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坊七巷

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坊七巷
Remove ads

三坊七巷位于福建福州鼓楼区,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的城中心历史文化街区,以南北走向的南后街为轴,西侧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等“三坊”,东侧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等“七巷”。

事实速览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三坊七巷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里坊街区,有“里坊制度活化石”[1]:110之称;良好地保存了众多历史建筑,有“明清古建筑博物馆”[1]:110之誉;是福州传统的社会高层人士聚居区,为张经林则徐严复林纾陈宝琛沈葆桢郑孝胥萨镇冰林长民林觉民冰心庐隐邓叔群等众多名人故居所在地,有“一座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2]:71之说。

自21世纪初起,三坊七巷的文化遗产保护备受关注,并先后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国家5A级旅游景区

Remove ads

历史

七巷三坊记旧游,晚凉声唱卖花柔。
——刘士棻[3]:28-29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陈衍[4]:243

西晋末年,永嘉南渡八姓入闽,大量中原人口进入晋安郡,成片居住在郡城子城南门外,即今三坊七巷一带。唐朝末年,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建筑福州罗城,并按照长安城的里坊格局严格布局,今三坊七巷一带遂纳入城中。南宋方志三山志》中记载了城内各条坊巷的名称和布局,其中就包括今三坊七巷中的九条坊巷,且已成为上层士大夫集中居住的街区。作为一个整体的“三坊七巷”的称呼则始自清朝中期,初见于刘士棻[a]的诗歌以及林枫[b]的方志《榕城考古略》。[7]:1,35

三坊七巷较为完整地保存了里坊制的传统格局。居住区由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矩形,各个院落也多为矩形,整体方正有序。坊巷之中以民居为主,住宅市场分割,商铺集中于南后街上。坊巷出入口处设立高墙和坊门。文儒坊口镶嵌乡约碑,约束坊内居民行为。[1]:110[7]:44[8]:17

民国时期,最南侧的光禄坊吉庇巷和最北侧的杨桥巷扩建为马路,此后又铺浇沥青水泥,因此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7]:44,46,50

Remove ads

保护

Thumb
航拍三坊七巷,左下角可见街区被高层住宅楼衣锦华庭所切割

福州于1986年获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0年开始编制保护规划,由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负责,1992年通过专家评审,但未能获得地方政府批准。1993年,福州市政府(时任市委书记为习近平)与香港潮裔商人李嘉诚旗下的闽长置业有限公司签订三坊七巷街区的房地产开发合同,计划保护其中的4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余建筑和用地均拆迁更改为高层住宅小区。2003年,13层商用住宅楼“衣锦华庭”一期完工,导致三坊七巷西北角大片区域遭严重毁坏。[9]

房地产商主导的建设开发受到大批海内外学者、媒体的反对。2000年,阮仪三在中国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实话实说”节目上表示三坊七巷很有可能要保不住了。2004年,62位福州专家、教授联名致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呼吁保护福州文物。2005年底,福州市政府与闽长置业在谈判后中止了项目合同,将三坊七巷土地的使用权收回。[9]

2006年,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复工作于年末正式启动。2007年,阮仪三牵头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获福州市政府批复,清华大学张杰教授牵头的《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2009年,三坊七巷以最高票当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1年,严复故居、水榭戏台等10个景点正式售票开放。2013年,三坊七巷入选世界遗产预备名单;部分建筑增补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9][10][11][12]2015年,评为5A级景区[13]

Remove ads

街巷

Thumb
三坊七巷平面示意图
Thumb
宫巷
Thumb
文儒坊口

三坊七巷街区以南北方向的南后街为中轴,有十条东西走向的主要道路,此外各坊巷内还有一些较小的支巷。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北宋宣和年间,侯官陆蕴、陆藻均回到福建路担任知州,陆蕴知福州建州,陆藻知泉州,因兄弟二人都衣锦还乡,故称棣锦坊(棣即棠棣,指兄弟)。南宋淳熙年间,曾任江东提刑闽县人王益祥辞官后衣锦还乡,在此居住,故改名衣锦坊。[7]:41[14][15]:654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因在闽山之北而得名。后称儒林坊。北宋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居住,改称文儒坊。明朝兵部尚书张经在此居住,因此一度改称尚书里。[7]:43

光禄坊,旧名闽山,是乌山的支脉。北宋熙宁年间,程师孟以光禄卿任福州知州,常到坊中佛寺法祥院游览、吟诗,离任时提写“光禄吟台”四字,于是得名光禄坊。[7]:44,110

杨桥巷,旧名右通衢、春风楼、丰盈坊、登俊坊,因西侧原为子城清泰门外的雅俗桥(俗称杨桥),故俗称杨桥巷。现扩为杨桥路。[7]:38,46

郎官巷,旧名延福里。北宋咸平年间刘若虚考中进士,故称荣亲里。之后因宋朝人刘涛居住于此,其子孙都担任郎官,因此改称郎官坊。明朝改郎官巷。[7]:38,47

塔巷,旧名修文坊。北宋知县陈肃因坊内科考成绩不佳,改名兴文坊,次年果然有人登科。之后又改名两优释褐坊、文兴坊。五代时,琅琊王王审知部下的安远使在坊北修建育王塔院,北宋康定年间重建,因此俗称塔巷。[7]:47,119

黄巷永嘉南渡八姓入闽时,黄姓聚居于此,故得名。据说唐末黄巢兴兵入闽时,因大儒黄璞在此居住,而下令不得破坏该坊巷。宋朝崔大夫科考及第,因此一度改称新美坊。[7]:48

安民巷,民间传说黄巢入闽时,在巷口宣布安民,因此得名。北宋中奉大夫刘藻在此居住,以闻名,得到皇帝赏赐,故称锡类坊(锡类指奖赏善行,出自《诗经·大雅·既醉》)。宣和年间,余深官至太宰,因过去居住于此,故改称元台育德坊(元台为宋朝对首相的别称)。元朝,福建行省都事贾讷居住于此,其母刘氏于大德年间因守节受旌表,故改称贞节坊。明代改回今名。[7]:47,119[16][17][18]:83[15]:680

宫巷,唐朝有奉祀玄元皇帝的紫极宫建于巷北,故称仙居里,俗称宫巷。宋朝因坊中崔、李两家显贵,故一度称聚英坊,元朝改英达坊,明朝又改聚英坊。[7]:50,119[19]

吉庇巷,旧名耆德魁辅坊、魁辅里。南宋郑性之状元及第前在此居住,传说其为官后对曾经欺侮过自己的屠夫加以报复,手段严酷,乡人避之不及,故俗称急避巷(一说是“及第巷”的讹传)。后因名字不佳,改称吉庇巷。[7]:50-51

古建筑

以下列出三坊七巷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7]:95-125[20][21][22][23][24]

更多信息 名称, 地址 ...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