑、胡應球、招桂章等人亦身穿海軍軍服,以尋親訪友為由上艦。已被策反的周天祿見狀,連忙將陳策等人帶到艦長木金忠的房間。此時,木金忠還在睡覺,高憲辰立即將其殺死。此後,陳策等人衝出艦長室,舉着手槍與炸彈高呼:「木金忠罪大惡極,已被我們正法。只有投降,才有活路!」,「寶璧號」遂被陳策等人佔據。[15][8][6]:10
佔據「寶璧號」後,陳策又命令信號兵發出信號,要求附近的「江鞏號」炮艦投降。由於「寶璧號」是廣東江防艦隊中較先進的軍艦,「江鞏號」也只能投降。陳策指揮兩艘軍艦駛至車歪炮台附近,炮轟龍濟光的廣東督軍署。然而,革命軍並未遵守約定,如期策應陳策的軍事行動;龍濟光也調動火力,全面追擊兩艘軍艦。在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劫艦敢死隊」棄艦撤退,陳策也逃到香港。在香港期間,陳策仍與各路革命者聯繫,並為瓊崖討袁軍籌募軍餉、購置武器。1915年秋,陳策作為第十五期畢業生,從廣東海軍學校畢業。[8][6]:10,11
1916年1月下旬,陳策受中華革命軍廣東司令長官朱執信委託,與楊虎、馬伯麟、孫祥夫等「肇和艦起義」參與者謀劃,打算再次劫取肇和艦。同年3月7日,陳策率領十餘名華僑組成的敢死隊,在澳門冒充為乘客,搭乘「永固號」渡輪前往廣州。當渡輪靠近黃埔的時候,陳策等人武力挾持渡輪,意圖劫奪肇和艦。然而,由於珠江水流湍急,陳策等人無法接近肇和艦,而肇和艦的士兵又發覺陳策等人的行動,便開炮反擊。最終,敢死隊傷亡慘重,只有陳策等少數人倖免於難。[8][16]
1917年7月,由於北洋政府拒絕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與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孫中山等人遂南下廣州,發起護法運動。同年6月,陳策與夏重民等十餘人亦先行從香港回到廣州,做好迎接孫中山回粵的準備事宜[8]。6月下旬,陳策前往上海,與林葆懌的第一艦隊聯繫。7月10日,孫中山等人乘應瑞號巡洋艦抵達汕頭,陳策則率領事先抵達的海琛號防護巡洋艦迎接孫中山換乘,並隨其來到廣州。9月19日,在孫中山當選大元帥不久後,陳策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參議。隨後,陳策又被任命為廣東省禁煙局長,負責禁煙工作。[4]:604,605
1917年11月,舊桂系扶持莫榮新擔任廣東督軍一職,此後莫榮新便對孫中山的大元帥府採取敵對態度,甚至派人捕殺數十名在廣東招兵的革命黨人,氣憤的孫中山於1918年1月3日致函莫榮新,要求他承認大元帥府的地位與指揮權[17]:224,225。此前,在1月2日0時,陳策與夏重民等人護衛孫中山登上同安號驅逐艦,並命令豫章號驅逐艦隨行;次日凌晨,兩艘軍艦以密集的火力轟擊廣東督軍署,迫使莫榮新派人登艦求和。事後,莫榮新親自登門謁見孫中山,以示歉意。[8]
1919年,孫中山派長子孫科前往葡屬澳門,以特派員名義設立辦事處,負責策動廣東省內的部隊起義,以對抗舊桂系軍閥。由此,陳策被任命為討賊軍第二路副司令,成為李綺庵的副手。就職後,陳策與李綺庵、周之貞等人常於澳門謀劃廣東艦隊起義,而陳策則主張利用海軍內部的派系紛爭,依靠廣東海軍學校的14、15期畢業生成事。在陳策的串聯下,沒多久便引來丁培龍、李福游二人與孫科接觸,而孫科則分別任命二人為艦隊司令、艦隊司令部參謀長。之後,丁、李二人陸續動員了十五位同學與十餘名水兵。然而,起義的進展仍舊緩慢。[8][18]:188
