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来自维基词典,自由的词典

Remove ads
U+5510, 唐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5510

[U+550F]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
[U+5511]
Thumb
唐 U+2F842, 唐
CJK COMPATIBILITY IDEOGRAPH-2F842
哶
[U+2F841]
中日韓相容表意文字補充區 啓
[U+2F843]

跨語言

漢字

口部+7畫,共10畫,倉頡碼:戈中口(ILR),四角號碼00267部件組合广

派生字

參考資料

漢語

更多資訊 異體 ...
維基百科有以下相關的條目:

字源

更多資訊 古代字體(唐), 《說文解字》 (漢·許慎) ...

形聲漢字(上古 *ɡl'aːŋ):聲符 (上古 *kraːŋ) + 意符 – 誇大,吹噓。古漢語中,發音相近。

Remove ads

詞源

(上古 *l'aː)(Wang, 1982)有關,或源自南亞語系,對比原始孟-高棉語 *glɔɔŋ,其派生出孟語 ဂၠံၚ်肯休語 gəlɔŋ歸語 khlù:aŋSchuessler, 2007)。

發音


註解:廈門、泉州、晉江、漳州、台灣:tn̂g - 白讀(包括姓氏);tông - 文讀。
註解:deng5 - 白讀(包括姓氏);tang5 - 文讀。

更多資訊 韻圖, 字 ...
更多資訊 字, 讀音 # ...
更多資訊 鄭張系統 (2003), 字 ...
Remove ads

釋義

  1. 誇張誇大吹噓
  2. 廣闊寬闊遼闊
  3. 寺廟內的
  4. 徒勞無益白費
  5. 太玄經中第50個爻象,表示白費虛空無意義𝌷
  6. (~朝) 中國古時的一個朝代(618年6月18日-907年5月12日)
      ―  tángshī
  7. (比喻義) 中國人
      ―  tángrén
  8. (táng)的另一種寫法。(Cuscuta chinensis
  9. 姓氏
      ―  Táng Jūnyì  ―  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

參見

更多資訊 中國歷史朝代, 名稱 ...
Remove ads

組詞

派生語彙

  • 英語: TangT'angTongTng
  • 原始西南台語: *daːŋᴬ²(路)
    • 北部泰語: ᨴᩤ᩠ᨦ
    • 傣艮語: ᨴᩤ᩠ᨦ
    • 老撾語: ທາງ (thāng)
    • 傣仂語: ᦑᦱᧂ (taang)
    • 傣黯語: ꪕꪱꪉ
    • 撣語: တၢင်း (táang)
    • 傣納語: ᥖᥣᥒᥰ (täang)
    • 阿洪姆語: 𑜄𑜂𑜫 (taṅ)
    • 泰語: ทาง (taang)(路)
  • 泰語: ถัง (tǎng)(唐朝)

參考資料

白狼語

詞源

繼承原始漢藏語 *mraŋ。對照緬甸語 မြင် (mrang)

動詞

(*lˤɑŋ)

來源

  • Hill, Nathan W. (2017年), 「Songs of the Bailang: A New Transcription with Etymological Commentary」,Bulletin de l'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1],第 103 卷,第 386—429 頁

日語

漢字

常用漢字

  1. 唐朝
  2. 中國
  3. 外國外來
  4. 仿冒
  5. 唐突

讀法

複合詞

詞源 1

日語維基百科有一篇文章關於:
維基百科 ja
中文維基百科有一篇文章關於:
維基百科
更多資訊 詞中漢字 ...

/tau//tɔː//toː/

源自中古漢語 (中古 dang)。

發音

名詞

(とう) (たう (tau)?

  1. 外國
衍生詞彙
俗語
  • (とう)()(がね) (tō e nage-gane)

專有名詞

(とう) (たう (Tau)?

  1. (歷史) 多個中國朝代的名稱:
    1. 唐朝(公元618年6月18日-907年5月12日)
    2. 後唐 (Kōtō後唐)(公元923-937年)
    3. 南唐 (Nantō南唐)(公元937-976年)
  2. (過時) 中國
衍生詞彙

詞源 2

更多資訊 詞中漢字 ...

源自伽羅,來自朝鮮半島古代時的一個專有名詞。

在唐朝時期原指代「中國」和「從中國入口的物品」,後引申到「外國」、「從外國入口的物品」。

發音

前綴

(から) (kara-

  1. 用於複合詞,指代從中國或其他國家輸入的物品。
    漢詩(からうた)(から)(うた)(から)()漢音(からごえ)
    karauta, karauta, karāge, karagoe
    漢詩(與日式的和歌相對)、唐詩、炸肉塊(17世紀從歐洲引入的一種做法)、漢音或從漢語派生來的漢字讀法
衍生詞彙

名詞

(から) (kara

  1. 外國
  2. 唐織り (karaori)之簡寫:中國進口的紡織品

專有名詞

(から) (Kara

  1. (正式過時) 唐朝時期的中國
衍生詞彙
參見

詞源 3

更多資訊 詞中漢字 ...

⟨mo2ro2 ko1si⟩ ⟨moro2ko1si⟩ → */morəkosi//morokoɕi/

源自上古日語,首次可考於《万葉集》(約753年)。

原為 (moro-很多,大量) + (koshi越す (kosu越過)連用形 (ren'yōkei))構成的複合詞,[2] (Etsu越國)音読み (on'yomi)改為訓読み (kun'yomi) (koshi)而得來。[3]

發音

其他形式

  • 唐土

名詞

(もろこし) (morokoshi

  1. (古舊)中國入口的物品
衍生詞彙
  • (もろこし)(きび) (morokoshi kibi)唐黍(モロコシ) (morokoshi)

專有名詞

(もろこし) (Morokoshi

  1. (古舊) 中國 古代日本人對中國的稱呼
    近義詞:唐土 (Tōdo)

朝鮮語

沖繩語

越南語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