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新第二通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新第二通道(馬來語:Laluan Kedua Malaysia-Singapura,新加坡官方:Tuas Second Link),亦稱新馬第二通道[1]、簡稱「第二通道」(LINKEDUA),是一座總長1,920米(6,300英尺)、連接馬來西亞柔佛州和新加坡的跨海大橋,被新加坡政府稱為「大士第二通道」(英語:Tuas Second Link)。該通道(大橋)於1998年由時任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與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穆罕默德共同揭幕並開始啟用,2008年2月1日起實行收費制度,乃繼新柔長堤之後的第二個跨越馬新邊界的交通要道。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11月4日) |
Remove ads
通行方式
前往該橋的主要通道為第二通道高速公路(Second Link Expressway),可從南北大道(E2)在第253號出口——士乃北交流道(Senai North Interchange)駛出進入。
另外,駕駛者亦可從金山園(Taman Perling)進入該高速公路,該處同時與巴西古當大道(聯邦17號公路)以及士姑來大道(聯邦1號公路)相連。連接金山園的這段高速公路亦被稱為笨珍-新山園道(Pontian–Johor Bahru Parkway)。
歷史
建造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之間第二通道的構想,最早於1980年7月由時任柔佛州務大臣奧斯曼沙赫提出。由於地處遠離新山的地理位置,振林山被視為可行的選址。該建議旨在紓解長堤日益嚴重的交通擁堵問題[3]。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對奧斯曼的計劃表示支持,柔佛州政府隨後成立一個委員會,着手研究建造第二通道的可行性[4]。
1989年7月,聯合工程(馬來西亞)有限公司(United Engineers Malaysia Berhad,簡稱 UEM)向馬來西亞政府提交一份私營化新加坡第二通道建設的建議書。該建議獲得政府接受後,雙方於1993年7月簽署特許經營協議,授權 UEM 在1993年7月27日起的30年間,享有設計、建造、管理、營運與維護該橋樑與相關高速公路的專屬權利。
隨後於1994年5月,UEM 與政府簽訂了一份轉讓協議,將其在特許經營協議中的所有權利、責任與義務,轉讓給其全資子公司——Linkedua(馬來西亞)有限公司。
此項橋樑建設工程需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兩國政府通力合作。1994年3月22日,兩國政府簽署政府間協議,明確規範雙方在設計、建造、營運與維護橋樑上的責任。根據協議,兩國政府各自負責在其領土內建造相應部分,並遵循共同協議的設計方案。同時,雙方也組成一個聯合委員會,以監督整個馬新第二通道工程的執行情況。
本項目的主要組成包括:第二通道橋樑、44公里長的高速公路、一座關稅、移民與檢疫(CIQ)綜合大樓、三個收費廣場、兩座休息與服務區,以及其他附屬設施。該橋設計通行能力達每日20萬輛車輛。
第二通道於1998年1月2日正式通車。同年4月18日,由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與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穆罕默德共同為其主持開幕儀式。
Remove ads
收費
在前馬來西亞財政部長林冠英的宣布下,2019年1月1日第二通道馬來西亞收費站正式廢除摩托車道收費[5]。
- U-轉回馬來西亞收費RM6.40
- 接受新幣,但以1對1比率(即付1新幣 等同於1馬幣)
2019年1月21日起,新加坡正式取消第二通道新加坡收費站的摩托車道收費[6]。以下是截至2025年6月,大士關卡對各類車輛的收費明細;駕駛人必須確保其儲值卡內(外籍車輛使用 Autopass 卡,新加坡車輛使用 NETS CashCard 或 CEPAS 卡)有足夠的儲值金額,並在過關時將卡片插入移民檢查站的讀卡機,以便扣除相關費用與收費[7]。
技術規格
- 橋樑總長:1,920公尺(6,300英尺)
- 兩個關卡之間的距離:6,000公尺(20,000英尺)
- 位於馬來西亞水域內的長度:1,769公尺(5,804英尺)
- 建造期間:1994年10月至1997年10月
- 樁基總長度:10,230公尺(33,560英尺)
- 混凝土總體積:54,000立方公尺(1,900,000立方英尺)
- 鋼筋總重量:18,000公噸(20,000美噸)
- 預製箱型橋節塊總數:840個
- 最長橋跨:165公尺(541英尺)
- 馬來西亞主要航道:寬75公尺(246 英尺),高25公尺(82英尺)
- 馬來西亞次要航道:寬50公尺(160 英尺),高9公尺(30英尺)
- 新加坡航道:寬75公尺(246 英尺),高12公尺(39英尺)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