1919年冬,陳策奉命代表「海校同志會」[19],前往閩南護法區漳州,勸說陳炯明率領援閩粵軍回師廣東,驅逐舊桂系軍閥。而在他與廖仲愷、朱執信的遊說下,陳炯明同意了該請求,於1920年率部隊返回廣東。[4]:607
Remove ads
在孫中山「國民黨的存亡也在此一舉」的電文催促下,孫科、陳策等人決定於1920年7月15日晚發動起義(即「江大艦起義」)。然而,由於參與起義的江大艦等船隻措施不周,軍艦官兵又沒有做好思想準備等因素,起義進展極不順利。而江大艦的3名船員則趁軍艦在澳門錨泊裝煤期間,跑到電報局給廣東江防司令發「軍艦遭劫」的電報。莫榮新知悉此事後,旋即令人聯繫澳葡政府,要求扣留江大艦。7月19日,陳策等人接到了「葡政府要扣留此艦,切勿開航」的通知,打算帶着江大艦逃出澳門,不料江大艦卻在九澳灣擱淺了,陳策等人沒法逃出澳門,只能棄艦登岸,被葡澳士兵俘獲。[18]:188[20][8]
陳策被俘後,被關押進白鴿巢監獄,並受到毆打與虐待。關押期間,孫中山的嫡妻盧慕貞常往探視,並給陳策送去食物。由於莫榮新誣控陳策等人為海盜,企圖將其引渡回粵,孫中山便委派孫科負責與澳葡政府干涉。經當地賢達盧光功奔走營救,並向葡萄牙大理院上訴,陳策等人終被認定為政治犯,陳策也於9月出獄。[8][4]:607
出獄後,陳策建立「十五俱樂部」紀念江大艦起義[8],並於1921年與丁培龍等人將16位遇難者的遺骸從澳門運回廣州,葬於沙河海軍墳場,豎「江大艦殉難烈士之墓」以資紀念。[18]:189
儘管陳策長期指揮奪艦行動,但在1920年9月27日,舊桂系將領魏邦平、李福林率兩萬人在廣州反正,控制了原廣東江防艦隊的十餘艘軍艦[21];而在莫榮新勢力退出廣州後,陳炯明派周天祿指揮艦隊,這使得陳策無法插手海軍事務。1921年12月16日[22],陳策被任命為撫河船務管理局局長,負責管理西江水運,組織軍需的水上運輸。[8][18]:189
Remove ads
由於南下的護法艦隊受閩籍官兵掌控,對國民革命並不熱衷,孫中山決意整頓海軍。1922年春,孫中山召見陳策、溫樹德、馬伯麟等人,共同商討整頓海軍事宜。儘管此事遭到胡漢民的反對,但陳策力主起事,稱:「事幸而成,則功歸政府,事不幸而敗……屆時可明令通緝陳某,諉為陳某私人海盜行為,不亦可乎?」。孫中山深感其誠,便密令陳策為行動的副指揮,與總指揮溫樹德負責艦隊整頓。1922年4月27日中午,陳策等人分派廣東江防艦隊各艦,突襲護法艦隊。在艦隊內應的幫助下,經過激烈戰鬥,閩系海軍控制的海圻艦、海琛艦、肇和艦、永豐艦等近十艘軍艦艘皆被廣東江防艦隊控制。事後,溫樹德、陳策(於4月29日晉升為廣東海軍陸戰隊司令)等人將自己的親信安插到各艦當艦長,忠於孫中山的粵系海軍得以形成。[8][18]:189,190[6]:21-24
陳炯明率部回到廣東後,與孫中山發生政見分歧,最終於1922年6月16日發動兵變。而在事變的數天前,陳策多次敦請孫中山暫離總統府,但其不為所動。陳策只得在「寶璧號」上秘密召集各艦長,要求各艦嚴加戒備,預防事變。六一六事變發生後,孫中山仍不願離開總統府,無奈的秘書林直勉與參軍林樹巍只得準備小皮包,挾孫中山出逃。不料出逃的一行人被哨兵多次攔截,林直勉便將戴着墨鏡、身穿長衫的孫中山稱為「自己請的醫生」,謊稱小皮包是藥箱,並通過賄賂順利逃到天字碼頭。而海軍陸戰隊的葉劍英則奉陳策之命,護送孫中山等人登上陳策坐鎮的「寶璧號」[註 3]。孫中山登艦後,親擬討伐陳炯明的電文,交付陳策拍發。隨後,溫樹德及時趕到,迎接孫中山登永翔艦。[24][25][26][18]:191
