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假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假唱,也称对嘴对口型夹口型香港称之为咪嘴,是指歌手于现场表演时播放预录歌曲,但并未实际发声的唇型配合。

辨误

  1. 涉及人工智能、动画制作的,已故歌手的,不存在假唱。如动画电影、人工智能表演、已故歌手原声重现的,其角色的口型也会被要求尽量与配音员或发生器的声音配合,使观众觉得角色更传神。因为此类角色是虚拟的,本身并不能发音,音响工作必须靠配音完成,因此此种情况并非假唱。如:洛天依假唱事件、麦当劳叔叔假唱事件,虽然带有“假唱事件”字眼,但本质属于调侃。再比如:邓丽君原声重现,虽然这句话属于一句完整句,但由于邓丽君属于已故歌手,不可能存在“复活”的情况。所以此类行为属于原声重现,不属于假唱。
  2. 涉及影视设计的,不存在假唱。例如《暴走神探》电影桥段内,演员周冬雨饰演卖唱女的角色。但由于周冬雨本身唱功欠佳,且本剧重点体现的不是演员的演唱技术,故此类属于影视设计,不存在假唱的问题。
  3. 非计划内表演者的,通常不列为假唱事故。例如部分歌手临时抽调现场幸运观众,邀请领导唱歌等环节。若幸运观众、被邀请领导仅为“对口型”,通常不算作“本场演唱会存在假唱”。
Remove ads

假唱的原因

  1. 表演地点音响设备或收音太差。
  2. 缺乏现场表演的能力,例如无法同时跳舞与唱歌。
  3. 歌手身体不适,影响声线而不能现场演唱等。
  4. 歌手为保留体力选择不跟唱。
  5. 因主办单位要求。

假唱是指在演出现场歌手并没有真唱,而是一般播放早已录制好的歌唱录音并对通过对口型给观众制造出一种现场演唱的气氛。假唱可能会在现场突发事件下被揭穿,比如现场录音播放突然停止,麦克风突然掉落等。假唱的歌手被发现时,通常会受到观众的责难。例如2005年12月30日,张娜拉来到上海参加SITV歌友会期间跳舞时不小心掉落耳麦,泄露了假唱的事实。张娜拉为此现场道歉。

歌迷期待的改变

《公告牌》杂志编辑汤姆·达菲在1990年评论道:“歌迷的期待已经改变了,这是推动这一现象的主要力量……他们期待的是一场和他们在MTV上看到的一样完美的演唱会。”[1]《巴尔的摩太阳报》的拉肖德·D·奥利森在2004年观察到:“自从MTV和其他视频音乐频道出现以来,流行音乐观众一直被精心制作的视频所吸引,这些视频有着令人瞠目结舌的效果,精彩的舞蹈,华丽的服装,美妙的身材。而且同样的完美水准也被期待延伸到视频拍摄之外的演唱舞台上。所以如果布兰妮·斯皮尔斯珍妮特·杰克逊或者麦当娜的歌声在没有垫音的情况下听起来尖锐而平淡,歌迷们就不会花高达300美元的票价去看演唱会。”[2]

分类

一些最有才华的歌手也会被抓到在假唱。[3] 艺术记者 Chuck Taylor 说,这被认为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冒犯”,但他指出,当歌手在跳舞和做复杂的舞台表演时,现场唱歌是很难的。[3] 在一些电视节目的表演中,“歌手的麦克风仍然是开着的。在他们不自信的部分或者表演很费力的时候,艺术家会唱得更轻,而更多的背景音轨声音会被听到。”[3] 只有“很少的艺术家是完全假唱”,而让伴奏音轨播放着“完整的主唱”,这种做法主要是由于“天气条件、技术问题或者生病”而采取的。[3]

法律和道德方面

[比重不合理]

根据《新京报》报导,身兼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艺术总监的全国政协委员马博敏在2005年3月3日曾就此提案,要求立法禁止歌星在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中假唱,以遏止假唱的风气继续蔓延[4]。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定义“假唱、假演奏是指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使用事先录制好的歌曲、乐曲代替现场演唱、演奏的行为”[5]。而《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规定“演员不得以假唱欺骗观众,演出举办单位不得组织演员假唱。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为假唱提供条件。演出举办单位应当派专人对演出进行监督,防止假唱行为的发生”。如有违反,“对演出举办单位、文艺表演团体、演员,由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布;演出举办单位、文艺表演团体在2年内再次被公布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营业性演出许可证;个体演员在2年内再次被公布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并且规定,“观众有权在退场后依照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要求演出举办单位赔偿损失;演出举办单位可以依法向负有责任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员追偿”。以假唱欺骗观众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为演员假唱提供条件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6]

