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5.45×39mm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5.45×39mm是前蘇聯及解體後各加盟共和國使用的彈藥。這種彈藥伴隨着配套的AK-74突擊步槍在1974年開始服役,並逐步取代了7.62×39毫米彈藥的地位。
正如5.56×45mm NATO由民用子彈發展而來,在五十年代前蘇聯推出過彈殼長度和7.62×39mm相當,但口徑較小的民用(狩獵或射擊)步槍子彈,即.220 Russian或稱5.6x39mm,在越戰時發覺到M16突擊步槍小巧但不失威力和精度後,便有人想到把其發展成軍用彈藥。
但六十年代在實驗性的TKB-022突擊步槍測試結果,實際上原本.220 Russian規格和威力跟軍用要求相差太遠,結果發展成一種和本來槍型不可互相掉換的全新子彈,便是日後的5.45×39mm制式子彈。
Remove ads
設計

A:彈頭披甲
B:鋼質彈芯
C:彈頭空尖
D:鉛質填充物
E:推進藥
第一種5.45×39毫米彈藥是5N7艇尾全金屬被甲彈,彈頭重56格令。彈頭採用了艇尾設計,即彈頭尾端中空,能誘導大氣以穩定的渦流狀流入彈尾。儘管大氣渦流效應會產生拉力拖着彈頭而降低初速,但是渦流能避免彈頭於飛行途中前後滾轉,從而提高精準度。5N7使用鋼質彈芯,彈芯前方有小塊鉛質填充物,鉛塊與彈頭被夾尖端之間留有空腔,使得彈頭整體重心偏後;同時擊中較硬的目標時容易使彈頭變形、翻滾,強化殺傷力。5N7的鋼質彈殼塗漆為灰偏綠色,長度為39.37毫米,比7.62×39毫米的彈殼稍長;採用伯丹式底火,底火杯由銅製成,密封圈為深紅色。推進藥為球形粉末,燃燒性質類似5.56×45毫米北約彈藥使用的WC 844推進藥。
稍後的主力彈種名為7N6,在設計上和5N7一致,而5N7這一名稱出現較少,很有可能只是名稱變動。
Remove ads
彈藥尺寸
5.45×39毫米彈藥的彈殼容量為1.75毫升(約等於重27格令的水的體積)。
數據測定及繪圖由國際常設槍械測試委員會完成,所有長度單位皆為毫米。[2]
殺傷效果
5.45×39 毫米彈藥和.30卡賓槍彈同為軍用制式步槍子彈中穿透力較弱的,同樣槍口動能僅約一千三百至四百焦耳,但實際上後者常被認為火力不足,而僅在一部分發展中國家軍隊或警察還在大量使用中。而 5.45×39 毫米彈藥卻有毒彈之名,甚至在阿富汗戰爭中遊擊隊有中了 5.45×39 毫米彈藥幾乎必死的說法。這是因為 5.45×39 毫米彈著名的翻滾機理所致。

根據彈道學測試中高速攝像機的照片顯示,5.45×39 毫米彈頭有明顯的翻滾現象。[3]西方相信這種翻滾現象,以及彈頭偏航、尾部的空穴現象都是被利用來提高對生物組織的殺傷力。美軍軍醫馬丁·法克勒曾用生豬肉和彈道凝膠發現彈頭擊中目標後並不一定破碎為幾塊或造成大量組織破損,而大部分的器官或組織被擊中後都會形成極大的臨時空腔。值得注意的是,5.45毫米彈頭會產生2個臨時空腔,分別位於100毫米和350毫米深度處,而一般人體軀幹平均寬度為350毫米。[4]
其他5.45×39毫米彈種

隨着避彈衣技術的不斷提高,原本的5N7(7N6)軟鋼芯子彈已經無法有效應對,於是俄軍研製了7N6M、7N10、7N22和7N24這幾種穿透力強化型5.45×39毫米彈藥。
- 7N6M:結構上類同於7N6,使用強度達60HRC的鋼質彈芯,1987年投入使用。標識為彈頸上方的紅色環。
- 7N10:強化鋼芯體積加大並去除空了尖前的鉛塊的穿透力加強型彈藥,最早在1992年投入使用。標識為彈頸上方的紫色環。後在1994年推出升級型,原來彈頭空尖由實心鉛塊所填充。升級版的7N10在擊中硬質目標時鉛填充物會被鋼芯擠壓變形,從而撕開金屬彈頭被甲,提高殺傷力。
- 7N22:全鋼芯穿甲彈,原來彈頭的鉛塊和空腔都變成了鋼芯,1998年進入部隊。標識為彈頸上方的紅色環和彈尖的黑色塗漆。[5]
- 7N24:在7N22基礎上,用鎢合金彈芯替代鋼質彈芯,進一步提高穿甲能力。
- 7N39:使用碳化鎢(92%)與鈷(8%)粉末燒結成彈芯,據稱100米可擊穿24mm ST3鋼板和6B23-1避彈衣。
Remove ads
- 7T3、7T3M:綠光曳光彈,彈頭重量3.2克,彈尖比其他子彈略短,曳光劑在射程為800米(875碼)時燃燒完畢。
- 7U1:AKS-74UB專用消聲亞音速彈,標識為彈尖黑色和綠色塗漆。
- CAP:水下發射用彈
參見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