然而,陳策並不信任溫樹德,便召集馮肇憲、招桂章、丁培龍等海軍將領開會商議。會後,將領們一致認為永翔艦不安全,決心將孫中山轉移到馮肇憲指揮的永豐艦。永豐號的官兵們為了避免引起溫樹德的懷疑,便駛近永翔艦,以「邀請孫中山上艦訓話」為由,將孫中山迎上永豐艦。後來,溫樹德、湯廷光代表海軍與陳炯明的代表葉舉簽訂《粵中海陸軍之議和條件》,陳炯明方面也有將官意圖謀害孫中山,但陳策的粵系海軍仍舊堅持對孫中山效忠,謀害孫中山的密謀也未有成功。[18]:191
Remove ads
1923年1月,滇桂聯軍奉孫中山之命,東下討伐陳炯明勢力,意圖收復廣州。陳策亦奉命自上海返回廣州,督率海防艦隊由西江開抵梧州,以掩護滇桂聯軍的軍事行動,而在廣州被攻克後,陳策則接收了六十多艘廣東艦隊的軍艦。[8]
然而桂系的沈鴻英意圖統治廣東,便與滇系領袖楊希閔、桂系領袖劉震寰聯名邀請胡漢民、鄒魯、魏邦平、陳策等人於1月26日晚到江防司令部滇軍楊如軒旅駐地開會,討論地方善後與衛戍事宜,意圖將在穗的國民黨要員一網打盡。會議開始後,沈鴻英、楊希閔缺席,由劉震寰主持會議。沈鴻英的部下李易標、劉達慶、黃鴻猷均攜衛隊參會,並故意挑釁魏邦平,引起糾紛。李易標等人趁着糾紛,開槍射殺參會的國民黨要員,儘管胡漢民等人因及時臥倒並未受傷,但陳策的腿部不幸中彈受傷。所幸楊如軒及時制止了糾紛,陳策、胡漢民一行人則由劉震寰、劉玉山保護脫險。[27]
江防事變後,陳策隨粵軍第一師退到江門,設立大本營海軍辦事處,預備討伐沈鴻英。2月,陳策護衛孫中山回廣州。孫中山就任陸海軍大元帥後,陳策於1923年3月14日被任命為廣東海防司令[22],由此正式掌握了粵系海軍。陳策上任時,被滇系委任的海防司令麥勝廣抵制,陳策因此率領江大、江漢、龍驤、東江、廣亨等二十餘艘軍艦離開廣州,駐紮江門,與海防司令部對峙。[8][18]:192
4月,沈鴻英跳反至北洋政府,與孫中山對抗,陳策則率領艦隊沿着西江追擊,配合陸軍殲擊沈鴻英的部隊。4月25日,陳策的艦隊參與擊敗了張希栻的部隊,功克肇慶。同年夏,陳策指揮艦隊配合廣西討賊軍總司令黃紹竑,攻取地處兩江交匯處的藤縣,殲滅盧得洋的一個旅,被認為是「粵桂合作」的先聲。[8]
為了籌集軍費,陳策利用職務之便,時常派遣艦船為商人護航。一日,護航艦艇與中山縣長朱卓文發生衝突,陳策一怒之下直接派軍隊趕走朱卓文,朱卓文到大元帥府告狀後,孫中山便於1924年1月16日免去陳策的廣東海防司令職務[22]。[18]:192
Remove ads
1924年8月,廣州商團團長陳廉伯與陳恭受等人從外國訂購大量軍火,引起國民黨方面的注意。8月10日,陳策依照孫中山的指令,派出江固艦載運黃埔軍校的學生,旋即在虎門沙角截扣了九千餘條德式槍械,是為引爆廣州商團事變的「扣械事件」,蔣介石亦參與此次扣械事件[28]。1925年國民政府成立後,陳策擔任軍事委員會海軍局顧問,並於1927年成為廣州政治分會委員。1929年3月,陳策在中國國民黨三大中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29]:546。會後,在國民黨廣州黨部的第三屆執監委改選時,陳策又成為該黨部的組織部長兼執監委委員。[8]