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正在考虑制定新的法律,要求流行歌手在门票上印上免责声明,“提醒粉丝歌手是否打算在演出中全程假唱”。公平交易部长弗吉尼亚·裘奇(Virginia Judge)说:“让我们明确一点——现场就是现场。”裘奇部长说:“如果你花了200澳元买演唱会门票,我认为你应该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影片剪辑。”她表示,“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很乐意考虑一些选项,比如在门票上加上一个免责声明,警告消费者演出是完全预先录制的。”[7]

一位伦理学作家称假唱是“对所有冒着唱错歌词和嗓音嘶哑的风险给观众呈现真实表演的合法演出者的侮辱”。作者认为,在现场音乐会中假唱“...摧毁了我们曾经享受过的体验伟大现场表演的能力,我们曾经因为确信我们正在见证一位伟大艺人的非凡表演而激动不已”。作者认为,因此“...在公开表演中假唱是错误的。它不仅让观众被欺骗了;它还使观众变得愤世嫉俗”[8]

Remove ads

艺人的抗议

有时,一些歌手会通过明显地引起人们注意他们并没有真正唱歌的方式来抗议电视节目要求他们假唱。当Public Image Limited的歌手约翰·里顿(John Lydon)在American Bandstand节目上表演时,“他没有唱歌,而是坐在了工作室的地板上,扑向了聚集的观众,还把鼻子伸向摄像机,同时他自己的声音的录音在播放。”[9]1966年,在底特律的一个电视节目上,弗兰克·扎帕(Frank Zappa)和他的乐队也做了类似的事情,他们在一个“舞台”上用电视台的道具部门的物品摆了一些东西,然后让他的乐队成员做一些“与歌词不同步甚至不相关的重复动作,并且一直重复做,直到他们在节目上的时间结束”,这样的表演被扎帕描述为“底特律第一次品尝到了自制的黄金时段的达达主义表演。”[10]

莫里西(Morrissey)为了抗议BBC音乐节目《流行音乐之巅》(Top of the Pops)的类似政策,用一株蕨类植物作为“麦克风”演唱了《这个迷人的男人》(This Charming Man)[11]。1986年,英国金属乐队铁娘子(Iron Maiden)在一个德国音乐节目上表演了《浪费的年华》(Wasted Years),他们明目张胆地在歌曲中途换了乐器,甚至有一段时间三个成员同时对着鼓“演奏”[12][10]

Remove ads

知名事件

F4假唱事件

F4被曝成名后在演唱会中多次假唱[13]。2003年的3·15晚会上被北京音响师揭露2002年F4北京演唱会上是假唱。朱孝天在翻唱《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时,一不留意话筒离开嘴边放在了胸前,但是音响传出的声音却嘹亮依然.

患病虚弱的著名男高音卢奇亚诺·帕瓦罗蒂,为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开幕式,演唱《公主彻夜未眠》。这是他最后一次公开演唱。作为开幕式的最后一项节目,帕瓦罗蒂获得了在场国际观众当晚最长和最响亮的掌声。这场演出的指挥Leone Magiera意大利语Leone Magiera,在2008年出回忆录《Pavarotti Visto da Vicino》,透露这场表演其实是多日前预先录音。他写道:“交响乐队假装为观众演奏,我假装指挥,帕瓦罗蒂假装演唱。效果很美妙。”帕瓦罗蒂的经理人Terri Robson说,帕瓦罗蒂数次推辞了冬季奥运委员会的邀请,因为在都灵的二月深夜零下气温中他不可能演唱,后来委员会说服他用预先录音来演出。

2008年的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女童林妙可出场演唱《歌唱祖国》,但歌声却是另一名女童杨沛宜的。这次假唱引起各界议论。国际奥委会执行主任吉尔伯特·费利,为采用较上镜的替身辩解。[14][15]

姜涛起底事件

香港男歌手姜涛于2023年11月4日,出席一个名为“共创明‘teen ’计划毕业礼”的公开活动中,在该演唱《Master Class》以及《蒙着嘴说爱你》时跟旁边小孩们对话,但是音响传出的录唱声音嘹亮依然,被网民质疑咪嘴唱歌引起热议。其后姜涛于(11日)IG撰文反击网民指控,更一度公开一名批评其演唱水平的女网民之照片以及IG账号,使该名女事主引致“姜糖”(姜涛粉丝昵称) 骚扰其IG账号,直至该女网民的社交账号“被移除”。这导致姜涛的公审行为备受争议。其后,姜涛删除该贴文,并为此公开致歉。

参见

注释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