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應用行為分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亦稱為行為工程學(behavioral engineering),[1][2] 是一門心理學領域,它運用古典制約操作制約來改變人類與動物的行為。ABA是行為分析的應用;另外兩種應用為激進行為主義(radical behaviorism)與實驗行為分析(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後者專注於基礎實驗研究。[3]

「應用行為分析」一詞取代了早期的行為矯正(behavior modification),因為後者常被認為是試圖改變行為而未釐清相關的行為與環境的互動。[4][5][6] 相較之下,ABA會先評估目標行為與環境之間的功能性關係,此過程稱為功能行為評估(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此外,該方法致力於發展以社會可接受的方案去替代「不良適應行為」,通常透過實施正增強來達成。[4][5][6]

雖然ABA最常與自閉症療法相關聯,但它也廣泛應用於其他領域,包括動物行為應用研究、戒癮治療、組織行為管理(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anagement)、課堂行為管理以及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等。[7][8][9]

ABA存在爭議並受到自閉症權利運動的批評,原因在於其被認為過度強調「正常化」而非接納。過往在某些ABA形式與其前身中亦有存在使用厭惡刺激(例如電擊)的先例。[10][11]

Remove ads

定義

ABA是一門應用科學,致力於發展能帶來有意義行為改變的程序。[3][12][13] 它不同於專注於基礎研究的實驗行為分析(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14] 但仍會運用此類研究所發展出的原則,尤其是操作制約古典制約。這兩個行為分析的分支均採用激進行為主義(radical behaviorism)的觀點,將思想、情緒及其他隱性活動視為行為,並與顯性行為一樣會受到相同的反應。[15] 這與方法論上的行為主義有所不同,後者僅將行為改變過程限制於可觀察的顯性行為,並成為行為矯正(behavior modification)的概念基礎。

行為分析學者強調,行為科學必須被視為一門自然科學而非社會科學。因此,他們專注於觀察行為與環境的關係,包括先行事件(antecedent)與結果,而不訴諸於「假設性建構」。[16][17]

歷史

行為主義領域於1913年由約翰·B·華生(John B. Watson) 在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從行為主義者看心理學》(Psychology as the Behaviorist Views it)開創。[18] 在該文章中,華生反對心理學專注於意識的傳統觀點,並提出心理學應該專注於可觀察的行為,此概念被稱為方法論行為主義 (methodological behaviorism)。[19]

在1930年代,B·F·史金納(B. F. Skinner)建立了激進行為主義(radical behaviorism)的概念,將華生的理論擴展到涵蓋他人無法觀察到的內在事件,如思想與情感。[20]

在1940至1950年代,研究行為分析在人類受試者上的有效性實驗陸續發表,其中包括保羅·富勒(Paul Fuller)於1949年發表的《植物人有機體的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 of a vegetative human organism)。

1957年,一群行為心理學家,包括史金納與查爾斯·費斯特 (Charles Ferster),創立了行為實驗分析學會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 SEAB),以出版一本專注於操作制約的期刊。隔年,《行為實驗分析期刊》的第一期出版(Journal of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21]

1959年,特奧多羅·艾隆(Teodoro Ayllon)與 傑克·邁克爾(Jack Michael)的研究《精神科護士作為行為工程師》(The psychiatric nurse as a behavioral engineer)首次應用了ABA的七個維度,證明了「代幣經濟」(token economy,即以代幣交換增強物(reinforcers))在改變患有精神分裂症及智能障礙的住院病人異常行為上的有效性。[20][22][23] 這項研究的成功結果促使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的研究人員於1968年創辦了《應用行為分析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JABA)。[24][25]

一組來自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研究人員,包括唐納德·M·貝爾(Donald M. Baer)、西德尼·W·比朱(Sidney W. Bijou)、比爾·霍普金斯(Bill Hopkins)、 傑伊·伯恩布勞爾(Jay Birnbrauer)、陶德·里斯利(Todd Risley)與蒙特羅斯·沃夫 (Montrose Wolf),[26][27] 將行為分析的原則應用於治療自閉症、管理少年拘留中心內的青少年行為,以及企業組織行為管理。1968年,貝爾、比朱、里斯利、伯恩布勞爾、沃夫與詹姆斯·謝爾曼(James Sherman)一同加入堪薩斯大學的人類發展與家庭生活系,並創辦了《應用行為分析期刊》。[28]

1960年至1997年間,伊瓦爾·洛瓦斯(Ivar Lovaas)開始研究ABA技術對自閉症兒童的成效。雖然洛瓦斯常被視為ABA領域的先驅[29],且其研究對ABA建立為有效的自閉症治療方法具有重大貢獻,但他早期使用的厭惡性治療 (包括掌摑與電擊)引發了嚴重倫理爭議。該做法已被國際行為分析協會(Association for Behavior Analysis International, ABAI)譴責。[30][31]

1960至70年代間,研究人員開始嘗試以ABA技術作為同性戀扭轉治療的一部分,這些方法常涉及懲罰程序。[32] 洛瓦斯與其博士生喬治·雷克斯(George Rekers)於1974年發表了《對男性兒童偏差性別角色行為的行為治療》(Behavioral treatment of deviant sex-role behaviors in a male child)。[33] 該文章發表後即受到當時多位學者批評,而現今的ABAI亦明確譴責扭轉治療。[32][34] 發表該文的期刊後來亦刊登了對嘗試減少性別不符合行為的《關注聲明》(Expression of Concern)。[35][36]

隨着時間推進,「行為分析(behavior analysis)」逐漸取代「行為矯正(behavior modification)」。行為分析學者不再僅僅試圖改變適應不良的行為,而是着重於理解該行為的功能,探討哪些增強歷史(reinforcement histories),例如尋求注意、逃避、自我刺激、獲取偏好的物品或活動)促進並維持該行為,以及如何以另一種更適當的替代行為取代。[4][5][6]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