1928年2月6日,曾發動中山艦事件的李之龍秘密回到廣州,旋即被捕。次日,蔣介石得知該信息後,便通知負責廣東清黨工作的李濟深,命令將李之龍押往南京,李濟深隨後命令承辦「李之龍案」的陳策,要求他押送李之龍,然而陳策卻於2月8日擅自以「策動海軍叛亂罪」在紅花崗處死李之龍。[18]:192,193
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後,原先主政廣東的李濟深被蔣介石囚於湯山,陳策則接受蔣介石命令,擁護陳濟棠主政廣東。為此,陳策派海虎號炮艦到香港迎陳濟棠入粵,並在部下普遍反對的情況下,派艦隊赴西江阻攔桂方部隊。1929年5月4日,陳策擔任中華民國海軍第四艦隊司令(其已於4月8日擔任該艦隊的編遣區主任),掌控廣東海軍;7月22日,他又擔任廣東治河委員會委員[22]。同年,他成為國民黨的瓊崖黨務特派員。就職期間,桂方策動駐瓊獨立第二團的兩個營,使其發動反蔣兵變,陳策則於12月派遣胞弟陳籍,命其率海軍陸戰隊的一個團進入海南島,分駐海府、嘉積等地平亂。[8][18]:193
1930年,陳策連任國民黨廣州黨部執監委委員,並於5月17日擔任瓊崖警備司令、5月19日擔任瓊崖行政專員、7月末擔任瓊崖剿匪司令。陳策意圖將統領的廣東省保安第二團(由樊宗遲指揮)改編為海軍陸戰隊第二團、廣東省保安第一團(由黃固指揮)第三營改編為海軍陸戰隊特務營,遭到樊、黃二人的反抗,最終被陳籍指揮的海軍陸戰隊擊潰,陳策便有了一個旅三個團的兵力。[8]
1930年夏,主政海南的陳策呈請中華民國海軍部(由閩系的楊樹莊、陳紹寬領導),打算將停辦九年的廣東海軍學校復辦,但未能獲得批准。於是,陳策挪用部分緝私款舉辦「第四艦隊服務員訓練班」,以培養海軍初級軍官。[18]:193

1931年初,由於蔣介石將立法院長胡漢民囚於湯山,古應芬便聯合汪精衛、孫科等要員組織「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非常會議」,於廣州另立國民政府(同年12月後,改為半獨立的西南政務委員會,服從南京國民政府),自此陷入「寧粵對立」的局勢。廣州政府委任陳濟棠為陸軍第一集團軍司令,陳策為第一艦隊司令、張惠長為空軍司令、陳慶雲為虎門要塞司令,然而陳策與他的兩個盟弟張惠長、陳慶雲均隸屬孫科的太子派,與想要獨霸廣東的地方軍閥陳濟棠存在矛盾。1931年11月,寧、粵均雙方開展中國國民黨四大,意圖解決寧粵對立問題,然而陳濟棠對國民黨委員的名額分配問題感到不滿,便公開抵制粵方的中國國民黨四大,迫使主持會議的孫科逃往香港。太子派的陳策便與張惠長調動海軍和空軍,在虎門與唐家灣集結,逼迫陳濟棠退讓,使孫科重返廣州,自此陳策與陳濟棠關係惡化。1931年12月,統一的中國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在南京召開,陳策首次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29]:546-547。[18]:193[8]
1932年,陳策再度申請恢復廣東海軍學校,獲西南政務委員會批准,新校名為「黃埔海軍學校」,由陳策出任校長(三個月後由劉永誥接任)。同年,在張惠長、陳慶雲被陳濟棠撤職後,海軍司令部也慘遭裁撤,歸陳濟棠的第一集團軍管轄,陳策也轉任第一集團軍司令部高等顧問。然而,在香港養病的陳策抵制陳濟棠的奪權行動,遂指派中山艦、堅如艦、執信艦等數十艘艦艇集中於赤灣、伶仃洋一帶,又指派飛鷹艦、福安艦、海瑞艦、海強艦等艦艇與海軍陸戰隊赴海南島,交陳慶雲負責軍務,同時宣布成立獨立於陳濟棠的「海軍行營」。為此,陳濟棠於7月4日命令空軍襲擊海口港,飛鷹艦也在數日後被炸沉,陳策的艦隊遂作鳥獸散,陳濟棠趁勢收編部分軍艦。同時,陳濟棠下令陳漢光率旅渡過瓊州海峽,遣散海軍陸戰隊。同年秋天,陳策被逼出走歐洲,考察海軍。至此,陳濟棠完全掌控廣東,並安插張之英指揮艦隊。[18]:193-194[8]
1933年,陳策自歐洲歸國,並擬就發展民航業、藉由輔助中國海上軍事力量的計劃。1934年4月4日,陳策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二廳海軍事務處處長[22]。1935年6月,陳策奉中央命令,派人策反唐靜海、張鳳仁等人,意圖讓海圻艦、海琛艦與肇和艦脫離陳濟棠的控制。然而,海圻艦、海琛艦雖被策動,但行動匆忙,燃料未滿,只得停於赤灣附近,並派人到香港求助陳策的堂叔、原中山艦艦長陳滌。陳滌將此事電告陳策後,陳策急忙通過海軍事務處向兩艘軍艦匯款,並親自到香港接收,將兩艘軍艦引至南京。[18]:194[8]
1935年11月,中國國民黨五大在南京召開,陳策繼續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29]:547。1936年,陳策繼續奉中央命令,到香港策反陳濟棠的軍艦,而陳策則在5月初派袁良驊、李英傑到廣州活動,並選定四艘魚雷艦策反,然而到了5月,只有一半的魚雷艦成功逃到香港。[18]:194
Remove ads
陳濟棠因兩廣事變失勢後,陳策於1936年8月3日被任命為虎門要塞司令[22]。上任後,陳策便將虎門要塞的守備營擴充為團,並提出加強戰備、改良設施的「八大計劃」,獲國民政府批准實施。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陳策負責廣東的海防工作,決意全力防守虎門。他計劃以海周艦、肇和艦配合虎門炮台作戰,構築防禦體系。1937年9月14日,虎門海戰爆發,日本海軍的數艘驅逐艦與夕張號輕巡洋艦向虎門要塞進擊,虎門炮台與海周、肇和兩艦隨即開炮迎擊。在激戰中,虎門炮台重創一艘敵艦,剩餘敵艦接連外逃,廣東的空軍則對敵艦追蹤轟炸。有說法認為,虎門海戰創下了中國海軍擊沉日本軍艦的首次記錄。此後,直至1938年3月,陳策指揮艦隊挫敗了日本海軍、空軍對珠江口的數十次進攻,拖延了日軍對「南進論」的實施。[18]:194-195[8]
1938年春,陳策因忙於軍務,延誤治病,左腳的足疾惡化,只得辭去虎門要塞司令之職,前往香港法國醫院就醫。經診斷,他的左腳無法痊癒,醫生恐其足疾危及到其他部位,便截鋸他的左腿,安上義肢。此後,陳策便有了「獨腳將軍」的綽號。[18]:195[8]
Remove ads
1939年,陳策於中國國民黨駐港澳總支部擔任委員,兼任中國駐香港軍事代表。當時,港英當局實行綏靖政策,「中國國民黨駐港澳總支部」與「中國軍事代表團」無法公開活動,只能憑「榮記行」、「華記行」等商業公司的形式秘密運作。陳策利用他在香港的人脈,配合吳鐵城開展抗日工作(包括組織地下抗日武裝、組織運送物資、幫助國民黨要員轉移等),並與主管軍事情報的要員鄭介民聯絡港英當局,探討中英軍事合作問題。[18]:195[30]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變爆發,日軍亦開展南方作戰,入侵香港等地,12月10日,「國民黨中央駐港臨時聯合辦事處」成立,由陳策擔任主任委員,負責情報協助及指揮調度事宜。12月11日,英國自九龍半島撤退,親日幫派的「勝利友」藉機大肆劫掠,港英當局忙向陳策求援,而陳策則組織一萬五千多位親華幫派成員,協同港英警察維持秩序。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決定投降,並將此事電告陳策。之後,陳策宣告開展突圍行動,獲英國遠東情報局局長麥道高、情報局助理羅斯、海軍中校滿地高、港英陸軍作戰課長柯凌、港英印警督察羅便臣、海軍上尉麥米連等十餘名軍官及數十名士兵響應。他們藉助英軍交撥的五艘魚雷艇與一艘炮艇,開展突圍行動,而當時跟隨陳策突圍的還有徐亨、余兆麒、楊全三位副官。[18]:195-196[30][5]
12月25日下午,陳策率領72將士乘小艇突圍,然而他們在渡過香港仔與鴨脷洲之間的海峽時,卻被淺水灣西北角的日軍發現。日軍動用機槍與小鋼砲對突圍將士開火,而在猛烈的火力下,小艇被擊毀,小艇的舵手中彈身亡,數名將士負傷,陳策的左手腕亦不幸中彈,血流如注。之後,陳策果斷拋掉義肢,命令將士們棄船跳海,游向鴨脷洲,徐亨亦幫助失血過多的陳策跳入海水。在日軍的密集掃射之下,將士們於冰冷的海水中藉助小艇掩護,游了數小時才登上鴨脷洲。隨後,將士們登上前來接應的魚雷快艇駛向平洲,並與當地的東江縱隊接應。最終,魚雷快艇抵達大鵬半島的南澳,突圍將士們則在東江縱隊的幫助下穿過日軍的封鎖線,經惠州、增城抵達廣東臨時省會韶關,受到第七戰區司令余漢謀、廣東省主席李漢魂等廣大軍民的歡迎。[18]:196[30]
由於左手腕中彈,陳策留在韶關養傷,而英方突圍將士則在中國軍民的幫助下經貴州、雲南二省及緬甸抵達英屬印度,登上回國的輪船。1942年2月初,傷愈後的陳策離開曲江循道醫院,應國民政府電召前往重慶述職。抵達重慶後,陳策仍舊受到廣大軍民的歡迎,並在之後獲得中國方面的一等干城勳章與英國方面的KBE勛銜。1942年12月25日,陳策在重慶基督教會受洗,並取「安德烈」為聖名。[18]:196[30]
1945年5月,陳策在中國國民黨六大中繼續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29]:548。會後,他便被任命為盟軍聯絡專員、港澳區黨務督導員兼廣州軍事特派員,於粵東興寧設立辦事處,負責軍事支援與策反工作。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陳策進入廣州城,擔任廣州特別市市長兼中國國民黨廣州特別市黨部主任委員。任職期間,陳策雖將親信安插進房產局、交通局等部門當長官,但他與部分親信不同,不存在貪贓枉法的行為。由於戰後的廣州政事日繁,形勢動盪,日漸操勞的陳策逐漸胃病復發、足疾加重,以至在1946年6月選擇辭職休養。1947年4月18日,他與宋慶齡、許崇智等人被聘為國民政府顧問[31]:8336。1947年末,陳策回到廣州,指導選舉事宜,隨後於11月21日被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廣東省代表。1948年冬,余漢謀力邀陳策擔任廣東綏靖公署副主任,陳策苦辭不果,只得於1949年初就任該職。[18]:197[8]
1949年8月31日子夜,陳策因胃潰瘍復發,在廣州大德路海軍聯誼社寓所病逝,終年55歲。關於陳策的具體死因,有多種說法。陳策後人援引《星島日報》與陳策近侍的說法,指陳策早在1942年突圍後便患有胃潰瘍,甚至因大咯血被送往曲江循道醫院治療,經輸血才倖免於難。此後,醫生多次警告陳策要遠離煙酒與魚生,但陳策不甚在意,仍舊嗜好煙酒,胃潰瘍也時好時壞。1949年6月7日,妻子梁少芝病逝,陳策更是常常對着妻子遺像落淚,健康情況有所下滑。至1949年8月29日,陳策既飲酒又吃魚生,當日即出現便血問題。8月30日,陳策一邊與客人暢談,一邊抽煙喝茶,在亢奮狀態下抑制了胃痛。至21時,陳策上床休息,副官發覺其臉色與鼾聲不對勁,急忙電告醫生,待到醫生來到陳策身邊時,陳策已因急性胃潰瘍復發,於8月31日子時病逝,錯過了及時治療的機會。當時在場的陳策副官楊全也指出:「陳策是胃出血致死的「。[8][6]:151-152
除上述說法外,還有其他觀點:一說陳策數日前在游泳後進食過多魚生粥,當晚因便血致死;一說陳策長期受足疾與胃病折磨,依賴安眠藥入睡,結果長睡不醒;一說認為陳策準備投共,被軍統特務陳靜濤暗殺;一說認為余漢謀委託陳策指揮珠三角地區的軍事,陳策聽後欣喜若狂,與同僚飲酒過多,最終誘發急性胃炎而死;還有一說認為陳策在妻子死後便破產,並因此自殺。[32]
陳策逝世後,廣州地區為其下半旗致哀,國民政府則為其成立治喪委員會,成員包括孫科、吳鐵城、許崇智、余漢謀、張發奎、陳濟棠、李漢魂、薛岳、朱家驊、鄒魯、李文范、鄭彥棻、歐陽駒、陳慶雲、張惠長、鄭介民、馬超俊、蕭同茲、梁寒操、陸幼剛、楊元忠、邢森洲、陳劍如、徐堪、洪蘭友、陳立夫、李大超、袁良驊、丁培龍、吳乃憲三十人(多為在廣東的黨政軍要員)[6]:152。此外,陳策的追悼會還有許崇智、許世英、李大超、利銘澤、曾榕、余兆麒、郭德華、羅文錦、周錫年、周埈年、胡好、郭贊、郭泉等三十三位主辦人(多為在香港的工商界名流)[4]:580。
1949年9月2日上午10時,陳策身穿海軍中將制服入殮,並以基督教儀式出殯,該儀式由中華聖公會的包姓牧師主持。儀式後為追悼會,出席者涵蓋李宗仁(為陳策獻上「英風宛在」的匾幛)、吳鐵城、余漢謀(負責主持追悼會)、薛岳、歐陽駒(負責致悼詞)、于右任(為陳策獻上「義氣盟軍中,忠誠國父知」的輓聯)、鄒魯、李漢魂等國民黨要員。11時,靈車出發,由蔣介石「忠黨愛國」與李宗仁「失我賢良」兩幅祭幛先行,在「陳府出殯」橫額之後,為行進的警員樂隊、陸軍儀仗隊、海軍儀仗隊與海軍陸戰隊儀仗隊,六名海軍軍官手捧陳策勳章,同海軍隊伍及親屬家人殿後。這支送葬隊伍途徑大德路、中華路、惠愛路至大東門辭靈,最終安葬進廣東海軍墳場。葬禮期間,前來赴吊者有近萬人之眾。[32][6]:152-153
1949年9月13日,國民政府明令褒揚陳策,稱:「陳策秉性忠貞,夙嫻韜略,早歲加入同盟,志存匡復。屢經艱險,終始不渝。討陳之役,承國父之命,督率海防艦隊奮勇作戰,旋復襲取江大、江固、龍驤等六十餘艦,迎護國父回粵,奠定革命基礎,勷贊大業,厥功甚偉。任廣東艦隊司令兼海軍學校校長、海軍第一艦隊總司令、虎門要塞司令等職,儲材建軍,不遺餘力。抗戰時期,任駐港軍事代表,協同友軍作戰,致受創傷,尤為中外所稱服。勝利後,任廣州市長,於市政興革,悉力擘劃,建樹良多,近任廣東綏靖副主任,正期長才襄贊,完成戡亂建國大業,茲聞溘逝,怛悼殊深,應予明令褒揚,以彰往績,而示來茲。」[33]
陳策一直安葬在廣東海軍墳場,直到1962年,中共當局為修公路而拆除海軍墳場,並要求相關人員遷墳。儘管遷墳消息已登報三個月,但遠在英、美兩國的陳策後人均不知此事,中共當局便決定掘墓開棺。由於棺木質量優良,逝後13年的陳策遺體仍保存完好,使旁觀者倍感驚奇。開棺4小時後,陳策的遺體逐漸風化,工作人員連忙用納骨塔裝好,移交廣州市民政局保存。1970年,陳策後人耗巨資在香港荃灣華人永遠墳場購置墓地,並將陳策遺體遷葬於此,直至今日。[6]:166
軼事
據陳策次子陳安國回憶:1911年,陳策與張雲逸指揮炸彈隊、敢死隊攻打瓊州府城(即海口),但由於雙方力量懸殊,革命軍最終慘敗,陳策只得下令撤退。途中,陳策的腳部不幸中彈,一步一拐地逃到水田邊,清軍也跟着開槍追擊,意圖活擒陳策。情急之下,陳策跳入附近的水渠躲藏,卻意外遇到一條吐信子的銀環蛇,嚇得陳策不敢動彈。正當清軍用竹竿探渠時,銀環蛇突然從旁邊的野菠蘿叢中竄出,撲向清軍,嚇得清軍棄杆而逃,陳策因而倖免於難。為感謝蛇的救命之恩,陳策發誓終生不吃蛇肉。[13][32]
自參與國民革命以來,陳策數次主張海南島獨立建省:1921年,陳策與王斧、鄭里鐸等瓊籍要員發起「瓊崖改設行省籌備會」,聘胡漢民、廖仲愷、吳鐵城諸人為顧問。此後,王斧謁見孫中山時匯報情況,孫中山則指示瓊崖建省可命名為「廣南省」。儘管陳策等人熱心推進建省事業,但由於六一六事變,廣東形勢動盪,瓊崖建省一事未果。[34][8]
1947年3月24日,陳策等48人在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上提交《請迅將瓊崖改設海南省以便清除匪禍安定西南並利開發富源加強國防案》,獲大會通過,[35]此舉也推動了海南特別行政區的成立。
陳策雖離鄉多年,卻始終心系鄉親。中國抗日戰爭期間,陳策輾轉於桂林、重慶等地工作,常常接濟逃難的同鄉或親友,從不推辭。儘管全家窩在重慶廣東銀行3樓的狹小空間,陳策也仍舊吩咐妻子臨時搭床,為來客安排住宿。平日裏,在陳策家裏吃飯的人常達二三十人之多。據陳安國回憶,一次,陳策出門辦事時,遇到上門求助的同鄉,可他身上並未帶錢,便前去找在外打麻將的妻子。陳策嫌妻子錢少,又當場向幾位牌友每人借幾百塊錢,悉數交給同鄉。在場眾人見此場景,多為陳策的慷慨而動容。[36]
家庭
陳策有陳明周、陳明臣兩個弟弟。其中陳明周在陳策的鼓勵下報考廣東航空學校,畢業後加入中華民國空軍,成為空軍中校。抗戰期間,陳明周參與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的空襲行動,後因傷退役。而陳明臣(後改名陳籍)曾在日本與德國學習軍事,後成為陸軍少將,參與抗日戰爭。[37]
陳策的第一任妻子是司徒雲英,二人結識於1915年11月,後於1919年結婚;1924年,24歲的司徒雲英因病逝世後,陳策便在次年秋天與梁少芝結婚,直到40歲的梁少芝於1949年6月7日病逝。[6]:180-182
陳策有12個子女,其中9個女兒均屬「瓊」字輩。陳策的長女陳瓊蕙是密蘇里大學新聞系的碩士,後來成為中央通訊社芝加哥分社的負責人之一,她的丈夫伍慶培亦是伍朝樞的兒子。陳策的兩個兒子陳安邦、陳安國曾在英國留學,後來成為空調工程師,並創立邦國工程有限公司。陳安邦、陳安國分別為美籍華人與英籍華人,前者曾是香港海南同鄉會的理事長,後者曾是三屆海南省政協委員、香港海南同鄉會監事長與倫敦華僑協會的創始人。陳策家族共有三百多人,其中最著名的後代是陳安國的長女、第29屆金馬獎影后陳令智。[37]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